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織布機,織布在我們家族中是祖傳的手藝

2020-12-09 經之緯度

這是我的祖母講給我聽的一個真實故事。

祖母曾跟我說,織布在我們家族中是祖傳的手藝。在我的記憶中,小時候,就看到堂伯幾乎一年四季都坐在堂屋的木製手工織布上,的啪的啪地織著布。木製手工織布機是種古老的織布工具,織布時需要手腳並用,而且必須配合得十分默契,兩排經紗繞過一個橫梁垂直落下,隨著腳踏板的律動,在一上一下交替的當口,右手猛拉一下繫著投擲套的繩索,讓木梭子從這個很小的空隙射到另一端,這時,左手就得立即跟著一拉一推胸前的木梳子。這樣反反覆覆,手腳不停地忙碌,讓梭子在經紗的一張一合中來回穿梭,手工布就織出來了。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曾祖父的胞兄。

胞兄從七八歲開始,就給家裡的大人打下手,學習織布手藝。因為手工布的織造全是手工,前期有絡線、漿染、經線、刷線等工序,後期再經過作繒、闖杼、吊機等工序,才可以開始織布,十幾道的工序,不僅非常複雜,還需要一定的體力的,所以,胞兄到了十八歲身強力壯時,才獨自一個人扛上木製織布機出門掙錢的。

這一年的元宵節一過,胞兄就帶了一些乾糧,扛上木製織布機,離家去掙錢了。那時候,一個手藝人要出遠門,全憑一雙腿趕路。這路也是崇山峻岭間的羊腸小道。因為胞兄並不是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手藝人,他是從十五歲開始就跟著父親出遠門去織布掙錢的,所以,這一次雖然是獨闖天下去掙錢,也沒讓他覺到有什麼好讓自己心慌的。他沿著山間的羊腸小道,翻山越嶺,見有村莊就走進去,扯大嗓門喊:「做布了!做布了!……」

胞兄就這樣走村串戶去攬活,一連走了三天,最後跨界過縣,來到嵊縣一個叫做崇仁、長樂的古鎮上,被一戶小富人家叫住,說要織布。胞兄也就歇腳留了下來,這戶小富人家也成了他的東家。

相關焦點

  • 農村七旬老人用傳統織布機手工織毛毯,感嘆傳統手藝沒有繼承人
    8月5日,攝影師在芮城縣劉村採風,聽到一戶人家傳來老式織布機極富節奏與韻律的聲音。帶著對這種聲音的好奇,攝影師拜訪了這戶人家的主人。織布的女主人叫楊樣樣,今年71歲,走進去她家的時候,她正端坐在織布機前,雙腳在踏板間上下交替,雙手輪換著操縱機杼,只見她雙手翻飛,穿梭往復,嫻熟的動作在七彩的毛線上滑動,像流動的琴弦,十分的優美。織布機的旁邊則擺著紗輪、毛線、梭子、線拐、梭線等工具。
  • 古老織布機「織」出幸福新生活
    兒時記憶中的老媽媽、老奶奶們燈下紡線、「咣當,咣當」穿梭織布的場景,現如今在安徽省臨泉縣城東街道張寨居委會重現,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而且成為那裡人民脫貧致富的「新營生」。 粗布,是現代人比較喜愛的一種棉質布料,它吸汗,對皮膚刺激小,銷路前景廣闊,且價格不菲。
  • 原來這種老式的織布機還有人在用,農村大姐古法織布不愁賣
    老式的織布方法可能現在的大多數年輕人都不會,而且甚至沒有見過以前的舊織布機,近日在山東的淄博地區,筆者見到一位來自農村的大姐,她用著老式的織布機手工織布。而且自織自賣,受到許多遊客朋友的好奇和喜愛。圖中就是正在織布的張大姐,她說這種織布的方法引得許多人進來一看究竟。
  • 鍾嶺街辦陳家崗——老式織布機扎筘之村
    「我們陳家崗村在上個世紀中期是撫州著名的織布機扎筘之村,有40多戶人家從事這門工藝。生產的扎筘遠銷省內外……」7月13日,記者接到了金巢經濟開發區鍾嶺街辦陳家崗村村民陳金榮打來的熱線電話,稱其村還保存有上個世紀生產的老式織布機扎筘:「如今村裡只有三四戶人家還能製作這種扎筘,他們現在年紀大了,這門手藝就要失傳了,我們想將這些保存了幾十年的織布機扎筘和製作扎筘的工具全部捐贈給博物館……」  記者趕到陳家崗村時,陳金榮在村口等候我們。
  • 古老的木製織布機
    11月11日,汪清縣的劉先生在百草溝鎮收購了一臺老式織布機,這臺織布機還能使用,是難得一見的老古董。這臺織布機長約兩米,高一米八左右,迄今還有沒有織完的棉線、棉布保留在這臺木製織布機上,只要輕微地踏動木板,紡車的制動設備帶著線木梭自由轉動。
  • 古老的家織布工藝重現遷安(組圖)
    遷安市柳河峪村有很多家庭婦女在自家織制家織布,讓這一古老工藝重現生機。陳儒 攝   不久前,在遷安市北部群山環繞的小山村柳河峪村,裴桂芹和村中姐妹王素花、王蘭雙一起,在村民王香家門口忙了起來,她們當天要做一件重要的事兒——「走綹」。  「走綹」是做家織布的重要一環。
  • 上黨區: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中新網1月14日報導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靳小姝 攝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王雷波介紹,老粗布又稱土布,在他小時候,奶奶會織老粗布給家人用。老粗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線粗紋深、透氣性好、冬暖夏涼、無靜電反應等特點,「我們這裡老一輩人都會織」。
  • 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靳小姝 攝中新網長治1月14日電 題: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作者 李庭耀 張梟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
  • 親手織布送給女友當手帕 男孩也愛迷你織布機
    迷你織布機只有書本大小,織起布來卻毫不含糊。近日,記者發現廣州不少精品店售賣一種小型織布機,據店員介紹,不但女顧客很喜歡,不少男孩也被吸引住了。轉自搜狐  這種織布機有大小兩種型號,大者一尺見方,小者和一本書差不多。一部織布機包括線架、兩把粗齒梳及兩把飛梭,全部木質,十分輕巧。
  • 我的世界:那些關於織布機的建築技巧,織布工具還能拿當房頂!
    織布機是我的世界1.14版加入的新方塊,它的作用是用來繪製旗幟的圖案,也許後期還可以拿來繪製床和地毯,不過目前來說只能繪製旗幟圖案功能還是稍微有點少,雖然功能少,但還是有玩家利用它獨特的外形發明了很多種建築技巧,今天我就帶大家一起來看看這些玩家的發明吧!
  • 百架織布機一月賣盡 滬上時尚女性自己動手"織布"
    最近隨著一種外觀精巧的迷你織布機悄現申城,自己動手「織布」開始成為一些上海年輕女性的新時尚。    據解放日報消息,日前,在滬上知名的人民廣場地下購物街,各種讓人目不暇接的小玩意中,兩架木製迷你「織布機」格外惹人注目。這種迷你織布機的高度只有五六十釐米,但木架、飛梭等部件一應俱全,架子上還密密地纏繞著五彩斑斕的線。
  • 走進非遺之二——上蔡織布機
    上世紀八十年代,人們的衣著告別了「老粗布」,而作為老粗布的「母親」——古老傳統的木織布機,也隨之告別歷史舞臺。傳統織布機結構複雜,操作麻煩,因此給人們留下的印象也很深刻,永遠能夠想像「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情景。
  • 莆田七旬老人 用手工織布織出一份懷舊
    她是村中有名的織布能手,也是村中一位至今還在用木質手工織布機織布的老人,村民都親切地稱她「阿道」。阿道說,她19歲時便從奶奶那邊學會了如何紡線織布,至今手工織布有60年了。木質手工織布機放在祠堂門口,正歡快地「吱呀」作響,臺上完工的布匹已有厚厚的一疊。老人阿道動作嫻熟,伴隨著腳底有節奏的踏板聲,木製的梭子在棉線中來回穿梭,令人目不暇接。阿道手腳配合十分默契,手動腳踏,布匹的長度也在不斷延伸。
  • 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體驗布衣土法織布(圖)
    臺灣少數民族參訪團體驗布衣土法織布(圖) 2017年07月26日 09:46:03  來源:中國臺灣網
  • 邢臺80後大學畢業生玩轉「婆婆的」織布機
    長城網邢臺1月5日訊(助理記者 劉楊 通訊員 張珠麗 代國英)黃曉戴一副眼鏡,看上去頗有幾分書生氣,可一旦蹬上織布機,便像換了一個人,動作流暢、技藝嫻熟,看上去完全是個地道的織布工。她現在不僅是平鄉縣豐州鎮老吾莊村的兒媳婦,還是本家老粗布第四代傳承人,更是手工老粗布的發展經營者。
  • 這裡的古董——黃道婆織布機又動起來了,怎回事?
    這是一個古老的工具:黃道婆織布機。這種機器早已淘汰,金垌鎮平地村85歲高齡的老婆婆年輕的時候跟母親織過布,某天突然心生舊念,重新操動了黃道婆織布機,並編織出五顏六色的布匹。由於布匹漂亮,漸漸出名起來,引得很多人慕名前往購買。
  • 一架織布機:40年前家裡的功臣 40年後時代的記憶
    「哐嗒,哐嗒……」,伴隨著有節奏的聲音,梭子在那架古老的織布機上來回穿梭,或白或藍或藍白相間的粗布緩緩而出,這聲音是那樣的熟悉,這場景又是那麼親切。我家40年的故事從一架老式織布機說起……它承載著我對家鄉老宅的那份記憶,見證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的幸福生活。
  • 《我的世界手遊》織布機使用攻略 織布機怎麼合成有什麼用
    我的世界手遊織布機使用攻略。織布機是我的世界在1.1.4版本之後實裝的新方塊,能夠用於製作旗幟並繪製圖案,此外還能將村民變為牧羊人職業。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織布機的使用方法吧。織布機是我的世界在1.1.4版本之後實裝的新方塊,能夠用於製作旗幟並繪製圖案,此外還能將村民變為牧羊人職業。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織布機的使用方法吧。
  • 菏澤八旬老人自創」袖珍織布機「 榮獲省博覽會金獎
    原標題:菏澤八旬老人自創」袖珍織布機「 榮獲省博覽會金獎菏澤齊魯網8月15日訊(菏澤臺 劉昕 路春偉)80歲的張洪仁老人是牡丹區馬嶺崗鎮人,做了50多年的木匠活。近幾年,他重操舊業,憑藉對老式生產工具的印象,做出了各種袖珍生產工具。
  • 精美內畫鼻煙壺、五百年歷史織布機,16市文旅商品「擺擂臺」
    內畫大師白林毅是青島市首批工藝美術大師,這次青島館內展出的作品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他的傑作。他告訴記者,內畫鼻煙壺發祥於京城,為當時皇宮貴族、達官貴人所擁有,自清朝嘉慶年間內畫鼻煙壺製作以來,歷經近二百年,是中國漢族民間藝術殿堂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內畫鼻煙壺造型別致選材晶瑩剔透,以其口若豆粒、腹盈方寸、格調典雅、筆觸精妙,從而達到「寸幅之地彰顯千裡之勢」的藝術效果。而今,內畫已廣泛應用到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