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祖母講給我聽的一個真實故事。
祖母曾跟我說,織布在我們家族中是祖傳的手藝。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就看到堂伯幾乎一年四季都坐在堂屋的木製手工織布上,的啪的啪地織著布。木製手工織布機是種古老的織布工具,織布時需要手腳並用,而且必須配合得十分默契,兩排經紗繞過一個橫梁垂直落下,隨著腳踏板的律動,在一上一下交替的當口,右手猛拉一下繫著投擲套的繩索,讓木梭子從這個很小的空隙射到另一端,這時,左手就得立即跟著一拉一推胸前的木梳子。這樣反反覆覆,手腳不停地忙碌,讓梭子在經紗的一張一合中來回穿梭,手工布就織出來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曾祖父的胞兄。
胞兄從七八歲開始,就給家裡的大人打下手,學習織布手藝。因為手工布的織造全是手工,前期有絡線、漿染、經線、刷線等工序,後期再經過作繒、闖杼、吊機等工序,才可以開始織布,十幾道的工序,不僅非常複雜,還需要一定的體力的,所以,胞兄到了十八歲身強力壯時,才獨自一個人扛上木製織布機出門掙錢的。
這一年的元宵節一過,胞兄就帶了一些乾糧,扛上木製織布機,離家去掙錢了。那時候,一個手藝人要出遠門,全憑一雙腿趕路。這路也是崇山峻岭間的羊腸小道。因為胞兄並不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手藝人,他是從十五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出遠門去織布掙錢的,所以,這一次雖然是獨闖天下去掙錢,也沒讓他覺到有什麼好讓自己心慌的。他沿著山間的羊腸小道,翻山越嶺,見有村莊就走進去,扯大嗓門喊:「做布了!做布了!……」
胞兄就這樣走村串戶去攬活,一連走了三天,最後跨界過縣,來到嵊縣一個叫做崇仁、長樂的古鎮上,被一戶小富人家叫住,說要織布。胞兄也就歇腳留了下來,這戶小富人家也成了他的東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