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自古就是「百工」之一,安吉古鎮鄣吳,便是摺扇之鄉。從北宋末年開始,鄣吳竹扇漸漸成為文人墨客懷袖間的風流之物。
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
手工竹扇:108道工序承繼傳統工藝
文 |穆建聰 圖 | 漁人
不知從何時,影視劇裡的英俊小生總會拿一把摺扇,一甩一扇,便是風流。若是女子扮男裝,也少不了一把摺扇。一開一合間,攝魂奪魄的也不知是竹的清雅還是摺扇的風騷。
制扇,自古就是「百工」之一,分平扇和摺扇兩大類。摺扇一般用竹木做扇骨,宣紙做扇面,講究一點的還會在扇骨上雕刻花紋、在扇面上提詩作畫。安吉古鎮鄣吳,便是摺扇之鄉。從北宋末年開始,鄣吳竹扇漸漸成為文人墨客懷袖間的風流之物。
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張北興
在鄣吳,我們拜訪了鄣吳竹扇非遺傳承人、六合扇業顧問張北興大師。才知道,不是所有的竹都適合做扇。一把合格的竹扇面臨的第一步是選材。要選無蟲蛀、無疤痕、節長約三十三公分、六年生、粗九寸至一尺的優質毛竹。接著按要求把竹材鋸成一定長度的竹筒,即鋸竹。然後篾刀上場,竹筒變竹片,這個步驟叫做「破邊」。再然後要依次衝邊、水煮、扎篾、打眼、選邊、刨皮、對號和打磨。十一個步驟下來,竹扇的原材料才算合格。
張北興製作的竹扇
一把摺扇的結構可以分為扇面、扇邊和扇骨。十一道工序中,水煮、扎篾就是扇骨的「特殊考驗」,衝邊和選邊則是扇邊的主要工作。水煮,是把扇骨在煮稻草的沸水中浸泡一個小時。這樣煮出的扇骨日後不會被蟲蛀。之後「水煮扇骨」要在室外透風處晾乾。吸取天地之靈氣,日夜之精華,期間不能淋雨,這個步驟叫「露黃」。
竹片刨皮,用來製作扇骨
比起扇骨的考驗,扇邊的考驗似乎沒那麼難。衝邊是用機器將竹片削成一定厚度。選邊則是用銑篾機將扇邊銑成上寬下窄的形狀。在一把摺扇中,扇邊就是竹扇的「門面」,是最厚的「肌肉」,保護著單薄的扇骨。
量尺寸看是否標準
為了更深入了解摺扇這一傳統工藝,張北興帶我們來到了工坊。工坊裡,兩名工人在進行扇骨的後續工作。阿姨在刨光,叔叔在刨梢。只見阿姨左手將一根扇骨放在桌子凸出的木板上,右手操起一隻像長柄鞋刷一樣的工具——板銼(當地人稱其為「乓」)對著扇骨上下磋磨。每磋磨幾下,就舉起扇骨對著光線瞧一瞧,時不時拿一團磋磨下來的廢棄竹絲蘸水擦拭一下扇骨。如此往復,直到扇骨變得薄可透光。
製作好的竹扇
張北興告訴我們,這團竹絲廢棄物大有用處。合格的扇骨需要保持表面平滑,而在傳統手藝中,想做到扇骨表面完全平滑是很難的。於是手藝人便用這團溼潤的竹絲來回擦拭,查看扇骨表面溼潤的均勻程度——就像修車師傅藉助肥皂水檢查漏胎的原理類似。
扇邊是竹扇的「門面」
相比阿姨,顯然叔叔的刨梢工序看起來危險多了。刨梢是用造型刀進一步打磨扇骨的過程。如果你細心觀察的話,你會發現一把扇子的扇骨厚薄也是有差別的。扇面下的扇骨要更薄一些。張北興說,扇面往往是由三四層宣紙裝裱成的,若是扇面下的扇骨不薄一些,貼上扇面的摺扇合起來就會出現上胖下瘦的情況,那就不是一把合格的摺扇。
本文作者在採訪張北興
刨梢是很危險的,不但容易受傷,還要長時間保持固定動作。刨梢的人坐在凳子上,右腳要踩在桌子的橫棖上,左腳則踩在右腳上,造型刀要抱在懷裡,刀口向外,右手握把,左手的大拇指按著刀鋒,其餘幾根手指則將扇骨從外向裡推送,以便讓扇面下的扇骨削得更薄一些。
然而,這些工序之後,還有銼頭、打磨、烘邊、拋光、燙釘等等不少工序。還沒算上扇面,裁剪、上礬、裝裱、貼條、上牆、下牆、折面、乾燥、切頭、通面、沿邊、書畫、穿面、套圈、包裝……聽著頭都大了一圈!一把摺扇看似簡單,卻要108道工序,為人不易,為扇豈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