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段特定的歷史時期下,它們記錄著一個年輕人的成長歲月,兩代人之間的真情實感。
渴望安靜的時候,想去圖書館坐一坐,碰巧翻到大名鼎鼎的《傅雷家書》,一口氣讀了百頁。迫不急待地把書借回來,很快就讀完了。
讀完《傅雷家書》,讓人又喜又悲。喜的是在書中可以看到父子倆對於音樂、詩文、藝術和哲學靈動深入的探討、精神上的分享交流;悲的卻是現實中父母慘遭迫害而憤然離世的命運,造化弄人,正直高尚的人不該遭受這樣的結果啊。
難能可貴的是,這本帶給我精神震撼的文學作品是真正的價值萬金的家書。在某段特定的歷史時期下,它們記錄著一個年輕人的成長歲月,兩代人之間的真情實感。
言辭之間不僅有無微不至的深厚關懷,長輩對子女的諄諄教誨,還可以就生活中事無巨細的瑣碎直抒胸臆,但他們並不放縱自己,而是追求生命的意義,講述高尚的情懷。這樣的人生不孤單,仿佛是燈和影的相伴。
一家人之間能通過書信建立深刻而高雅的交流,對此我是頗為羨慕的。人生中能遇到三兩知己,已是極為不易的,更別說是一家人之間,能做到這一點除非極為熱情又極為理性。
人在內心深處是渴望交流的,渴望在無法描述的地方找到共鳴和慰藉。但浮華喧囂的鬧世之中,很難遇到深入交流的對象。而波與父親的書信中,就多次流露出難得的精神碰撞,並互相為此喜不自禁。
家書中最打動我的是關於音樂作品的交流,聽過一首鋼琴曲,父子倆交換彼此的感受,仿佛沉浸在自己創造的世界裡,恍若無人之境,音樂裡不僅有故事和畫面,還有歲月、命運和哲學,分明是一個完整而豐富的世界。
驚訝地意識到,原來還可以這樣描述藝術。雖然藝術是曲高和寡的遊戲,但在人跡罕至的地方,遇到類似的感受,自將心領神會。我雖然不懂鋼琴,卻能體驗類似的快樂,大道至簡,文學、藝術、哲學、信仰其實是相通的。
很多人讀這本書,初衷是想獲得「育人」的啟示。但我認為這些家書固然很少涉及到具體的教學方法,但從始至終都在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言傳身教,其中心思想就是「做人第一」。這是最簡單、最重要、又最容易被遺忘的教訓。
我們如今寧願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教育技巧,追求快樂和健康,可是卻往往忽視了最本質的信和善的教言。在那些物質條件不太好的時代,雖然生活疾苦,卻有比個人利益更崇高的信仰和追求。這種「家風」和「世風」讓人肅然起敬,也讓人堅強。
如今世人更加追求財富和成功,很少有人追求精神上的意義和深度了。我們的世界不再倡導做一個高尚的人,而是成為合群而成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