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簡主義改變了我》|痛苦不是得到的東西太少,而是擁有的太多

2020-12-17 靜月荷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痛苦不是得到的東西太少,而是擁有的太多

原創/蔣月荷

現在有許多人,一到假期就不想在自己家待著,而是想要到外面玩幾天,住住酒店。為什麼呢?因為酒店的房間乾淨、清爽,裡面只有極少的生活用品,人們住在那裡感覺敞亮,心情自然會好起來,也就能體會到身心放鬆的快感。可為什麼在自己家裡就沒有這種感覺呢?

最近讀到的一本書《極簡主義改變了我》,就這個問題給出了很好的答案。書中作者告訴我們:通過精簡我們生活空間的雜物,把那些令我們分心的、多餘的物品捨棄掉,只留下那些生活必須的、令我們喜歡的物品,以減少生活空間裡冗餘物品對我們的幹擾。從而把人們從外部壓抑的空間裡解救出來,理清紛亂的思緒,看清生活真正的價值所在,以獲得真正的幸福感。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是由風靡全球的極簡生活方式倡導者、暢銷書作者喬舒亞·貝克爾的新作,書中系統地梳理了他一年開設三次的精品極簡整理課程「清爽生活」的精華內容。他的極簡理念並非要把某些東西從你身邊拿走,而是把某些東西交還給你。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重視的事物的地位,把其餘一切令我們分心的事物清理掉。

全書章節以典型家庭布局為模板,從客廳、臥室、廚房、餐廳到儲藏室,覆蓋家中每一處難打理的死角,書中穿插了豐富實用的小建議、鼓舞人心的真實案例、可供重複利用的檢測表,以及為了方便讀者高效閱讀,特意標註的#極簡之家#精句,科學引領讀者完成精簡與整理的全過程。

全書分三部分:你、空間和未來,作者從我們每個人最熟悉又最「不喜歡」的地方——家入手,開始了一場極簡生活之旅。跟隨作者的腳步,我們體驗到極簡之旅給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讓我們從一間間堆滿雜物的房間入手:客廳、臥室、餐廳、書房、浴室、儲藏室,給家裡來一次徹底的「極簡革命」。真正實現:

極簡大改造,創建一個真正適合你的家;

●極簡主義不是讓你丟掉心愛的東西,而是丟掉那些讓你分心、妨礙你享用心愛之物的東西;

●貝氏極簡整理法——只留下與你的人生目標相符的物品;

●並非家中每一件物品都真正「屬於」你,它們可能早已不再屬於這個家了;

●我們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一件物品除了原有的金錢價值之外,還有一個持續發生的「雜物成本」,表現方式就是你在持有它期間所花掉的金錢、時間、精力和空間。

●期待著這一天的來臨:讓人們感到尷尬的,不再是居住面積剛剛好,而是因為住得太大。

●大膽追求人生中的全新可能:極簡主義並不只是少擁有物品而已,它的目標是為我們的人生減負,好讓我們能做到更多想做的事情。

然而,在我看來可以從以下三方面來領悟:為什麼要推崇極簡主義,什麼是極簡主義貝氏極簡整理法,極簡主義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01為什麼要推崇極簡主義

作者這樣告訴我們:當你擺脫物質的控制,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你就會獲得真正的自由!

讓我們看一組數據:

1. 在世界上最富裕的35個國家,平均每人每天消費的物品總重量達到了100公斤。

2. 美國人每年花費1.2萬億美元用於購買非必需物品。

3. 得益於我們竭力想把家中一切物品都安頓好的絕望心情,家居整理行業在2016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60億美元,並且正以每年4% 的速度增長。

4. 由於家裡雜物太多,我們一生中平均要花費3680小時或153天來翻找放錯地方的東西。如:手機、鑰匙、太陽鏡、紙質文檔等物品。

凱特·佛蘭德斯說:「你待在這個星球上的時間大約有85年,別把65年都用來償還你負擔不起的生活方式。」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裡,不也是常受商家誤導,買下許多原本並不需要的物品嗎?本來打算到超市買一箱牛奶,結果被超市促銷打折商品吸引,買回許多生活用品:毛巾、手紙、床上用品。

實際情況卻是,家裡的毛巾、床上用品已經囤積了許多,估計幾年都用不完。可是,對於突然增加的這些東西,總得找個地方放起來。面對已裝得滿滿當當的柜子,只好把它暫時放進書房裡。

結果,在家裡隨便亂放東西的習慣,導致家裡到處都是物品,不僅顯得雜亂無章,需用時還不好找。

《極簡主義改造了我》一書,作者就從我們居住的房間開始,教我們怎樣給「家」做一次精簡:客廳、臥室、書房、廚房、餐廳、儲藏室、洗浴間,把家裡那些陳舊的、多餘的、重複的、從來不用的雜物,統統清理出去。只留下少許生活必須品、能喚起我們美好回憶的物品,給家來一個「大整容」,讓家變得更清爽、更整潔、更寬敞、更舒心。讓每個人都更願意待在家裡,享受家的溫馨、靜謐、舒心、安寧。

說到極簡,人們一定會認為做極簡就是把家裡的東西扔掉。其實不然。極簡主義不是讓你丟掉心愛的東西,而是丟掉那些讓你分心、妨礙你享用心愛之物的冗餘東西。

極簡主義適用於所有人的美好生活:極簡就意味著一所方方正正的白房子,裡面幾乎空無一物:除了生活必須品之外,不留任何一件多餘的東西。

02 極簡主義貝氏極簡整理法

《極簡主義改變了我》中的貝氏極簡整理法,在精簡房間物品時,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那就是通過清除家裡多餘的物品,讓生活在家裡的人,感覺更舒心、更清爽,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享受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

貝氏極簡整理法:

1.剛開始做極簡的時候,請牢記自己為家和生活制定的目標;2.如果你和家人同住,儘量發動大家都參與進來,把這件事情變成全家人一起做的項目;3.做事要有章法:◆先從容易收拾的區域入手,再處理較難的空間;◆親手拿起每一個物件,然後問自己:我需要它嗎?◆對於每一個物件,在以下三個去向中做出選擇:放到家裡的其他地方、留在原處、不要了;如果你不要它了,再做一次選擇:賣掉、捐出去、扔掉、回收。◆ 把一個空間徹底收拾完,再開始下一個;◆ 不要中途放棄,直到把整個家全部清理完畢;4.儘可能地享受過程中的樂趣,注意觀察自己在整理過程中體驗到的好處,慶祝取得的成績;5.全部完成後,回頭審視並修訂你的目標——這樣做是為了最大限度地享受並運用這個全新的極簡之家,以及優化過後的全新生活。

貝氏極簡整理法,這套策略已經得到了驗證,每個人都做得到,而且它與人生目標緊緊結合在一起。

當家裡的每一個地方都用貝氏極簡整理法過了一遍之後,你會驚喜地發現:家裡的空間一下子變大了,每個房間看上去都那麼乾淨整潔、清爽舒心。待在這樣的家裡,你會突然有種想要重新規劃人生的感覺。

是的,在乾淨清爽的環境裡,讓人分心的事情少了,心也就安靜了下來,就有心情關注、思考更多身外之事了。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做大掃除。每當看見被收拾得清爽整潔的房間,不僅有種成就感,而且還會非常開心,於是就有了憧憬美好未來的願望。

只是,這樣「整潔」的狀態保持不了多久,便又開始各種「混亂」現象:書籍、玩具、衣物,隨處可見……於是,煩心、焦慮、不安,讓人不想再待在家裡,想要找一「清淨」之處逃避現實。

書作者告訴我們:認同極簡主義是一回事,維持極簡生活是另一回事。是的,要保持極簡生活,日常維護就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體會到極簡主義帶給我們的好處,並身體力行,讓極簡生活變成常態,才能真正享受極簡生活帶給我們的「賞心悅目」。

03極簡主義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改變

人們一定有過這樣的體驗:雙十一過後,家裡的東西一下多了許多,到處都是打開的和未打開的包裝盒,地上堆著一些工具、書籍、玩具等物品。

怪不得常聽人說:雙十一過後,想「剁手」的大有人在。可不是嗎?一下子買回那麼多物品,一時也用不完。不僅浪費資金、還佔用家裡有限的生活空間。

現在,讀了這本《極簡主義改變了我》書,想必你的想法就會有所轉變:在下一個雙十一到來時,你將會變得更加理性,再也不會被「促銷、打折、限時購」所迷惑,而是只買自己需要的商品。對於不需要的東西,即使別人送給你,也會覺得多餘而拒絕。

是的,學會理性消費很重要。當我們意識到,比起世界試圖推銷給我們的商品,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已經愚蠢地買下了世界賣給我們的物品,可生活依然一片空虛。財務沒有帶來幸福,金錢並未提供安全感,名聲和權利也沒能讓我們滿足……答案顯然並不存在於被時下的流行文化同化的生活中。

人們清楚這一點之後,在焦灼地尋找機會,想要把這些領悟傳授給孩子們。也就是要把這些理念以身作則地教給自己的孩子:擁有物資不是幸福的關鍵;安全感源自人的品質和個性;追求幸福與追求財富是兩條迥異的道路。讓孩子們懂得:生活中擁有太多東西不是好事!

其實,當我們被眼花繚亂的商品誘惑時,不妨問問自己:你真的需要這些物品嗎?

著名的帕累託法則指出:在許多情況下,大約80%的價值來自20%的因子。

運用到居家生活中,也就是我們在大約80% 的時間裡,只用到了家裡20% 的物品。這並不是說你需要把80%的東西都扔掉,而是說,當你把「是否必須」作為決定物品去留的判斷標準時,你將會扔掉一大堆東西。

然而,人們在購物時常犯的另一個錯誤,就是 「狄德羅效應」的再現:

狄德羅效應,它描述了這樣一種趨勢:買了一件東西之後,又會引出其他許多件。

對於狄德羅效應,想必在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因為買來一件衣服,總會演繹出另一件衣服或配飾。

「我得再買雙鞋來配這套西裝。」

「我真的需要一條新項鍊來配這件新上衣。」

……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真的不需要那麼多東西。與其跟別人沒完沒了的攀比、羨慕別人擁有那些你沒有的東西,不如過一種內心寧靜的生活,這種生活方式才是獲得幸福快樂的源泉。

創造你想要的生活的第一步,就是把你不想要的一切清理掉。

總結:

作者對極簡主義給出了這樣的定義的:「有意識地提升我們最珍視的事物的地位,把其餘一切令我們分心的事物清理掉。」精簡實際上是在做優化:不斷減少擁有物品的數量,直到找到最適合我們和家的那個量級。這不單是一份全面實用的極簡生活指南,更是適用於所有人的美好生活法則。

極簡主義告訴我們:手邊有餘暇,兜裡有餘錢,這比衣櫥裡有多餘的物品強多了。

我們要留給孩子的,不是錢財、不是房產,而是一種極簡主義的生活理念:你需要的不是拓展空間,而是減少物品的佔有;擁有物資不是幸福的關鍵;安全感源自人的品質和個性;追求幸福與追求財富是兩條迥異的道路。

不必多想你曾經是誰,多想想你將成為誰;有空間,並不意味著你就得拿東西把它填滿;買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而不是買得起的房子。

作者最後提出這樣一個的問題讓人們反思:我們的房子越來越大,破碎的家庭卻越來越多。這是巧合嗎?

相關焦點

  • 極簡主義生活方式|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
    在消費時代背景下,極簡主義(Minimalism)生活方式正成為越來越多青年與精英階層的自我選擇。「如果可以,我想購買簡單」——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而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經濟環保而又輕鬆愉悅的生活方式。
  • 極簡主義的形式陷阱
    甚至消費主義價值觀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們只是邊緣化的個體,缺少功利思維,反對物質定義成功。和當代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只能歸類為某種類型化的生活。比如極簡主義。之前網上流行一篇文章,叫《扔掉了90%家中物,高富帥成人生大贏家》,說外國有個高富帥叫約書亞,年薪百萬,開名車,住豪宅,用最新潮的電子科技產品,可他卻是一個人生大輸家。
  • 淺談極簡主義
    這不禁讓我忽然想到了當下非常流行的一種生活理念,極簡主義。乍一聽,這與愛護環境,愛護動物貌似有點不搭界,但其實極簡主義生活理念是一種非常環保低耗能的生活理念,真的應該被大力提倡。最近這一兩年,極簡主義流行,受到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追捧。很多人為了踐行斷舍離的極簡生活,扔掉了覺得多餘的家具,物品,衣服等等,刪掉了通訊錄裡久未聯繫的或者多餘的電話號碼。
  • 「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態度
    極簡主義並不是簡約主義,並不是說省錢,而是一種思想上的生活,可以讓心靈平靜,趨於安靜。九耕狐:發現生活之美,關注健康高品質極簡主義生活不等於什麼都不幹,而是要提高時間的利用率,無論這些時間是用於休閒還是工作。
  • 關於極簡主義設計
    極簡主義這個詞被使用在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中:建築、藝術、攝影、文學、音樂、UI設計,甚至食物。Merriam-Webster 詞典種對於它的解釋是「在音樂、文學和設計領域中以極其平衡簡潔而著稱的一種風格或技術」。如今極簡主義已經成為UI設計的一個新方向。
  • 什麼才是「極簡主義」生活方式?
    或許你從來不覺得自己擁有的物品有什麼問題,也從不為自己花錢多了、買的東西壞了、家裡太亂了而煩惱。你只是每天有太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處理,忙得不可開交,根本沒功夫考慮「繁與簡」的問題。覺得自己太窮。(這個時候,「大概極簡主義有可能幫到你」,我可不敢保證有效。)
  • 新青年的極簡主義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生活態度
    文:淘淘貓「Less is More」成為了越來越多新青年的口號,簡約而不簡單,這是對極簡主義最好的詮釋。擁有的越少,越自由。「擁有的少」,並不是沒有, 而是去冗返簡的蛻變。極簡主義(Minimalism)以簡單到極致為追求,從一種設計風格延伸至生活方式,從感官上簡約整潔,到品味和思想上更為優雅。現代都市的快節奏生活,讓人始終處於精神高度緊繃的狀態中,過度繁冗的生活方式只會讓人覺得累贅。談極簡主義生活的很多,真正要實行極簡主義「生活」的人卻很少。
  • 極簡主義,真的能使你更快樂嗎?
    提到極簡主義,你能想到什麼?扔東西、斷舍離、宜家、無印良品、北歐風、赤貧風 ……這些都是我的朋友們給出的答案。而我首先想到的是賈伯斯。幾十年如一日的黑色毛衣、牛仔褲、黑框眼鏡和馬克杯。加上苦行與自律、素食與坐禪,簡直是「極簡主義」的標配啊。
  • 今天你極簡主義了嗎?
    3.視覺藝術中的極簡主義視覺藝術中的極簡主義,主張藝術作品不是作者自我表現的方式,採用簡單平凡的四邊形或立方消隱具體形像傳達意識的可能性,使用重複或均等分布的手法,物料方面則儘量減少加工,採用原物表裡原來質感為賣點。
  • 夜讀|你覺得太累,並不是因為得到的太少
    相比之下,孩子才是認真生活的一群人,他們把自己得到的東西視為珍寶,比大人更知足。對自己失去的東西,不過多留戀,對還沒得到的東西,即使渴望也不會沉迷。如果大人們在生活中也擁有這樣的智慧,估計能緩解一半的焦慮。
  • 極簡主義,本質是一場認知革命
    極簡主義是一種生活方式無論斷舍離,還是極簡主義,包括發達國家的規劃整理師的職業認證,在物質囤積的生活現狀裡,更多的人希望做減法的生活方式。極簡主義對未來意義重大無論是在思想觀念上、生活結構上、行為方式上都是一個與時代呼應的變革。減法生活方式不僅是收拾收拾家,打掃打掃衛生的問題。我個人認為,它是對生活態度的一次重大認知革命,通過對家庭、工作場所的整理規劃,作為一個入口,引發多米諾效應。
  • 海報設計中的極簡主義!
    文/趙唯 極簡主義的設計風格在近幾年得到大眾消費者的推崇與喜愛,而其原因在於極簡海報可以給人簡潔、淳樸、自然、和諧的心理感受,在緊張快速的日程中,得到了片刻的安寧。極簡風格的平面海報需要設計者具有良好的創意思維,以及圖形概括能力,其中元素的設定、構圖的形式感、色彩的搭配都需要經過縝密的構思,這樣才能達到出極簡主義的理想效果。
  • 從買買買到扔扔扔,一個極簡主義者的初級修煉手冊--《極簡》
    知乎看到個有趣的問題,極簡主義者貼春聯嗎?那個,極簡主義者也是人吶,選擇極簡主義不相當於不過日子了呀,而是要把日子過的更好一點是真的。喬舒亞.貝克爾所著的《極簡》中,對於極簡主義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好處進行了精要總結:你可以獲取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更多的金錢。
  • 日本人的房屋設計,都開始走「極簡主義」的路線了?
    最近,又有一波關於日本極簡主義的房屋設計路線走紅網絡,以其乾淨素淨的主打色贏得了無數網友的好評,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在方方面面考慮到居住的便利和實用原則,也是圈粉無數。總有一些居住的房屋,是可以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加舒適。
  • 「極簡主義」的家居應該是什麼樣子?
    極簡作為一種設計理念,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被提出,但在國內家裝市場,現代風格在最近幾年才開始流行,而「極簡主義」概念的流行是先作為一種生活哲學而非家裝風格,人們出於對極簡的生活方式的追捧,開始關注極簡主義的家裝設計。 極簡主義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令人嚮往,與它的簡單關係最大。
  • 三分鐘讀完一本極簡主義好書:斷舍離
    編輯 / 複選生活很久之前買的書了,卻因為各種事由一直沒看,是時候重新整理自己,改變一下自己目前的生活狀態了。作為精簡主義的實踐者,怎麼能不好好閱讀這本經典呢?接下來,我會繼續系統介紹有關斷離舍,極簡主義,精簡主義方面的書,讓你在極短的時間讀完一本書。
  • 「由繁入簡」——論極簡主義下的創意包裝結構設計
    在國內,極簡主義正如雨後春筍般前進,但是,國內的設計多半還是依靠計算機等輔助工具,隨意去「處置」自己的作品。然而,生活節奏的加快,自然形成了越快越好,越簡單越好的,錯誤的設計理念。隨著我國包裝設計的迅速發展,開始慢慢改變了先前單一的模仿設計和傳統設計,而百花齊放,形式多樣的作品得到了消費者的青睞。
  • 我的家,一隻28寸的行李箱——一位極簡主義男士的分享
    這不是我一個人說的,是群友公認的,哈哈摘錄下@唐朝 同學在一群的聊天記錄,大家就理解了。我總共有三個包,一個28寸的行李箱,一個登山包,一個阿迪的包。這三個包滿足了我短期出差,中長期出差和長期出差的所有需求。這三個包,就是我給我的生活物品,找到的移動的小房子。太多的東西,行李箱是裝不下的,所以行李箱裡,我只放當季的衣服,我只對當下的兩三個月負責。
  • 賈伯斯的極簡主義!
    他會形成極簡主義,主要是他學習了禪修。 那時的美國是嬉皮士,年輕人就是好玩。喬也不例外,他為了學禪修,看了不少書,也學些亂七八糟的,嗑藥,抽大麻,也玩。 但都沒有入門。直到他遇到了弗裡德蘭這個人,這在美國就是個神棍。因為美國信奉宗教自由,所以神棍特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