閔大荒,上海最大的城鄉結合部,貧苦人家蝸居的大本營,上海滾地龍最多的區,堪稱上海窮街的大本營。無數老年人苦了一生一世都沒有能夠等到住進新房子的那一天!無數家庭買不起房、家有兒子面臨單身絕後、閔大荒的窮屌絲青年數量最多!這僅是上海廣大老百姓蝸居狀況的真實縮影、冰山一角(無數家庭由於沒有網絡寬帶、文化水平低有苦說不出、不會上網曬出他們蝸居的危棚簡屋)!許多老百姓全家幾代人繼續住在破舊不堪、漏雨透風、沒有抽水馬桶(大小便用痰盂罐再外出倒入公共倒糞池)的危棚簡窩裡生活著,閔行閔大荒,上海的窮街代表。
「棚戶區」作為一個貧困住區概念和文化概念的成型階段,就是收入偏低的產業工人和各種底層職業者、臨時職業者、無業者、流動人口等的居住區,從外觀上看具有材料簡陋、缺乏規劃、基礎設施不規範、土地管理混亂等特徵,居住在其中的人口群體處於社會的底層或邊緣。可以看出,棚戶區開始被貼上「工人」、「貧民」之類的身份標籤。這是因為,工廠一般建立在地價較為便宜的城鄉交錯帶,而此類區域同時也是鄉村土地利用方式正在向城市化利用方式過渡的地區,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均處於劇烈變動之中,尤其是社會管理和人口管理方面不規範因素較多,給新移民提供了臨時落腳的空間和條件。
棚戶區汙名與早期的「旱船」、「小船」等物質具象的聯繫已逐漸淡化,但與「變質河浜」、「汙穢不潔」一、「疫病叢生」之類環境特徵的聯繫逐步得到強化。雖然棚戶區的外在形態和建築材料不斷發生著變化,早期的草屋可能變成了木屋或磚瓦結構,新舊棚戶區也不斷發生著交替,但棚戶區在整個城市功能分區中的相對位置則未有實質性的改變,產權不明的河浜公地、管理鬆懈的空地、見縫插針的社區空隙、暫未開發的圈地等,是棚戶區滋生的良好土壤。
閔大荒的一大痛苦,是臭氣四溢的汙水問題。閔行區是貧民集中地,尤其勞動階級,無資租屋,乃採搭棚一道,於是東一簇,西一團,至於衛生方面,言之痛心。垃圾堆積如山,日久無法再堆,遂向附近小河浜傾倒,待小河填滿後,貧民群起搭棚。另一方面,閔行區亂七八糟的小型工廠最多,河邊搭建了臨時住房,有的以船為家,或者用蘆葦和他們能找到的其他碎片零料蓋房。閔大荒的滾地龍在七寶一帶最為集中,另外顓橋和北橋也數不勝數。閔大荒,上海的痛苦,上海的傷口。閔大荒,大閔荒,滾地龍下只角的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