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者離婚窗口勸和,兩小時挽救一段婚姻
2017年底,家住壽光市區的張阿姨正在家裡忙活,兒媳婦回到家後,忽然拉住她的手哭了起來,稱上午跟丈夫去民政局辦理離婚手續,不過婚沒離成,還懺悔以前都是自己做的不對,以後一定和婆婆好好相處。
原來,張阿姨和兒子兒媳婦住在一起,孫子也是由她一手帶大。在婆媳兩代人的相處過程中難免磕磕碰碰,或因生活習慣或因帶娃方式常常擦出火花,兒媳婦王某要強且脾氣火爆,因此一直以來兩人關係並不融洽,夾在中間的兒子也左右為難,常與兒媳發生矛盾,久而久之,關係越來越僵。
王某與丈夫一起來到壽光市民政局的婚姻登記窗口,準備瞞著家人辦理離婚手續。在辦理手續前,來自婚姻家庭調解志願服務中心的志願者對夫妻二人分別進行了婚姻輔導,摸清離婚原因對症下藥,進行教育調解。經過兩個小時的勸解,最終,王某意識到家庭關係不和與自己本身有很大關係,決定從自身做起,放棄離婚。
去年初,為更好地挽救危機家庭,壽光市政協原主席、關工委主任王茂興牽頭成立了濰坊市首家婚姻家庭調解志願服務中心,由志願者輪流在每個離婚登記工作日,對每對來離婚的夫婦進行婚姻輔導、調解,勸和率達到近40%。壽光的挽救家庭婚姻工作引起了社會各界對婚姻家庭的關注,河北、河南等地的民間組織紛紛來壽光學習。
發起傳統文化宣講團,選經典內容自編讀本
婚姻調解只是壽光市傳統文化宣講中心服務內容的一部分。2015年10月,王茂興與壽光市關工委,積極爭取壽光市委、市政府支持,組織成立了壽光市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推廣中心。
談到發起成立這樣一個組織的初衷,王茂興介紹,壽光市委老幹部局、關工委在開展日常工作過程中,發現當前社會感恩教育、孝道缺失問題比較嚴重,加強中華傳統美德宣傳教育迫在眉睫。他們商量後作出了一個決定:響應黨中央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拓寬服務範圍,將關心下一代工作拓展到校外,將傳統文化傳播延伸到全社會。「要從培養孝德入手,夯實思想道德建設根基,讓傳統美德根植人心、落地開花。」王茂興說。
宣教中心成立後,開始面向社會廣泛招募志願者。倡議一出,一呼百應,很快組建起了以「五老」(老幹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範)為主的200多人的傳統文化志願者宣講團。「退休的老幹部有時間、有責任也有能力,所以他們都很願意參加這樣的活動。」王茂興說,他們把宣講團分編成15個小組,壽光市每個鎮街都有一支老同志任組長的傳統文化宣傳隊伍。
隊伍已經組建起來了,接下來面臨的問題是講什麼?怎麼講?他們聘請了國學名家授課指導,教授講課的知識和技巧,不僅如此,宣講團成員先後多次到曲阜、鄒城、聊城、廣州等地參加國學教育及黨史、國史教育,在每周六上午舉行經典讀書會研討活動,宣講水平逐漸提高。為解決教材問題,王茂興等人還精心選擇了《弟子規》《古代24孝》等經典內容,編輯了《孝德教育讀本》《宣講材料彙編》等,爭取財政出資印刷了65000餘冊,廣泛下發到壽光全市農村、社區、學校和機關。
以初一學生為受教主體,孩子主動幹起家務
一切準備就緒,壽光市傳統文化宣傳教育工作迅速開展。壽光市委老幹部局副局長聶桂惠介紹,最初,他們在壽光市15個鎮街各選擇了一個試點村進行宣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試點,發現效果並不明顯。「壽光當地許多農戶都種植蔬菜大棚,平日青壯勞力都在大棚裡忙活,有時間來聽宣講的只有一些老年人,而需要灌輸孝道觀念的正是這些年輕人。」聶桂惠說。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宣講團回歸到了學校這一主陣地,以壽光市33所初中為試點,以初一學生為主體,每月一堂課,利用周日和開家長會的時間開展宣講,內容以孝道、感恩教育為主,讓學生和家長共同學習,每次兩個小時,一年一個周期,效果非常明顯。
「有家長向我們反映,孩子回到家後開始主動要求幫忙打掃衛生了,家長讓孩子先把樓道公共區域打掃一遍,受到了小區居民的好評。」王茂興說,看到家長和孩子共同的變化,他們都非常高興。這一活動不僅得到了學校的支持,學生和家長都非常歡迎,學校還將班主任吸納到宣講隊伍中來,在平日的學生管理過程中,也增加了孝道等傳統文化教育。壽光全市每屆初一學生有1.1萬人左右,算下來每年約有1.1萬名學生和1萬多名家長接受了傳統文化教育。
餃子宴成敬老宴,今年壽光廣泛建設「孝心村」
「這仍是遠遠不夠的。」王茂興說,自去年5月,在壽光市關工委倡導下,在聖城街道北關村、洛城街道惠民村啟動「孝心示範村」建設,內容有樹孝風、定孝制、開講堂、推孝賢、行孝事等。短短半年多時間,先行試點的示範村就取得了明顯成效,孝老敬親蔚然成風,被全壽光鎮村爭相效仿推廣。
3月14日上午,壽光傳統文化志願宣講團上口組組長袁連波帶領宣講團,給上口鎮林家下口二村80歲以上老人辦了一場餃子宴,為這次餃子宴提供贊助的是退休老幹部林忠厚,是原壽光鹽業公司的幹部。
宣講團一到村委,村裡的老人正在院裡曬太陽,五六位婦女在包水餃,她們從早上7時就開始剁肉餡、和面,不到4個小時就包了八九蓋墊。「每個人都有工作,但知道這事之後,都放下手裡的活來包餃子。」村民孫學蘭說,她以前沒參加過這種形式的敬老活動,參加以後感覺領導很關注,村裡很重視老人,雖然忙活了一上午,但是她們沒覺得累。
3月10日,聖城街道北關村80歲以上的老人聚在一起,看節目、拉家常、吃餃子,享受著村裡專門為他們準備的「敬老宴」。從接送老人到包餃子、文藝演出,都由該村60多名志願者全程參與,一手操辦。這次餃子宴來了60多名北關村的年輕人,大家自帶擀麵杖、蓋墊,他們還專門排練了節目。另外,報名參與支持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在村裡經營建材生意的李金剛特意為每位來參加活動的老人準備了一份小米和豆油。
「這個變化了不得!」傳統文化宣傳教育中心副主任劉來源說,老人們在餃子宴上吃著自己的兒女包的餃子,看著孩子們表演節目,心裡格外舒坦。
「以前接送老人、包餃子的都是義工,現在換成北關村的年輕人了。」北關村婦女主任張衛華說,「北關孝心」微信群現在已有120多人,有孝老活動馬上就組織起來,大家都積極地報名。
2018年,壽光市將在全市975個村廣泛開展「孝心村」建設,以此為重點,動員廣大「五老」志願者和社會各界愛心人士共同參與,以實際行動積極助力鄉村文明和鄉村振興。(濰坊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