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壁畫何以走出庫房,成為2017年國內文博展的熱點

2020-12-06 澎湃新聞

2017年國內博物館展覽的一大熱點便是山西壁畫。4月,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了高精度等比例複製的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同一月內,「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辦。11月末,上海博物館舉辦了「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這些原本散落在山西偏僻鄉村或深埋於地下墓室的古代壁畫進入了國家級博物館的殿堂,成為公眾認知的對象。

今年展出的山西壁畫可分為地上、地下兩大類。地上壁畫又分寺、觀、祠三大類。俗語道「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陝西」,主要就是指山西豐富的古建築遺存。這些古建十之八九是宗教建築,也就是上面說的佛寺、道觀、神祠三類廟宇,其內大多有壁畫。這三類宗教建築在古代中國是很普遍的,各地都有,但現在只有山西一省能夠成規模、成系統地保存下來。用現代的話說,這些建築就是古代的「公共建築」,而裡面的壁畫就是當時社會的「視覺文化」。

聖母廟壁畫的實際分布情況

北大賽克勒博物館舉辦的「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展」和國家圖書館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即屬於地上的寺觀壁畫;而上博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則側重墓室壁畫。

壁畫依附於建築或墓室,本屬「不可移動文物」,要想將散落各地的大體量壁畫集中於博物館展出本身就很不容易。實際上,最早展出山西壁畫的是歐美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就永久陳列著山西洪洞廣勝寺下寺的壁畫,其它收藏單位還有納爾遜博物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賓夕法尼亞大學博物館等等。這批山西寺觀壁畫的外流多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古董商和外國賣家勾結將這批山西平陽地區的元代壁畫倒賣出境,並最終落戶於外國的博物館。

對於不可移動的寺觀壁畫,博物館只能用等比例高清印刷或臨摹品來替代原作。用臨摹品做壁畫展,國內最成功的範例就是敦煌研究院做的敦煌壁畫巡展。2000年,為了紀念敦煌藏經洞發現暨敦煌學一百年,敦煌研究院和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前身中國歷史博物館承辦了「敦煌藝術大展」,轟動一時,被評為當年的「十大精品陳列」。2008年,中國美術館和敦煌研究院合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就是在2000年展覽的基礎上調整改造的。觀眾能夠在千裡之外欣賞到接近敦煌壁畫原作神韻的臨摹品,主要歸功於敦煌研究院幾代美術家不辭辛勞地臨摹工作。

敦煌段文杰臨摹敦煌壁畫

山西雖然沒有類似的機構進行寺觀壁畫摹繪,但今天的數碼影像和列印技術為保存和展示山西寺觀壁畫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傳統的膠片攝影受限於寺觀的空間,照相機鏡頭的焦段,要想拍攝出無畸變、正投影的高清壁畫影像是很困難的。現在有了「數字暗房」,拼接合成高清影像的技術門檻大大降低了,同時列印的精度也在大大地提高。

這些還是技術上的問題,博物館展示壁畫、出版社刊布壁畫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如何給將不可移動的壁畫以最佳的展陳方式呈現給觀眾,是策展團隊要著重考慮和解決的難點。要知道無論寺觀壁畫還是墓室壁畫都是在一定空間裡組織起來的,不同壁面上的內容還存在著內在的關聯,這個關聯是靠空間來整合的。西方美術史家常用「圖像程序」(pictorial program)來指稱這種立體的圖像關係。

比如,這次上博展出的忻州九原崗壁畫墓的廡殿「門樓」壁畫,本來是位於長斜坡墓道和墓室中間隔牆的上方,門樓壁畫下面就是門洞。不管這個門樓是否有「天門」之類的象徵含義,圖像的虛擬門和下方的實體墓門是有呼應關係的。要在上博舊館展廳侷促的高度內模擬真實墓葬的關係顯然不現實,但也並非不能表現,只需要添加一個有壁畫局部所在墓葬空間位置的示意圖即可,一塊展板就能解釋得清楚。

忻州九原崗壁畫墓「門樓」圖在墓葬中的原位。

朔州水泉梁北齊墓壁畫在上博展廳按照墓葬原始的位置關係拼裝,對於研究者來說這無疑是最理想的展陳方式,然而這樣做就不得不限制「墓室」內的參觀人數,以保障觀眾和文物的安全。壁畫的空間排布問題同樣出現在國圖「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上,展覽團隊以約原壁二分之一的比例,高精度分段印製了汾陽田村聖母廟壁畫,之後在展廳拼接起來,力圖恢復神祠壁畫的整體格局。令人惋惜的是,聖母殿內東、西、北三壁的關係在這次展出中完全錯亂了,北壁的後宮園林場景被切割為不相連的兩段,聖母儀仗東壁出巡,西壁迴鑾的順序也左右顛倒了。這就好比一副對聯貼反了,是讓人很不舒服的。一方面,這個問題出在策展團隊;另一方面,學界也該反思,是否給予山西寺觀壁畫充分的研究?如果學界尚不能讀懂吃透這些壁畫,又怎麼能向公眾傳遞壁畫文化信息?相比之下,「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展」的學術研究準備工作就很充分,展陳還用了VR(虛擬實境)技術,顯示出高校博物館辦展濃厚的學術性。

國圖「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中數字拼接的汾陽田村聖母廟壁畫

對於一般觀眾,山西壁畫究竟能提供哪些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信息呢?作為「存形」載體的壁畫,不僅描繪了古代社會的各種物象,同時還蘊含多層次的信息,至少有以下幾類看點值得關注:第一類,古代名物與制度(包括服飾、儀仗、器用等);第二類,風俗;第三類,科學技術(包括建築、船舶、機械、天文等);第三類,中外文化交流,民族關係;第四類,宗教信仰;第五類,繪畫風格的流變。

按揚之水先生的考證,「名物」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旨在用器物和器物名稱的意義建構禮制之網」。以「三禮」(《周禮》、《儀禮》、《禮記》)為代表的禮學假定了一個理想主義的社會模型,這個模型要對社會內每一個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大家都依循「禮」的原則來行為處事。這個理想社會裡的人是有等級之分的,名物就是等級禮制的物質化形態,主要體現在服飾、儀仗、器物、建築四個方面。因為這套物化的符號系統太過複雜,並非一般鄉村畫師所能掌握,只有供職於官方或有一定學養的畫家才能準確地畫出這些「禮制符號」。例如,聖母廟東壁的「聖母出巡圖」就模仿了人間帝王后妃的出行滷薄(即儀仗隊),聖母正移步殿外,行將乘車出巡,神車以行龍牽引,車後插的兩面旌旗名曰「太常旗」,可見虛位以待的神車是以帝王的「輅」為原型的。前導的武士有穿「罩甲」的,有吹嗩吶的,與明代帝王滷簿無異。

田村聖母廟壁畫、《新定三禮圖》

宋人《大駕滷簿圖》的輅車

明代罩甲嗩吶

滷薄在墓室壁畫中也佔據重要的位置,畢竟墓室也是一種禮制建築。上博展出的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墓室兩側有鞍馬、牛車出行的滷薄,儀仗中有侍者拿著雉尾扇和傘蓋,隊伍前還有武士吹著長長的號角。如果我們把神祠和墓葬壁畫對照著看,會發現它們都在用盛大的儀仗來彰顯祠神或墓主人的威儀和尊貴,其表現手法是相當近似的,只不過不同時代的畫家會按照當時的典章制度來描繪滷簿,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神祠和墓室壁畫,它們就是一部圖像的古代典章制度史。

水泉梁壁畫的鼓吹者

被制度化的不僅是人的隊伍,神獸隊列也是如此。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的一大特色就是保存了一套完整的神獸出行圖,類似的圖像同見於河北磁縣的灣漳大墓。一般認為灣漳大墓的墓主人為北齊文宣帝高洋。從規格上看,忻州九原崗北朝墓與灣漳大墓相近,墓主人應該也是北齊的某位高官。

忻州九原崗北朝大墓墓道上方的神獸出行圖。這些神獸學界通常稱之為「畏獸」,常用作墓葬裝飾圖案,應為北朝官方推行的一套禮製圖案。

宋代畫家描繪宗教題材的時候總喜歡在裡面夾帶一些他們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反映了當時社會的風俗、科技。巖山寺壁畫作者是金代宮廷畫家王逵,他就繼承了北宋畫院的很多傳統。巖山寺壁畫有一個特別熱鬧的局部,絲毫不遜於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水榭中伶人擊鼓、敲拍板,唱著小曲,觀眾享受著水畔的清涼,邊喝茶邊看演出,何等愜意。水榭屋頂插一幌子,上書「野花攢地出,村酒透瓶香」,令人想起《水滸傳》武松打虎前豪飲「透瓶香」的故事。馬路對面有一盲人老者腰間掛著「式盤」,顯然是一位算命者。下面一個孩童央求母親買漿……這些生活氣息十足的細節已經完全脫離了佛教故事的主題。

巖山寺壁畫中的酒肆場景

畫家王逵更大膽的舉動在於壁畫中的建築表現。畫家不惜損失敘事的連貫性,畫出了一個完整的宮城。

巖山寺壁畫中的宮城建築群。門樓前有雙翼形半包圍的城牆,如同紫禁城的燕翅樓,可視為宋金時代宮城形制的寫照

高平開化寺壁畫中的織布機

最後談幾個山西壁畫風格的話題。由於宋以前捲軸畫遺存的稀缺,墓室壁畫和石窟寺壁畫常充作填補中古時代繪畫風格史缺環的材料。畫史記載北齊有個叫楊子華的繪畫名家,《北齊校書圖》傳為其所作,如果沒有墓葬壁畫的形象資料,我們很難判斷這幅傳世作品是否符合楊子華的風格特徵。正是因為有了像婁睿墓那樣的標尺性作品,北齊人物畫、鞍馬畫的面貌才揭櫫於世。

波士頓美術館藏《北齊校書圖》中的牽馬胡人僕從

忻州九原崗北朝大墓的胡人

《北齊校書圖》中的北齊摺疊凳——胡床

九原崗壁畫中的「胡床」

「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山西壁畫是公眾了解古代社會最形象直觀的資料寶庫,值得細細思量、品味。出於保護條件的原因,墓葬壁畫往往切割後集中在博物館庫房,「養在深閨人未識」。陝西歷史博物館、陝西省考古研究院、洛陽古代藝術博物館三家單位的庫房還保存這陝西、河南漢唐之際的壁畫,相信不久的將來,這些珍貴的視覺記憶也會走進博物館的殿堂,與公眾見面。

婁睿墓的鞍馬圖(作者系國家博物館館員)

相關焦點

  • 山西壁畫 千年遺存何以延續
    原標題:山西壁畫,千年遺存何以延續近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壁畫如此精美,不該消失]山西晉中榆次區法寶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倖存的元代建築牆體損毀開裂,雨水滲漏;寺中的壁畫破損嚴重,有的被泥水覆蓋,面臨徹底毀掉的風險。據估計,山西鄉村約有上萬平方米古壁畫,但保護現狀堪憂。
  • 山西法寶寺 千年遺存精美壁畫何以延續?
    壁畫如此精美,不該消失。(圖片來源:資料圖) 近日,人民日報微博發布了一則消息:「[壁畫如此精美,不該消失]山西晉中榆次區法寶寺,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倖存的元代建築牆體損毀開裂,雨水滲漏;寺中的壁畫破損嚴重,有的被泥水覆蓋,面臨徹底毀掉的風險。據估計,山西鄉村約有上萬平方米古壁畫,但保護現狀堪憂。唯有文化記憶完整,鄉愁才能久遠!請為哭泣的壁畫轉發。」
  • 北齊壁畫巔峰之作首次大規模「裸展」,山西將展「壁上乾坤」
    12月12日,「壁上乾坤——山西北朝墓葬壁畫藝術展」將在山西博物院開展。澎湃新聞獲悉,這是繼2017年在上海舉辦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集中展示北齊壁畫之後,北朝墓葬壁畫的巔峰之作的首次大規模集中亮相。
  • 山西壁畫重生的N種方式_山西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在上海博物館,為了迎接山西的九原崗墓葬壁畫,拆了博物館的大門;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先後展出了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及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摹制」而成的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而名為「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也早在2017年4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寺觀壁畫的複製品成為那次展覽的最大亮點。
  • "千年壁畫 華彩重生"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在北大展出
    人民網北京4月14日電(張婷婷)13日下午,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巡禮·北大站開幕暨「高平文化復興聯盟」籤約儀式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隆重舉辦,旨在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優秀歷史文化,讓開化寺壁畫走出太行、走向全國
  • 周天遊談何以策劃第一個中國古代壁畫「通史」陳列
    從我的展線可以看出來,各地的修復水平是參差不齊的,水平相差有時候是很懸殊的。那麼在某種程度上,實際上也會對壁畫造成損害。所以加強國內和國際當中的合作,在這個交流的過程當中,提高我們的科技保護的水平。另外就是確立標準,對待不同地區、不同質地、不同顏料的壁畫應該怎麼修?要摸索一條道。這個事情國家在做,但是總是拖拖拉拉,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一部科學的、可供大家執行的這樣的標準存在。
  • 山西五大寺院宋遼金壁畫精品展在太原市推出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1年1月16日,由山西省委宣傳部、山西省檔案局、山西省文物局聯合推出的「山西宋遼金壁畫精品展」、「山西檔案珍品展」和「古代書畫精品展」在太原文廟開展,此次展覽為期三個月。此次展覽分三部分:「山西宋遼金壁畫精品展」,內容為山西平順縣大雲院、應縣佛宮寺、高平開化寺、朔州崇福寺以及繁峙縣巖山寺這五大寺院的宋遼金時期壁畫;「山西檔案珍品展」,內容為省檔案館及各市、縣檔案館館藏明清及民國時期檔案珍品;「古代書畫精品展」,內容為故宮博物院、遼寧省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古代書畫精品。
  • 山西五寺院宋遼金壁畫精品展在太原開展
    佛教在線山西訊 2011年1月16日,由山西省檔案館承辦的「山西宋遼金壁畫暨山西檔案珍品、古代書畫精品展」在省民俗博物館開展,展品採用國際最先進的德國高仿真技術,進行全方位、原大、原色精確複製。據了解,此次壁畫精品展將展出3個月。
  • 一周觀展指南|從上海的山西古壁畫看到倫敦的莫迪利亞尼
    冬日雖至,藝術展覽卻不停歇,在11月的最後幾天裡,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上海博物館即將舉行的「山西博物院藏古代壁畫藝術展」,其中3組來自北朝的墓室壁畫難得一見。中華藝術宮「一帶一路」相關展覽呈現蒙古、塞爾維亞、越南的當代藝術。浙江美術館和蘇州美術館將推出的潘天壽和顏文樑展也是對20世紀兩位大家藝術的梳理。
  • 臺灣展商借山西文博會推廣傳統工藝
    中新社太原12月9日電 題:臺灣展商借山西文博會推廣傳統工藝作者 高雨晴飛鵬展翅的雄鷹、前蹄騰空的駿馬、憨態可掬的熊貓……在第四屆山西文博會眾多展位中,有這樣一個展位吸引著觀眾。本屆文博會臺灣展商吳佳雯介紹著自己帶來的展品。臺灣展商吳佳雯正忙碌著介紹自己帶來的產品。高雨晴 攝作為文博會的常客,吳佳雯常年輾轉於大陸各個城市,這次是她第二次參加山西文博會。「在臺灣,我們能夠接觸到的大陸文化平臺並不多。」吳佳雯希望,通過文博會這樣大型的窗口接觸到更多的大陸經銷商,同時,也讓更多的大陸觀眾了解臺灣傳統工藝品。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2017年11月29日,上海博物館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了「山西博物館藏古代壁畫藝術展」,遴選了山西博物院珍藏的北朝和宋金元時期的12組代表性壁畫(北朝的3組壁畫分別為太原市北齊婁叡墓壁畫、朔州水泉梁北齊壁畫墓、忻州九原崗北朝壁畫墓;宋、金、元的9組壁畫分別為盂縣皇后村宋金壁畫墓、繁峙南關村金代壁畫墓、忻州南呼延村壁畫墓、屯留縣康莊工業園區元代M2壁畫墓、陽泉東村元墓、平定西關村M1壁畫墓、五臺縣陽白壁畫墓
  • 敦煌壁畫服飾「走出洞窟」 現千年古絲路審美時尚
    中新網蘭州6月4日電 (高康迪 楊豔敏)喇叭褲、背帶褲、披肩、迷你小短裙……這些在中國不同歷史時期流行過的服飾,都能在敦煌石窟壁畫中找到身影。近年來,敦煌研究院致力於讓壁畫服飾「走出洞窟」,古絲綢之路上往來客商的穿著打扮重現今人視野。
  • 高平開化寺壁畫在北大巡展_地市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
    本報4月13日訊(記者 李吉毅)今天下午4時許,在北京大學賽克勒博物館門前,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巡禮展開幕式暨「高平文化復興聯盟」籤約儀式正式啟動。    創作於北宋年間的高平開化寺壁畫,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大型寺觀壁畫。「距泫城三十裡有舍利山,山上建開化寺,蓋武平二年創也」——這是位於高平市舍利山腰的開化寺內,清康熙年間《重修開化寺觀音閣記》碑文中的一段文字。
  • 用礦物色,一對山西籍夫妻藝術家在寺觀壁畫間描摹萬象煙雲
    山西是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故鄉,古代壁畫都是用礦物色繪製的,汲取著家鄉的文化精華,申古博、劉向紅夫婦二人也在自己的作品中凸顯出與眾不同的意境。申古博如此詮釋自己筆下的石色山水—— 「我畫山水是表達此時對山水的感受,畫面追求動感和不確定感。模糊的形象是對現實的心理表述。
  • 唐昭陵韋貴妃墓壁畫被盜始末:盜賊老婆掌管庫房鑰匙
    不幸於麟德二年(公元665年)九月二十八日病逝於隨高宗登泰山封禪的途中,卒於洛陽,享年65歲。被盜壁畫老婆掌管庫房鑰匙,盜畫好似囊中探物 唐昭陵現已發掘數十座陪葬墓,出土了大量的唐墓壁畫,其中韋貴妃墓壁畫是最好的。
  • 第四屆山西文博會|小編帶你去尋「寶」——琺華器
    在第四屆山西文化產業交易博覽會上富麗華美的琺華器展現在世人面前失而復得的琺華彩一種被延續的美麗在本屆文博會上高平琺華器獲稱「山西三寶」之一瞬間成為文博會的「網紅產品」看「山西三寶」也成了一句熱語高平琺華儼然成為晉城展區的「網紅打卡地」
  • 郭學雷 拂去蒙塵 讓山西古陶瓷重現光芒
    5月18日至8月18日,一個關於山西古陶瓷的重量級展覽《陶冶三晉——山西古代陶瓷特展》,在山西博物院一層臨展廳舉辦,讓人們領略到了山西古陶瓷的藝術之美和非凡成就。近日,山西晚報記者採訪了此次展覽的策展人——深圳博物館副館長、中國古陶瓷學會理事郭學雷。
  • 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重磅揭曉 敦煌大展雄踞榜首
    年,「文化自信」成為時代最強音。四川大學中文系教授、著名詩人、學者向以鮮為這份文化榜單點讚,「古有功名麒麟閣,今有華西名人堂。華西都市報數年堅持,不舍初心,透過紛繁看本質,爬羅剔抉,蔚為壯觀,儼然成為一方文化風向標。」
  • 山西九原崗壁畫墓的主人是誰?
    山西九原崗北朝壁畫墓自發掘以來 關於墓主人究竟是誰? 爾朱榮(493年-530年11月1日), 字天寶,北秀容人, 契胡人,先世為契胡(或稱羯胡)部酋長,
  • 山西傳統代縣刺繡「雁繡」首屆山西文博會上引關注
    山西傳統代縣刺繡「雁繡」首屆山西文博會上引關注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縣刺繡王燕君 攝   中新網太原7月3日電 (王燕君)3日,是首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舉行的最後一天,但文博會現場的觀眾任然絡繹不絕。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縣刺繡「雁繡」以獨特的魅力吸引了眾多遊客參觀購買。  「繡花花生香,繡鳥能聞聲,繡虎能奔跑,繡人能傳神」一位來自浙江的市民這樣評價文博會現場演繹的「雁繡」工藝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