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中的「湖筆」,趙孟日書萬字的妙筆,制筆須128道工序

2020-12-17 懶遊的故事

浙江湖州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譽,今天要說的是文房四寶中「湖筆」的故事。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700多年前,元代詩人戴表元的寥寥數筆,就把湖州的神韻詮釋到極致。

小西街不遠處的蓮花莊,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的故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世,趙孟祖上南渡之後,一直在湖州居住。趙孟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人物,在文人當中像他這樣詩書畫印集於一身的,他是歷史上的第一個。

年幼的趙孟,在湖州受到當地文化的薰陶。相傳,他從五歲起就開始練習書法。以《千字文》為範本,每天寫足五百張紙,一萬多字。

隨著趙孟的聲名鵲起,他手中那支日書萬字而不敗的「妙筆」,也成為眾多文人心儀的寶貝。據《湖州府志》記載,趙孟非常看重毛筆的質量,稍不如意,就要拆裂折斷重製,直到滿意為止。

他對筆毫的選擇極為嚴格,常常讓筆工在數十支的筆毫中,精挑細選出最好的毛製成一支,由此成就了「湖筆」的盛名。從那以後,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被並稱為「文房四寶」。

小西街旁,就有一家赫赫有名的筆莊,始創於清乾隆六年的老店,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現在製作湖筆,一共有128道工序。比如有道工序叫作「擇筆」,就是通過這把擇筆刀把裡面的一些浮毛、廢毛、無鋒的、竹節的,把它剔除掉,然後再修出我們湖筆的尖、齊、圓、健,她的眼、手、心要三兼合一,才能做好這道工序。

「尖、齊、圓、健」被譽為湖筆的「四德」,一支湖筆從皮毛剝離開始,要經過40多名工匠之手,完成128道工序。這是眼神與毛毫之間近乎苛刻的選擇,也是沉穩的心與時間的打磨。

筆工俞姐的一道工序,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她食指的側面已經磨出了堅硬的老繭,這都是經年累月打磨出來的痕跡。這道工序需要多花點時間,慢慢來,慢工出細活。

慢工才能出細活,是湖筆製作千年不變的定律。在一代代筆工長年累月的堅守中,湖筆製作技藝才得以傳承至今,並愈發興旺。

如今在小西街,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老手藝。每逢周末,孩子們便會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老街,感受這些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在小西街,傳統的老手藝人還有很多,他們用一生的時光,守候著一門技藝,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一個個珍貴的文化瑰寶,也留住了老湖州的生活記憶,這是匠人們的「百坦」人生,也是他們古老的生存智慧。

相關焦點

  • 一支湖筆的前世今生
    在湖筆歷史上,對改進湖筆技藝貢獻卓著的,當推書法家智永禪師。智永是王羲之的七世孫。1300多年前,智永雲遊四方,歸宿善璉,見這裡民風悠然,人們精工制筆,便在蒙公祠旁的永欣寺住了下來。智永禪師在善璉的30多個春秋,一邊孜孜不倦地臨池習書,一邊與筆工切磋技藝,使湖筆更適合書家的習書要求。用敗的五簏筆頭他捨不得扔,將其埋在蒙公祠南的曉園,還在石碣上親筆提了「退筆冢」三字。
  • 古代書家與毛筆:從王羲之的鼠須筆到趙孟頫的湖筆
    毛筆作為文房四寶之首,在我國燦爛的文化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而「秉筆直書」之人,是一代代的文人騷客,是至今仍被推崇的書法大家們。他們手中的筆有何獨特,為何得以妙筆生花、筆下春風,引得後輩學習者心慕筆追?說到毛筆,大將蒙恬不得不提。
  • 文房四寶——筆篇
    宣筆史書可考,漢代時期出現了我國最著名的宣筆。宣筆採用兔毛制紫毫筆,筆鋒尖挺,頗受當時書法家的喜愛。例如,晉朝時期的宣州陳氏之筆受到書法家王羲之等人的推崇。而到了唐朝,此時,宣筆工藝已經非常嫻熟了,宣州也成了當時的制筆中心。
  • 守「藝」通州之毛筆,128道工序精工細作北京毛筆
    原來,北京京華毛筆廠的製作車間就在咱們張家灣鎮,它是一家以傳統手工制筆工藝聞名的制筆廠家、國家非物質遺產保護單位、文房四寶協會一級單位、毛筆專業理事會員,也是北京地區毛筆/胎髮筆製作中心。一支名家製作的精良毛筆,被多少文人墨客所企盼珍愛。
  • 湖筆、徽墨、宣紙、端硯 原來文房四寶中的貴族是這樣來的!
    1.湖筆公元前的秦朝有一位大將叫蒙恬。為了方便自己記錄軍情、來往書信,一直希望能得到一支好筆。想要製作毛筆,最重要的是挑選筆毛的材料。例如豬鬃太硬,做成的筆像一把小刷子,寫起字來不成形樣;而若用柔軟的馬鬃,卻又不宜粘連。
  • 常識積累:文房四寶有哪些
    1 湖筆 產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善璉古屬湖州府,故稱湖筆。湖筆自元代以後取代了宣筆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類,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 湖筆、宣紙、印刷術:那些古老技藝的榮光與嘆息
    01 湖州湖筆湖筆是產於浙江湖州的毛筆,有「毛穎之技甲天下」的美稱,與徽墨、端硯、宣紙並稱「文房四寶」。湖筆起源於秦代,湖州的善璉鎮既是湖筆的發源地,也是湖筆的主要產地,是中國的「筆都」。善璉鎮極小。古時福善、寶善、慶善、宜善僅這四座石橋將小鎮環繞。
  • 文房四寶的鑑賞與收藏
    文房四寶的文化內涵,又豈止於此?宋代理學家程顥說:「天下無一物無禮樂」,說的是萬物都承載著文化要素。文房四寶發展的歷史,正是社會文化背景的見證。中華硯文化發展聯合會副會長黃海濤認為,硯臺的發展演變與中國的文明史息息相關,從硯臺的造型中可以品讀出歷史上不同時期的文化特點。
  • 南潯善璉湖筆小鎮:匠心椽筆 書寫華美篇章
    目前,小鎮共有一線制筆技工1500多人,其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1人、國家級大師7人、省級大師4人。另外,文旅產業和文創產業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  所獲殊榮前所未有。創建至今,小鎮先後榮獲國家3A級旅遊景區、省級特色小鎮首批文化建設示範點、「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等殊榮,湖筆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名錄。
  • 妙筆生花
    素有「筆中之冠」美譽的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並稱為「文房四寶」。相傳,秦大將蒙恬曾居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善璉鎮,採兔羊之毫「納穎於管」,改造出了被後人稱道的湖筆。隨後,他將技藝推廣給普通百姓,由此出現了「家家出筆工,戶戶會制筆」的繁盛景象。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湖筆產業依舊興旺。彼時,善璉鎮上家家戶戶都制筆,年產湖筆500萬支,還一度作為國禮送給國際友人。
  • 文房四寶中的徽墨是哪裡產的 筆墨紙硯都是誰發明的
    文房四寶是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的文書工具,分別是筆、墨、紙、硯。實際上就是古代人書寫的工具。2、文房四寶製作歷史悠久,品類繁多。如安徽涇縣(原屬寧國府,產紙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紙,歙縣(原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吳興(原為湖州府治)的湖筆,安徽涇縣(產筆以府治宣城為名)的宣筆,廣東高要(原為肇慶府治)的端硯,以及與端硯齊名的有甘肅省的洮硯、歙縣(原歙州府治)的歙硯。3、文房之名起於中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420年--589年),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也是文人讀書的地方。
  • 「大愚書論」文房四寶之筆
    筆、墨、紙、硯被稱為文房四寶,以四者在中國古代乃為學之所資,不可須臾而缺也,文房四寶是中國特有的書寫繪畫工具,也是中華文明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載體和文化符號。晉張華《博物志》上有蒙恬造筆的傳說,但蒙恬應該是改進了當時的制筆方法,其實早在仰韶文化的彩繪陶器上就可以看到清晰的用筆痕跡,甲骨文上留下來的「毛筆字」則證明早在商代,毛筆就已經開始作為書寫工具了。
  • 文房四寶|沉澱千年歷史
    「文房四寶」是指中國獨有的書法繪畫工具,即筆、墨、紙、硯,在中國書畫發展史上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從開始的工具代稱,演變到今天成為書畫藝術的象徵。千百年,文房四寶以獨特的神韻和風採,精美博深的藝術造型,引發使用者的激情和遐想,為燦爛的中華文化譜寫出累累篇章。通渭籍書畫經紀人李霞以獨有的眼光將書法繪畫工具筆、墨、紙、硯引進國家AAAA旅遊景區悅心國際書畫村259畫廊,以經營湖筆、徽墨、宣紙、端硯為主,形成了書畫長廊唯一一家品種齊全的文房四寶銷售點。
  • 文房四寶之揮灑自如的毛筆
    網絡配圖「文房四寶」是中國獨有的四種書寫與繪畫用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中國古代遺留下來的文物中,不同產地、不同材質和以不同工藝製作的筆、墨、紙、硯,數量很大。狹義的概念是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和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
  • 看古今文房四寶的魅力
    最近由張鐵林主演的文房四寶帶我們走進了神秘的宣城文房四寶世界,帶我們領略了文房四寶的魅力。文房四寶是中華漢族傳統的文化書寫工具,包括筆、墨、紙、硯。文房四寶起源於南北朝時期,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宣城的諸葛筆,徽州李廷圭的磨,澄心堂的紙,婺源的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是指湖筆、徽墨、宣紙、洮硯、端硯。宣城市是全國唯一的文房四寶之鄉,主產宣紙、宣筆、徽墨、宣硯。
  • 文房四寶:穿越古今的文化名片(圖)
    拿宣筆為例,韓愈《毛穎傳》記載公元前二三年,秦將軍蒙恬南下時途經中山(安徽省涇縣一帶山區)發現這裡兔肥毫長,便以竹為管,在原始的竹筆基礎上製成改良毛筆,蒙恬造筆的傳說流傳下來,於是便有了「江商石上有老兔,吃劉飲泉生紫毫,宣城工人採為筆,千萬毛中揀一毫」的詩句。千萬中取其一,可見用料之考究。
  • 學徒難招、小富即安…江南「文房四寶」老手藝觀察
    在彭飛接手之前,這廠子加上老廠長在內只有五個人,雖然工藝精湛,可條件簡陋,每支筆最便宜賣不過2元,做一支筆能掙0.11元,每個月工人工資1000多元。  不僅制筆,在文房四寶幾個老行當,都有類似的窘境。在黃山老街上的楊文筆莊,徽筆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楊文在圈內小有名氣,筆莊一年能賺約30萬元,不過,對面店鋪租金一年63萬元。
  • 以筆為鋤,以紙為田
    因此,舊時制筆行業中,蒙恬被供奉為行業祖師爺。 隨著現代考古學家的研究發現,早在刻甲骨文的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人使用粗糙原始毛筆,距今約有3500年的歷史。而在距今兩千多年前的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毛筆。但也有人認為,蒙恬雖然沒有發明筆,但是蒙恬對於筆桿、筆毛所用的材料和製法作了改進,制筆從業者還是將蒙恬奉為「筆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