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裡的苗族總帶著與生俱來的神秘色彩,苗族古歌裡輕聲唱著悠悠的歲月,彈指般划過耳畔。與世隔絕的苗人山寨,像極了世俗仰慕的桃花源。沒有權利與鬥爭,唯餘灑脫和安然。或是乘一葉扁舟,對酒當歌到天明,不知覺間,輕舟已過萬重山;或是伴著蘆笙載歌載舞,姑娘們身上叮噹作響的銀飾,便是楓香樹下最美妙的樂章。
說起苗族,人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到銀飾。的確,銀飾在苗族已有上千年歷史,這裡面蘊藏著苗人的文化。銀飾在苗族不單純表現為民族專有的藝術形態,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物品。
銀匠在苗族是一種很普通但又不可或缺的職業。苗族的銀匠雖然多,但都是家傳的手藝,每家略有不同,連製作時用到的工具也都是自家打磨,並且在世代傳承中不斷改進。在歷史與文化的磨鍊積累下,促使苗族銀飾手工技藝成為世界上最為精湛的手工技藝之一。
阿朵姜妮便出生在這樣一個以打銀為生的大家族裡。
世世代代,朝朝暮暮。
寨子裡的生活,是藍天與白雲相和,是百萬大山的呼喚,是溪畔的流水潺潺,是耳邊往來不絕的「噹噹噹噹噹」,還有微風漫過田野的鳥語和花香。
可是,打銀子是不賺錢的。
阿朵與寨子裡許多年輕人一樣,曾走出山寨,到外地求學、工作,因是苗族人的緣故,身邊總會有人找她帶一些「苗銀飾品」,自小與銀子打交道的阿朵自然知道,所謂的「苗銀」不過是外地商人衍生出來的商業化名詞,實則是白銅合金的製品,根本就不是苗族的銀飾。隨著找她帶苗銀的人越來越多,阿朵深思熟慮之後決定放棄原本穩定的高薪工作返回家鄉。她做了一個決定,重新拾起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鏨花刀,她要將真正的苗族銀飾帶出大山。
在苗族,各家的手藝都是不外傳的。起初,族人並不同意阿朵將家傳的工藝帶出去,可若不走出去,家傳的手藝只怕終將消失在這空曠的山野裡,清脆悅耳的銀鈴聲響最終也只得淪為孤寂的絕唱。她不顧族人的反對,幾經波折將工作室落戶在人文氣息極其濃厚的天府之國成都。
阿朵將自己的工作室命名為「姜央」,這個名字取自苗族傳說裡的創世神話,相傳苗族的造物主蝴蝶媽媽生下了十二個蛋,第一個蛋孵化出的第一個人類便是苗族的始祖姜央。
苗族人信仰天地,姜央的LOGO設計則是以原始二爻符號表天地,天地有大美,形上貫穿姜央二字。無論這條路走得多遠多長,都不可以忘記故鄉,不忘自己的根在哪裡。
這便是最好的信念,和最有力的支持。
縱觀如今的銀界,925銀以其硬度優勢更好塑形更適合做極簡的時尚款式佔據著大部分市場,而專注於99足銀與999千足銀製作的匠人,大都延續著傳統款式,少有創新,在市場推廣方面自然也就弱了不少。
那麼姜央未來的路應當如何走下去?
其實早在2006年,苗族銀飾鍛制技藝就已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現在能夠不圖名利沉下心來做手藝的年輕人著實少之又少,傳承仍然是件很困難的事情。可若這些手藝真的成了遺產,那便悔之晚矣。所以阿朵總是說,人不過百年,物可傳千載,決不能讓非遺變成真正的遺產。
為了能夠保持銀本身的特性,姜央的所有作品均堅持用純手工和千足銀。
千足銀是指銀含量99.9%的銀,即目前國家標準《首飾貴金屬純度的規定及命名方法》裡規定的銀製品最高純度標準。而未經過任何機器處理的純手工製作,也更真實、更自然、更健康,同時還暗藏著匠人掌心的溫度,不自覺的就讓人感到溫暖。
在飾物的設計上,除了一些花鳥蟲魚類的基本傳統款式,姜央的每一件作品皆緊靠文化元素,提取精髓、創新設計。如河圖洛書、兼愛非攻、一品當朝、絲竹管弦以及佛、道教等元素。
同時,阿朵也開啟了結合本家的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與寶石鑲嵌的創作之路。
很多人認為,千足銀過軟,不適合做寶石鑲嵌,姜央反覆嘗試,在無數次的失敗和磨礪中成長著,也出了不少經典的作品,如復刻的那枚帶著故事的羅馬尼亞博物館藏品——拉絲鑲嵌綠碧璽的十字架,又如與巴西孔雀石、老坑青金石、天然琥珀等鑲嵌而成的系列作品。沒有去嘗試過的事情,永遠不要輕言放棄,而在這些經驗的積累之中,你會發現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再好的設計,再美的想法,也需要去表達。而這些都離不開阿朵的家族裡世代相傳的精湛手工藝。談到工藝,姜央最常用到的是鏨刻與拉絲。
拉絲工藝作為苗族銀飾鍛制技藝中最為精湛的工藝,展現了苗族銀飾加工的最高水準,同時也蘊含了苗族人粗獷性格中細膩的一面。將捶打好的細銀條用矬子做好尖頭後,再用眼孔直徑不一的拉絲眼板進行拉絲。經過36道工序,銀絲細如髮,沒有任何焊點,巧奪天工。
塹刻則主要是用一把小錘子和若干支鏨子在銀子上面敲打紋路,在鏨刻的過程中要有相當的控制力,輕了紋路不突出,過重又容易錘破,一旦手握塹頭,往往都是一呵而就,紋飾栩栩如生,條紋分明。如若出錯,便要重頭再來。
阿朵說,傳承本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但傳承是責任不是目的,在傳承的基礎上追求精湛的技藝,以技藝為載體進行創作,在文化中沉醉,因愛好而深究,在專注中前行,並以此沉澱,在保持本真的前提下,不斷地進行開拓與創新,製作出大家喜愛的作品才是姜央要做的。
姜央的作品從原料到成品,每一個步驟都是純手工完成的,在阿朵的觀念裡,手工不是粗糙的理由,手工應是精緻的原因,拿在手上方能感受每一個細節,千錘百鍊,細細雕琢,用心的作品才能引起靈魂的共鳴。
借用前人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明代政治家、文學家于謙創作的《石灰吟》,其實銀子亦是如此,大家所見到的姜央的每一件作品,皆是在多次的淬火與打磨中方才成形,精雕細琢之後才有了靈氣與生命。
阿朵表示,未來的路還很長,姜央在打磨銀子的同時也是在歷練自己,希望在往後的日子裡,姜央設計製作的作品能夠贏得更多小夥伴的喜愛與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