嶧縣宮燈製作需39道工序:皇家工藝結合書畫藝術

2020-12-09 中國新聞網

  ◥劉成德老人展示自己的宮燈

  ◆「宮燈製作工序複雜,共需要39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包括剪花樣、糊龍頭、添流蘇等,樣樣都靠手工作業。要求製作精細,技藝全面,雕、鏤、刻、畫,缺一不可。」

  ◆「我們開發的宮燈,完全恢復以前皇家的工藝,採用楸木、紅木等珍貴木材,榫卯結合,渾然一體。同時宮燈上雕龍刻鳳,裝裱有名家字畫,是藝術的結合體、集合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馬天河 焦興田 肖中利

  宮燈在中國有上千年的歷史,已經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符號。「嶧縣宮燈」,因產於嶧縣,由嶧縣人製作而得名,據傳當年曾得到皇家極大的眷顧和青睞。近期,嶧縣宮燈已成功申報為棗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嶧縣宮燈是個什麼樣子,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如何?筆者近日走訪了我省當前唯一掌握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文化傳承人、今年81歲的劉成德老人。

  製作複雜——

  39道工序方可完成

  「宮燈式樣繁多,正統的宮燈造型為八角、六角、四角形,而嶧縣宮燈主要是『六方宮燈』。尺寸一般為高70釐米,寬60釐米。六個面,各面畫屏圖案多為日月龍鳳、祥雲海濤以及嶧縣的風土人情、嶧縣名人、嶧縣八景和嶧縣石榴等圖案,取龍鳳呈祥、福壽延年、吉祥如意之意。」通過劉成德的介紹,筆者對嶧縣宮燈有了個初步輪廓。

  「你看,嶧縣宮燈就是這個樣子。」在棗莊市嶧城區「省級文化遺產專項傳承人」、嶧城區壇山街道原文化站站長邵明思的引導下,筆者在壇山街道非遺文化傳承園培訓教室內看到了劉成德從家裡帶來的自己親手製作的嶧縣宮燈。該宮燈是個典型的六角宮燈,六個稜上方各鑲嵌著一個形象逼真的龍頭,龍嘴大張,吐著紅紅的舌信,龍鬚細長,雙眼如琉球;同時六稜各懸掛一條絲穗,起到裝飾美觀的作用;六個面各成長方形,分別繪有嶧縣石榴、嶧縣名人等字畫。整個宮燈看上去美觀大方,製作精美。

  據劉成德介紹,宮燈製作看似容易,其實工序複雜,共需要39道工序才能完成。這其中包括剪花樣、糊龍頭、添流蘇等等,樣樣都靠手工作業。製作要求精細,技藝全面,雕、鏤、刻、畫,缺一不可。完整地製作一盞宮燈,大概需要四五天的時間。現在,在山東省已經很難看到用傳統工藝製作的宮燈了。

  多項工藝——

  不識字傳承人無師自通

  壇山街道民主街的一座老式宅院,就是劉成德的家。劉成德家客廳東面的牆上,掛有劉成德親手剪的徐悲鴻《八駿圖》的剪紙,緊挨著懸掛的是老人的書法作品,作品手法看上去行雲流水,瀟灑有氣度。

  「其實,他不識字,是個睜眼瞎。」劉成德的老伴指著桌椅上擺放的老子、孔子、關公等栩栩如生的泥塑說道。這些都是看戲、看電視時默默記住,反覆臨摹學會的。劉成德的作品曾多次在各項比賽中獲獎,還被多次展覽、展出,泥塑作品《嶽飛》還被收入《書畫奇石盆景民間工藝作品集》。

  聽完老伴白井英對自己的打趣,鬍鬚花白的劉成德哈哈大笑:「這都是我平時的一點愛好,幹什麼事情,首先要喜歡,喜歡了才能幹好。」

  環顧劉成德的家,擺滿、掛滿了他製作的宮燈、捏的泥塑、寫的書法、閒來無事做的根雕。

  據劉成德介紹,劉氏家族曾在明代擔當「侍御」一職,專為皇家進獻貢品。宮燈製作工藝,是老輩傳下來的,劉成德的祖父劉學星、父親劉玉啟都是宮燈製作高手。生於民國年間的劉成德,自小受父輩們的薰陶,心靈手巧,酷愛民間工藝,從16歲就開始製作宮燈。

  「當時,嶧縣有很多從事宮燈製造的人家,但隨後陸續都消亡了,只剩我們一家傳承下來。宮燈就是我的興趣愛好,平時沒事就扎個,就這樣做了一輩子。」

  如今,已81歲的劉成德老人仍然眼不花,耳不聾,笑聲爽朗,有著一顆「老頑童」的心。劉成德平時喜歡遛鳥,沒事就擺弄擺弄泥塑、畫個花樣剪剪紙等,活得灑脫、逍遙自在。

  老人心願——

  向公眾免費培訓技藝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藝術的瑰寶,一旦失傳,這項藝術可能就會永遠消失。

  「在我四個孩子中,只有大兒子大體掌握了做宮燈的技藝,但也因為忙於生計,顧不上宮燈藝術的製作和傳承。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要把這項技藝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永不失傳。」

  為了把劉成德掌握的宮燈製作工藝傳承下去,嶧城區壇山街道非常重視,不僅積極為其申報了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還在全市首創了非遺文化傳承園,在園區內開設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培訓班,由政府出資購買原材料、邀請傳承人親自授課,面向公眾免費開放。首期培訓班已於今年6月25日開班,聘請了劉成德老先生,免費對第一批以大學生村官為主體的13名學員,進行了嶧縣宮燈、嶧縣剪紙、泥塑等三項市級項目傳承培訓。

  「老人非常認真,這麼熱的天,他都準時到,對技術毫無保留,傳授可以說做到了手把手。我們對劉老的這種精神,非常欽佩,所以我們一定會盡心盡力,全面學習和掌握好劉老傳授的各項技藝,並將它傳承下去。」來自牌坊社區的大學生村官蔣露瑩,對於自己能參加傳承班的學習機會,很是看重。

  作為劉成德徒弟之一的費紅磊,在基本掌握劉成德嶧縣宮燈製作工藝的基礎上,打算把宮燈做成精品、收藏品,共世人欣賞、品味。

  「我們開發的宮燈,完全恢復以前皇家的工藝,採用楸木、紅木等珍貴木材,榫卯結合,不用釘,不用膠,渾然一體。同時宮燈上雕龍刻鳳,裝裱有名家字畫,應該是一個藝術的結合體、集合體,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十幾位學員已基本掌握宮燈製作技術了,嶧縣宮燈不會失傳了。」劉成德難掩非遺工藝得以傳承的喜悅之情。

相關焦點

  • APEC領導人籤字筆背後工藝:筆尖需經37道工序
    歷史是那樣的巧合,工序需要技師純手工完成,讓筆尖的圓弧拉平,保證書寫完整和光滑。」本次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布置方案總策劃趙春陽表示,小小一支鋼筆,體現了中國傳統品牌和傳統工藝在時代浪潮中不斷發展的歷史。
  • 完成需72道工序 六安留住「一品齋」毛筆製作技藝
    原標題:留住「一品齋」毛筆的製作技藝江澄潔在給上膠後的筆頭定型江澄潔(右一)和徒弟王偉(左一)在展示新研發製作的「一品齋」毛筆今年68歲的江澄潔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傳承人,1978年,20多歲的江澄潔進入六安一品齋筆廠學徒,慢慢掌握了制筆的所有工藝。六安「一品齋」毛筆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徽墨、歙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因配鋒齊健、吐墨均勻、剛柔適中、輕巧靈便深受國內外書畫藝術家的青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六安一品齋筆廠由盛轉衰直至倒閉,制筆技術骨幹轉崗流失,「一品齋」毛筆逐漸消失,製作工藝瀕臨失傳。
  • 宮燈製作技藝(江門東藝宮燈製作技藝)
    江門東藝宮燈在造型和結構上具有古典風格,是將中國傳統工藝運用於照明燈具的產物。東藝宮燈不僅是江門地區大型祭祀活動專用燈,也是港澳、東南亞華人聚居地區慈善籌款投燈活動的指定聖燈,甚至被當作海外華人餐館的標誌性符號。
  • 宣紙製作:上百餘道工序錘鍊而成
    宣紙以青檀皮為主料,要先經過碓皮,即用石碓捶打原材料。   碓皮。   撈紙工序。把竹簾從紙漿中撈出,揭下竹簾上初成型的紙漿,宣紙的雛形便產生了。中國網圖片庫顏立平/攝 安徽涇縣的宣紙可以說名揚天下,它源於唐代產於涇縣,其傳統製作工藝包括原材料加工、碓皮、提煉、淨漿、抄紙、曬制、檢紙、剪紙等等上百餘道傳統手工工序。宣紙製作蘊含了勞動人民豐富的藝術創造和勞動智慧。
  • 日本鐵壺製作工序,68道……
    日本鐵壺製作,一般68道以上工序,釜師需要修業15年以上。 「釜師們始終堅守著最傳統的鑄造工藝,並沒有為了追求利益而採取捷徑的做法。正是這種堅持,傳統的文化得以駐留,才能展現在人們面前。」
  • 藁城宮燈:宮燈的這些歷史你都知道嗎?
    工序傳統工序56道傳統宮燈製作工藝極其複雜,共有56道工序,包括挖竹篾、洗竹竿、鑽座眼兒,樣樣靠手工作業。過去一般老藝人思想比較保守,手藝基本不外傳,所以時間長了,會做宮燈的藝人越來越少,生產量也不多。
  • 它是純粹泥土的藝術,從制模到成品,每道工序皆為手工製作
    據推斷,我國泥塑藝術於清朝嘉慶年間傳入我國,歷時200多年,到現在已經形成別具一格的特色。大郡泥塑講究「三分塑,七分彩」,主要以製作坐立式動物為主,它們往往造型可愛、惟妙惟肖,所展示的動物個個形神兼備、色彩豔麗,具有典型的中國民間特色。
  • 千年歷史的西和麻紙 72道工序?
    105年。 世間必先有紙,然後才有秦簡上刻著的「紙」字。既然秦簡中出現了「紙」,那作為秦人家園的西和禮縣,紙,也應該就早早的存在了。所以,西和麻紙的造紙工藝已千年有餘也猶未可知。 72道工序的西和宣紙? 西和麻紙為純手工製作,當地製紙藝人總結總共有72道工序,下面我們大致做個了解。
  • 需歷經36道工序,純手工技術活
    其製作技藝繁雜,但紙質綿柔質堅,不生蟲,不腐蝕,天然環保,是祖先留給我們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桑皮紙製作技藝又稱紙業的 " 活化石 "。 曲阜市王莊鎮紙坊村位於城北5公裡處,相傳明朝時,喬、鄭兩家由山西洪洞縣同時遷入該村,將桑皮紙製作工藝也帶了過來,曲阜《闕裡志》記載:「紙坊在城北十裡,居人造紙為業。」
  • 需歷經36道工序,純手工技術活
    其製作技藝繁雜,但紙質綿柔質堅,不生蟲,不腐蝕,天然環保,是祖先留給我們不可多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故桑皮紙製作技藝又稱紙業的 " 活化石 "。曲阜市王莊鎮紙坊村位於城北5公裡處,相傳明朝時,喬、鄭兩家由山西洪洞縣同時遷入該村,將桑皮紙製作工藝也帶了過來,曲阜《闕裡志》記載:「紙坊在城北十裡,居人造紙為業。」
  • 熬製九天九夜,歷經九十九道工序,揭秘阿膠的千年製作工藝
    熬製九天九夜,歷經九十九道工序,揭秘阿膠的千年製作工藝 To view this video please enable JavaScript, and consider upgrading to a web browser that
  • 被網紅產品帶火的琺瑯工藝,你了解多少?皇家極致藝術有它一席!
    之後進行多次焙燒和補色,最後再進行磨光和鍍金,總共要經歷上百道工序。其中,掐絲琺瑯製品在燒制過程中,容易出現釉料溢出絲線外的情況,稱為崩藍。有無崩藍,是判定一件掐絲琺瑯製品工藝水平高低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金屬胎琺瑯器中,由於銅與琺瑯的結合相對容易,且銅料價格相對低廉,因此銅胎琺瑯最為多見。
  • 時間造物,這位玉林人用十幾道工序繪就景泰藍之美
    時間造物,這位玉林人用十幾道工序繪就景泰藍之美2019年,黃傳光作品《富貴白頭》在54屆全國工藝品交易會上獲「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賽銅獎。掐絲是整道工序重點之一,絲掐得好不好,直接關係到畫的整體效果。掐絲工藝,全憑一雙巧手和純熟的技藝,在未經著色的畫上,黃傳光通過掐絲工藝中堆絲、疊絲、排絲、擰絲、螺旋絲等手法,將金屬絲線按照圖案掰出各種曲線,然後用鑷子夾著折好的金絲,嚴絲合縫地粘在平面上。經過掐絲工序的畫,突出了作品的立體感,既有中國傳統圖案的美感,又富於抽象線條的魅力。
  • 雲遊通州:手工藝人108道工序重振「東方奇葩」——景泰藍
    通州八景、古塔凌雲、福壽三多葫蘆尊……如今,通州手工藝人經過108道全部手工工序,再現這一質沉、色豔、藝絕的宮廷藝術。數古歷今,中國足以承載禮之高度的國寶重器,也唯有玉、瓷、錦、劍和景泰藍這幾種,而其中又以質沉、色豔、藝絕的國寶景泰藍為尊。 同樣,景泰藍也為「燕京八絕」之首,又名琺瑯。
  • 五津街道開展製作四角竹骨蠟光藝術宮燈活動
    五津街道開展製作四角竹骨蠟光藝術宮燈活動時間:2018-11-30 18:26   來源:五津街道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五津街道開展製作四角竹骨蠟光藝術宮燈活動 為增加五津街道青年像素粉絲數,按照市上相關要求開展高品質和諧宜居社區感知行系列活動,11月28日上午,五津街道團委聯合新津縣團委
  • 指尖上的國粹之洛陽宮燈(走近洛陽非遺)
    項目:傳統美術類--洛陽宮燈級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宮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和文化部頒發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提起洛陽宮燈就不得不提王福信老人,開國大典天安門城樓上懸掛的宮燈出自他之手。
  • 射洪青堤菜刀登《舌尖3》 0.6斤菜刀需70餘道工序
    原標題:射洪青堤菜刀登《舌尖3》 0.6斤菜刀需70餘道工序      《舌尖上的中國3》開播後,遂寧市射洪縣的青堤菜刀火了。這種經過下料、淬火、起口、拋光等70多道工序的手工菜刀,具有刀面平整光潔,口薄、背厚、膛空;剔骨宰肉不缺口,切肉斷筋不留絲的特點,還能達到切紙不留毛邊、吹毛立斷的效果。   22日,記者在採訪青堤菜刀廠廠長侯世平時,廠門口來了不少前來買刀的人。今年60歲的侯世平15歲就跟隨師傅秦文顯學徒,如今已有45年。
  • 大盞門:13道工序鑄就建盞精品!
    千百年前皇家用品的建盞,經過時光的沉澱,在今時今日由像大盞門創始人龔韶宏先生這樣發願初心,致力於建盞工藝千年傳承大家的嘔心瀝血方又重新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大盞門的建盞匠人在孫建興、葉禮忠等一批建盞制盞大師的精心指點下,從瓷礦到成品歷經十三道的工序和十三種的工匠精神!方能鑄就大盞門建盞的款款精品,使大盞門成為建盞的翹楚!
  • 東昌毛筆,聊城一絕|成筆需要經過72道工序
    2012年12月東昌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起東昌毛筆製作工序,可以用繁雜、專業、精細來形容了。據介紹,一支小小的毛筆需要經過幾十道製作工藝,而且每道缺一不可。從肉毛到成筆,要經過齊材質、切材質、梳毛、溼理、剔鋒、修頭、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非常講究,對筆尖有圓、健、尖、齊四點要求,少一點便是次品。
  • 守「藝」通州之毛筆,128道工序精工細作北京毛筆
    原來,北京京華毛筆廠的製作車間就在咱們張家灣鎮,它是一家以傳統手工制筆工藝聞名的制筆廠家、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單位、文房四寶協會一級單位、毛筆專業理事會員,也是北京地區毛筆/胎髮筆製作中心。一支名家製作的精良毛筆,被多少文人墨客所企盼珍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