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需72道工序 六安留住「一品齋」毛筆製作技藝

2020-12-08 鳳凰網

原標題:留住「一品齋」毛筆的製作技藝

江澄潔在給上膠後的筆頭定型

江澄潔(右一)和徒弟王偉(左一)在展示新研發製作的「一品齋」毛筆

江澄潔在向青年書法愛好者介紹如何選擇毛筆

元月一日,六安市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裡,68歲的制筆藝人江澄潔在工作檯前製作「一品齋」毛筆,新年裡,她希望和徒弟一起,重振六安「一品齋」毛筆的輝煌。今年68歲的江澄潔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傳承人,1978年,20多歲的江澄潔進入六安一品齋筆廠學徒,慢慢掌握了制筆的所有工藝。六安「一品齋」毛筆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徽墨、歙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因配鋒齊健、吐墨均勻、剛柔適中、輕巧靈便深受國內外書畫藝術家的青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六安一品齋筆廠由盛轉衰直至倒閉,制筆技術骨幹轉崗流失,「一品齋」毛筆逐漸消失,製作工藝瀕臨失傳。2002年,江澄潔辭去合肥的工作回到六安,拿出所有積蓄購置制筆材料,力圖恢復「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全套工藝。「一品齋」毛筆製作共有梳毛、趕修、配鋒、捏頭、上膠等72道工序,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所有工序,困難重重,不少當年的老同事閒暇之餘也過來幫忙,江澄潔得以將所有樣筆的製作流程、尺寸等信息整理記錄了下來。2015年,為拯救「一品齋」毛筆這一傳統產業,六安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由江澄潔牽頭,把「一品齋」毛筆制筆工藝進行整理保存並製作樣筆,在江澄潔的努力下,「一品齋」全套200餘款樣筆已全部製成。目前,「皋城一品齋」已成為安徽省著名商標,製作技藝被列入安徽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力 攝

(來源:六安新聞網)

相關焦點

  • 六安「一品齋」毛筆將重出江湖 名列文房四寶
    六安一品齋毛筆歷史悠久,馳名中外,和徽墨、歙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近二十年來,一品齋毛筆經營狀況日漸蕭條,製作工藝瀕臨失傳。為振興這一傳統產業,六安市政府決定重振一品齋品牌。昨日,該市與澳大利亞一投資公司就合作事宜進行了初步商談。
  • 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正式揭牌
    六安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何穎(左一)為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揭牌>    12月18日下午,六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正式揭牌,這標誌著六安一品齋毛筆,這一富含歷史文化氣息與底蘊的文化遺產將邁向新的發展歷程。
  • 東昌毛筆,聊城一絕|成筆需要經過72道工序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李娜 聊城報導東昌毛筆,山東聊城最具代表性非遺項目之一,同時也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起東昌毛筆的歷史,最早製作於元朝,由浙江湖北經運河傳承至聊城。2012年12月東昌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起東昌毛筆製作工序,可以用繁雜、專業、精細來形容了。據介紹,一支小小的毛筆需要經過幾十道製作工藝,而且每道缺一不可。從肉毛到成筆,要經過齊材質、切材質、梳毛、溼理、剔鋒、修頭、刻管等大小七十二道工序,非常講究,對筆尖有圓、健、尖、齊四點要求,少一點便是次品。
  • 非遺系列之:爐火純青的毛筆製作技藝!
    紹興市人民政府正式公布了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山東陰平:傳承毛筆製作技藝
    山東省棗莊市陰平毛筆製作技藝歷史悠久。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上百道工序,當地工匠至今依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純手工加工製作毛筆。2016年,陰平毛筆製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三代人守護楮皮紙製作技藝 72道工序可保存千年
    倉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漂簾「這道工藝叫做抄紙,是咱們楮皮紙製作技藝裡最為關鍵的一道,把紙漿放在池內攪拌均勻後,用竹簾輕輕一蕩一搖,薄薄的一層純植物纖維就形成了一張紙膜,這對力道要求很嚴格,重不得輕不得。」11月17日,位於西安高新區的北張村楮皮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張逢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傳承陰平毛筆製作技藝 感受傳統非遺文化魅力
    ↑11月24日,在山東省棗莊市陰平鎮,一名工匠在進行「帶線」處理製作毛筆。山東省棗莊市陰平毛筆起源於東漢,從隋唐、宋元歷代傳承,早期均為家庭作坊,到1967年建立棗莊毛筆廠,實現規模化生產。一支毛筆的製作從選料到完工,要歷經108道工序,當地毛筆製作工匠依然堅持使用傳統的手工工具和純手工加工製作,並將製作毛筆的技藝代代相傳。
  • 守「藝」通州之毛筆,128道工序精工細作北京毛筆
    正因如此,京華毛筆廠本著「材料雖貴卻不敢省物力,工序雖繁卻不敢省人工」的工匠精神,將北京毛筆發揚下去。武京生,北京京華毛筆廠廠長、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員、中國國家制筆工藝大師。他16歲開始從事毛筆製作,至今已有45年的制筆歷史,製作的毛筆在繼承了傳統毛筆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形成現在的代表北方毛筆的「武京生」牌毛筆。其毛筆尖齊圓潤,廣受書畫界的好評和讚譽。
  • 非遺紹興丨一把扇子要經過72道工序100多個手工製作過程
    我們現在做一把黑紙扇,仍需經過72道工序才能闖過『三關』:不怕雨淋,不怕日曬,不怕褪色。」周雅定很是驕傲,從細節處不難看出,紹興王星記扇子從用料到做工,每一個環節都傾注著心血。王星記的扇骨,用的都是上等的竹木,甚至紅木、檀木等,黑紙扇用的是桑紙,黏合扇骨和扇面的是黃魚肚,為的是達到「一把扇子半把傘」的防水效果。從普通工人一步步成為掌門人的周雅定對制扇工藝、材料如數家珍。
  • 張小泉剪刀古法鍛制72道工序面臨斷檔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張小泉剪刀這個傳統工藝品項目,領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14歲開始當學徒的施金水,在退休20餘年後再度出山,每周總有兩三天,來到運河邊的手工藝活態展示館,為遊客現場展示張小泉剪刀古法鍛制工序。  如今,非遺傳承人都已年事已高,越來越珍貴。能鍛制72道古法工序,並且還能動下手的,只剩下施金水了。
  • 萊州毛筆:因質量上乘獲贊「狀元筆」 古法製作需百餘工序
    萊州毛筆的製作歷史,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康熙年間,毛筆作為萊州的四大貢品之一,曾銷往海外,久負盛名。時間來到大工業時代的今天,這裡有一群人還在堅守著毛筆的古法製作。李向松,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子承父業,祖孫三代都做著同樣的事情。
  •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獲獎攝影作品巡展在六安開幕
    11月13日上午,由安徽省非遺研究會、安徽省文聯、安徽新媒體集團主辦,安徽省農業銀行、六安市委宣傳部協辦,安徽省攝影家協會、安徽省民間文藝家協會、六安市文化和旅遊局、六安市圖書館共同承辦的安徽省「農行杯」非物質文化遺產獲獎攝影作品巡展開幕式暨頒獎儀式,在六安市圖書館隆重舉行。安徽省非遺研究會會長臧世凱和六安市委副書記、市長葉露中為此次巡展揭幕。
  • 嶧縣宮燈製作需39道工序:皇家工藝結合書畫藝術
    ◥劉成德老人展示自己的宮燈  ◆「宮燈製作工序複雜,共需要39道工序才能完成。其中包括剪花樣、糊龍頭、添流蘇等,樣樣都靠手工作業。「嶧縣宮燈」,因產於嶧縣,由嶧縣人製作而得名,據傳當年曾得到皇家極大的眷顧和青睞。近期,嶧縣宮燈已成功申報為棗莊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嶧縣宮燈是個什麼樣子,這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如何?筆者近日走訪了我省當前唯一掌握宮燈製作技藝的非遺文化傳承人、今年81歲的劉成德老人。
  • 毛筆製作技藝之揚州毛筆
    揚州毛筆揚州毛筆,以其精巧複雜的製作工藝,巧琢天工的產品而聞冠全國。一支小巧的毛筆,從選材,打磨到扎毛要經歷100多到工藝,各環節環環相扣,道道謹嚴。出揚州城一路向東的江都花蕩地區,擁有這優良的毛筆製作工藝,擁有較完整製做揚州筆工藝的工廠,也是國家級「非遺」的傳承單位。
  • 「小」 毛筆 卻寫就了 「大」 文章 鄴水朱華 光照臨川之筆
    「中國毛筆之鄉」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技藝項目全國第一批「特色小鎮」北宋宰相、婉約詞派開山祖師晏殊的故裡這一句,贊的既是臨川才子文章好,也贊文港毛筆好(當時文港地屬臨川管轄)。其典故出自東晉時期,時任臨川內史的王羲之專用文港毛筆,寫下許多優秀作品。文港「華夏筆都」的名聲,是文港製筆的大師和匠人們一點點掙回來的。細細一支筆,記載了文港的歷史,也書寫了文港人的傳奇。
  • 千年歷史的西和麻紙 72道工序?
    105年。 世間必先有紙,然後才有秦簡上刻著的「紙」字。既然秦簡中出現了「紙」,那作為秦人家園的西和禮縣,紙,也應該就早早的存在了。 72道工序的西和宣紙? 西和麻紙為純手工製作,當地製紙藝人總結總共有72道工序,下面我們大致做個了解。
  • 文房四寶中的「湖筆」,趙孟日書萬字的妙筆,制筆須128道工序
    據《湖州府志》記載,趙孟非常看重毛筆的質量,稍不如意,就要拆裂折斷重製,直到滿意為止。他對筆毫的選擇極為嚴格,常常讓筆工在數十支的筆毫中,精挑細選出最好的毛製成一支,由此成就了「湖筆」的盛名。從那以後,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被並稱為「文房四寶」。
  • 香紙溝皮紙製作技藝
    由於其生產工藝複雜,周期長,紙張質地優良,曾達到「萬紙擔米」的價值,逐漸成為當地的一個特產行業和流傳至今的古法造紙技藝。 香紙溝的古法造紙,正是科學古籍《天工開物》中所記載的「造竹紙」,這裡古法造紙的整套操作過程如伐竹、破竹、漚竹、蒸煮、碾篾、提漿、抄紙、烘晾等七十二道工序,和《天工開物》記述的蔡倫造紙術並無二致。其流傳至今,傳承了原始的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造紙術的活化石。
  • 城·事(377)21種色線72道工序 商河非遺老粗布工藝不「粗」
    其織造工藝極為複雜,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要經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大大小小72道工序,21種色線,經過巧婦的精心設計,可以變幻出兩千餘種絢麗多彩的圖案,可謂千變萬化。  2006年,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老粗布紡織技藝被收錄到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位列市級非遺 老粗布煥發新活力
  •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蔡倫後人堅守古法造紙:已傳15代人 需72道工序 2016-04-22 16:41:022009年9月,該製作技藝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保護名錄。  如今,印江合水鎮古法造紙作坊和造紙術已成梵淨山旅遊線上一道靚麗風景,吸引大批遊客前往觀光、體驗。 (本報記者 簡冰冰)  千年造紙術 七十二道工  走進興旺村古法造紙作坊,千年造紙術,古韻今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