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5日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濰坊壽光市北部是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土地裡只能種植棉花等少部分作物,種棉花費時費力不說,掙錢也不多。近年來,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大力扶持老粗布產業,引導當地村民發展棉花深加工,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老粗布又稱為「土布」,在我國已經有數千年的歷史,壽光市雙王城作為壽光重要的棉花產區,棉花資源豐富,聰明淳樸的農民就地取材,以純棉為原料,用原始的紡車、木織布機一梭一梭的精心編織老粗布,從採購棉紡線到上機織布,還要經過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闖杼、掏綜、吊機子、栓布、織布、了機等七八十道工序。
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北木橋村村民侯成美告訴記者:「織這麼一床床單怎麼也得三四天,一針一線的織,很費事。」
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趙健說:「我們高度重視傳統文化挖掘與保護,每年都會把『壽北傳統手工老粗布』帶到濰坊文展會、壽光文博會等大型博覽會中進行推介展示。」
老粗布製作是雙王城的民間傳統工藝,如今各村都有這門手藝的傳承者。侯成美就是其中的一位。侯成美說:「我是跟俺娘學的,俺村裡人人都會織布,嫁閨女、娶媳婦都用這個。」
老粗布通常選用全優質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沒有人工渲染,純手工製作,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手工老粗布有著機織布不可替代的優越性。
老粗布無汙染、透氣性強,屬於純天然綠色保健棉織品,現在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關注。為了傳統工藝能夠保護和傳承下去,也為了手藝人收益能高一點,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大力扶持老粗布產業。
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農業農村辦公室主任趙健告訴記者:「我們也積極鼓勵各個村,有傳統工藝的手工業者,積極發揚這種文化。通過我們的推介,參與這個老粗布製作的也越來越多,傳統也一直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