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苗族姑娘,把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帶出大山,只為不讓非遺變遺產

2020-12-18 東家APP

傳說裡的苗族總帶著與生俱來的神秘色彩,苗族古歌裡輕聲唱著悠悠的歲月,彈指般划過耳畔。與世隔絕的苗人山寨,像極了世俗仰慕的桃花源。沒有權利與鬥爭,唯餘灑脫和安然。或是乘一葉扁舟,對酒當歌到天明,不知覺間,輕舟已過萬重山;或是伴著蘆笙載歌載舞,姑娘們身上叮噹作響的銀飾,便是楓香樹下最美妙的樂章。

說起苗族,人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銀飾。的確,銀飾在苗族已有上千年歷史,這裡面蘊藏著苗人的文化。銀飾在苗族不單純表現為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

銀匠在苗族是一種很普通但又不可或缺的職業。苗族的銀匠雖然多,但都是家傳的手藝,每家略有不同,連製作時用到的工具也都是自家打磨,並且在世代傳承中不斷改進。在歷史與文化的磨鍊積累下,促使苗族銀飾手工技藝成為世界上最為精湛的手工技藝之一。

阿朵姜妮便出生在這樣一個以打銀為生的大家族裡。

世世代代,朝朝暮暮。

寨子裡的生活,是藍天與白雲相和,是百萬大山的呼喚,是溪畔的流水潺潺,是耳邊往來不絕的「噹噹噹噹噹」,還有微風漫過田野的鳥語和花香。

可是,打銀子是不賺錢的。

阿朵與寨子裡許多年輕人一樣,曾走出山寨,到外地求學、工作,因是苗族人的緣故,身邊總會有人找她帶一些「苗銀飾品」,自小與銀子打交道的阿朵自然知道,所謂的「苗銀」不過是外地商人衍生出來的商業化名詞,實則是白銅合金的製品,根本就不是苗族的銀飾。隨著找她帶苗銀的人越來越多,阿朵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放棄原本穩定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她做了一個決定,重新拾起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鏨花刀,她要將真正的苗族銀飾帶出大山。

在苗族,各家的手藝都是不外傳的。起初,族人並不同意阿朵將家傳的工藝帶出去,可若不走出去,家傳的手藝只怕終將消失在這空曠的山野裡,清脆悅耳的銀鈴聲響最終也只得淪為孤寂的絕唱。她不顧族人的反對,幾經波折將工作室落戶在人文氣息極其濃厚的天府之國成都。

阿朵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姜央」,這個名字取自苗族傳說裡的創世神話,相傳苗族的造物主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第一個蛋孵化出的第一個人類便是苗族的始祖姜央。

苗族人信仰天地,姜央的LOGO設計則是以原始二爻符號表天地,天地有大美,形上貫穿姜央二字。無論這條路走得多遠多長,都不可以忘記故鄉,不忘自己的根在哪裡。

這便是最好的信念,和最有力的支持。

縱觀如今的銀界,925銀以其硬度優勢更好塑形更適合做極簡的時尚款式佔據著大部分市場,而專注於99足銀與999千足銀製作的匠人,大都延續著傳統款式,少有創新,在市場推廣方面自然也就弱了不少。

那麼姜央未來的路應當如何走下去?

其實早在2006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就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現在能夠不圖名利沉下心來做手藝的年輕人著實少之又少,傳承仍然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可若這些手藝真的成了遺產,那便悔之晚矣。所以阿朵總是說,人不過百年,物可傳千載,決不能讓非遺變成真正的遺產。

為了能夠保持銀本身的特性,姜央的所有作品均堅持用純手工和千足銀。

千足銀是指銀含量99.9%的銀,即目前國家標準《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裡規定的銀製品最高純度標準。而未經過任何機器處理的純手工製作,也更真實、更自然、更健康,同時還暗藏著匠人掌心的溫度,不自覺的就讓人感到溫暖。

在飾物的設計上,除了一些花鳥蟲魚類的基本傳統款式,姜央的每一件作品皆緊靠文化元素,提取精髓、創新設計。如河圖洛書、兼愛非攻、一品當朝、絲竹管弦以及佛、道教等元素。

同時,阿朵也開啟了結合本家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與寶石鑲嵌的創作之路。

很多人認為,千足銀過軟,不適合做寶石鑲嵌,姜央反覆嘗試,在無數次的失敗和磨礪中成長著,也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如復刻的那枚帶著故事的羅馬尼亞博物館藏品——拉絲鑲嵌綠碧璽的十字架,又如與巴西孔雀石、老坑青金石、天然琥珀等鑲嵌而成的系列作品。沒有去嘗試過的事情,永遠不要輕言放棄,而在這些經驗的積累之中,你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再好的設計,再美的想法,也需要去表達。而這些都離不開阿朵的家族裡世代相傳的精湛手工藝。談到工藝,姜央最常用到的是鏨刻與拉絲。

拉絲工藝作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中最為精湛的工藝,展現了苗族銀飾加工的最高水準,同時也蘊含了苗族人粗獷性格中細膩的一面。將捶打好的細銀條用矬子做好尖頭後,再用眼孔直徑不一的拉絲眼板進行拉絲。經過36道工序,銀絲細如髮,沒有任何焊點,巧奪天工。

塹刻則主要是用一把小錘子和若干支鏨子在銀子上面敲打紋路,在鏨刻的過程中要有相當的控制力,輕了紋路不突出,過重又容易錘破,一旦手握塹頭,往往都是一呵而就,紋飾栩栩如生,條紋分明。如若出錯,便要重頭再來。

阿朵說,傳承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傳承是責任不是目的,在傳承的基礎上追求精湛的技藝,以技藝為載體進行創作,在文化中沉醉,因愛好而深究,在專注中前行,並以此沉澱,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不斷地進行開拓與創新,製作出大家喜愛的作品才是姜央要做的。

姜央的作品從原料到成品,每一個步驟都是純手工完成的,在阿朵的觀念裡,手工不是粗糙的理由,手工應是精緻的原因,拿在手上方能感受每一個細節,千錘百鍊,細細雕琢,用心的作品才能引起靈魂的共鳴。

借用前人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作的《石灰吟》,其實銀子亦是如此,大家所見到的姜央的每一件作品,皆是在多次的淬火與打磨中方才成形,精雕細琢之後才有了靈氣與生命。

阿朵表示,未來的路還很長,姜央在打磨銀子的同時也是在歷練自己,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姜央設計製作的作品能夠贏得更多小夥伴的喜愛與認可。

相關焦點

  • 守藝人楊光賓:把苗族銀飾鍛制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10月17日至25日,中國丹寨非遺周在丹寨縣萬達小鎮舉行,「黔地守藝」傳統手工藝作品展覽分區展示了貴州不同地方的代表性非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楊光賓受邀帶著作品參加展覽,他的展位在第一個。展廳的進門處陳列著十多件他的銀飾作品,精美絕倫,吸引了眾多遊客觀賞。
  • 墨戎苗寨:苗族銀飾手工鍛制技藝,非遺傳承,延續經典!
    湘西是湖南地區苗族同胞居多的苗族聚集地,這裡的苗族同胞在此生活了數年,由此這裡也有著大大小小的苗寨,墨戎苗寨就是其中較有代表性意義的寨子之一。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寨子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縣(市)交界處,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
  • 「中國丹寨非遺周」:從苗族蠟染、古法造紙到非遺旅遊與論壇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 深入湘西墨戎苗寨,探訪手工銀飾鍛造技藝!
    墨戎苗寨即龍鼻嘴村,「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全村由13個苗寨組成,有17個村民小組,共1018戶,5568人。位于吉首、古丈、保靖三縣(市)交界處,苗寨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焦柳鐵路、龍吉高速公路、省道S229公路穿寨而過,交通便利。
  • 讓每一件銀飾都能講故事(新國潮)
    苗族銀飾鍛制非遺傳承人潘雪潘雪在煅制苗族銀飾 潘雪的作品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個村落裡,一位身著藍印花布衣的女孩在鏡頭前熔銀、捶打、鏨刻、焊接、洗滌,技藝嫻熟他人看來非常普通的銀塊,在她的手裡卻能變化萬千——魚兒在手鐲上躍動,樹葉化身耳墜沙沙作響,翩翩起舞的鳳凰在髮簪上回望……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
  • 馮三三:非遺傳承下的再創造
    > 京城白雪 :2020年男裝春夏系列本季服裝中大量使用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其中包括: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繡、苗族蠟染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以銀料為原料,銀飾的式樣和構造經過了匠師的精心設計,由繪圖到雕刻和製作有30道工序,包含鑄煉、吹燒、鍛打、焊接、編結、鑲嵌、擦洗和拋光等環節。
  • 讓每一件銀飾都能講故事
    他人看來非常普通的銀塊,在她的手裡卻能變化萬千——魚兒在手鐲上躍動,樹葉化身耳墜沙沙作響,翩翩起舞的鳳凰在髮簪上回望……  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
  • 苗族鍾愛銀飾,到了湘西墨戎苗寨才知道原因!
    龍鼻嘴村又名墨戎苗寨(「墨戎」為苗語,意為「有龍的地方」),地處吉首、保靖、古丈三縣(市)交界處,距州府吉首20公裡,距古丈縣城22公裡,正處於張家界至鳳凰這一「黃金通道」上,距張家界130公裡,距鳳凰古城80公裡,焦柳鐵路、龍吉高速公路、國道352公路穿寨而過,交通便利,素有古丈縣「南大門」之稱。墨戎苗寨依山而建,四面群山環抱,清澈見底的河水寨前經過。
  • 苗族姑娘頭上的銀飾,當真美得不可方物
    苗族姑娘個個長發個個烏黑閃亮,想必也是大自然的功勞。 苗族熱愛銀飾,這在苗族女性上較為常見。銀飾如此潔白光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其閃爍輝煌和質地堅硬、鏗鏘有聲,正是苗族精神實質的充分體現。從經歷無數帶傳承下來的《苗族古歌》中可以看到金銀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為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其中,湘西苗族銀飾從明代以來就有記載。 銀飾製作工序複雜多樣,從選料到冶煉到加工完成需要二三十道工序,其穿戴講究和種類的紛繁,讓我們感到驚嘆。鳳凰縣三江區、花垣縣等地苗族婦女和貴州東部高地苗族聚集地如臺江縣等,從老到小都十分講究佩戴。
  • 貴州雷山麻料村非遺助力脫貧
    雷山縣隸屬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稱為苗族文化中心,擁有豐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但隨著時代變遷,苗族村寨逐漸失去往日的光彩,歸於沉寂。近年來,隨著非遺逐漸受到重視,當地人逐漸認識到非遺技藝的價值,進而拾起祖傳手藝,走出了一條值得借鑑及推廣的扶貧路,麻料村就是其中之一。
  • 一場抖音直播賣出5萬銀飾 95後女大學生靠雙手拯救了師傅的銀匠鋪
    苗族銀飾鍛制非遺傳承人潘雪    從「盛裝」開始的銀飾夢潘雪,一位「90後」苗族姑娘,也是一位苗族銀飾鍛制的非遺傳承人,從她手中鍛造出的銀飾,結合了傳統意象和現代元素,更蘊含著美好的情感和溫暖的故事。
  • 湘西苗族
    苗族是多災多難的民族,在漫長遷徙和開墾家園的歷史長河中,湘西苗族創造出了絢爛的民族文化。目前,湘西苗族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10項之多,它們厚重、明麗、歡快、充滿質感,外人有幸一睹光彩,莫不被深深折服。壯哉!湘西苗族。
  • 苗族,一個極具生活美學特徵的民族!其銀飾,更是瑰麗多彩!
    苗族是世界性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國泰國歐洲英法、澳大利亞、美國等地區。國內主要分布在雲貴川、廣西、湖北等地區。苗族獨特而燦爛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一個極具生活美學特徵的民族,服裝飾品生活方式等都有鮮明的特色。
  • 媽媽親手繡嫁衣,爸爸做40斤銀飾陪嫁,這個苗族女兒也太幸福了!
    苗族人視蚩尤為祖先,聞名遐邇的苗族大銀角,其造型就源於蚩尤「頭有角」的造型。苗族銀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以多為美。苗族多聚居於有山有水的地區,山之巍峨,水之浩渺,培養了苗族人開放、博大的性格和獨特的審美意識。
  • 「95後」苗族女孩讓非遺飛上「雲端」
    她說,這個工序叫填絲,是製作苗族銀飾的眾多工序之一。潘雪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裡市下司鎮淑裡村出生和長大,今年23歲,是一位「95後」手工藝人。平日裡,她會將自己製作苗族銀飾的過程拍成短視頻,發布到抖音和快手等社交媒體,讓非遺飛上「雲端」。
  • 貴州苗族銀匠村:非遺振興讓「空心村」變「人氣村」
    從過去走南闖北的手藝人,變成現在在家就可以接訂單的「網紅」,潘仕學傳播展示的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銀飾製作技藝,也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每天都在趕貨,有做不完的訂單。」他說。潘仕學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鎮麻料村村民。麻料村是當地遠近聞名的銀匠村,這個村有70%村民從事銀飾鍛造業。
  • 傳承千年的苗族銀飾 穿戴在身上的白銀圖騰
    吳水根出生於1966年,來自貴州省臺江縣施洞鎮塘壩村,施洞地區是苗族銀飾文化的集大成地,有許多苗族銀飾能工巧匠世代生活在這裡,施洞苗族銀飾特點鮮明,以工藝精湛、歷史久遠著稱,有「無字史書」的稱號,每一個圖案和細節都展現了苗族人民的傳統文化和智慧結晶。
  • 苗族姑娘潘雪,是抖音上的網紅,而讓她獲取流量的不是美貌
    97年的苗族姑娘潘雪,是抖音上的網紅,而讓她獲取流量的不是美貌,而是打鐵。潘雪來自黔東南州凱裡市下司鎮,去年,她從貴州財經大學畢業,就立馬回到凱裡老家,成了一名女銀匠。潘雪和銀飾的緣分在小時候就結下了。她上五年級的時候,就跟現在的師傅張永富提出過「我想學打銀子。」然後每逢周末,潘雪就會到店裡來,站在師傅張永富身旁仔細觀察著師傅的一掄一錘。這樣的狀態一直延續到大二,師傅終於開始一招一式地教潘雪打造銀飾。
  • 苗族銀飾種類之頭飾
    苗族銀飾以其種類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種極具審美的獨特的銀飾文化。從佩戴部位上大體可以分為頭飾、頸飾、胸背飾、腰飾、手飾、腳飾等。主要部位的飾品又按支系、片區分為不同的類型。苗族銀飾大多保留著原始的韻味,許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的信仰追求和生活習俗。
  • 貴州非遺丨揭秘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
    貴州非遺揭密古老神秘的苗族蠟染蠟染織金縣民族工藝文化傳承中心上周,多多帶大家一起走進了「天然桑拿房」——織金洞。2006年,苗族蠟染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經過歷史洗滌的蠟染作品,看似平凡,卻又在不經意間散發著詩意的鮮活,浪漫的色彩和手工藝的不斷創新經久不衰,魅力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