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跟隨霑益區文旅局文管所和非遺科工作人員來到了霑益區炎方鄉法灑土橋苗族村,深入了解苗族傳統織布靛染技藝。
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麻線織布,基本流程為:剝麻——接麻——煮麻——洗麻——曬麻——齊線——拉線(繞線)——紡線——織布。
現在能掌握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的有十人左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名叫張徐林。張徐林現年60歲,7歲時開始跟從母親馬美福學接麻,12歲開始學習苗族織布的各個流程,能熟練掌握苗族織布技藝已經30餘年。在她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屋後山坡上的院子,在最角落的地方放著一臺手工打造的織布機器,粗細均勻的麻線被整齊的扣在織布機上。「咯吱、咯吱…」織布機響了起來,張秀靈熟練地操作著織布機,梭子在織布機上穿來穿去,那些原本整齊排列的麻線被緊密的交織在一起,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土布帶,不禁感嘆傳統手工藝的精巧之處。
據了解,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是隨苗族的遷徙而來,織布技藝的原料以植物材料為主,主要在炎方鄉法灑土橋的苗族群體中傳承。炎方鄉法灑土橋苗族屬「花苗」,歷史上苗族先民最早居於中原地區,後自南遷徙於長江流域,再向西進入雲貴高原。早在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織布技藝,而苗族在長期的交流遷徙中,由於居住環境閉塞,所以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古代織布技藝的原始風貌,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目前,炎方法灑土橋村裡,能熟料掌握這項傳統技藝的苗族群眾只有十多人,年紀都在六十歲上下。這項傳統技藝以家庭形式傳承,由家庭女性口手相傳,所以在當地能掌握這項技藝的全為婦女,到目前為止已經傳承了三代。
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技藝,當中蘊藏了對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和祖祖輩輩口手相傳的珍貴情感。從初期原料的使用到織布、靛染、繡花最後製作成獨具特色的漂亮服飾,整個製作過程均採用植物材料,既保留了傳統技藝的獨特之處又符合現代人「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
記者 :甘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