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是一座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自古就有「魚米之鄉」「絲綢之府」「文化之邦」的美譽,今天要說的是文房四寶中「湖筆」的故事。
「行遍江南清麗地,人生只合住湖州」,700多年前,元代詩人戴表元的寥寥數筆,就把湖州的神韻詮釋到極致。
小西街不遠處的蓮花莊,是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的故居,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世,趙孟祖上南渡之後,一直在湖州居住。趙孟在中國歷史上,也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天才人物,在文人當中像他這樣詩書畫印集於一身的,他是歷史上的第一個。
年幼的趙孟,在湖州受到當地文化的薰陶。相傳,他從五歲起就開始練習書法。以《千字文》為範本,每天寫足五百張紙,一萬多字。
隨著趙孟的聲名鵲起,他手中那支日書萬字而不敗的「妙筆」,也成為眾多文人心儀的寶貝。據《湖州府志》記載,趙孟非常看重毛筆的質量,稍不如意,就要拆裂折斷重製,直到滿意為止。
他對筆毫的選擇極為嚴格,常常讓筆工在數十支的筆毫中,精挑細選出最好的毛製成一支,由此成就了「湖筆」的盛名。從那以後,湖筆與徽墨、宣紙、端硯,被並稱為「文房四寶」。
小西街旁,就有一家赫赫有名的筆莊,始創於清乾隆六年的老店,距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
現在製作湖筆,一共有128道工序。比如有道工序叫作「擇筆」,就是通過這把擇筆刀把裡面的一些浮毛、廢毛、無鋒的、竹節的,把它剔除掉,然後再修出我們湖筆的尖、齊、圓、健,她的眼、手、心要三兼合一,才能做好這道工序。
「尖、齊、圓、健」被譽為湖筆的「四德」,一支湖筆從皮毛剝離開始,要經過40多名工匠之手,完成128道工序。這是眼神與毛毫之間近乎苛刻的選擇,也是沉穩的心與時間的打磨。
筆工俞姐的一道工序,已經做了二十多年了。她食指的側面已經磨出了堅硬的老繭,這都是經年累月打磨出來的痕跡。這道工序需要多花點時間,慢慢來,慢工出細活。
慢工才能出細活,是湖筆製作千年不變的定律。在一代代筆工長年累月的堅守中,湖筆製作技藝才得以傳承至今,並愈發興旺。
如今在小西街,依然可以看到很多老手藝。每逢周末,孩子們便會在父母的陪同下來到老街,感受這些傳統手工藝的魅力。
在小西街,傳統的老手藝人還有很多,他們用一生的時光,守候著一門技藝,為今天的人們留下一個個珍貴的文化瑰寶,也留住了老湖州的生活記憶,這是匠人們的「百坦」人生,也是他們古老的生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