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文化報
隨著時代的變遷,「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的場景已經很難見到,但在河北省石家莊市贊皇縣白草坪村、劉家莊村等地,不少村民還傳承著這門手藝,並靠它脫貧致富。
傳承老手藝找到致富路
「吱扭吱扭」「咣當咣當」……紡車和織布機的聲音在屋子裡響起,白髮蒼蒼的老人正熟練地操作著這些「老物件」。有節奏的聲響,讓人恍如回到過去。
「贊皇土布具有悠久的歷史。」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崔雪琴介紹,幾十年前,周邊的村民家家都織布,甚至晚上都能聽到織布聲。後來,機器紡織逐漸取代了傳統織布,村裡人為了謀生,大都外出打工。
崔雪琴出生在織布世家,對傳統織布老手藝有著深厚感情。2005年,在母親的點撥下,崔雪琴打起家鄉老土布的主意。2006年,靠著7架手搖紡車、5臺木結構織布機,崔雪琴開始經營起自己的土布生意,銷路還不錯。老土布受到市場認可,崔雪琴的信心也更加堅定。為更好傳承手藝,帶領鄉親們致富,2007年,崔雪琴成立了河北省首家農村婦女專業合作社——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
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的「織娘」正在織布。 李玉曼 攝
專業合作社結束了分散的家庭經營,使土布走上了集中化生產的快車道。經過十幾年的發展,該合作社由當初一個手工土布作坊發展為集手工土布生產、加工、研發、銷售、旅遊、文化為一體的多元化組織。目前已擁有固定資產1200萬元,年銷售額達2000多萬元,涉及贊皇縣3個鄉10個行政村,帶動1000餘戶,解決勞動力就業崗位1000多個。
2013年,贊皇原村土布紡織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贊皇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也成為當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先進典型。
融入新元素邁向國際路
「土布竟然這麼時尚!」在剛剛過去的第四屆石家莊市旅發大會文化旅遊產品展銷會現場,原村土布展臺前圍滿了參觀者。老紡車和細膩布料的對比,顛覆了人們對傳統土布「粗、簡、俗」的印象。原汁原味的原村手工土布,讓傳統文化的韻味得到生動呈現。
「我們的土布其實一點都不『土』,土布照樣可以做成『高大上』的產品。」2013年,崔雪琴出資100萬元,在浙江杭州建立設計工作室,聘請浙江科技學院老師擔任設計師,從品種到款式對土布產品進行全面革新。
據了解,目前原村土布已包含床單、襯衣、家居用品、嬰兒用品等六大系列超過300個品種。其中,通過搓棉繩、墊底子、納底子等16道工藝精心製作而成的手工土布布鞋,被評定為「石家莊特色旅遊商品」。
來到土布生產車間,數十架紡車依次排開,投梭、拉扣、踩踏板……在「織娘」們熟練的操作下,條紋醒目的老土布如同變魔術般生產出來。據介紹,從採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生產一匹土布需要經過軋花、彈花、紡線、打線、漿染、栓布、織布等大大小小70多道工序。這麼多工序,如何保證質量?經過多年摸索,2012年,贊皇縣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企業標準誕生。在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企業標準的基礎上,2015年,河北省手工土布面料地方生產標準誕生。
手工土布布鞋製作。李玉曼 攝
優秀的非遺文化就要敢於和時尚碰撞。2017年,由原村土布專業合作社製作的土布服飾亮相義大利高檔成衣展覽會,引起多位國際時尚設計大師的關注與讚許。
「我們不僅僅是在做產品,更是在傳承一種文化、承擔一種責任。文化自信讓我敢於走向國際。」崔雪琴表示。
非遺產業園拓寬扶貧路
放鞭炮、舞獅子、擂戰鼓……6月22日的劉家莊村熱鬧非凡,贊皇縣文化扶貧產業園暨原村非遺文化產業園當日在這裡開園。
文化產業園佔地總面積326畝,總建築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集綠色農業觀光採摘、土布文化博物館體驗、住宿休閒、生產加工等產業於一體。博物館內70多年前的文件、100多年前的織布機、300多年前的土布收納櫃等物件,都見證著原村土布的歷史與變遷。
「織娘」織布現場。李玉曼 攝
據了解,該產業園項目建設過程中共流轉土地400畝,幫助29戶貧困家庭實現穩定增收;施工過程中,幫助21戶貧困農民直接增收30多萬元;正式開園後,還將依託當地濃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合作社+產業園+文化+旅遊+基地+農戶」的文化產業,並結合周邊景區開闢原村文化休閒旅遊精品路線,進而讓更多貧困戶實現就業與增收。
「看著合作社更上一層樓,大伙兒心裡高興,我們的致富路也越走越寬。」村民劉保群說出了當地村民的心聲,大家都對文化產業園的未來充滿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