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刷到這麼一則消息,內容大概是說,今年初國家通過《政府工作會議》一錘定音,2020年是棚改的「收尾之年」、「終結之年」。
在綿陽,從1985年建市以來,橫跨了兩個世紀的棚改,曾經推動著房價步入上漲通道,拆遷成為許多人實現一夜暴富的最快捷徑。
從2018年到2020年,綿陽制定的三年棚改攻堅計劃即將完結,也是全國普遍編制棚改工作計劃的最後一年。
煙廠地塊、東興路8號、馬家巷9/10號院、衛生巷9號、華西濱江天越、新廣廈綿州裡、富臨大都會2期、青義老場鎮危舊棚戶區改造(未動工)、七姓壩棚戶區(城中村)改造、遊仙石馬鎮橫山村統規統建房安置項目、御營壩危舊房棚戶區改造、中核綿陽退養服務中心棚改項目等....
有的已經預備進入供地程序,有的已經開發建設。
雖然棚改啟動期只到今年,但並不意味著綿陽的城市更新就到此為止。
許多政策仍然將持續到項目完成開發之時,未來兩年內仍然能聽到不少關於棚改項目的消息。
01
棚改漸弱,舊改接棒
當前,綿陽奮力加快建設「I」型大城市,需要快速拉開城市框架,通過「內外雙修」的新模式:對外擴張、發展新區,通過土地出讓、產業外遷,完成人口導入;向內實現居住環境更新、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等....
當重心發生轉移,大拆大建的棚改正漸行漸遠,綿陽更新城市發展軌道,舊改伴隨著新型城鎮化,正在慢慢興起。
舊改就是舊城改造的簡稱,包括三種改造方式:老舊小區改造(通過維修、翻新老舊小區,改善居住環境,提升便捷度,詳見老舊小區改造)、園區升級(擬建的文創產業園、石塘空港項目等)和集體用地入市(例如徵地拆遷)。
通過小修小補、拓建園區、外擴發展的方式,以實現城市更新為最終目的,滿足「十四五」期間綿陽城市深度發展的需求。
未來除了集體用地徵地拆遷,遊仙區、涪城區以及安州區的城中村、國有工礦棚戶區、城市棚戶區都不再有大片拆遷的可能了。
之前有網友分享給我們一篇文章,說是靠近西山路小學的絲廠家屬區,多年來拆遷無進展,如今通過老舊小區改造的方式,為小區喚新顏。
圖片源於掌上綿陽
還有一些在坊間傳了很久要拆,到現在依然沒動靜的小區,例如我們同事以前租住的五郎廟小區,傳了7、8年都沒拆;例如沿江社區,在三年棚改計劃內,據說當時已經有人去談,也遲遲沒有消息。
城中心的老舊小區拆遷成本高,工作難以推進,也許後面五年,會像如今的絲廠家屬區一樣,採取改造的方式進行翻新。
實物安置比例在擴大,棚改結束後,接過城市更新接力棒的舊改,將會是未來五年甚至更遠的改造方式。
安州區也率先在土地市場中,通過「限房價、競地價」的出讓方式建設商品住房,定向提供給安置對象。
也就是說,今天過後,留給拆遷的時間只剩下一個月了。
2020年結束,綿陽或許再無「拆二代」....
02
棚改退出,對城市影響有多大?
在綿陽有史以來的三次舊城改造裡,每一輪都因貨幣化安置「催生」新的購房需求。每一輪改造,城市規模也進入下一個增長點。
房價從第一輪改造的千元上行至第二輪的5K+,即地震後的第二年,綿陽樓市行情大漲,那一輪改造結束後全國範圍內房價再次普漲。
到今年第三輪舊改,綿陽房價整體維持在8K+,十年上漲了0.6-0.7倍。
棚改對於房價有著直接的推動作用,而貨幣化安置的弱化,將不再直接刺激樓市產生供需矛盾。
03
改造成主流,房價格局會發生變化嗎?
改造顧名思義,通過對現有舊城區房屋改建、市場化運作盤活土地資源,以實現內部更新。
所以舊改特指老城區,新城區屬於外部擴建型更新。
那以後老城區以及樓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呢?
老舊小區改造是必然結果,並不會成為主導城市更新的主要手段。早在2015年,綿陽就已經正式啟動老舊小區治理工作。
根據市政府2015年發布的《綿陽城區老舊小區治理工作指導意見》,老舊小區改造治理範圍為:2000年(含)前建成交付使用、規劃建設標準不高、基礎設施落後、功能配套不全的國有土地上的老舊小區。
即20年房齡以上的小區才會有改造可能。
以房齡為篩選標準,綿陽資歷最老的兩個區:涪城區和遊仙區,都才發展了28年。而那一批最早發展的住宅小區,才是這一輪改造的重點。
老舊小區改造內容包括:
1、小區內道路、供排水、供電、供氣、供熱、綠化、照明、圍牆等基礎設施的更新改造,小區內配套養老撫幼、無障礙設施、便民市場等服務設施的建設、改造;
2、小區內房屋公共區域修繕、建築節能改造,有條件的居住建築加裝電梯等;
3、與小區直接相關的城市、縣城(城關鎮)道路和公共運輸、通信、供電、供排水、供氣、供熱、停車庫(場)、汙水與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的改造提升。
4、納入中央補助支持老舊小區改造計劃的項目,改造內容須包括對水、電、路、氣4項設施中至少2項進行更新;或者雖未對水、電、路、氣設施更新,但包括加裝電梯。
老舊小區改造以存量房為基礎,資源型老舊房屋(例如學區房)將會迎來二次升值,直接利好於房屋持有人,向內加分。
由於本質偏向於「翻新」和「改造」,是一項改善性利民舉措,原本有強烈置換房屋需求的屋主,可能會有取消換房的打算。
另一方面,在二手房市場裡,房齡二十年以上的房屋,目前的售價普遍低於周邊的次新房,與市場脫節。
最近這幾年老舊小區開始新增電梯、配套服務設施等(詳見今年綿陽主城區49個老舊小區將迎來改造....(內附小區詳細位置圖)),或許會致使很多本來預算有限,又有學區需求的剛需朋友,改變置業方向。
二手房市場或許也會出現一段時期的回暖。
同樣是存量開發,舊城改造規模更大,與樓市有著密切關聯,加速土地流通,刺激供應上揚。
例如長虹家電城地塊,高新主城區(普明大橋以東)有史以來最大規模地塊進行再開發,未來會成為高新區樓市的供應主力。
而普明、火炬甚至雙碑板塊內,供應鏈長期以穩為主,在售盤總量走在樓市前沿,高價地圍合之下,百畝大盤的進入,或許更會助漲板塊氣焰。
因為供需關係雖對房價的變化有直接影響,但不是唯一因素。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房企擴大產業布局,開始涉獵城市更新項目。這其中就包括去年來到綿陽考察棚戶區和舊城改造的保利,以及華潤擬投資300億元的永興產業新城項目,社會資本參與綿陽舊城更新的意願還是比較強烈的。
那未來房價會不會下降?
影響房價的因素有很多,造成中短期波動的是供給和需求,也就是前面說到的棚改刺激產生需求。
其次還有人口,綿陽是一個人口淨流出的城市,這一點被很多人吐槽。
其實放眼整個四川,除了成都、甘孜、阿壩、雅安,其他城市人口流出率高出綿陽很多(參考2018年四川省各市人口流入率),像南充、達州、瀘州、宜賓、資陽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
於是編輯此文的時候,我順便查閱了一下綿陽人口淨流出入情況,發現從2012年到去年,人口流出總量逐年遞減,差距正在縮小。
綿陽作為第三產業比重較高的城市,2019年三產業產值佔GDP總量的49.1%接近一半。而第三產業已成為城市吸納就業人口的「主力軍」。服務業越發達的城市,就越能提供更多中高端的白領崗位,吸引人才湧入。
有人氣,就有消費。
截止到11月27日,在我司最新更新的樓盤地圖中,綿陽在售盤(不包括尾盤)從59個(9月份統計數據)縮減到55個,尾盤從15個增加至19個,待售盤從87個增加到88個。
樓盤地圖
處在年底這個新舊房源交替期,即便土地供應增多,橫看豎看,綿陽在售房源正在縮減。
就在這月,新開的遠大蔚藍海岸、三匯四季公園、陽光城江山悅以及恆躍紫宸等盤,以及新加推的九洲雲棲湖、藍潤春風九裡、領地東原閱城,去化都還不錯。
這個階段,賣得好的樓盤依然火爆。
城市更新進入新階段,未來綿陽樓市也會出現這兩大趨勢:
1、老城中心區房源不會出現持續斷供現象
每一輪舊城改造後,城市新商圈相繼誕生,中心城區新房會面臨供應短缺,但這種狀態不會持續出現。
以當前市中心待售盤為例:富臨大都會2期、馬家巷9、10號院、煙廠舊改項目、長虹桐裡華府等項目,都是這一輪改造後的新產物,進入開發後,會共同支撐起板塊供應。
2、購房者需重新審視住宅產品價值
棚改成為過去時,一些城中村的短板會逐漸暴露,居住環境雜亂、治安得不到保障等等,在這附近修建的房屋,如果品質得不到提升,新區成熟後,房子的議價空間將十分有限。
在老城區改造的同時,稀缺附加值傍身的產品,未來會越來越少。尤其在綿陽,圍繞江河開發的住宅,在保證居住純粹性的前提下,溢價空間會隨著板塊供應的減少而增長。
3、新區建設勢在必行,置業風向正在轉移
舊城更新,改善居住環境是其一目的,隨著各項成本價格上漲,中心區的老破小拆除越來越難進行。新的產業和經濟發展不斷向前,綿陽擴大城市容量,再造一個新城區,與老城區協同構建「一城雙心、多點多組團」的空間結構,也是為了讓城市界面更新更好。
在更新的政策、紅利、規劃之上,新區立下了15年的長足發展目標,緊抓機遇,正在崛起的新區內,已經匯聚多家知名本土、外來房企,明年接近30盤蓄勢待發(詳見28個盤,明年綿陽這些區域開始爆發....)。
主城供應步入稀、貴、密的同時,新區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或許會在2021年打開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