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養廉銀」最高是工資的100倍,清朝官員們為何卻還不夠用?

2020-12-19 騰訊網

清朝的養廉銀,不由得讓人想起新加坡的「高薪養廉」。

為何新加坡的高薪養廉制度,能夠取得成功;而清朝的養廉銀制度,到最後,清朝的官員們錢依舊不夠花,還要貪腐斂財?甚至,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就是出現在養廉銀制度之後。

新加坡的高薪養廉之所以能成功,離不開兩點:高薪、嚴管。

在中國出現的最多的關於新加坡的新聞,就是,某某國的人在新加坡違法亂紀,然後被抽了一頓鞭子,誰求情都不可以;再者,某某官員貪汙一丁點的錢,就受到了嚴懲,懲罰完之後,被永久不錄官職。

高薪養廉,不僅要給糖,還要給巴掌。

回過頭,再來看清朝的養廉銀制度,有沒有糖?有沒有巴掌呢?

須知,養廉銀是雍正時期(1723年開始推行),為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而才推行的封建王朝「獨有」的俸祿制度。

在養廉銀出現之前,清朝的俸祿制度幾乎原版繼承了明朝。要知道,明朝官員的俸祿,幾乎是整個封建王朝最低,以至於官吏不貪,根本就無法維持基本生活,很多官吏更是因此罷官回家賣紅薯。

到了清朝,官員為了生存,不得不從稅收上「想辦法」。

如此一來,老百姓的負擔就加重了,而清廷並未從老百姓更高的負擔上,獲得更高的收益。這部分多出來的收益,就是被各級官員的「辦法」給擄走了。

養廉銀真的的,正是這部分多出來的收益。

按照雍正的想法,與其讓他們暗地裡貪汙,不如將這部分收益收歸國有,然後拿出其中一部分,當做「養廉銀」。這樣,既保證了國庫收益,又避免了官吏貪汙。

與如今的新加坡一樣,雍正為了保證養廉銀的推行,也採取了嚴苛的懲處措施。

比如說:山西巡撫諾敏與下屬官僚「上下連手,內外勾結」,致使山西庫銀虧空四百多萬兩。雍正直接下令,要將諾敏腰斬;行刑那天,雍正還讓京城四品以上官員,全部到場觀看,為他送行。

諾敏被處死之後,雍正還要求參觀的官吏,寫一份「觀後感」。

諾敏死了,此案就結束了嗎?並沒有!

雍正還留了一個後手,諾敏雖死,他的家人並不能逃脫懲罰。諾敏貪汙了多少銀兩,他們全家就必須拿出這麼多銀兩填坑,如果此坑填不平,就由他的後人借著還,直到還清為止。

這麼「狠」的懲戒方法,在雍正一朝,難得吏治清明。

雍正自登上皇位開始,他的爭議就未中斷,直到如今,雍正的功過仍舊。可是,雍正時期的吏治,卻很少有爭議。

可見,養廉銀在雍正朝推行時,還是非常成功的。

為何到了乾隆朝,就不行了呢?

就如前者所說,養廉銀的順利推行,離不開高薪和嚴管。這兩條,就如同一個人的兩條腿,缺了任何一條,就無法走路。

乾隆時期,雖然養廉銀在繼續實行,可是卻缺乏了有效的監督。

最重要的是,清朝的國體與新加坡相比,猶如巨象之比螞蟻也!乾隆時,中國擁有4億人口,如今新加坡也不到600萬!

人口規模越大,管理起來也就越難。

再者,清朝整個國家都是為皇帝一人服務,各級官員也都是為皇帝服務。皇帝如果對吏治不關心,下面的官員再認真執行,也無濟於事。因此,雍正死後,繼位的乾隆無心於此,漸漸懈怠了養廉銀的「嚴懲制度」。

一來一往,原本相對清明的吏治,到了乾隆朝,重又遁入黑暗。

各級官員從京到地方,無官不貪,以至於,朝野之中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還出現了和珅這樣的巨貪,不得不說這是對「養廉銀」的一種諷刺。

至於清朝的官員們為何覺得錢不夠花?

只說一項開支吧:只要開了貪汙之門,就必須將上上下下打點好,不然,哪怕有一個人沒打點到位,就會出么蛾子。據時,只會花更多的錢去擺平此事。

《大宋提刑官》裡有一個案例就是,刁光鬥將貪汙來的所有銀子,全部用來打點上下,自己分為不留,以至於宋慈查到他時,竟身穿滿是補丁的衣服。

最後,借用刁光鬥的一句話,來總結這個題:

「大家都不敢當官了,你讓皇帝老怎麼辦?」

相關焦點

  • 清朝的養廉銀是什麼?官員不用貪汙就有錢拿,竟然比工資高100倍
    不是還有一句話嗎「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一任知府就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可想而知再往上調查,那貪汙數目可不敢想像了。有的官員是因為處理案件私相授受,有的官員是在逢年過節收到「紅包」和「孝敬」,這種做法嚴重擾亂官場秩序,也讓受冤百姓無處鳴冤利益受到損害。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火耗銀一般佔到正稅的20%到30%,到了清康熙末年這一比例來到了30%到40%,最高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七八成,而且清朝前期火耗銀主要用於大小官員的職務消費和補貼的發放,於是一些官員便從中大肆斂財,在加重了百姓負擔的同時也滋生了官員的腐敗。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在明朝中期的時候火耗銀一般佔到正稅的20%到30%,到了清康熙末年這一比例來到了30%到40%,最高的時候甚至能達到七八成,而且清朝前期火耗銀主要用於大小官員的職務消費和補貼的發放,於是一些官員便從中大肆斂財,在加重了百姓負擔的同時也滋生了官員的腐敗。
  • 清朝推行的高薪養廉的養廉銀有多高?專家:最高達到俸祿的100倍
    有國家發物品的,有國家直接分配一塊土地讓官員自己經營的。但最多的還是直接發錢。在清朝的雍正皇帝在位期間,雍正皇帝正式提出了高薪養廉的政策,希望讓官員不在腐敗。可以說初衷是好的,但收效頗微,還助長了腐敗的風氣。
  • 清朝養廉銀制度,和珅、劉墉、紀曉嵐養廉銀折合人民幣多少錢?
    清朝是中國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間傳了十個皇帝,康雍乾三朝清朝進入鼎盛時期,在雍正年間創建「養廉銀」制度,這是大清獨有的官員工資補貼制度。本意是想高工資待遇增加官吏補貼,來培養和激勵官員廉潔自律,並避免官吏貪腐,「養廉銀」因此得名。
  • 清朝官吏的工資,相當於現代的什麼水平?養廉銀的發放以地方為準
    以前不就有一個叫範進的人,因為60多歲了才考上舉人,家裡一收到中舉這個消息,他就高興的瘋了,這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一個現狀,就是有很多人擠破腦袋,想進入仕途。當了官之後,可能社會地位會提高一點,家裡人會覺得有面子,街坊鄰裡也會覺得你這家人有出息。那麼,是不是當了官之後工資就很高呢?
  • 清朝官員工資俸祿有多少?
    清朝的時候,官員們奢靡成風,日常生活的排場都很大,那麼,他們的工資有多少呢?清朝最高等級的爵位是親王,根據清乾隆《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親王歲俸銀一萬兩。排在親王之後的郡王歲俸銀五千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
  • 清朝的「養廉銀」真能「養廉」嗎?
    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之薪給制度。創建自1723年的該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養廉銀的來源來自地方火耗或稅負,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 科普一下清朝各級官員的工資,你沒有看錯,低到讓你懷疑自己眼睛
    說起清代這個王朝,滅亡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貪汙,貪汙是中國古代任何一個朝代都出現過的現象,但屬清朝最為嚴重,到了晚清時期,幾乎到了無官不貪的程度,為何清朝的貪汙問題如此嚴重,其實這與官員的工資有很大關係,清朝也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官員工資最低的一個朝代,省級幹部甚至經常吃不飽,清朝的工資究竟低到什麼程度呢
  • 清朝時南京這些官員 可領薪水十幾倍的「養廉銀」
    與元朝類似,清朝也是以統治者的全族為大特權階級。國家在官員選拔、法律制訂、福利待遇甚至男女婚配方面,均針對旗人與其他民眾做了不同設置。旗人無須繳納賦稅,入仕不需要通過科舉,犯法不會被施以重刑①。旗人女子不嫁漢人男子,而旗人男子可娶漢女——就差沒在旗人頭上貼一張「高人一等」的紙條了。這些特權堂而皇之地根植於大清公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在江寧駐防八旗的生活中就可見一斑。江寧駐防八旗:軍官可領數目為薪水十幾倍的「養廉銀」清朝初立就在江寧府(清朝對南京的稱呼)設立駐防八旗,用以鎮壓和威懾反抗勢力。
  • 揭秘:清朝官員一年的養廉銀能買幾斤大米?
    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之薪給制度,創建自1723年,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銀。養廉銀的來源有地方火耗、賦稅,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
  • 清朝養廉銀制度帶給官員的改變:廉潔奉公,潔身自好
    除了外省官員以外,京官養廉銀開始晚,雍正時期,京官可以拿兩份工資,但仍然滿足不了部分官員的財政需求,於是雍正末年俸祿微薄的京官也得到了養廉銀。經過雍正乾隆兩朝,幾次大的調整,養廉銀制度更加規範,至此開始全面實施。清朝武官和文官也是一樣的,由於文官養廉銀的實施很有成效,之後武官也隨之紛紛效仿,養廉銀開始成為官員的正式收入。
  • 清朝為官員提供「養廉銀」最高可達官員俸祿的100多倍!
    「養廉銀」不一定「養廉」!正是因為官員不廉,才搞出了「養廉銀」!雍正時期,設立了養廉銀。其原因如下:1.雍正初年,官員貪腐嚴重。不在百姓手中,不在皇上手中,而是在各級官吏的手中。面對的是國庫空虛,吏治腐敗,百姓潦倒的嚴峻形勢,1722年,雍正推行嚴刑峻法,澄清吏治;規範財政制管理,制定了火耗歸公及養廉銀制度。由此可見,雍正推行養廉銀,主要是為了澄清吏治,加強中央集權,增加財政收入。養廉銀知多少?
  • 養廉銀為什麼養不了廉?從官俸制度看清朝貪汙風行的原因
    難道是官員們的俸銀不夠花嗎?清朝官員的俸祿究竟有多少?下面就從清代的官俸制度的演變聊起,試著探究一下事實的真相。01俸銀根本不夠花應該說,和之前的歷代相比,清朝的官俸標準是比較低的。龔自珍在《明良論一》中說:漢唐宋之制,俸皆數倍於今世。
  • 清朝的養廉銀為什麼沒有養出清廉的官員?它的作用不只是養廉!
    歡迎來到關於歷史人文,眾所周知,養廉銀是清朝雍正皇帝時期設立的一項為了促進官吏清廉的制度。雍正皇帝時期後,清朝的官員除了日常領取的俸祿,飯食銀之外,還可另外獲得一筆養廉銀。據史籍記載,這筆養廉銀遠超於清朝的官員日常領取的俸祿,用意在於高薪養廉。
  • 「一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清朝如何用「養廉銀」反腐?
    「養廉銀」制度,就是清朝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是雍正帝為了減少官員貪汙現象的出現,穩定社會秩序而做出的舉措。其具體實施方法是將財政耗羨(也就是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收入)上繳朝廷,然後再由朝廷返還地方,作為養廉銀來保障地方官吏的俸祿。但是清朝的「養廉銀」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是問題頻出,出現高薪也難養廉。
  • 各個朝代官員工資排行,清朝年薪11萬,宋朝高薪養廉得不償失
    秦1石=30.75公斤由於秦朝還沒有工資制度,所以我們按照爵位大小差異進行比對。秦朝爵位劃分為二十個等級,其中最低的是公士,年收入是50石(約1537公斤),大約是6000元人民幣;而爵位最高的徹候,年收入是1000石(約30740公斤),大約是12萬元人民幣。
  • 清朝官員花錢大手大腳,他們的工資有多少?
    清朝時期的物價水平大體就如上面所說的情況。接下來就該看看清朝官員的工資究竟有多少了。據《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記載,親王歲俸銀10000兩,郡王歲俸銀5000兩,貝勒歲俸銀2500兩,貝子歲俸銀1300兩。
  • 清朝的「養廉銀」是如何誕生的?它對清朝有何作用,又有何影響?
    顯然用嚴苛的刑罰來懲治貪官,從而震懾住天下官員,讓天下官員不敢再貪,這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但是,如果一味的只知道用嚴法來逼迫官員去廉潔,卻不解決官員低俸的問題,這勢必會引起官員強烈的反彈,他們雖不會辭官,但也不會再為朝廷實心實意的辦事,畢竟官員連日常生活都維繫不了,他們還怎麼去廉潔奉公呢?因此,對於清朝統治者而言,若想要名正言順的實施嚴苛的反腐措施,其首要解決的就是官員的低俸祿問題。
  • 清朝京城的七品官,工資到底有多少,為何日子非常艱難?
    因此,還出現了京官大三級的說法。但是,對於那些六七品的低級官員來說,京城的生活非常艱難。今天,我國就聊聊清朝京城那些低級官員的生活。認真的說,這些低級官員的生活,與地方官相比差遠了。官員們需要養活自己的妻妾、僕役、婢女,此外,還有常隨和幕僚師爺。這些人都需要官員們自己出錢供養,依靠那點工資遠遠不夠。因此,各級地方官出現了各種貪汙腐敗的辦法。例如淋尖踢斛、貪汙火耗等等,對於官員這些行為,朝廷心知肚明,把這些手段視為官員們掙外快的潛規則。清朝入關以後,沿用了明朝工資制度,自然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