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魏俊怡 孟彤暉 濟南報導
「織娘」陸秀英正在織布
12月16日,商河縣孫集鎮工業園區內,在「唧唧復唧唧」的機杼聲中,一位「織娘」坐在織布機前,右手投梭,木梭載著紆子引導緯紗進入梭道穿過經線,交給左手,然後拉動打板,拍打一次緯線,輪流交替、循環反覆,一匹老粗布就這樣緩慢地在時間流逝中成型……
老粗布,又名老土布。其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21種色線,經過巧婦的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可謂千變萬化。
2006年,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老粗布紡織技藝被收錄到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列市級非遺 老粗布煥發新活力
商河老粗布紡織所用的工具都是木質紡車、木質織布機
據記載,以「安琦工藝」為代表的老粗布是商河縣的土特產之一,在明清和民國時期就已出現,受到居民喜歡。在商河,家家戶戶織粗布均出女工,未成年的女子10歲能紡線,16歲能織布。勤勞的婦女每年多得可製成500匹布,少的也可以製成300尺布。
12月16日,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來到商河縣孫集鎮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在寬闊的廠房內,紡織工人們正在老織布機上忙碌著。右手投梭,穿過經線,交給左手,右手拉動鋼扣,拍打一次緯線,雙手輪流操作,這時腳踩踏板一次,就是這樣循環反覆地投梭拉扣,一塊粗布慢慢成型。
其中一位名叫陸秀英的紡織工人說,她從事老粗布紡織已經十餘年,如今每天紡紗織布。商河老粗布選用棉花為原料,採用不上槳工藝,用腳踏木製斜梁織布機加工而成,有著機織布不可替代的優越性。2006年,這門製作工藝被列為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72道工序 「老行當」在繼承中創新
「織娘」張宗紅正在用刷子整徑
「傳統粗布的生產工藝分漿染、沌線、落線、經線、刷線、作綜等72道工序,十分繁雜,需要耐心。」在廠房內,「織娘」張宗紅的手指不斷活動,半米多的緯經上,經紗排列得密密麻麻,這些細小的麻紗,完全出自手工,一匹十幾米長的帳布,捲起來布匹的直徑僅約一寸,看起來非常精緻。
張宗紅告訴記者,商河老粗布紡織技藝傳承,主要是長輩向下傳授和織女之間互相借鑑,學習掌握基礎的織技和別花技藝。粗布別花技藝是粗布紡織技藝中繁雜的工藝,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織造形式。通過各種色線交織把代表吉祥、喜慶、豐收、富貴及有教育意義的傳統故事和書法字體織成圖案,做成日常生活用品,成為一種承載文化的載體。
「粗布紡織並不難,難在熟練掌握別花技藝,別花是在紡織的過程中利用梭子帶上不同顏色的線,紡織出不同的圖案,有字也有圖畫。」據張宗紅所了解,已經很少有人會製作別花,只有少數上年紀的「織娘」能夠製作。
商河老粗布的色彩十分豐富,多達十幾種顏色
「老粗布紡織在很多地方都有,商河老粗布怎麼才能脫穎而出,必須要靠創新。」張宗紅說,以傳統紡織技藝為基礎,不斷匯集刺繡、繪畫、書法等多種工藝,把紡織別花技術由對樣數線法提升到稱樣挑線法,將紡織別花技術由單一色彩增加到色彩多樣,從視覺上變得更加美觀、逼真。圖案表現在紡織技藝上,顯得更加靈動多樣,變化多端,有別於傳統紡織技藝的是在結構上的差異。
任重道遠 希望將中國手工織布推向世界
如今的商河粗布正在一步步擴大生產規模
要守住商河粗布紡織技藝並非易事。
如今,老粗布技藝正遭遇傳承難的困局,粗布的織造工藝極其複雜,技術、技巧主要靠長輩傳授和互相借鑑學習,又沒有文字書面教材。在織布過程中又非常累,如果坐在織布機前連續操作超過一個小時,胳膊、腰就會發酸,甚至渾身疼,就連熟練工,也不敢連續工作超過兩個小時。正是因為織老粗布辛苦,十分考驗人的耐性,現在年輕人幾乎都不能堅持。
「不管怎樣,這門手工藝丟了太可惜,至少不能在我們這裡丟了。」在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負責人劉越看來,粗布發展不能局限於布匹,應有更現代化的眼光。
以濟南安琦工藝土布紡織有限公司為首的粗布生產龍頭企業正在進一步擴大粗布品牌影響力
「祖輩都是幹這行的,手藝不但不能丟而且我們還要重振輝煌。」他說,發達國家特別是歐洲的很多高檔服飾、皮包,都是純手工完成的。
「很多純手工製品,它們在現代工藝的排擠下,反而更具價值,更有市場。我覺得商河粗布一定會有自己的一番天地。」劉越表示,日本夏布和韓國薴麻織布已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他希望中國幾千年的手工織布文化也再次鼎盛起來,展示在全世界人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