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黨區: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2021-01-21 長治新聞網

中新網1月14日報導

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靳小姝 攝

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

王雷波介紹,老粗布又稱土布,在他小時候,奶奶會織老粗布給家人用。老粗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線粗紋深、透氣性好、冬暖夏涼、無靜電反應等特點,「我們這裡老一輩人都會織」。

畢業後,王雷波一直在外經商,後來在上黨區的城裡開起了老粗布店。他告訴記者,隨著時代變遷,當地織老粗布的人越來越少,一度幾近消失,老粗布店的貨全都需要從河南、山東等地進。

從1臺織布機開始創業,王雷波的老粗布工廠如今已有6臺織布機。靳小姝 攝

「經營老粗布店的過程中,我產生了學習老粗布手藝的想法。」王雷波說,平日裡,他留心觀察,經常與老粗布廠家的人進行交流,通過查閱網上資料和書籍,學習編織老粗布的知識。

2017年,王雷波開始出省考察學習,下定決心買回1臺織布機,又從山東請回織布師傅,學習老粗布手藝,「從1臺織布機開始,我這個工廠算是辦起來了」。

「選色、掛紗、整經、倒軸、上機、接線、織布、整緯、裁布、縫紉……」說起老粗布的編織工序,王雷波如數家珍。他告訴記者,他的工廠仍採用傳統工藝編織老粗布,同時利用織布機提升效率。

掌握老粗布手藝以後,王雷波又開始尋找村民,教大家這門手藝,村民們因此得以在家門口打工賺錢。他介紹,一名村民每月工作十幾天,可以掙1500元左右,除種地外多了一份收入。

王雷波坦言,自己的老粗布工廠規模仍舊不大,他已經開始申請商標,希望通過保證品質打出品牌,從而擴大生產規模。 靳小姝 攝

在傳統手藝的基礎上,王雷波用心創新,改進工藝。他說,傳統老粗布相對較「硬」,經過改良,生產出來的老粗布質地更為柔軟,此外花色、紋理也更加豐富。

從1臺織布機開始創業,王雷波的老粗布工廠如今已有6臺織布機,經過幾年的發展,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老粗布產業鏈。王雷波介紹:「工廠利用老粗布加工床單、被罩、枕套、靠枕等產品,實現了訂單生產,年收入超過20萬元」。

利用網際網路進行銷售,王雷波的老粗布不但在長治地區受到歡迎,還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地。

王雷波坦言,自己的老粗布工廠規模仍舊不大,他已經開始申請商標,希望通過保證品質打出品牌,從而擴大生產規模,「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同時把老一輩的手藝傳承下去」。

來源丨中國新聞網

記者丨李庭耀 張梟

編輯丨秦天

審核丨韓焰

監製丨嶽蘭

相關焦點

  • 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靳小姝 攝中新網長治1月14日電 題: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作者 李庭耀 張梟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
  •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2018張羽 攝   中新網太原3月13日電 (李庭耀 郭宏偉)13日,46歲的趙志清坐在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古韓鎮北裡信村的家中,在燈光下穿梭織布。她是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老粗布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連同她一起,周邊縣市有3000餘位農村婦女通過與企業合作,靠織布增收致富。圖為女工在工廠加工老粗布。
  • 霑化區黃升鎮四繕繒老粗布搭上非遺快車促增收
    在霑化區黃升鎮大姜村非物質文化遺產四繕繒老粗布傳承人姜花格家裡,村裡的紡織戶們一起過來幫著刷機、織布,一片熱鬧景象。作為姜花格的女兒也是她的紡織技藝傳承人姜春霞,也回到娘家幫助母親刷機和織布。說起對四繕繒老粗布這種老手藝的認識,從小耳濡目染學會技藝的姜春霞也有自己的見解。
  • 上黨區東呈村:彩椒種植助農增收
    上黨區東呈村:彩椒種植助農增收近日,在長治上黨區東呈村聯豐農業發展合作社的蔬菜大棚內,筆者看到村民們正在忙碌地採摘成熟的彩椒,一個個紅色、黃色的大彩椒倒掛在秧苗上,聯豐農業發展合作社位於上黨區韓店鎮東呈村,成立於2018年,主要經營果蔬的種植。合作社採取「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運作,讓更多的村民把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並參與到合作社的日常工作中,進一步拓寬了村民增收的路子。目前,合作社共建有18座果蔬大棚,種植面積達130餘畝。
  • 幾小時成交上百件,商河小夥直播賣老粗布
    「感謝直播間的網友們……」回村繼承父業 的商河小夥劉越,為繼承創新發展商河老粗布,又在網上搞起直播銷售。不僅將商河老粗布融入了現代化元素,而且成立棉花種植合作社,尋找村裡的手藝人,將傳統技藝 繼續發揚光大。「我們成立了棉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直接採購農戶種植的棉花。」
  • 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 香奈兒不能解決的難題,山西女子用一臺織布機搞定,老手藝了不起
    香奈兒不能解決的難題,山西女子用一臺織布機搞定,老手藝了不起要了解一個女人的真實年齡,看脖子是最快的途徑。(圖文來自「源易緣」)在眾多價格昂貴的奢侈品圍巾中,山西平遙一位大姐劉華(化名),用特製的織布機織出的粗布圍巾,受到時尚女士的喜愛。劉大姐織圍巾的織布機和山西、河南等地做手工粗布的織布機很像,但是做了一些改變,沒有織布機那麼笨重。
  • 湯陰菜園:一尺粗布 美不止「布」
    靈巧的木質梭子在細密綿長的織線之間來回穿梭,伴隨著輕微的咯吱聲,厚實和軟、花紋明豔的粗布在身下一寸一寸緩緩延長。在菜園鎮南街村的民房內,57歲的史改雲帶領著「織女」們,用靈活的雙腳在蹬子上飛舞,成千上萬根經紗連綿起伏,再現了一幅生動傳神的手工織布勞作圖。
  • 河北平鄉:手工老粗布 紡織新時尚
    10月18日,河北省平鄉縣節固村村民王存青(左)用老式織布機紡織老粗布。河北省平鄉縣農家婦女有紡織老粗布的傳統。近年來,在平鄉縣婦聯的引導下,當地農家婦女按照傳統工藝,使用老紡車、老織布機,採用當地種植的棉花,經過軋花、彈花、紡線、織布等多道工序手工紡棉織布,生產服裝、床上用品、家居飾品等品種的老粗布產品。通過傳統工藝純手工生產的老粗布產品質地優良、透氣性好、綠色環保,深受各地紡織服裝、家居裝飾市場的歡迎。目前,平鄉縣形成了一條集生產、加工、銷售於一體的老粗布產業鏈,眾多農村婦女在家門口實現了創業和就業。
  • 80後幼師返鄉做農民 「拜師學藝」 探路食用菌產業助農增收
    張月 攝中新網長治7月24日電 題:80後幼師返鄉做農民 「拜師學藝」 探路食用菌產業助農增收作者 李庭耀三年前,1988年出生的郭亞靜還是一名幼兒教師。如今,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東王家堡村的菌菇大棚裡,幾乎每天都會出現她捲起褲腿和村民們一起勞作的身影。
  • 林芝非遺服飾|珞巴織布:美麗的傳承
    珞巴織布珞巴織布技術與珞巴族服飾習俗緊密聯繫,珞巴的服飾習俗經歷了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當麥稈和獸皮不再滿足禦寒、審美的要求時,珞巴人便自創出織布機織布,其原材料為自種的棉花和芋麻等野生植物纖維自2007年6月珞巴族的織布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後,珞巴族的古老手工傳承得到了新生。文化部特意委派專家和設計師評估了珞巴服飾紡織技藝,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幫其制定了既提高珞巴紡織技藝手工藝品質又符合現代生活要求的實用方案,使珞巴族的傳統紡織技藝得到了最大化的傳承與發展。
  • 古老的織布機,織布在我們家族中是祖傳的手藝
    祖母曾跟我說,織布在我們家族中是祖傳的手藝。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就看到堂伯幾乎一年四季都坐在堂屋的木製手工織布上,的啪的啪地織著布。木製手工織布機是種古老的織布工具,織布時需要手腳並用,而且必須配合得十分默契,兩排經紗繞過一個橫梁垂直落下,隨著腳踏板的律動,在一上一下交替的當口,右手猛拉一下繫著投擲套的繩索,讓木梭子從這個很小的空隙射到另一端,這時,左手就得立即跟著一拉一推胸前的木梳子。這樣反反覆覆,手腳不停地忙碌,讓梭子在經紗的一張一合中來回穿梭,手工布就織出來了。
  • 梨園春秋丨《上黨「戲聖」段二淼》作品首發式在上黨區舉行
    他能吃苦、好鑽研,吸前人藝術精華、創獨特段派藝術,為後人留下了《廣武山》、《甘泉宮》、《訪永寧》等經典上黨梆子曲目。此外,他一生先後帶出溫喜雲、李禿則等130餘名徒弟和學生,為上黨梆子的傳承做出巨大貢獻。傳記文學《上黨戲聖——段二淼》就是以段二淼先生生平作主線,共12章、22萬字,圖文並茂講述了他藝術與革命的一生。
  • 山西和順縣官化身「帶貨吃播」 叫賣老陳醋助農增收
    山西和順縣官化身「帶貨吃播」 叫賣老陳醋助農增收 2020-03-27 13:36:39 」,叫賣當地出產的老陳醋,助農增收。
  • 省關工委調研組在上黨區調研
    舉報   黃河新聞網長治訊:11月17日,省關工委執行主任安煥曉一行在上黨區
  • 【雲上好品•巾幗助農】創新直播傳統手藝,她們帶貨推廣兩不誤
    長治:非遺傳承人現場展示布藝,帶你感受傳統文化看劉奶奶做手工,聽劉奶奶講故事,6月12日下午17時,長治市潞城區婦聯主席李翠萍、民間手工藝大師劉海蘭來到長治市婦女聯合會E家直播平臺帶貨直播,帶網友走進潞城區潞之錦布藝,感受傳統文化、體驗民俗風情,特別的帶貨直播方式吸引了千餘名網友觀看點讚。
  • 尋訪霑益區苗族傳統織布靛染技藝
    近日,記者跟隨霑益區文旅局文管所和非遺科工作人員來到了霑益區炎方鄉法灑土橋苗族村,深入了解苗族傳統織布靛染技藝。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麻線織布,基本流程為:剝麻——接麻——煮麻——洗麻——曬麻——齊線——拉線(繞線)——紡線——織布。現在能掌握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的有十人左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名叫張徐林。
  • 唧唧復唧唧~原村老土布「哼」響致富經
    來源:中國文化報隨著時代的變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場景已經很難見到,但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白草坪村、劉家莊村等地,不少村民還傳承著這門手藝,並靠它脫貧致富。傳承老手藝找到致富路「吱扭吱扭」「咣當咣當」……紡車和織布機的聲音在屋子裡響起,白髮蒼蒼的老人正熟練地操作著這些「老物件」。有節奏的聲響,讓人恍如回到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