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夕夕醬
知乎上有個熱門話題:「什麼是有效的關心?」
其中一個回答,獲得了七千多的點讚:
一個人難過的時候,其實最害怕的是貌似關心的安慰和問長問短。
最好的安慰,就是什麼不說,什麼也不問。在你脆弱的時候,假裝什麼也不知道,靜靜地陪在你身邊。
很多時候,口頭上的關心都是無效的。過多的言語,反而是一種負擔。
一個不說,一個不問,也未嘗不是一種默契。
不追問,是一種成全
在綜藝節目《朗讀者》中,徐靜蕾朗讀了史鐵生的短篇小說《奶奶的星星》。
當她讀到「地上死了一個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顆星星」的時候,想到了去世的奶奶,徐靜蕾忍不住有些哽咽。
徐靜蕾是奶奶帶大的,她和奶奶的感情非常深厚。得知奶奶去世的消息時,她整個人就像丟了魂似的,覺得眼前的生活失去了意義。甚至因為難以接受這個事實,一個人跑到了國外去,連弟弟婚禮都沒回來參加。
朗讀結束後,董卿問徐靜蕾:「你什麼時候最想奶奶?」
見徐靜蕾情緒激動,董卿便沒有繼續追問。
其實,董卿如果在這個時候繼續追問,可能挖出更多背後的故事,成為節目的亮點。但是董卿什麼都沒說,只是在一旁靜靜地看著她,表示理解。
每個人都有塵封在自己心裡的往事,不願傾訴,也不願提及。若是你一意孤行地逼問,無異於是在揭露別人的傷疤。
即便你不善言辭,也要學會辨別對方的意願。
正如沈從文在《邊城》中說的:「不要刨根問底別人的過去,那可能是永遠不想觸碰的回憶。等,一城煙雨;渡,一世情緣。」
不追問,是一種成全。
想讓你知道的事情,別人自然會說;不想讓你知道的事情,你問多了,反倒成了冒犯。
不評價,是一種善良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問題:「在哪一刻,你特別想抽自己?」
有個回答獲得了眾多網友的點讚:「是明明知道不該玻璃心,還是被朋友一句話傷得體無完膚的時候。」
心裡明明知道,不必太過在意別人的評價,可有時候,卻還是會被別人的評價所傷。
有些人的嘴,向來口無遮攔,從他們口中說出的那些難聽的話,就像一把利劍,出鞘的那一刻,已經把別人刺得遍體鱗傷。
曾經看過一幅漫畫,叫做《對不起,這是我第500次想屏蔽你》。
漫畫中,一對夫婦並排著坐在路邊的臺階上,一邊說笑,一邊吃飯。
平日裡,妻子在路邊擺地攤,每到午飯時間,丈夫都會準時騎著自行車過來給她送飯。
結婚多年,兩人雖沒有大富大貴,但丈夫的關心和體貼,總讓妻子感到知足而又快樂。
這時候,有位中年大嫂路過,看著兩人餐盒裡的飯菜,頗為感嘆地說:「大妹子你可真苦啊,吃的這是什麼菜,一點油水也沒有,這怎麼能吃的下去啊。」
一邊說著一邊嘆氣,臉上露出鄙夷的表情。說完,便扭著身子離開了。
原本言笑晏晏的夫妻倆,聽完這番話,心情立馬由晴轉陰。捧在手中的飯盒,也沒有興致再吃上一口。
《莊子》中說:「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你眼中定義的幸福,在別人看來未必如此;
你眼中的不幸,在別人眼裡有可能是莫大的幸福。
不隨意評價別人的生活,是一種高貴的修養。
這世上的很多事,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要急著充當別人生命裡的裁判,對別人的生活妄加評判。
因為你不知道,你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語,可能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困擾;你不假思索的一番言論,可能會對別人造成怎樣的傷害。
網上有這麼一段話:「請你不要貿然評價我,你只知道我的名字,卻不知道我的故事。你只是聽聞我做了什麼,卻不知道我經歷過什麼。」
正如劉亮程在《一個人的村莊》中所說:「落在一個人一生中的雪,我們不能全部看見。各有各的隱晦和皎潔。」
別妄下定論,因為你看見的只是冰山一角;別貿然評價,因為你知道的只是九牛一毛。
最好的關心,並非語言
孟非曾說:「有話你就說,但應該知道分寸。做主持人也好,做人也好,我都願意和那種懂得分寸的人打交道。」
那些打著關心和愛的旗號,而進行的幹涉,又何嘗不是越了界。
如果你不懂別人的心,那就管好自己的嘴。
最好的關心,並非語言。有時候,適當的留白,反倒讓人覺得舒服。
叔本華曾說:「人就像寒冬裡的刺蝟,互相靠得太緊,會覺得刺痛;彼此離得太遠,卻又會感覺寒冷。」
再好的關係,若是在相處時失了邊界,也會成為一場災難。
與人交往,一定要有分寸感。不在別人的傷口上撒鹽,不在別人的興頭上潑冷水。
真正的關心,是設身處地。考慮別人的感受,顧及別人的情緒。
給對方留一點空間,也給自己留一點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