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餐飲行業為例,為你揭曉抓住「後疫情時代」創投機遇的最重要答案,以及正在疫情「洗禮」中的中小企業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未來?
文:本刊記者 史亞娟 責任編輯:王濤、軒轅鏡
進入3月中旬以後,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基本得到了控制,但對眾多中小企業來說,仍在逆水行舟、負重前行。
創業者步入至暗時刻,投資機構出手也愈加謹慎,但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開始湧現出眾多新創業機會。為此,《中外管理》對話兩位投資人:創客共贏基金創始合伙人李建軍,啟賦資本合伙人胡祺昊,以餐飲行業為例,為你揭曉抓住「後疫情時代」創投機遇的最重要答案,以及正在疫情「洗禮」中的中小企業該以怎樣的姿態,迎接未來?
1
後疫情時代,「新餐飲」跑步而至
隨著各地陸續復工復產,原本以為餐飲企業也能一起復業。沒想到的是,多地禁止堂食依舊,外賣也是「進項」有限,即便物業減免了二三月份房租,但對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依然是險象環生。
「餐飲原本就是九死一生的行業,有了疫情,讓大家感受更加強烈了。」深耕餐飲、大消費賽道的胡祺昊如是向《中外管理》談道。他分享了一個重要數字:2017年全國有660萬餘家餐飲企業,其中倒閉的比例高達40%,即:有260多萬家死掉,如果保守計算,一家餐廳的裝修成本是10萬元,那麼一年就燒掉了2600多億元!
「我們為倒下的餐飲企業感到惋惜,但也要正視——這是行業『辭舊迎新』的過程。『疫情』只是加速了這個過程,讓生命力強的、基因好的餐飲企業大概率地活了下來,生命力弱的、基因不好的自然淘汰掉。」胡祺昊表示:過去「新餐飲」(具備新流量、新運營、新模式、新供應鏈、新品牌「五新」特徵的餐飲品牌)1年只能增長20%-30%,現在因為疫情導致的行業「新陳代謝」、市場空間讓出來後,新餐飲規模1年將能增長1倍!
2
走「新消費」運營路線的「小而美」
更受資本青睞!
一場「天災」讓曾經現金流極為充盈的餐飲行業,從未像今天這樣渴望擁抱資本。「不差錢的海底撈」在時局面前低下了頭,向銀行借款21億元。從不打算上市的西貝董事長賈國龍也改口:「經歷這次資金斷檔險境後,我會重新評估西貝上市,疫情對我教育深刻,有些事真不能說得那麼絕」。
除了知名大牌企業,還有更多小企業等著「扶一把」。而且只走銀行貸款一個通道遠遠不夠。
2月13日下午,餐飲歷史上第一次雲路演拉開帷幕,共收到2000多家餐企報名,融資需求超過20億元。這些報名的企業中,中小餐飲企業佔比50%,小微餐企佔比40%。
餐企迫切需要資本的幫助,對資本來說,這也是一次難得的投資機會。胡祺昊表示,啟賦資本負責投融資的同事,近期每天要看近300個項目,「現在很興奮,有的笑言恨不得自己幹餐飲了」。
疫情也堅定了「餐飲新勢力」向資本靠攏的決心。「未來,新的模式、新的品類,都是有機會的。」胡祺昊坦言。
李建軍表示:未來屬於誰?要麼像海底撈、西貝那樣形成高端品牌優勢,要麼在細分領域做出自己的特色。比如:賣豬蹄、賣雞爪……「小而美」的餐飲品牌,走的是「新消費」運營路線——整體運營成本低,容易快速複製、快速實現標準化。「對這類極具爆發力的項目,資本是青睞的。」李建軍強調。
「最難的是中間不大不小的中型連鎖品牌,兩端優勢都不佔,既沒有品牌知名度,也沒有下沉垂直領域的突破力。這個時候銀行不會看好,資本也不會重視。相信隨著疫情時間的拉長,大部分會被淘汰。」李建軍分析:從長遠來看,未來餐飲行業將越來越細分化,只有深入挖掘客戶需求,能夠提供更高價值的單一爆款才會突圍,而這類企業,終將朝著產品公司的方向發展。
3
以「周」為單位重做財務規劃
才能活到機遇來臨那天
抓住「後疫情時代」的機遇,還有一個重要前提——你得活到那一天!
「創業者需要假設至少半年沒有新融資引入,企業還能不能活下去。」李建軍強調,「因為我們無法估算疫情結束的時間,所以還是要按最壞的情況去規劃。看看帳上還有多少錢,以及這些錢具體怎麼花,我的建議是:把財務規劃做到『周』,以『周』為單位重做財務規劃。」
事實上,對於投資人經常強調的現金流管理,真正引起重視,並有能力管好的創業者並不多。
李建軍認為最簡單的管理辦法是把帳目理清。方法是——假設你的可變成本全部暫停支出,每月貸款利息也可以向銀行申請延期,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減去每月的固定成本支出(房租、水電、員工工資),之後,你帳上的錢還能夠撐多久?
李建軍測算的安全標準線是至少要讓自己撐一年!即:預留一年的現金儲備。「達不到這個安全線,疫情越往後走你就越困難。真那時就必須採取一定的措施了,比如:號召股東再融資,或向投資人預支過橋資金等」。
當然企業自救才是根本,要在節流的同時,儘可能地擴大現金流「入口」。
「這個『入口』是指創造性收入。」李建軍強調,「一定要在不產生投入的情況下去放大現金流入口」。
「企業在自救過程中,常會降低毛利率,通過促銷來拉動銷售,這都沒什麼,首先要保證有收入進來,這是自救的原則。」李建軍進一步表示,建議創業者把當前階段的運營目標調整為「活下去」,而不是原來那樣,「利潤率要達到多少之後,生意才值得一做」。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要積極尋求外界幫助。
李建軍認為:投資機構除了給錢,關鍵時刻更要發揮橋梁紐帶的作用:一方面,幫助被投企業篩選各種普惠政策條款,發現適合被投企業的,就督促它們儘快申報;另一方面,積極幫助被投企業打通上下遊關係,確保其需求能在第一時間得到供應鏈合作夥伴的響應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