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手工竹扇:108道工序造就的風流之物

2020-12-16 暇客

制扇,自古就是「百工」之一,安吉古鎮鄣吳,便是摺扇之鄉。從北宋末年開始,鄣吳竹扇漸漸成為文人墨客懷袖間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

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

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

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一甩一扇,便是風流。若是女子扮男裝,也少不了一把摺扇。一開一合間,攝魂奪魄的也不知是竹的清雅還是摺扇的風騷。

制扇,自古就是「百工」之一,分平扇和摺扇兩大類。摺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宣紙做扇面,講究一點的還會在扇骨上雕刻花紋、在扇面上提詩作畫。安吉古鎮鄣吳,便是摺扇之鄉。從北宋末年開始,鄣吳竹扇漸漸成為文人墨客懷袖間的風流之物。

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

在鄣吳,我們拜訪了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六合扇業顧問張北興大師。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竹都適合做扇。一把合格的竹扇面臨的第一步是選材。要選無蟲蛀、無疤痕、節長約三十三公分、六年生、粗九寸至一尺的優質毛竹。接著按要求把竹材鋸成一定長度的竹筒,即鋸竹。然後篾刀上場,竹筒變竹片,這個步驟叫做「破邊」。再然後要依次衝邊、水煮、扎篾、打眼、選邊、刨皮、對號和打磨。十一個步驟下來,竹扇的原材料才算合格。

張北興製作的竹扇

一把摺扇的結構可以分為扇面、扇邊和扇骨。十一道工序中,水煮、扎篾就是扇骨的「特殊考驗」,衝邊和選邊則是扇邊的主要工作。水煮,是把扇骨在煮稻草的沸水中浸泡一個小時。這樣煮出的扇骨日後不會被蟲蛀。之後「水煮扇骨」要在室外透風處晾乾。吸取天地之靈氣,日夜之精華,期間不能淋雨,這個步驟叫「露黃」。

竹片刨皮,用來製作扇骨

比起扇骨的考驗,扇邊的考驗似乎沒那麼難。衝邊是用機器將竹片削成一定厚度。選邊則是用銑篾機將扇邊銑成上寬下窄的形狀。在一把摺扇中,扇邊就是竹扇的「門面」,是最厚的「肌肉」,保護著單薄的扇骨。

量尺寸看是否標準

為了更深入了解摺扇這一傳統工藝,張北興帶我們來到了工坊。工坊裡,兩名工人在進行扇骨的後續工作。阿姨在刨光,叔叔在刨梢。只見阿姨左手將一根扇骨放在桌子凸出的木板上,右手操起一隻像長柄鞋刷一樣的工具——板銼(當地人稱其為「乓」)對著扇骨上下磋磨。每磋磨幾下,就舉起扇骨對著光線瞧一瞧,時不時拿一團磋磨下來的廢棄竹絲蘸水擦拭一下扇骨。如此往復,直到扇骨變得薄可透光。

製作好的竹扇

張北興告訴我們,這團竹絲廢棄物大有用處。合格的扇骨需要保持表面平滑,而在傳統手藝中,想做到扇骨表面完全平滑是很難的。於是手藝人便用這團溼潤的竹絲來回擦拭,查看扇骨表面溼潤的均勻程度——就像修車師傅藉助肥皂水檢查漏胎的原理類似。

扇邊是竹扇的「門面」

相比阿姨,顯然叔叔的刨梢工序看起來危險多了。刨梢是用造型刀進一步打磨扇骨的過程。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一把扇子的扇骨厚薄也是有差別的。扇面下的扇骨要更薄一些。張北興說,扇面往往是由三四層宣紙裝裱成的,若是扇面下的扇骨不薄一些,貼上扇面的摺扇合起來就會出現上胖下瘦的情況,那就不是一把合格的摺扇。

本文作者在採訪張北興

刨梢是很危險的,不但容易受傷,還要長時間保持固定動作。刨梢的人坐在凳子上,右腳要踩在桌子的橫棖上,左腳則踩在右腳上,造型刀要抱在懷裡,刀口向外,右手握把,左手的大拇指按著刀鋒,其餘幾根手指則將扇骨從外向裡推送,以便讓扇面下的扇骨削得更薄一些。

然而,這些工序之後,還有銼頭、打磨、烘邊、拋光、燙釘等等不少工序。還沒算上扇面,裁剪、上礬、裝裱、貼條、上牆、下牆、折面、乾燥、切頭、通面、沿邊、書畫、穿面、套圈、包裝……聽著頭都大了一圈!一把摺扇看似簡單,卻要108道工序,為人不易,為扇豈易?

—END—

相關焦點

  • 108道工序!匠心打造百年玉竹扇
    小小摺扇、108道工序,開則為扇、合而為一;一片翠竹、一份匠心,幾經興衰變換,依然代代相傳。如今,鄣吳不僅是全國最大的竹扇出產地,還是日本、韓國最大的竹扇供應區。製作一把鄣吳竹扇,需要108道工序,工藝流程相當複雜。光原材料準備就有砍竹、鋸竹、破邊、衝邊、水煮、扎篾、打眼、選邊、刨皮、對號和打磨、晾曬等十幾個步驟。
  • 雲遊通州:手工藝人108道工序重振「東方奇葩」——景泰藍
    景泰之藍,攬進萬千之術,覽遍萬年之史,更攬得萬人之心——這就是收藏界最受歡迎之一的手工藝品「燕京八絕」之首景泰藍,曾是明清兩朝帝王專享的御用工藝,被譽為「東方奇葩」。通州八景、古塔凌雲、福壽三多葫蘆尊……如今,通州手工藝人經過108道全部手工工序,再現這一質沉、色豔、藝絕的宮廷藝術。數古歷今,中國足以承載禮之高度的國寶重器,也唯有玉、瓷、錦、劍和景泰藍這幾種,而其中又以質沉、色豔、藝絕的國寶景泰藍為尊。 同樣,景泰藍也為「燕京八絕」之首,又名琺瑯。
  • 起良古法造紙:108道工序製成一張「蔡侯紙」
    周至起良村,這個供奉蔡倫的村子,據傳從漢代起就從事手工造紙。縣誌記載明代村裡90%的家庭都是造紙作坊,直到上世紀80年代村裡的古法造紙行當徹底沒落。2008年,村裡小學校長劉曉東被埋藏已久的文化使命感擊中,選擇在退休後不惜舉債恢復古法造紙。
  • 男裁縫展示「手工針線活」 200多道工序彰顯傳統文化
    8月17日,中華老字號——隆慶祥傳統手工縫衣技藝亮相南京,六位男裁縫師傅現場展示「針線活」,向民眾展示中華服飾文化魅力。  【解說】據工作近20年的裁縫手藝人李偉介紹,手工傳統縫製一件中山裝需要近200餘道工序,現場,師傅們從裁剪到畫圖,從選料到縫製,處處彰顯了工匠精神,展現了民族文化特色。
  • 文玩摺扇有什麼好玩的——探索手工之美
    扇子講到這裡基本也就告一段落了,喜歡的朋友可以看看我們為期一個月的知識分享這篇文章給大夥簡單總結下文玩摺扇之所以在歷史中有眾多追隨者,和它多樣的形制、繁複的製作工藝是分不開的,我們都喜歡精工的手工摺扇,也都知道竹扇的製作是依靠經驗水平的技術活,這麼費力做成的扇子到底因為什麼讓大家愛不釋手,今天帶大家親眼領略一把扇子的精彩一生。
  • 四川儀隴客家手工面:起源於秦漢 需經12道工序
    四川儀隴客家手工面:起源於秦漢 需經12道工序 2014-06-06 15:22:12欄目組負責人告訴記者,客家面的製作工序讓人嘆為觀止,節目預計8月與觀眾見面。  目前,在儀隴的客家人有近30萬。麵條是古老的客家主食。數千年來,客家人在傳承中不斷創新,使這一古老主食煥發生機。  追溯客家麵條的歷史,還得從秦漢說起。據儀隴羅氏譜牒記載,豫章羅氏家族自漢就掌握了抻面技藝,後遷徙至湖南長沙。
  • 文玩竹扇的扇骨工藝有多講究?今天就來談談其中的門道
    從今天開始豐紳將系統為大夥講解文玩摺扇相關知識說到竹扇您能想到什麼,是它的精工巧制,還是它的古典韻味,對於竹扇的工藝我相信大家都有所好奇,那麼到底一把怎麼才算一把精神流暢的好摺扇,這倆詞往往直接反應出工藝水準的高低考究。
  • 角弓——100多道工序製成的非遺手工製品
    製作全過程純手工  在工作室內,呼和浩特晚報記者看到,一把把製作到一半的角弓整齊擺放,要用到的牛筋角弓成品需要100多道工序,全由手工完成,角弓是選取水牛角或巖羊角、牛背筋或牛蹄筋和彈性好的竹木材料,用動物膠等純天然材料黏合而成,因此製作的角弓具有極高的傳統工藝水平和民族文化特色。重量輕、箭射得快是牛角弓的特點。
  • 千年歷史的西和麻紙 72道工序?
    「糸」指「植物纖維」,「氏」義為「基底」、「基本面」、「受物面」。「糸」與「氏」聯合起來表示「植物纖維(漿液)均勻鋪攤在一塊平底板上」。紙的本義就是,在平底板上攤曬壓平形成的纖維漿液硬結層。《說文》曰:「紙,絮一苫也。從糸,氏聲。」 苫,蓋也。本義是用茅草編成的覆蓋物。那一苫之絮,就是最初的紙了。 千年歷史的西和宣紙?
  • 六旬蘸蠟手藝人堅守傳統 6道工序純手工製作蠟燭
    原標題:即墨區環秀街道蘸蠟手藝人堅守傳統 純手工製作蠟燭胡思忠正在製作傳統蘸蠟。普通蠟燭燈芯是棉線,而蘸蠟的燈芯是葦稈,空心可以通氣,燃燒時有更多的氧氣,因此火燃燒更旺,這是蘸蠟和普通蠟燭最大的不同之處。
  • 宣紙製作:上百餘道工序錘鍊而成
    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要先經過碓皮,即用石碓捶打原材料。   碓皮。   撈紙工序。把竹簾從紙漿中撈出,揭下竹簾上初成型的紙漿,宣紙的雛形便產生了。中國網圖片庫顏立平/攝   國網圖片庫顏立平   造紙術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宣紙是傳統手工紙品最傑出的代表,居文房四寶之首,從古至今都是文人墨客之喜好。
  • 280道工序只為打造一張好弓
    而作為中國古代弓箭的巔峰之作,因純手工製作、用料嚴謹、工序細膩等特點,牛角弓被眾多射箭愛好者喜愛。隨著國家對傳統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和群眾收入的提高,傳統牛角弓在市場中的佔比也隨之增加,而這也給一批傳統牛角弓製作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羅生榮就是其中之一。
  • 溥儀的御用麻將,12道工序手工雕刻而成,專家估值超過2億
    溥儀的御用麻將,12道工序手工雕刻而成,專家估值超過2億。溥儀的御用麻將:五彩螺鈿牌皇帝雖然擁有至高無上權力,但畢竟也是人,同樣會有七情六慾,不可能事事順心。為了排解憂愁,他想要避免各種煩惱,不想要那些煩心事,平時也會有自己的小愛好。有些皇帝愛寫書法,有些喜歡吟詩作畫,而溥儀則是喜歡打麻將。
  • 郭鳴、霍鐵輝國禮景泰藍友誼之船,製作繁縟 全手工製作
    國禮景泰藍友誼之船,郭鳴 霍鐵輝聯袂創作,寶船部件達上萬個,創景泰藍繁縟之最景泰藍製作極主繁縟,前後大小工序多達108道,基本為全手工製作,唯在圓型器在磨光工序中可半藉助機械動兒。
  • 合肥有一道傳統美食,手工製作工序有18道,食客擔心以後會吃不上
    假如我們到合肥市肥東縣做客,餐桌上肯定會有雞湯掛麵,泥鰍掛麵,圓掛麵,這是肥東人的招待之道,也是合肥人的鄉味。儘管麵條的做法多種多樣,但製作這些美食的原料,都離不開當地特色的純手工麵條——竹塘麵條。一碗泥鰍掛麵,雖有美味可口之稱,但只有了解了其製作工藝,才能知道其勁道之強,能成為合肥人心中的鄉土味道。
  • 夾江千年手工紙66歲匠人:專注造紙四十年 七十二道工序道道用心
    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楊晨晨 供圖「我二十多歲就學造紙,向師傅學習,學成後一直以造手工紙為職業。」石全富老人回憶道,「從前分生產隊造紙,我就在造紙小作坊工作。」夾江縣手工造紙產業區從前以造紙為經濟支柱。解放前,實行一家一戶造紙,以小家庭自己銷售,所以,能從事造紙行業的人家一般都有一定的的經濟基礎。「造紙=有錢?」答案是肯定的。
  • 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我們現在做一把黑紙扇,仍需經過72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周雅定很是驕傲,從細節處不難看出,紹興王星記扇子從用料到做工,每一個環節都傾注著心血。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
  • 需歷經36道工序,純手工技術活
    桑皮紙以桑皮為原料,從天然的桑皮製作成為桑皮紙要經過36道工序,前後需要兩個多月時間。鄭友明介紹道,「撈紙」是技術活,紙的厚薄、均勻度和品相全靠長期經驗的積累,想要撈出厚度均勻的紙張,需要經過無數次的錘鍊。
  • 需歷經36道工序,純手工技術活
    桑皮紙以桑皮為原料,從天然的桑皮製作成為桑皮紙要經過36道工序,前後需要兩個多月時間。「經常在水裡一泡就是一整天,一個人一天忙十幾個小時也就能做個五、六刀紙。」正在「撈紙」的鄭友明說。59歲的鄭友明是桑皮紙製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據他介紹,家裡從爺爺輩開始就開始做桑皮紙,到他已經是第三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