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直播間的網友們……」回村繼承父業 的商河小夥劉越,為繼承創新發展商河老粗布,又在網上搞起直播銷售。不僅將商河老粗布融入了現代化元素,而且成立棉花種植合作社,尋找村裡的手藝人,將傳統技藝 繼續發揚光大。
「我們成立了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接採購農戶種植的棉花。」 在商河縣白橋鎮,記者見到劉越的時候,他正在紡織機前給人演示粗 布的手工紡織技術。他告訴記者,目前採取的是龍頭企業加合作社的 模式,棉花自己種植,然後採購。「去年合作社一共800畝的棉花 ,一畝地種植戶可以多增收130元到140元。」
從學校畢業後的劉越,沒有選擇城市生活,而是回到村裡,子承 父業,做起商河老粗布的生意。「我們在貨品設計的圖案中加 入了現代元素,例如將粗布廣泛應用於書包、服裝以及家居藝術品等 ,將文化旅遊元素嵌入其中,當做商河旅遊的 伴手禮等。」
商河老粗布的很多圖案,只能靠純手工來完成,機器也無法參與其中。目前,劉越的公司已經有80多個專職紡織人員,年齡大多在50歲以上,其中有一些是留守婦女。「加工費三塊錢一米的話, 一天可以收入40元左右……」劉越說,很多是利用閒暇時間來織布, 這樣既增加了收入,也不會佔用太多的農忙時間。
尋找四裡八鄉的織布「手藝人」,也成為劉越粗布事業中重要 的環節之一,隨著時間流逝,這樣的老人也在不斷流逝。劉 越給記者講了一個能人,隔壁村的姓賈的一位老人,織布技術高超, 會紡織提花、繁花、野雞翎 、胡椒眼、曲水紋等圖案,可惜的是,隨 著老人年齡增大,老人不能再織布了,這些 紡織技術也漸漸失去了。
「現在很少有人願意去學這些紡織技術,我們也在努力想辦法, 在將商河老粗布融入現代化元素的同時,也鼓勵年輕人來學習這些老技藝 ,以免失傳。」日前,劉越進行了幾場網絡的直播銷售,效果不錯, 短短幾小時,就銷售了上百件,這堅定了他繼續從事這項事業的決 心,也相信商河老粗布會越來越「流行」起來。
生活日報記者 鄭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