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濱州4月8日訊(霑化臺 吳秀成 張靜 孟令旭)人姜花格把祖輩傳下來的技藝發揚光大,搭上非遺快車,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也帶動周邊群眾走上致富路。
在霑化區黃升鎮大姜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繕繒老粗布傳承人姜花格家裡,村裡的紡織戶們一起過來幫著刷機、織布,一片熱鬧景象。作為姜花格的女兒也是她的紡織技藝傳承人姜春霞,也回到娘家幫助母親刷機和織布。說起對四繕繒老粗布這種老手藝的認識,從小耳濡目染學會技藝的姜春霞也有自己的見解。
霑化區紡織技藝傳承人姜春霞介紹說:「這個老粗布主要是家裡媽媽也織了很長時間了,織了有好幾十年了。然後我作為她的(傳承)人,我就想把老粗布更多的推廣,更多的讓越來越多的人,八零後、九零後,甚至零零後,(讓)更多的人認識這個老粗布,讓老祖宗的智慧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傳承這個技藝。」
據了解,四扇繒老粗布手工紡織技藝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在有著2000多年歷史二扇繒老粗布手工紡織技藝基礎上發展而來的,老粗布憑藉其純棉質地、手工織造、古老民間工藝等特質,越來越受人們的青睞。姜花格也通過幾十年的摸索,目前已經能用四扇繒織出上百種花色的老粗布,做出金花、棗花、反花、珠珠、喜字等花色和大小老粗布床單、涼蓆供不應求,每年收入2萬多元,同時她也帶動了不少家庭婦女加入這個行列。
姜花格說:「通過這個老粗布,織了這三十多年了,咱也隨著摸索花樣隨著改變,人們有願意學的跟著我學,咱也給人們增加一個收入,在家裡玩的時間權當玩啊,咋著也有個收入呀。」
目前,霑化區黃升鎮有二百多人從事織布,每年增收300餘萬元,隨著黃升鎮四繕繒老粗布名氣越來越大,也吸引了省市區文化旅遊部門領導前來參觀指導。近日省文化館非遺辦主任王福成也來到姜花格家,觀摩了生產工藝,表示將通過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平臺推介四繕繒老粗布,讓更多的人了解這門老手藝,賣出更好的價格,讓更多的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