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坊培訓,中間為鄭芬蘭 (周崗峰 攝)
79歲還在織布的八四妹 (周崗峰 攝)
鄭芬蘭為不能用銀行卡或手機轉帳的媽媽發工資 (周崗峰 攝)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多年下來,鄭芬蘭已經在雲南高黎貢山、西藏那曲等地建起了10個手工藝傳承村落,培訓了2000多位貧困地區媽媽,幫助她們傳承老手藝的同時脫貧增收。就在上個月,一群傈僳族媽媽還接到了她帶去的百萬訂單。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水溝頭寨是鄭芬蘭去的最多的一個地方,這裡地處高黎貢山山脈,相隔不遠就是緬甸。
2017年9月13日,鄭芬蘭一行8人第一次來到這裡,走進第一戶人家時,75歲的八四妹正帶著兒媳三百妞正在院子裡織麻,兩根毛竹棍支起一個老底子織布機,八四妹光著腳,上面沾著泥巴。
八四妹帶著兒媳在織的,是自己百年之後要用的麻布。按傈僳族的傳統,去世的人入土時身上要蓋著麻,子孫亦要披麻戴孝。而在早些年,這裡家家戶戶都種麻,種麻、織麻、穿麻是這個民族特有的標誌。但由於手藝繁瑣,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已無心學習這門老手藝。
「老手藝的傳承不應該以生命為代價」,抱著這樣的信念,那之後,鄭芬蘭先後帶著設計師和產品等團隊10多次進入水溝頭寨。
3年來,傈僳族的媽媽們有了自己的織布工坊和獨立品牌,當時房頂只有一張塑料布的三百妞家也已經脫貧摘帽,住進了政府為脫貧搬遷群眾蓋的新樓房。
玖生妞是工坊裡繡花手藝最好的一個,因為支氣管擴張,她不得不常年吸氧,每半個月還要去醫院做透析。得知寨子裡的媽媽們可以靠織布繡花賺錢後,她也讓丈夫波加付加入了培訓隊伍,回來再教給自己。
手裡有了活,玖生妞覺得,日子過的快了很多,不像原來,自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數日子。
12月13日,鄭芬蘭再一次來到水溝頭,這次,她為媽媽們帶來了一個總額上百萬的訂單。媽媽們織的土布將被用在筷子套上,還有新年紅包、環保書皮、和學生的校園卡套……
這是在阿里巴巴魔豆媽媽項目團隊牽線下,幫她們促成的最新的一筆訂單。2018年,鄭芬蘭經人引薦參加了由中國紅十字會和阿里巴巴公益聯合舉辦的「魔豆媽媽創業扶貧大賽」並成功獲獎。在項目資助下,鄭芬蘭加快了尋梭步伐。
通過魔豆媽媽公益店,鄉村媽媽們的手工產品慢慢走向了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直播、大促等新潮的詞彙也第一次跟這些偏遠地區的媽媽們產生了關聯。
水溝頭之外,與之相隔2000多公裡的西藏那曲,很多藏族媽媽們也同樣接到了這些最新的生產訂單。不同的是,三百妞們織的是麻,這裡的藏族媽媽們則更擅長用牛毛織布。
一個個小小的工坊像一顆顆種子,讓臨近消失的老手藝重新生根發芽,也讓一個個偏遠小村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這些年來,無論在水溝頭、那曲還是鄭芬蘭所在的浙江,都有很多的政府力量、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不斷加入,共同為這顆種子灌溉澆水。
「我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這是鄭芬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她看來,沒有一個手藝人像自己這麼幸福。
鄭芬蘭從水溝頭回來沒幾天,一條嶄新的水泥路鋪到了村頭,當年沒有手機信號、沒有寬帶也不通汽車的邊境小村已經大變樣。「以後進村再也不用村民騎著摩託車下山接了」,鄭芬蘭說。(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