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古代各種文人墨客的逸聞趣事,但凡在詩詞辭賦上有點成就的,基本上都和青樓有著或多或少的瓜葛,幾乎逛青樓成了古代文人墨客的「必修課」,因此現在人們普遍把這些文人墨客歸為縱情聲色的好色之徒。其實,文人墨客之所以愛逛青樓,除了尋歡作樂之外,最重要的是,青樓更是他們追逐名利的「名利場」,要平步青雲遺世留名,青樓就是他們必須踏足之所。
其一、青樓是文人墨客提高創作水平的交流場所。在青樓未被定義為妓院之前,主要是描述那些富麗堂皇樓宇的,也代指大戶人家,比如魏晉時期「南開朱門,北望青樓」,這裡就代指富貴的象徵。青樓發展成娛樂場所之後,歌伎便成了青樓的主角。古代青樓對歌伎的選聘非常嚴格,要求也很高,不僅要有相當的文學素養,還要在曲藝上有較高的修養,得精通琴棋書畫方才可以成為一名合格的歌妓,可以講,現代許多文學研究生、博士不一定能比得上他們。因此,古代許多著名的歌伎也是有名的才女,比如唐代的薛濤、魚玄機、關盼盼,宋代的蘇翠、嚴蕊,明代的馬守真、薛素素、範鈺等,她們詩詞水準都很高,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在4萬多首《全唐詩》中,就收錄的21名青樓女子近200首作品,可見這些青樓歌伎文學水平之高。能和這些歌伎亦師亦友,共同探討文學,切磋詩詞,對於文人墨客創作水平的提高是非常有幫助的。
其二、青樓是文人墨客以文會友,結識同道的最佳場所。古時候因為交通通訊非常落後,可娛樂的地方也不多,青樓就成了人墨客流連最多的地方,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文學圈子,類似於當今的文學沙龍之類的學術探討團體,三五同道一起賞歌品酒的同時,相互品評所作的詩詞作品,對於寫作水平的提高作者是很明顯的,許多一字之師、一詞之師的佳話就來自於這個場所。同時,在青樓這種文人墨客雲聚的地方,也是結交同道的好去處。這些文人但寫得一兩佳句,總希望能有人分享,並且幫加評析。到了青樓,只要你不怕獻醜,把作品誦吟出來,便會有不少文友評頭品足。興致來時,還會變成詩詞寫作比拼大賽,文品愛好相投者便會找到知音,變成同道好友。如唐代的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等,本來生活的地方相離十萬八千裡,就是在青樓相遇相識成了好友,後來被稱為「邊塞四詩人」。
其三、青樓是文人墨客作品傳唱,提高自身影響力的場所。古時候沒有什麼文學出版社,更沒有什麼文化傳媒之類的公司幫助宣傳推廣,基本上全靠酒樓茶肆和說書先生的口頭傳播,依靠青樓歌伎傳唱就成了文人墨客傳播作品,擴大影響力的主要途徑。歌伎傳唱誰的文章多,誰的影響力就更大,名氣也就更響。而要讓歌伎多多傳唱自己的作品,和她們搞好關係加深交情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其之所以傳世的作品比較多,名氣比較大,並不僅僅是他的作品水準高,更在於他以青樓為家,日日與歌伎廝混,與歌伎們交情較深,歌伎們樂於傳唱他的作品有關。又比如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旗亭畫壁》載,三人到青樓會宴,席間一眾歌伎前來助興,第一人唱的是王昌齡的詩,第二人唱的是高適的詩,第三人唱的還是王昌齡的詩,兩人大為高興和得意,王渙之面子就掛不住了,直到第四個才藝最好的歌伎唱了王渙之的詩,王才高興得與兩人一醉方休。就連蘇軾也自己承認,一旦有得意的作品,也得花錢請有名歌伎幫忙傳唱,可見青樓歌伎對於文人的重要性。
其四、青樓是文人墨客體驗生活,尋找創作靈感的場所。藝術來源於生活,不了解人民大眾的真實生活情景及愛恨情仇,是無法寫出好的作品來的。但由於當時交通工具極為落後,這些住在京城的文人墨客要深入群眾體驗生活實在不便,而青樓歌伎來自社會各個階層,都帶有各個階層的生活經歷,並且她們之所以來到青樓謀生,每個人身上都有個這樣那樣的故事,可以說,歌伎的身世就是當時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民的生活縮影,了解她們也就大概了解了民眾的生活。特別是這些歌伎在青樓的生活當中,也會有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生經歷,這些都是難得的創作素材。尤其是她們在接觸形形色色的人之後會發生種種愛恨情仇,愛情又是古今中外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無時不在激發著文人墨客們的創作靈感。《全唐詩》收錄的4萬多首詩裡面,就有2000多首是描寫青樓女子的愛恨情仇的,可見青樓對文人墨客創作的影響之大。
其五、青樓是文人墨客尋找機遇,平步青雲的場所。許多文人墨客,一生鬱郁不得志,或屢試不第、或懷才不遇、或仕途不昌,而青樓不僅是文人墨客的流連地,更是達官顯貴,皇親國戚,甚至是皇帝的溫柔鄉,這些落魄文人如能在青樓遇到一二,得到賞識,說不定就能從此平步青雲,改變一生的命運。比如北宋詞人周邦彥,本來懷才不遇,雖然因向宋神宗獻《汴京賦》而大獲賞識,由太學諸生直升為太學正,但也僅僅是個正九品官,連個小小的縣令都比不上,因而鬱郁不得志,常常流連於青樓之間。卻因此結識了當時名動京城的著名歌妓李師師,而李師師又是當朝皇帝宋徽宗的寵伎。有一次周邦彥正與李師師幽會,宋徽宗剛好也來會李師師,周邦彥嚇得躲入床底。宋徽宗走後,周邦彥將宋徽宗與李師師的幽會過程寫成詞,李師師誦唱該詞時被宋徽宗識破兩人的私情,宋徽宗將周趕出京城。李師師去送別時周邦彥寫了首辭別詞,又被宋徽宗發現,這次宋徽宗竟賞識起周邦彥的才情,不僅免了他的罪,還提拔他做了專管樂舞的最高機構大晟府提舉,陰差陽錯之下,竟因禍得福,官升三級,從此跟隨宋徽宗填詞詠歌,可謂平步青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