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霑益區苗族傳統織布靛染技藝

2020-12-09 霑益發布V

近日,記者跟隨霑益區文旅局文管所和非遺科工作人員來到了霑益區炎方鄉法灑土橋苗族村,深入了解苗族傳統織布靛染技藝。

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麻線織布,基本流程為:剝麻——接麻——煮麻——洗麻——曬麻——齊線——拉線(繞線)——紡線——織布。

現在能掌握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的有十人左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傳承人名叫張徐林。張徐林現年60歲,7歲時開始跟從母親馬美福學接麻,12歲開始學習苗族織布的各個流程,能熟練掌握苗族織布技藝已經30餘年。在她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屋後山坡上的院子,在最角落的地方放著一臺手工打造的織布機器,粗細均勻的麻線被整齊的扣在織布機上。「咯吱、咯吱…」織布機響了起來,張秀靈熟練地操作著織布機,梭子在織布機上穿來穿去,那些原本整齊排列的麻線被緊密的交織在一起,變成了各式各樣的土布帶,不禁感嘆傳統手工藝的精巧之處。

據了解,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是隨苗族的遷徙而來,織布技藝的原料以植物材料為主,主要在炎方鄉法灑土橋的苗族群體中傳承。炎方鄉法灑土橋苗族屬「花苗」,歷史上苗族先民最早居於中原地區,後自南遷徙於長江流域,再向西進入雲貴高原。早在漢時期,中原地區的漢族已經熟練地掌握了織布技藝,而苗族在長期的交流遷徙中,由於居住環境閉塞,所以較完整地保留了中國古代織布技藝的原始風貌,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研究價值。

目前,炎方法灑土橋村裡,能熟料掌握這項傳統技藝的苗族群眾只有十多人,年紀都在六十歲上下。這項傳統技藝以家庭形式傳承,由家庭女性口手相傳,所以在當地能掌握這項技藝的全為婦女,到目前為止已經傳承了三代。

炎方法灑土橋苗族織布技藝是一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手工技藝,當中蘊藏了對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和祖祖輩輩口手相傳的珍貴情感。從初期原料的使用到織布、靛染、繡花最後製作成獨具特色的漂亮服飾,整個製作過程均採用植物材料,既保留了傳統技藝的獨特之處又符合現代人「綠色環保」的消費理念。

記者 :甘娟

相關焦點

  • 守藝人楊光賓:把苗族銀飾鍛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10月17日至25日,中國丹寨非遺周在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行,「黔地守藝」傳統手工藝作品展覽分區展示了貴州不同地方的代表性非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光賓受邀帶著作品參加展覽,他的展位在第一個。展廳的進門處陳列著十多件他的銀飾作品,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
  • 苗族姑娘赤腳穿梭烈焰 展示「過火海」傳統技藝
    [摘要]楊光合說:「苗族最傳統的絕技就是上刀山、下火海,這些絕技原來是用於祭祀的,只有巫師才能夠表演。現在我們把它作為一種舞臺表演節目,讓全世界、全中國人都知道我們苗族絕技是怎麼一回事。」圖片來自網絡2月5日,大年初六,安龍縣戈塘鎮納利村第六屆苗族風情節上,幾位苗族姑娘赤著腳
  • 探訪四川德昌傈僳族「火草織布」技藝
    德昌傈僳族因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小,至今保留著傳統的「火草織布」技藝。熊國秀展示火草麻布。 劉忠俊 攝  「以前條件不好,傈僳族人沒有衣服穿,就用從山坡採來的火草葉撕下背部的膜,把火麻杆剝下皮後,分別捻成線,再用織布架織成布。」
  • 貴州安龍:布依族女孩專研傳統服飾的返鄉創業路
    受到母親的影響,自小跟隨母親學習布依服飾製作、手工制繡等布依族傳統技藝。2014年畢業於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設計專業的她,畢業後在外擔任過刺繡培訓老師,並創辦了「毛選平刺繡工作室」。期間,她還參加了由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人社部共同舉辦的2019東華大學「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培訓班。
  • 展示世代相傳的古老織布技藝--「腰織」(圖)
    昨天,兩名來自雲南德昂族和景頗族的少數民族織布女藝人,在大紅門國際服裝會展中心,向參觀者現場展示他們世代相傳的古老織布技藝——「腰織」。據德昂族的織布女藝人介紹,這是她們第一次來北京展示「腰織」技藝,這種技藝要繃在腰上才可以完成織布過程,她所織的一件「筒裙」已花費了2個多月了。RJ218 吳鏑攝RJ150
  • 中華傳統文化,苗族服飾研究,傳統服飾工藝的發展
    上面談及更新觀念、適當改革,其意主要是說苗族服飾那種全部用傳統手工製作辦法應適當改革,並非說其服飾特點、其民族特色也通通要改掉。「一個民族的服飾,是區別於他民族的外部特徵」。民族特徵在目前或今後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應當保持的。
  • 湘西苗族
    苗族挑花,俗稱數紗,是在家織布頭帕上,挑出各種不同的花樣。因此,苗族挑花是極細緻而嚴格的手工工藝。苗族挑花用線全部是藍線或青線,頭帕上的花樣,簡潔明快,線條清晰,顯得十分淡雅。 6 苗族銀飾鍛制技藝 最受歡迎的苗族民間傳統手藝
  • 霑益區舉辦2020年殘疾人廚師培訓班
    近日,由霑益區殘聯負責籌辦的2020年殘聯人廚師培訓班成功結業。本次培訓由曲靖市殘聯主辦,霑益區殘聯和曲靖市新世紀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共同承辦,30名學員來自全市9個縣(市區),其中有8名建檔立卡戶和低保戶,封閉培訓30天,主要培訓中式烹飪相關職業素養和基礎技能。經過30天封閉培訓,學員通過了實作和理論考試,於近日圓滿結束學業。
  • 苗繡苗族一種獨特的刺繡技藝,其圖案神秘多變,引人深思
    本文系作者怕是一點點自以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苗繡是中國苗族一種獨特的刺繡技藝,主要在貴州省的貴陽市、雷山縣、劍河縣等地流傳,各地苗繡的風格、樣式不盡相同。到了周朝,鐵針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其挑花技藝的發展。所謂「挑花」,指的是在蠶帛的經緯線上挑出垂直交叉的網線,是具體物象的抽象化圖案。然而,簡單的挑花無法滿足他們對美的追求,於是,鑿花、繡花等更具難度的技藝又相繼出現。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鑿花、繡花的技藝幾經演變,最終形成湘繡、蠻繡湘繡的主體是居住在湘江之畔的濮人後裔湘柳一支,繡花技藝高超,風格以逼真寫實見長。
  • 馬達加斯加國家館日美女現場大秀織布技藝
    馬達加斯加館內展示當地的織布機 何雯亞攝 今天是馬達加斯加國家館日,其位於非洲聯合館內的國家展館近日已顯現出一派喜慶的氣氛。館內工作人員在場館一旁大秀織布技藝,更是吸引了許多遊客前來圍觀。 現場進行展示的馬達加斯加美女名叫Bodo,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趕織一條披肩,已完成了半米多長。Bodo使用的是有梭木質織布機,看上去並不很新,但她的技藝很熟練。 馬達加斯加館主題是 「自然生活生態多樣化—文化—發展—旅遊」。馬達加斯加館致力於展現其文化及其城市和周邊鄉村生活的現代化水平。
  • 這個苗族姑娘,把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帶出大山,只為不讓非遺變遺產
    在歷史與文化的磨鍊積累下,促使苗族銀飾手工技藝成為世界上最為精湛的手工技藝之一。阿朵姜妮便出生在這樣一個以打銀為生的大家族裡。世世代代,朝朝暮暮。寨子裡的生活,是藍天與白雲相和,是百萬大山的呼喚,是溪畔的流水潺潺,是耳邊往來不絕的「噹噹噹噹噹」,還有微風漫過田野的鳥語和花香。
  • 湘西南苗族傳統建築文化研究
    摘要:城步是我國苗族的主要發祥地之一,也是我國苗族人口集聚區,1956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建立了單列的城步苗族自治縣。這裡苗族發展歷史悠久,苗族文化底蘊濃鬱,苗族語言、文字、歌舞、服飾、飲食和建築文化等豐富多彩,特色鮮明。
  • 馬龍苗族歌舞
    小夥子聽了,也會用歌聲來回答:「漂亮的姑娘喲,你心裡明白卻要故意講,一年一度採花山,就要來把伴尋訪。」接著,就進一步互相盤問姓名、住處。這樣愛情就在對歌跳舞中產生了。 新娘嫁到新郎家,全家人圍坐在火塘邊,聽男女歌手唱傳統的《婚禮歌》。《婚禮歌》通過男女對唱的方式,從人類起源唱起,生動地展現了苗族先民的生產活動、生活習俗,共分《開創》《說愛》《種麻》《織布》《迎親》等五個部分。其中,《開創》主要講述天地萬物、苗族的由來以及對生與死的原始理解和對男女怎樣開始婚配的解釋等。
  •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探訪非遺老粗布手工織造技藝 山西3000餘戶村民織布增收 2018張羽 攝   中新網太原3月13日電 (李庭耀 郭宏偉)13日,46歲的趙志清坐在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古韓鎮北裡信村的家中,在燈光下穿梭織布。她是長治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老粗布織造技藝的傳承人,連同她一起,周邊縣市有3000餘位農村婦女通過與企業合作,靠織布增收致富。圖為女工在工廠加工老粗布。
  • 雲南曲靖霑益區掀起愛國衛生運動新高潮 弘揚文明時代新風
    自4月以來,雲南省曲靖市霑益區在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認真貫徹落實愛國衛生運動要求,結合創文、創衛、人居環境提升等工作,以更高標準、更大力度、更實舉措,統籌推進城市品質提升,全面整治城鄉環境衛生,倡導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廣泛動員、全民參與、持續用力,構築人人參與的社會格局,全域掀起愛國衛生運動新高潮。
  • 藏在深山裡的千年史詩,苗族婦女以蠟為墨,畫出民族遷徙的傳說
    有位姑娘叫做娃爽,她受人所託,造一把「撐天傘」,把天牢固地支撐在頭頂上,娃爽就去紡紗織布,將九十九匹白布曬在梨樹旁,風吹梨花落在白布上,採花的蜜蜂在白布上又採花又吐漿,而後風又把布吹到藍靛草腐爛的水塘裡,「染的白布藍茵茵」。
  • 新加坡墨睿設計事務所到霑益區調研中心城市國土空間規劃
    期間,考察調研團隊來到霑益區調研。區委書記劉本芳,區委副書記、區長饒丹,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蔡六良,市、區自然資源局、規劃局及住建局相關負責人參加調研。劉太格一行先後到玉林山公園、婁家宅院、西河公園,認真聽取霑益城市規劃發展思路及發展空間情況、玉林山項目建設情況以及西河片區發展思路,詳細了解了霑益區「一心」、「一軸」、「兩帶」、「五片」發展思路及霑益歷史文化。
  • 霑益區文旅局組織創作音樂劇小品《珠源情歌》入圍第四屆雲南省...
    最終由霑益區文化館創作、霑益區濤韻文化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區演藝中心)排演的音樂劇小品《珠源情歌》經過4次修改、精心打磨,參加全市複賽、全省決賽評選;成功入圍第四屆雲南省群眾文化「彩雲獎」決賽,將代表曲靖市參加在普洱舉辦的第四屆雲南省群眾文化「彩雲獎」決賽。
  • 陝西手工織布歷史來源
    陝西特產手工織布來源於1650多年前,最早發明織錦技藝的女工藝家蘇蕙,在她織就的《回文織綿璇璣圖》上,這一古紡技藝被發揮的淋漓盡致。蘇蕙織錦布藝,淵源流長,蘇蕙已是聰明、智慧愛情、家庭幸福的代名詞,從古至今,影響深遠,特別是臨絕跡的蘇繪土織布,仍在蘇蕙家鄉武功一帶廣泛傳承。
  • 洛陽57歲女子成洛錦手工織布技藝第四代非遺傳承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高菊 通訊員 李德偉「老一輩人都是安機織布,婆子也是安,娘家也是安,外婆世世代代都是安,下一代人都跟著我學會了!」洛錦手工織布技藝第四代非遺傳承人嶽翠萍說起織布的歷史頗為自豪,她說的下一代就是她的兩個兒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