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中國最古的民族,在漢族前據有中原。相傳為盤皇的子孫,最初繁衍於黃河流域。蚩尤,逐鹿,兵敗,而後由河而江,到粵、桂、湘黔山地。苗族的地理分布,據《續文獻通考》:「苗,古三苗之裔也。自長沙、沅辰以南盡夜郎之境多有之。」
湘西的苗族,主要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吉首、花垣、瀘溪、鳳凰、古丈、保靖和懷化的麻陽、靖州,邵陽地區的城步、綏寧等縣市。貴州的苗族主要分布在清水江流域和都柳江流域。
苗胞的存在宛如大山深處一般神秘和隱晦,雖然如今很多苗胞已經漢化,但在很多方面,她們依舊保持的最古老的生活方式,比如用天然的泉水梳洗自己,用皂角樹籽或油茶枯,敲爛了洗頭。油茶枯和皂角籽都具有藥用價值,老一輩的人拿它來搓洗頭皮可以達到去屑止癢的作用。苗族姑娘個個長發個個烏黑閃亮,想必也是大自然的功勞。
苗族熱愛銀飾,這在苗族女性上較為常見。銀飾如此潔白光亮,讓人看得眼花繚亂,其閃爍輝煌和質地堅硬、鏗鏘有聲,正是苗族精神實質的充分體現。
銀飾是苗族婦女最喜愛的傳統裝飾品。從經歷無數帶傳承下來的《苗族古歌》中可以看到金銀在很久以前,就已經成為苗族人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其中,湘西苗族銀飾從明代以來就有記載。
銀飾製作工序複雜多樣,從選料到冶煉到加工完成需要二三十道工序,其穿戴講究和種類的紛繁,讓我們感到驚嘆。鳳凰縣三江區、花垣縣等地苗族婦女和貴州東部高地苗族聚集地如臺江縣等,從老到小都十分講究佩戴。
貴州省黔東南苗侗自治州臺江縣是苗族服飾最豐富的地區,尤其是刺繡精美的女式盛裝。臺江的苗族銀飾工藝尤其精美。
每逢姐妹節,臺江姑娘們,都會身穿盛裝,頭戴銀飾參加盛會。
苗族人認為,自家姑娘能夠在姐妹節上穿一套銀飾盛裝,才是最漂亮的,也最能體現自己的才能和富有。因為節日中如果不穿盛裝,姑娘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的姑娘美麗,也上不了踩鼓場,只能夠默默在旁邊觀看。
一套銀飾盛裝最少也要幾萬元以上,有錢人家可以當年打制,而沒錢的人家,則需要更長時間來積蓄,這種盛裝,甚至會由母親傳給女兒,再有女兒往後傳,舊了再翻新。一般女孩子都有一套完整的銀飾,富有的家裡,配飾會完整點,儘量完整齊全的服裝銀飾可達30斤。但那麼富足的家庭畢竟少數。
所以,在姐妹節,姑娘們都穿盛裝戴銀飾,美貌得不可方物。
銀飾主要包括銀做的頭飾、頸圈、銀鏈、銀扣、銀花、手鐲、耳環、戒子。其中頭飾包括銀帽、銀花大平帽、插頭銀花、銀鳳冠、銀鳳鳥、兒童銀帽飾等等。
更有甚者,直接把銀飾品做成披肩帶著走。披肩一般用紅鍛做底,先製成圓盤形,以花帶鑲邊。中間鑲嵌三道細花帶配襯好,在用八塊梯形銀片分別依次等距列排於底布上。每塊銀片上一般為龍鳳花鳥等動植物製成,常見的有蝴蝶探花、丹鳳朝陽、白鳥朝鳳、遊魚戲水、雙龍搶寶等花紋。製作的時候,銀匠師傅需要構思好每個部件的組合,對一件件採用串聯、焊接、編織等方法進行製作。
在以前,苗族的銀匠師傅,專工銀飾品的,一年四季都忙不贏,加工的人絡繹不絕。苗族銀飾的精美離不開他們高超的制銀工藝和對銀質材料性能的熟練掌握和獨特的匠意之美。
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她們對銀飾品的如此追求和熱愛?原來,歷史上的苗族多災難。每年都會爆發幾次大的戰爭,戰爭的遷移使他們損失了非常多的財產。因為金子太重帶不走,銀好帶就選擇了帶銀。後來聰明的苗族人把銀做成了衣服穿上身上,這樣面對戰爭就沒有後顧之憂了。另外就是苗族封建的傳統思想使得她們比較迷信,她們固執的相信銀是可以驅走惡魔的好東西,是老祖宗賜給她們的。於是她們會在身上掛上銀飾來闢邪,久而久之身上的銀飾也越來越多了。還有就是銀,遇身體有風溼或內臟疾病會發灰(用棉布或牙膏輕擦即恢復),方便及時就醫,便於對自己健康狀況的了解。
如果你有幸可以來到苗族人的家裡做客,你會發現這個民族永遠是熱情和善良的。飯桌上,永遠有一道菜臘肉。這是她們的傳統菜,肉是散養的土豬肉,經過不停的火燻就成了髒兮兮的顏色,但是味道卻是一級棒的。在離別時,她們或許會贈送你銀做的戒指和手鍊來表示對你的喜愛,並歡迎你下次再來。
本文文獻參考:《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民國年間苗族論文集》、《貴州東部高地苗族的婚姻、市場與文化》、《湘西苗族銀飾審美文化研究》以及網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