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感恩節,跟尼叔的讀者們聊一件陳年往事,這件事教給我很多,一直很感恩。文章標題叫「管好自己的嘴」,我當然不是要分享怎麼減肥,而是講講怎麼好好說話。
11月24日晚小米發布2020三季度財報,當季收入721.63億,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4.5%;前三季度累計收入1754.03億,比去年總營收僅少300億左右,2020年總營收有望突破2500億,表現遠超市場預期。
不過小米集團清河大學副校長王嵋不合時宜的一句「得屌絲者得天下」,傷害粉絲情感不說,讓小米衝擊高端的努力付之東流,真是生生的要把雷軍氣死,當然也免不了要下課了。
這就是典型的「禍從嘴出」。
我也經常說錯話,沒辦法,嘴一快就容易出錯。
所以我經常提醒自己,儘量讓腦子先轉,嘴巴等會兒再動。
老規矩,我先舉個自己說錯話的例子,一個我每年都要想起不下10次,每次都要戳痛我的陳年往事。
那時我大約在上初一,用南京話說,還是個小杆子。
暑假我在奶奶家愉快的玩耍,她三天兩頭殺雞殺魚給我吃。
有天殺了一隻小公雞,燒好也就一小盆,奶奶一直夾給我吃。
我當然能看得出來她自己捨不得吃,都省著讓我吃呢。
我覺得非常內疚不安,就想招呼她和我一起吃。
但內向如我,往往想要直接表達卻說不出口,那怎麼說才能「悄無聲息」呢?
然後我也不知道腦子裡哪根筋搭錯了,說出了那句悔恨終生的話。
我說:反正也不是多好的東西,你也一起吃吧……
(此處自扇巴掌)
然後我就捕捉到了她臉上瞬間凝固又故作鎮定的表情。
毫無疑問,這句話肯定把她傷的不輕。
但鑑於我還小,又是她的寶貝孫子,她選擇一言不發把飯吃完,嘴上沒埋怨我一句。
其實我話音剛落就知道自己說錯話了,但覆水難收。
而且她不發作,我也不好強行解釋。
這麼多年,沒有再跟她談起過,這個心結就一直伴隨著我。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
我那句話的字面意思是:這不是什麼山珍海味,不用都省給我吃,你也一起吃唄。
但聽起來確實變了味:敢情我一片好心,你還看不上呢?不識好歹的小兔崽子!
那我當時為什麼就說出了那麼一句混帳話呢?
我告訴你,我當時考慮的可豐富、可體貼了。
首先,我不想點破她省著給我吃的事實,以免讓她感到尷尬;
其次,我想表達:你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好東西我們一起分享會更開心。
所以,我採取的策略是:故意表現出對這盤雞不在乎,這就是個家常菜餚而已嘛,不用特地省給我,這樣你不就自然而然的願意跟我一起吃了嗎?(雖然我心裡知道,都是有客人來才會殺雞的,自己平時哪捨得吃呢?)
總之,我真的是出於好意,想要做一件好事,只不過我過分追求輕描淡寫、神不知鬼不覺的辦成這件事,最後反倒弄巧成拙。
這一切到底是怎麼發生的?
所以,復盤一下,說錯話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
以下是我30多年來不斷說錯話,不斷自省的經驗總結。
1,隨意慣了,沒腦子
這一條大家應該都會秒懂。
尤其對身邊親近的家人、朋友、同事,說話總是「不假思索」,「肆意妄為」,覺得對方要麼不會生氣,生氣也不會太計較,或者根本就是連想都沒想,還美其名曰「耿直」、「親密無間」。
這種人,是傷害了別人而不自知。
跟任何人說話,都要有一顆敬畏之心,時刻提醒自己「不得放肆」。
2,有腦子,但嘴巴總是快過大腦
很多人一說完就知道自己說錯了,本質上就是因為嘴巴太快,快過了大腦。
他/她有基本的「敬畏之心」,但奈何總是管不住嘴,事後也總是也懊惱不已。
這種人需要時刻提醒自己,想好了再開口,慢一點,再慢一點。
哪怕先被別人懟了,也寧可自己吃點虧,也不要張口就生懟回去。
3,書讀的少,話說的也不多
就像案例中的我,我確實是先思考、再開口的,但終究還是高估了自己的表達能力,到底還是太嫩了。
多讀書,積累學識,沉澱修為;
多跟比自己厲害的人說話交談,持續的練習、學習。
慢慢地,說話也就更合時宜了。
4,吃過的虧還不夠多、不夠大
就比如小米王嵋因「得屌絲者得天下」的言論而丟了一份眾人羨慕的工作,一定懊悔不已。
而且還搞得全網皆知,壓力也不可謂不大。
如此深刻教訓,我想她以後自然知道該如何管住嘴了。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千萬不要等到「闖了大禍」再醒悟。
從今以後,管好自己的嘴。
而我,也會找個機會,跟奶奶聊聊當年那句「不合時宜」的話,跟她做一個遲到的解釋和道歉。
感恩節,感恩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