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377)21種色線72道工序 商河非遺老粗布工藝不「粗」

2020-12-21 大眾網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魏俊怡 孟彤暉 濟南報導

「織娘」陸秀英正在織布

  12月16日,商河縣孫集鎮工業園區內,在「唧唧復唧唧」的機杼聲中,一位「織娘」坐在織布機前,右手投梭,木梭載著紆子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穿過經線,交給左手,然後拉動打板,拍打一次緯線,輪流交替、循環反覆,一匹老粗布就這樣緩慢地在時間流逝中成型……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21種色線,經過巧婦的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可謂千變萬化。

  2006年,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老粗布紡織技藝被收錄到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列市級非遺 老粗布煥發新活力

商河老粗布紡織所用的工具都是木質紡車、木質織布機

  據記載,以「安琦工藝」為代表的老粗布是商河縣的土特產之一,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就已出現,受到居民喜歡。在商河,家家戶戶織粗布均出女工,未成年的女子10歲能紡線,16歲能織布。勤勞的婦女每年多得可製成500匹布,少的也可以製成300尺布。

  12月16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商河縣孫集鎮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在寬闊的廠房內,紡織工人們正在老織布機上忙碌著。右手投梭,穿過經線,交給左手,右手拉動鋼扣,拍打一次緯線,雙手輪流操作,這時腳踩踏板一次,就是這樣循環反覆地投梭拉扣,一塊粗布慢慢成型。

  其中一位名叫陸秀英的紡織工人說,她從事老粗布紡織已經十餘年,如今每天紡紗織布。商河老粗布選用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有著機織布不可替代的優越性。2006年,這門製作工藝被列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72道工序 「老行當」在繼承中創新

「織娘」張宗紅正在用刷子整徑

  「傳統粗布的生產工藝分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等72道工序,十分繁雜,需要耐心。」在廠房內,「織娘」張宗紅的手指不斷活動,半米多的緯經上,經紗排列得密密麻麻,這些細小的麻紗,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幾米長的帳布,捲起來布匹的直徑僅約一寸,看起來非常精緻。

  張宗紅告訴記者,商河老粗布紡織技藝傳承,主要是長輩向下傳授和織女之間互相借鑑,學習掌握基礎的織技和別花技藝。粗布別花技藝是粗布紡織技藝中繁雜的工藝,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織造形式。通過各種色線交織把代表吉祥、喜慶、豐收、富貴及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和書法字體織成圖案,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成為一種承載文化的載體。

  「粗布紡織並不難,難在熟練掌握別花技藝,別花是在紡織的過程中利用梭子帶上不同顏色的線,紡織出不同的圖案,有字也有圖畫。」據張宗紅所了解,已經很少有人會製作別花,只有少數上年紀的「織娘」能夠製作。

商河老粗布的色彩十分豐富,多達十幾種顏色

  「老粗布紡織在很多地方都有,商河老粗布怎麼才能脫穎而出,必須要靠創新。」張宗紅說,以傳統紡織技藝為基礎,不斷匯集刺繡、繪畫、書法等多種工藝,把紡織別花技術由對樣數線法提升到稱樣挑線法,將紡織別花技術由單一色彩增加到色彩多樣,從視覺上變得更加美觀、逼真。圖案表現在紡織技藝上,顯得更加靈動多樣,變化多端,有別於傳統紡織技藝的是在結構上的差異。

  任重道遠 希望將中國手工織布推向世界

如今的商河粗布正在一步步擴大生產規模

  要守住商河粗布紡織技藝並非易事。

  如今,老粗布技藝正遭遇傳承難的困局,粗布的織造工藝極其複雜,技術、技巧主要靠長輩傳授和互相借鑑學習,又沒有文字書面教材。在織布過程中又非常累,如果坐在織布機前連續操作超過一個小時,胳膊、腰就會發酸,甚至渾身疼,就連熟練工,也不敢連續工作超過兩個小時。正是因為織老粗布辛苦,十分考驗人的耐性,現在年輕人幾乎都不能堅持。

  「不管怎樣,這門手工藝丟了太可惜,至少不能在我們這裡丟了。」在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越看來,粗布發展不能局限於布匹,應有更現代化的眼光。

以濟南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為首的粗布生產龍頭企業正在進一步擴大粗布品牌影響力

  「祖輩都是幹這行的,手藝不但不能丟而且我們還要重振輝煌。」他說,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的很多高檔服飾、皮包,都是純手工完成的。

  「很多純手工製品,它們在現代工藝的排擠下,反而更具價值,更有市場。我覺得商河粗布一定會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劉越表示,日本夏布和韓國薴麻織布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希望中國幾千年的手工織布文化也再次鼎盛起來,展示在全世界人的眼前。

相關焦點

  • 「唧唧復唧唧」的歲月迴響(中國土布製作工藝)
    在晉南農村地區,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老粗布織布工藝。我有幸成為老粗布文化傳承人,今天給大家分享分享民間絕唱。老粗布的製作工序繁雜,從最開始的採棉、軋花、彈花、紡線到最後織布總共有72道工序,且每道工序都是純手工。首先採好的棉花經過軋花,彈成蓬鬆的棉花之後搓成棉絮條。
  • 張小泉剪刀古法鍛制72道工序面臨斷檔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張小泉剪刀這個傳統工藝品項目,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14歲開始當學徒的施金水,在退休20餘年後再度出山,每周總有兩三天,來到運河邊的手工藝活態展示館,為遊客現場展示張小泉剪刀古法鍛制工序。  如今,非遺傳承人都已年事已高,越來越珍貴。能鍛制72道古法工序,並且還能動下手的,只剩下施金水了。
  • 工業機械園、非遺老粗布、手工地毯孵化園,孫集打好「第二產業...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 見習記者 張瑋 通訊員 尹鑫泉 鄭逢凱  談起商河,不得不提到「土特產」老粗布,作為生產老粗布的大鎮,孫集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現階段,孫集不僅老粗布紡織工藝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產業鏈,工業機械園、手工地毯孵化園等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也很迅猛。8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孫集鎮一探究竟。
  •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2018她是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老粗布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連同她一起,周邊縣市有3000餘位農村婦女通過與企業合作,靠織布增收致富。圖為女工在工廠加工老粗布。 張羽 攝  老粗布,又稱土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當地老粗布織造技藝已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共有72道工序,包括軋花、彈花、紡線、漿染、織布等。
  • 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我們現在做一把黑紙扇,仍需經過72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周雅定很是驕傲,從細節處不難看出,紹興王星記扇子從用料到做工,每一個環節都傾注著心血。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
  • 濰坊壽光市:傳統手工老粗布成為消費新寵
    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15日訊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濰坊壽光市北部是寸草不生的鹽鹼地,土地裡只能種植棉花等少部分作物,種棉花費時費力不說,掙錢也不多。近年來,壽光市雙王城生態經濟園區大力扶持老粗布產業,引導當地村民發展棉花深加工,幫助村民走上致富路。
  • 幾小時成交上百件,商河小夥直播賣老粗布
    「感謝直播間的網友們……」回村繼承父業 的商河小夥劉越,為繼承創新發展商河老粗布,又在網上搞起直播銷售。不僅將商河老粗布融入了現代化元素,而且成立棉花種植合作社,尋找村裡的手藝人,將傳統技藝 繼續發揚光大。「我們成立了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接採購農戶種植的棉花。」
  • 嶧縣宮燈製作需39道工序:皇家工藝結合書畫藝術
    ◥劉成德老人展示自己的宮燈  ◆「宮燈製作工序複雜,共需要39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包括剪花樣、糊龍頭、添流蘇等,樣樣都靠手工作業。筆者近日走訪了我省當前唯一掌握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文化傳承人、今年81歲的劉成德老人。  製作複雜——  39道工序方可完成  「宮燈式樣繁多,正統的宮燈造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形,而嶧縣宮燈主要是『六方宮燈』。尺寸一般為高70釐米,寬60釐米。
  • 千年歷史的西和麻紙 72道工序?
    如果,不去撈,或許它將沉澱,或許它將消失! 上古時代,人們結繩記事,後又出現了甲骨文,再後來又以竹片木片和絹帛書寫。因為笨拙,或者昂貴,紙的出現成為必然。 世間必先有紙,然後才有造紙術。蔡倫改進了紙的製作工藝,並將這一成果奏報了皇上,那一年是公
  • 東昌毛筆,聊城一絕|成筆需要經過72道工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娜 聊城報導東昌毛筆,山東聊城最具代表性非遺項目之一,同時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東昌毛筆的歷史,最早製作於元朝,由浙江湖北經運河傳承至聊城。說起東昌毛筆製作工序,可以用繁雜、專業、精細來形容了。據介紹,一支小小的毛筆需要經過幾十道製作工藝,而且每道缺一不可。從肉毛到成筆,要經過齊材質、切材質、梳毛、溼理、剔鋒、修頭、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非常講究,對筆尖有圓、健、尖、齊四點要求,少一點便是次品。
  • 三代人守護楮皮紙製作技藝 72道工序可保存千年
    在陝西的非遺文化清單裡,楮皮紙製作技藝、泥叫叫、眉戶曲子、西安鼓樂、魏氏霸王針點穴推拿……無論是從品質還是從數量,陝西都稱得上是中華非遺寶庫裡的一顆明珠。 2018年以來,西安高新區成功託管了來自雁塔區、長安區、鄠邑區、周至縣的12個街鎮,並將非遺文化產業納入西安高新區戰略性新興產業,目前高新區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30餘項,其中不乏世界級、國家級非遺項目。
  • 安徽已有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數據入庫
    三河羽扇非遺技藝傳承人丁政權在製作羽扇。 鍾欣 攝  中新網合肥8月7日電 題:安徽已有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數據入庫  作者 孫志勇 張強  炎炎夏日,一把羽扇在手,搖曳生風。為更方便地向遊客展示羽扇文化,三河羽扇非遺傳人丁政權正在籌建羽扇展覽館。  從事羽扇製作30餘年的丁政權告訴記者,傳統三河羽扇的製作有分揀、清洗、晾曬、扎把、穿絲、整形、上色、繪畫、裝璜等13道基本工序。「一坐十幾個小時是常態。」  市場變化,使羽扇已從納涼工具漸漸演變成一種工藝品。
  • 風物|手工竹扇:108道工序造就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在鄣吳,我們拜訪了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六合扇業顧問張北興大師。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竹都適合做扇。一把合格的竹扇面臨的第一步是選材。要選無蟲蛀、無疤痕、節長約三十三公分、六年生、粗九寸至一尺的優質毛竹。接著按要求把竹材鋸成一定長度的竹筒,即鋸竹。然後篾刀上場,竹筒變竹片,這個步驟叫做「破邊」。
  • 桑皮紙——活著的非遺
    曲阜的製紙工藝仍採用傳統的手工藝,從天然的桑條到最後的桑皮紙要經過72道工序,其主要工序有36道。早先村邊就有一條河,淘穰、撞瓤等工藝就在河中進行,如今河水乾涸,為了保持傳統工藝,保障紙張的質量,匠人們就開車7、8裡地到泗水去撞穰。當然,保持傳統並不意味著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從去年開始,他們將最累的靠人工踩踏的搓碓環節改成了電動,不但減輕了工作強度,還提升了搓碓效果。
  • 完成需72道工序 六安留住「一品齋」毛筆製作技藝
    今年68歲的江澄潔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傳承人,1978年,20多歲的江澄潔進入六安一品齋筆廠學徒,慢慢掌握了制筆的所有工藝。六安「一品齋」毛筆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徽墨、歙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因配鋒齊健、吐墨均勻、剛柔適中、輕巧靈便深受國內外書畫藝術家的青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六安一品齋筆廠由盛轉衰直至倒閉,制筆技術骨幹轉崗流失,「一品齋」毛筆逐漸消失,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 非遺在嶽陽丨9月5日 巴陵廣場看嶽州扇製作技藝「72變」
    9月5日,「祖國長盛·非遺常青」湖南省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周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主題活動之「非遺盛宴·見非遺」將在巴陵廣場舉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嶽州扇製作技藝也將亮相展出。嶽陽制扇工藝歷史悠久,到光緒年間,嶽陽縣制扇骨的從業人員有上千人。光緒年間的《巴陵縣誌》中記載,「邑中婚事既定聘後,其中男家送禮,女家用荷包、扇插等。」
  • 從一根青竹到一張紙 富陽竹紙72道工藝覓傳人
    從一根青竹到一張紙 富陽竹紙72道工藝覓傳人 2015-06-23 10:52:52富陽竹紙工藝歷史悠久(資料圖片)  6月19日,經民政部門批准,富陽竹紙文化保護和傳承發展促進會成立,富陽區境內70家竹紙製作單位及手工竹紙製作傳承人成為首批會員。
  • APEC領導人籤字筆背後工藝:筆尖需經37道工序
    歷史是那樣的巧合,工序需要技師純手工完成,讓筆尖的圓弧拉平,保證書寫完整和光滑。」本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布置方案總策劃趙春陽表示,小小一支鋼筆,體現了中國傳統品牌和傳統工藝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發展的歷史。
  • 非遺傳人周曉初:做清弓200道工序 一年20張是極限
    區級非遺的順利申報,對於在傳統弓圈內已經無人不知的周曉初無疑是一種肯定,等待獲批的忐忑像流星一樣,在周曉初心裡一閃而過,不管結果如何他依然要面對的是經濟上的窘迫,這對於一位剛剛40歲的非遺傳承人來說是個短時間內難以打破的,它直接關係到這門手藝是否還能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