霑化區黃升鎮四繕繒老粗布搭上非遺快車促增收

2020-12-18 齊魯網

齊魯網濱州4月8日訊(霑化臺 吳秀成 張靜 孟令旭)人姜花格把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發揚光大,搭上非遺快車,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也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路。

在霑化區黃升鎮大姜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繕繒老粗布傳承人姜花格家裡,村裡的紡織戶們一起過來幫著刷機、織布,一片熱鬧景象。作為姜花格的女兒也是她的紡織技藝傳承人姜春霞,也回到娘家幫助母親刷機和織布。說起對四繕繒老粗布這種老手藝的認識,從小耳濡目染學會技藝的姜春霞也有自己的見解。

霑化區紡織技藝傳承人姜春霞介紹說:「這個老粗布主要是家裡媽媽也織了很長時間了,織了有好幾十年了。然後我作為她的(傳承)人,我就想把老粗布更多的推廣,更多的讓越來越多的人,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讓)更多的人認識這個老粗布,讓老祖宗的智慧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傳承這個技藝。」

據了解,四扇繒老粗布手工紡織技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在有著2000多年歷史二扇繒老粗布手工紡織技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老粗布憑藉其純棉質地、手工織造、古老民間工藝等特質,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姜花格也通過幾十年的摸索,目前已經能用四扇繒織出上百種花色的老粗布,做出金花、棗花、反花、珠珠、喜字等花色和大小老粗布床單、涼蓆供不應求,每年收入2萬多元,同時她也帶動了不少家庭婦女加入這個行列。

姜花格說:「通過這個老粗布,織了這三十多年了,咱也隨著摸索花樣隨著改變,人們有願意學的跟著我學,咱也給人們增加一個收入,在家裡玩的時間權當玩啊,咋著也有個收入呀。」

目前,霑化區黃升鎮有二百多人從事織布,每年增收300餘萬元,隨著黃升鎮四繕繒老粗布名氣越來越大,也吸引了省市區文化旅遊部門領導前來參觀指導。近日省文化館非遺辦主任王福成也來到姜花格家,觀摩了生產工藝,表示將通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推介四繕繒老粗布,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老手藝,賣出更好的價格,讓更多的群眾增收。

相關焦點

  • 濱州醫學院機關第三黨總支與濱州市霑化區黃升鎮白家村黨支部開展...
    中國山東網1月20日訊(記者 王夢青 通訊員 孟令旭) 為了助力國家「脫貧攻堅」戰略,推進基層「抓黨建、促脫貧」工作的深入開展,濱州醫學院機關第三黨總支與該總支省派「第一書記」所在的幫扶村開展結對幫扶活動。
  •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2018她是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老粗布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連同她一起,周邊縣市有3000餘位農村婦女通過與企業合作,靠織布增收致富。圖為女工在工廠加工老粗布。 張羽 攝  老粗布,又稱土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當地老粗布織造技藝已入選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共有72道工序,包括軋花、彈花、紡線、漿染、織布等。
  • 濱州霑化區黃升鎮白家村黨支部:黨員爭當一線排頭兵 齊心協力抗疫情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3月3日訊 (記者 王夢青 通訊員 孟令旭)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濱州市霑化區黃升鎮白家村黨支部在上級黨委的領導下,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和基層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積極謀劃、多措並舉全方位開展疫情防控阻擊戰工作。
  • 臨沂市河東區:傳統文化搭上網絡快車 非遺產業助力脫貧攻堅
    河東湯河柳編非遺扶貧就業培訓、鄭旺醬菜非遺扶貧就業工坊、河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廳、河東「網紅直播+助農脫貧+電商服務」線上網店……近年來,河東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助力脫貧攻堅工作成效顯著。據不完全統計,依託柳編、醬菜、古墨等傳統手工技藝類非遺項目,累計開展各類培訓150餘課時,培訓100餘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員23人。
  • 工業機械園、非遺老粗布、手工地毯孵化園,孫集打好「第二產業...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南 見習記者 張瑋 通訊員 尹鑫泉 鄭逢凱  談起商河,不得不提到「土特產」老粗布,作為生產老粗布的大鎮,孫集擁有絕對的話語權。現階段,孫集不僅老粗布紡織工藝發展出自己獨特的產業鏈,工業機械園、手工地毯孵化園等第二產業的發展勢頭也很迅猛。8月2日下午,記者來到孫集鎮一探究竟。
  • 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靳小姝 攝中新網長治1月14日電 題: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作者 李庭耀 張梟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
  • 上黨區: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中新網1月14日報導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王雷波介紹,老粗布又稱土布,在他小時候,奶奶會織老粗布給家人用。老粗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線粗紋深、透氣性好、冬暖夏涼、無靜電反應等特點,「我們這裡老一輩人都會織」。畢業後,王雷波一直在外經商,後來在上黨區的城裡開起了老粗布店。
  • 文化旅遊產業蓬勃發展 乾縣群眾搭上脫貧致富「快車」
    張漢卿曾是乾縣乾陵村一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政府的幫扶下,成功搭上了乾縣文化產業發展的快車,如今,屬於弱勞動力的他已成功就業,且順利脫貧,收入穩定。乾縣位於關中平原中段、渭北高塬南緣,全縣總面積1002.71平方公裡,共有建檔立卡戶16736戶56471人。
  • 沙河801名織女同織四匹繒
    9月12日,沙河市801名織女同織四匹繒,成功挑戰世界紀錄。圖為織布現場。黃濤攝河北新聞網9月12日訊(楊永麗、韓剛)今天,在沙河市渡口遊客集散中心,來自英國世界紀錄認證官亞利山大高聲宣布:河北省沙河市801名織女同織四匹繒挑戰成功,創造了最多人同時織布的世界紀錄。當日,來自沙河市塔子峪村及周邊村莊的801名織女同時飛梭織布,展示了沙河市省級非遺項目——沙河四匹繒技藝。
  • 若羌紅棗搭上「直播快車」銷售旺
    村裡有37戶棗農和陳曉明一樣,搭上了「農業電子商務」快車,走「網絡銷售」的路子,實現多渠道增收。若羌縣政府積極與縣域內各家快遞公司洽談,降低運輸成本,助力紅棗銷售。(通訊員 劉倩楠 索榮)【來源:巴州報社】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重慶秀山:搭上電商「快車」,大山深處跑出脫貧致富路
    《講好重慶脫貧故事•兩不愁三保障築牢脫貧攻堅幸福路》——重慶秀山:搭上電商「快車」,大山深處跑出脫貧致富路「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賣了上萬件金銀花和茶葉了。」吳堯條喜滋滋地告訴記者,雖然今年一月份才開上網店,但盈利已經遠遠超過之前在外打工收入,真正做到了掙錢顧家「兩不誤」。嘗到電商「甜頭」的不止吳堯條。
  • 幾小時成交上百件,商河小夥直播賣老粗布
    「感謝直播間的網友們……」回村繼承父業 的商河小夥劉越,為繼承創新發展商河老粗布,又在網上搞起直播銷售。不僅將商河老粗布融入了現代化元素,而且成立棉花種植合作社,尋找村裡的手藝人,將傳統技藝 繼續發揚光大。「我們成立了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接採購農戶種植的棉花。」
  • 武平縣象洞雞搭上電商「快車」遠銷各地
    這幾年隨著象洞雞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為拓寬銷售渠道,促進養殖戶增收,武平縣充分利用電子商務這一優勢,積極組織引導公司、合作社、協會、家庭農場與農業大戶參與,構建專門的網絡交易平臺,開通銷售網店,讓象洞雞能搭上「網絡快車」,飛出大山,走進千家萬戶。
  • 黑龍江雙城市萬隆鄉搭上水產養殖致富快車
    黑龍江雙城市萬隆鄉搭上水產養殖致富快車2011-08-07 18:1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黑龍江經濟報        瀏覽量: 8332 次 我要評論   立足當前謀長遠&nbsp&nbsp狠抓增收創特色  ——雙城市萬隆鄉謀發展惠民生工作紀實  □張靖飛&nbsp王鳳超&nbsp
  • 人民日報「點讚」張小泉 國貨老字號搭上電商快車煥發新活力
    人民日報「點讚」張小泉 國貨老字號搭上電商快車煥發新活力 時間:2020-09-27 14:26:15 來源:科技快報網 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將使用國貨、追逐「國潮」作為一種新時尚。新套裝顏值、實力雙在線,在刀座上採用胡桃木包松木的設計,給人高端、大氣的既視感,刀刃歷經12道工藝複合開刃,鋒利體驗滿足對所有食物的任性切割,備受年輕消費者追捧,2018年上線後快速晉升為店鋪銷量前3名的單品,2019年「11.11」當天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00%,今年「618」當天成交額同比也有大幅增長。
  • 走進非遺之二——上蔡織布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衣著告別了「老粗布」,而作為老粗布的「母親」——古老傳統的木織布機,也隨之告別歷史舞臺。傳統織布機結構複雜,操作麻煩,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永遠能夠想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情景。
  • 亞麻涼蓆和老粗布涼蓆哪個好 亞麻涼蓆和老粗布涼蓆的區別
    亞麻涼蓆和老粗布涼蓆哪個好 亞麻涼蓆和老粗布涼蓆的區別 2019-07-17 14:08:33 來源:全球紡織網 亞麻涼蓆和老粗布涼蓆哪個好?
  • 筷子敲鍵盤 舌頭打字 殘疾青年搭上電商創業的「脫貧快車」
    走進安康市漢濱區的「硒安扶貧超市裡」,貨架上擺放著琳琅滿目的農產品。一個青年坐在輪椅上,靈活的用他的舌頭操作著手機屏幕,不時向來往打招呼的人露出笑容。隨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名坐在輪椅上的青年名叫孫陽。
  • 濱州市霑化區舉行2021年首屆武術匯演
    匯演由濱州市霑化區教育和體育局、濱州市霑化區總工會、濱州市霑化區民政局和濱州精武體育會主辦,濱州市霑化區武術協會承辦,主要是為營造聚合廣大武術愛好者的溫馨家園,進一步促進我區武術事業健康有序發展,為「六個霑化」建設貢獻公益社會組織的力量。
  • 金華婺城農業特色產業搭上「雲經濟」快車
    眼下,劉銀根正張羅著做相關審批認證,有意打出自己的幹吃黃精品牌,正式進入線上銷售市場。近年來,婺城區著力做強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形成了「一鄉一品、一村一品」的農業塊狀特色經濟發展格局。更為欣喜的是,越來越多的青年來到農村,發揮「網際網路一代」優勢,驅動婺城農業轉型升級,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