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清朝官員一年的養廉銀能買幾斤大米?

2020-12-14 凌雲清瀟

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之薪給制度,創建自1723年,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銀。

養廉銀的來源有地方火耗、賦稅,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例如,臺灣巡撫劉銘傳的年薪為155兩,養廉銀則達一萬兩。而臺灣總兵年俸67兩,軍事加給144兩,而養廉銀則為1500兩。

清代養廉銀制度實際上設立在雍正、乾隆兩朝。先期只發放給地方官,後期,京官也開始發放養廉銀。

清代官員的俸祿,承襲明制實行低俸制度。京官正從一品俸銀180兩,依照品級而遞減。

養廉銀髮放的形式主要是飯銀,名目多樣,如銅批銀,也稱為銅批飯銀,是飯銀的一種,時間較為固定,基本每兩個月發放一次,全年共6次。

其餘的有頭卯、二卯、三卯等飯銀,從其字面意義上理解,就是因當差而發放的津貼。各類飯銀就是以不同名目發放的養廉銀。

除飯銀外,官員還會有一些灰色收入,京官還有地方官員的孝敬。可以說,官員一年得到的銀子遠比俸祿要多得多。

清朝時期,一兩銀子的購買力是很大的,康熙到乾隆年間,最優質的大米價格在10文錢左右一升,1兩銀子是1000文。

根據《清會典》記載,清朝時的1升相當於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在康熙到乾隆年間能買150斤最優質的大米。

光緒十五年,直隸省順天府、大名府、宣化府的糧價,以玉米、高粱、穀子三種糧食計算,平均每倉石計銀一兩四錢六分。

清朝時期一石相當於現在的156.45斤。換算下來,光緒年間的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07斤左右的糧食。

清朝官員的收入如下:

一品官、年俸180兩,祿米180斛,養廉銀16000兩

二品官、年俸155兩,祿米155斛,養廉銀13000兩

三品官、年俸130兩,祿米130斛,養廉銀6000兩

四品官、年俸105兩,祿米105斛,養廉銀3700兩

五品官、年俸80兩,祿米80斛,養廉銀2400兩

六品官、年俸60兩,祿米60斛,養廉銀1250兩

七品官、年俸45兩,祿米45斛,養廉銀1200兩

以最低級別的7品官員的收入,45+1200=1245兩(祿米不算),在康乾盛世能買18萬多斤大米,即使在清末的光緒年間也能買13萬多斤糧食。

清朝康乾盛世年間,一個農民家庭一年的生活大概5兩銀子(當時大米是不可能頓頓吃的,也吃不起),大概能買750斤大米,到了清朝末年,人民生活就更苦了。

相比之下,官員的收入是非常高的,沒有養廉銀子,官員都能衣食無憂,生活富足,加上俸祿10倍以上的養廉銀子,即使是清官,在當時也可以稱得上富豪了,和珅之輩那就更是富可敵國。

相關焦點

  • 清朝養廉銀制度,和珅、劉墉、紀曉嵐養廉銀折合人民幣多少錢?
    清朝是中國史上最後一個封建朝代,統治中國二百七十六年間傳了十個皇帝,康雍乾三朝清朝進入鼎盛時期,在雍正年間創建「養廉銀」制度,這是大清獨有的官員工資補貼制度。本意是想高工資待遇增加官吏補貼,來培養和激勵官員廉潔自律,並避免官吏貪腐,「養廉銀」因此得名。
  • 清朝的「養廉銀」真能「養廉」嗎?
    養廉銀,為清朝特有的官員之薪給制度。創建自1723年的該薪給制度,本意是想藉由高薪,來培養鼓勵官員廉潔習性,並避免貪汙情事發生,因此取名為"養廉"。養廉銀的來源來自地方火耗或稅負,因此視各地富庶與否,養廉銀數額均有不同。一般來說,養廉銀通常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 清朝養廉銀制度帶給官員的改變:廉潔奉公,潔身自好
    在我國漫長的古代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養廉銀,這是清朝雍正年間獨創的一種官員薪俸制度,其動機和目的正如它的名字而言,是希望官員在經濟收入大幅度提高後,能夠廉潔奉公,潔身自好。一、養廉銀的產生如我們上文所說的,養廉銀制度是一種清代獨創的財政制度,它存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限制官員任意讓人民索取錢財,即保障官吏的生計與地方衙門的各種開支,以此來杜絕貪汙之風。我們都知道官員之所以貪汙,主要是因為收入太低,而支出又太大,但為什麼清朝官員的俸祿如此低微呢?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和祿米兩部分,根據《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清朝文武官員每年俸銀為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31.5兩,除了俸銀之外文武官員的祿米為一品180斛
  • 清朝的「養廉銀」制度
    清朝官員的俸祿分為俸銀和祿米兩部分,根據《大清會典則例》卷五十一《戶部.俸餉》所示,清朝文武官員每年俸銀為一品180兩、二品155兩,三品130兩,四品105兩,五品80兩,六品60兩,七品45兩,八品40兩,正九品33兩,從九品31.5
  • 清朝的官員工資這麼高嗎?
    那麼,清朝官員的工資到底如何,當三年清知府,真能賺到十萬兩銀子嗎?前幾年網絡上非常流行穿越,如果有誰真的穿越到清朝,像影視劇裡面的土豪一樣,買個早餐還丟出銀子,非得被店家當成大老闆不可。咱們以百姓生活最需要的大米為例,從康熙到乾隆年間的米價大概是十文錢一升,一兩銀子可以買到一百五十米斤大米。按照現在的米價,購買一百五十斤大米大約需要花費四百五十元到五百元之間。也就是說,清朝前期一兩銀子的價值約等於如今四百五十元人民幣。
  • 清朝的養廉銀為什麼沒有養出清廉的官員?它的作用不只是養廉!
    歡迎來到關於歷史人文,眾所周知,養廉銀是清朝雍正皇帝時期設立的一項為了促進官吏清廉的制度。雍正皇帝時期後,清朝的官員除了日常領取的俸祿,飯食銀之外,還可另外獲得一筆養廉銀。據史籍記載,這筆養廉銀遠超於清朝的官員日常領取的俸祿,用意在於高薪養廉。
  • 清朝官員俸祿極低,如何保障生活開銷?「養廉銀」來補虧空
    清朝的官員,大多花錢大手大腳的,他們的俸祿自然不夠養活自己,而清朝官員的來錢手段主要分兩個時期。 在《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曾經有過記載,親王的俸祿,一般一年也能達到10000兩,郡王也有5000兩,貝勒是2500兩,貝子是1300兩,而下面的官員俸祿就少得可憐的,一品大臣也只有180兩的俸祿,二品是155兩,三品還有130兩,而越是低級的官員,俸祿也就越低,等到了八九品的官員,俸祿也只剩下了三四十兩,這麼少的錢,完全不夠支撐一個官員一年的支出。
  • 古代官員一年拿多少俸祿?明朝官員工資少的可憐,清朝官員福利好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明朝時期,明朝的官員所拿到的工資可是說是在各朝代中工資最低的了,即使他們的工資低,可是他們的工作也是一年到頭都非常的忙碌,甚至連幾天的休息時間都騰不出來。明朝的時候我們會想到常說的七品芝麻官,而這種官職一般來說也都是一個縣令一般的官職,在當時一個做縣令的人一年工資有著90石的米,換算一下也就是大約10800斤的大米,當然以上所說的都是一些最理想的狀態,一般來說他們可都是拿不到這麼多,甚至其中的一部分還要換成其他的生活用品,總體來看這些俸祿維持家人的生活還是夠的,可是想要排場的話,那是不可能的。
  • 清朝為官員提供「養廉銀」最高可達官員俸祿的100多倍!
    「養廉銀」不一定「養廉」!正是因為官員不廉,才搞出了「養廉銀」!雍正時期,設立了養廉銀。其原因如下:1.雍正初年,官員貪腐嚴重。養廉銀,就是在規定的俸祿之外,再加一定數額的補貼,以提高官員的物資待遇。這個養廉銀不是皇上從國庫中抽取發放,而是官員在徵收稅賦時候,允許官員從火耗中抽取部分,補貼家用,也就是把原來官員的灰色收入合法化,制度化。養廉銀最早只在地方官中推行,而來推廣到全部官員。
  • 清朝官員花錢大手大腳,他們的工資有多少?
    由於時代不同,各種物品的價格也有很大出入,因此我們就以大米作為衡量標準。根據《大清五朝會典》的記載,清康熙到乾隆年間,每升優質大米的價格約為10文,一兩銀子可以購買100升大米,當時的1升相當於現在的1.5斤。也就是說,在康熙到乾隆年間,一兩銀子可以買到150斤優質大米。我們現在每斤大米的價格約為3元人民幣,按這個標準換算的話,清朝一兩銀子就相當於現在的450元。
  • 清朝「養廉銀」最高是工資的100倍,清朝官員們為何卻還不夠用?
    清朝的養廉銀,不由得讓人想起新加坡的「高薪養廉」。 為何新加坡的高薪養廉制度,能夠取得成功;而清朝的養廉銀制度,到最後,清朝的官員們錢依舊不夠花,還要貪腐斂財?甚至,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就是出現在養廉銀制度之後。
  • 「一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清朝如何用「養廉銀」反腐?
    「養廉銀」制度,就是清朝時期實行的一種經濟政策,是雍正帝為了減少官員貪汙現象的出現,穩定社會秩序而做出的舉措。其具體實施方法是將財政耗羨(也就是地方政府的預算外收入)上繳朝廷,然後再由朝廷返還地方,作為養廉銀來保障地方官吏的俸祿。但是清朝的「養廉銀」制度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卻是問題頻出,出現高薪也難養廉。
  • 養廉銀為什麼養不了廉?從官俸制度看清朝貪汙風行的原因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貪汙腐敗似乎已經成了清朝官員的一個比較普遍的特徵,有人更是認為,清朝的腐敗在兩千年帝國時代裡處於領跑地位,這一看法原因有二:一是單個官員搜刮的金額破了記錄,這個破紀錄者即是和珅,他的財產至少抵得上當時全國三年以上的庫銀進項。二是貪汙的普遍化。
  • 清朝的養廉銀是什麼?官員不用貪汙就有錢拿,竟然比工資高100倍
    古人講:「小小衙門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這句話充分顯示出了古代司法部門的腐敗,一年下來,貪汙受賄的官員口袋裡裝個2萬兩銀子,那是綽綽有餘的。有的官員是因為處理案件私相授受,有的官員是在逢年過節收到「紅包」和「孝敬」,這種做法嚴重擾亂官場秩序,也讓受冤百姓無處鳴冤利益受到損害。因為清朝的官員工資並不太高,清朝的文官奉行的是《大明全典》中的低薪制,他們的收入實在太低,所以一些人選擇鋌而走險,開始想方設法的提高灰色收入。
  • 清朝巡撫一年拿多少俸祿?
    巡撫在清朝地方官制中,屬於一省最高長官,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的影響力不比總督遜色。那麼,對於這樣一個高級官員的職位,清朝給巡撫一年的俸祿有多少呢?這個要從不同歷史時期說起,清朝剛入關的時候,許多制度並不完善,所以許多地方都是照搬明朝制度推行。皇太極就曾說過:「凡事都照《大明會典》行。」
  • 雍正設立「養廉銀」 官員依舊貪汙
    [摘要]雍正年間,為了革除這個弊病,就把耗羨歸入國庫,另外發給官員「養廉銀」,例如知縣看缺分如何,每年給「養廉銀」幾百兩到一千兩不等。根據史書記載:清朝官員的薪俸非常微薄,一品官(相當於現代的正部級以上官員)的俸銀每年不過一百八十兩,每月只到十幾兩銀子(京官有所謂「恩俸」,即照原俸餉另給一份;另外給一點有限的俸米),小一點七品官知縣之類,每年俸銀只有四、五十兩。按常理來說,這樣微薄的收入在當時的社會中,只能算是小康型或溫飽型的生活水準。但是,當時許多官僚生活窮奢極欲,揮金如土,他們哪裡有那麼多錢呢?
  • 清朝官員俸祿極低,如何保障生活開銷?「養廉銀」來補虧空
    作為一項獨創性的官員俸祿制度,雍正皇帝的動機,是希望官員憑此待遇而免於貪汙瀆職,能夠廉潔奉公。因此清朝官吏的養廉銀不僅是一項經濟措施,更是清朝整頓封建制度的一項綜合改革措施。清初繼承明朝的制度,同時清初時期財政入不敷出,官員俸祿極低。但這些俸祿根本無法滿足於官員的日常花銷,於是官員便關心如何增加收入,這也是清朝官員貪汙橫行的重要原因。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豪宅,難道全靠貪汙?
    如果他是自己買的,那麼作為清朝的一品官,紀曉嵐的年薪到底有多少呢?其中親王俸祿最高,每年有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在朝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有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可能有些人會感到吃驚,一品高官一年的俸祿才180兩白銀,感覺是不是有點少?那麼180兩白銀在清朝到底值多少錢呢?不得不說,現在的古裝劇與歷史嚴重脫節,劇中的人物動輒出手就是大銀錠。
  • 清朝一品官員年薪才180兩,為何個個都能住豪宅,難道全靠貪汙
    在《大清五朝會典·戶部·俸餉》中就詳細記載了清朝各級官員的俸祿。其中親王俸祿最高,每年有俸銀一萬兩,祿米一萬斛。在朝廷官員中,一品官的俸祿最高,每年有俸銀180兩,祿米180斛。可能有些人會感到吃驚,一品高官一年的俸祿才180兩白銀,感覺是不是有點少?那麼180兩白銀在清朝到底值多少錢呢?不得不說,現在的古裝劇與歷史嚴重脫節,劇中的人物動輒出手就是大銀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