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留住「一品齋」毛筆的製作技藝
江澄潔在給上膠後的筆頭定型
江澄潔(右一)和徒弟王偉(左一)在展示新研發製作的「一品齋」毛筆
江澄潔在向青年書法愛好者介紹如何選擇毛筆
元月一日,六安市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裡,68歲的制筆藝人江澄潔在工作檯前製作「一品齋」毛筆,新年裡,她希望和徒弟一起,重振六安「一品齋」毛筆的輝煌。今年68歲的江澄潔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傳承人,1978年,20多歲的江澄潔進入六安一品齋筆廠學徒,慢慢掌握了制筆的所有工藝。六安「一品齋」毛筆始創於清朝道光年間,與徽墨、歙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因配鋒齊健、吐墨均勻、剛柔適中、輕巧靈便深受國內外書畫藝術家的青睞。上世紀九十年代末,六安一品齋筆廠由盛轉衰直至倒閉,制筆技術骨幹轉崗流失,「一品齋」毛筆逐漸消失,製作工藝瀕臨失傳。2002年,江澄潔辭去合肥的工作回到六安,拿出所有積蓄購置制筆材料,力圖恢復「一品齋」毛筆製作的全套工藝。「一品齋」毛筆製作共有梳毛、趕修、配鋒、捏頭、上膠等72道工序,一個人從頭到尾完成所有工序,困難重重,不少當年的老同事閒暇之餘也過來幫忙,江澄潔得以將所有樣筆的製作流程、尺寸等信息整理記錄了下來。2015年,為拯救「一品齋」毛筆這一傳統產業,六安市委、市政府支持成立了「一品齋」毛筆展研中心,由江澄潔牽頭,把「一品齋」毛筆制筆工藝進行整理保存並製作樣筆,在江澄潔的努力下,「一品齋」全套200餘款樣筆已全部製成。目前,「皋城一品齋」已成為安徽省著名商標,製作技藝被列入安徽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目錄。(皖西日報融媒體記者 陳力 攝)
(來源:六安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