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織女」培訓2000多位貧困女性傳承老手藝 傈僳族媽媽接到百萬...

2021-01-10 中國日報網

工坊培訓,中間為鄭芬蘭 (周崗峰 攝)

79歲還在織布的八四妹 (周崗峰 攝)

鄭芬蘭為不能用銀行卡或手機轉帳的媽媽發工資 (周崗峰 攝)

那曲牧女聯合合作舍裡在織布的媽媽 (周崗峰 攝)

鄭芬蘭是一名背包客,也是一個8歲開始學織布的手藝人。2003年的一次徒步中,她偶然從一位布依族老人那裡獲贈了一把木梭,並由此開啟了近20年的尋梭之旅。

多年下來,鄭芬蘭已經在雲南高黎貢山、西藏那曲等地建起了10個手工藝傳承村落,培訓了2000多位貧困地區媽媽,幫助她們傳承老手藝的同時脫貧增收。就在上個月,一群傈僳族媽媽還接到了她帶去的百萬訂單。

雲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水溝頭寨是鄭芬蘭去的最多的一個地方,這裡地處高黎貢山山脈,相隔不遠就是緬甸。

2017年9月13日,鄭芬蘭一行8人第一次來到這裡,走進第一戶人家時,75歲的八四妹正帶著兒媳三百妞正在院子裡織麻,兩根毛竹棍支起一個老底子織布機,八四妹光著腳,上面沾著泥巴。

八四妹帶著兒媳在織的,是自己百年之後要用的麻布。按傈僳族的傳統,去世的人入土時身上要蓋著麻,子孫亦要披麻戴孝。而在早些年,這裡家家戶戶都種麻,種麻、織麻、穿麻是這個民族特有的標誌。但由於手藝繁瑣,現在的年輕人大多已無心學習這門老手藝。

「老手藝的傳承不應該以生命為代價」,抱著這樣的信念,那之後,鄭芬蘭先後帶著設計師和產品等團隊10多次進入水溝頭寨。

3年來,傈僳族的媽媽們有了自己的織布工坊和獨立品牌,當時房頂只有一張塑料布的三百妞家也已經脫貧摘帽,住進了政府為脫貧搬遷群眾蓋的新樓房。

玖生妞是工坊裡繡花手藝最好的一個,因為支氣管擴張,她不得不常年吸氧,每半個月還要去醫院做透析。得知寨子裡的媽媽們可以靠織布繡花賺錢後,她也讓丈夫波加付加入了培訓隊伍,回來再教給自己。

手裡有了活,玖生妞覺得,日子過的快了很多,不像原來,自己只能每天躺在床上盯著天花板數日子。

12月13日,鄭芬蘭再一次來到水溝頭,這次,她為媽媽們帶來了一個總額上百萬的訂單。媽媽們織的土布將被用在筷子套上,還有新年紅包、環保書皮、和學生的校園卡套……

這是在阿里巴巴魔豆媽媽項目團隊牽線下,幫她們促成的最新的一筆訂單。2018年,鄭芬蘭經人引薦參加了由中國紅十字會和阿里巴巴公益聯合舉辦的「魔豆媽媽創業扶貧大賽」並成功獲獎。在項目資助下,鄭芬蘭加快了尋梭步伐。

通過魔豆媽媽公益店,鄉村媽媽們的手工產品慢慢走向了城市年輕人的生活,直播、大促等新潮的詞彙也第一次跟這些偏遠地區的媽媽們產生了關聯。

水溝頭之外,與之相隔2000多公裡的西藏那曲,很多藏族媽媽們也同樣接到了這些最新的生產訂單。不同的是,三百妞們織的是麻,這裡的藏族媽媽們則更擅長用牛毛織布。

一個個小小的工坊像一顆顆種子,讓臨近消失的老手藝重新生根發芽,也讓一個個偏遠小村獲得了更多人的關注。這些年來,無論在水溝頭、那曲還是鄭芬蘭所在的浙江,都有很多的政府力量、社會組織和愛心人士不斷加入,共同為這顆種子灌溉澆水。

「我感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這是鄭芬蘭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在她看來,沒有一個手藝人像自己這麼幸福。

鄭芬蘭從水溝頭回來沒幾天,一條嶄新的水泥路鋪到了村頭,當年沒有手機信號、沒有寬帶也不通汽車的邊境小村已經大變樣。「以後進村再也不用村民騎著摩託車下山接了」,鄭芬蘭說。(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相關焦點

  • 探訪:藏族紡織老手藝妮熱
    7月21日,在甘孜州理塘縣「勒通古鎮·千戶藏寨」 ,一群「織女」嫻熟地展示千百年的妮熱技藝,讓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驚嘆不已。藏族的紡織手工藝妮熱,漢語的意思是羊毛被毯,是藏民族在雪域高原必備的生活用品,長期伴隨著草原牧民從遠古一直走到今天。妮熱紡織技術是理塘本地婦女掌握最多的,也是相對成熟的非遺手工藝技能,保存也相對完整。
  • 潛山市文旅體局舉辦「傳承舒席技藝 培訓席娘手藝」培訓班
    潛山市文旅體局舉辦「傳承舒席技藝 培訓席娘手藝」培訓班 2020-08-10 17: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擦亮千年壯繡 魔豆媽媽藍淋用非遺手藝帶領當地繡娘走上脫貧之路
    藍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馬山縣「壯美坊」手藝廠的創始人,也是壯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她通過開設繡坊讓瀕臨失傳的千年壯繡傳承下來,並帶領當地繡娘通過壯繡走上脫貧之路。2018年,藍淋加入阿里巴巴魔豆媽媽公益項目,成為了一名魔豆媽媽。
  • 傈僳族火草布走出傳承新路
    濛濛細雨中,石頭房子、石頭牆映入眼帘,充滿濃濃煙火味的小院像藏著時光深處的往事,青葉膽、龍膽草蟄伏在角落,大片馬纓花、南燭怒放,一灣清澈透亮的溪水,一嶺葳蕤生長的槲櫟,一些老得長出鬍鬚的樹......這裡就是名叫三廠局的小村莊。據說一百多年前,這裡有三個鹽廠,一個保鹽局,故名三廠局。
  • 2018女性公益可持續發展非遺手工藝創新展 暨慈善拍賣晚宴在英國...
    他指出,中國手工藝文化傳承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媽媽製造」的初衷就是通過對中國傳統非遺手工藝賦予全新設計,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喜歡非遺、消費非遺,從而幫助手藝阿媽提高收入來源。他表示很榮幸能夠在劍橋大學開辦本次展覽,這將開啟「媽媽製造」和英國文化、設計等領域的長期有效合作,為中國文化符號國際化增添濃墨重彩的一筆。
  • 「魔豆繡娘」傳承非遺手藝帶動脫貧 獲評CCTV年度慈善人物
    9月5日,第六屆CCTV慈善之夜揭曉年度慈善人物,通過淘寶網傳承壯繡老手藝、帶動繡娘脫貧的「魔豆媽媽」藍淋當選年度慈善人物。這是「魔豆媽媽」群體第二次獲此殊榮。孫利軍(右一)與CCTV年度慈善人物劉韋評(中)藍淋是非遺壯繡的傳承人,在廣西省南寧市馬山縣,她開設繡坊讓瀕臨失傳的千年壯繡傳承下來,並通過淘寶網店帶動當地200多位繡娘一起加入,有效帶動脫貧。
  • 象牙雕刻傳承人張民輝:傳承老手藝,創作新「爆款」
    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
  • 福貢文化館開展第二季傈僳族、怒族民間舞文藝骨幹業務培訓
    11月18日,福貢縣文化館以「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開展第二季傈僳族、怒族民間舞文藝骨幹業務培訓。此次培訓為期5天,學員主要來自全縣六鄉一鎮、社區、各鄉鎮行政村的80餘名民間舞文藝骨幹,培訓內容為傈僳族和怒族的民間舞蹈,每個民族的舞蹈各有6首共12首曲目。培訓將圍繞傳統文化助力鄉村振興、民族團結、促進鄉村文化旅遊開展,進一步增強和營造全民全社會對民族傳統文化遺產傳承和保護的良好氛圍。
  • 傈僳族
    目前,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內各民族通用傈僳語和老傈僳文。由於其通常具有傳授生產、生活經驗及教育人們為人處事的功能,受到傈僳族人民的喜愛而世代傳承。    傈僳族群眾普遍信奉原始宗教,它以自然崇拜和靈魂觀念為基本內容,以遇疾病災害時殺牲祭祀活動為其主要形式存在於傈僳族地區。近代以來,基督教和天主教傳入怒江地區,部分傈僳族群眾轉而信仰基督教,也有少部分信奉天主教。
  • 周素林:傳承創新雲南民族服飾文化 培養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新型匠工
    「我們所有的產品是流行與雲南民族服飾進行融合設計,涉及到有彝族、傈僳族、佤族等。」公司的產品有簡潔民族風女裝、時裝設計定製、出口服裝設計,民族服飾圍巾等。「讓雲南民族文化真正立體起來,更加時尚生活化。」周素林說,刺繡是文化,是勞動人民智慧的沉澱,不能單一傳承,而應加入現代生活元素,去詮釋它,讓人們真正了解熱愛它。
  • 河北邢臺牛郎故裡百萬現金「懸賞」當代織女星
    原標題:河北邢臺牛郎故裡百萬現金「懸賞」當代織女星全國聯動,尋找當代織女星;百萬現金,扶持優秀新女性。由河北省文明辦、河北省婦聯、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邢臺市委宣傳部主辦,牛郎織女傳說的原生地——天河山景區承辦的「天河山杯·尋找當代織女星」活動正式啟動。
  • 《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系列傈僳族卷》麗江分纂啟動暨業務培訓會
    2020年3月21日,《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系列·傈僳族卷》麗江分纂啟動暨業務培訓會議在阿丹閣大酒店舉行,會議上午進行了《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系列·傈僳族卷》麗江分纂啟動會議,下午進行了業務培訓。參與編纂人員要從講政治、講大局、講奉獻的高度,積極為編纂《中國少數民族大辭典·傈僳族卷》貢獻智慧和力量。下午由楊樹高、徐晴以及辦公室主任趙欣悅三位同志就編纂業務進行培訓指導。業務培訓會上,楊樹高同志講到大辭典相當於新華字典,編纂要有三個特點,即全,收集所有傈僳族相關的內容要全面;真,編纂要簡單真實;特,收集整理時要有地方特色。
  • 傈僳族:是雲南唯一一個跨居中國、緬甸和泰國等多國的少數民族
    由於蘭坪氣候的乾燥,碧羅雪山的巍峨,加之生態惡劣,諸多因素就賦予了繁衍在它胸懷的傈僳族人民幾多雄性與粗獷!傈僳族人民基本上生活在生態惡劣的山區,長期以來,他們練就了飛走大山大箐的本領,也養成了豁達樂觀的性格,從來不向貧困與苦難低頭。每當與傈僳族群眾歡聚,高歌狂舞,喝大碗酒,就會忘記所有的不幸和憂愁,塵世的恩恩怨怨和庸俗就拋擲雲外,幸福瀰漫全身!
  • 李昌平:對傈僳族服飾的喜愛是「一見鍾情」 到20年不變
    傈僳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歡穿民族服裝,傳統的傈僳族服飾已成為其文化發展的一個印記,深深根植於生生不息的文化傳承之中。6月13 至19日,來自維西的傈僳族製衣工匠們將攜多款極具特色傈僳族服飾亮相「絲路雲裳·昆明民族時裝周」,屆時,觀眾將在閃耀的T臺上領略維西傈僳民族的歌舞文化,並一同暢享傈僳民族帶來的神秘、華美的服飾盛宴。
  • 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靳小姝 攝中新網長治1月14日電 題: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作者 李庭耀 張梟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
  • 上黨區: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 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
    中新網1月14日報導山西長治四旬男子返鄉做「織布郎」傳承老粗布手藝帶農增收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老粗布工廠。 靳小姝 攝冬閒時節,山西省長治市上黨區西池鄉小河村的老粗布工廠車間裡,機聲隆隆,幾位村民正在操作織布機,編織各種圖案的老粗布。2017年,當時41歲的王雷波從零學起老粗布手藝,返回農村,開辦了這家工廠。王雷波介紹,老粗布又稱土布,在他小時候,奶奶會織老粗布給家人用。老粗布製作工藝歷史悠久,具有線粗紋深、透氣性好、冬暖夏涼、無靜電反應等特點,「我們這裡老一輩人都會織」。
  • 傈僳族傳奇女縣長
    這裡介紹的,是華坪歷史上第一位女縣長(含副縣長),也是雲南第一位傈僳族女縣長,她就是賀九氏。下面,就穿過歷史雲煙,走進一個邊疆少數民族女性的平凡人生……1958年賀九氏當選華坪副縣長時照片大山深箐,白雲繚繞,山泉掛崖,狗吠山村,這說的就是華坪縣德勝村。
  • 脈田糖瓜甜百年 文登脈田村傳承百年老手藝
    原標題:脈田糖瓜甜百年 文登脈田村傳承百年老手藝 蒸大米。記者 桑春磊 攝  在許多人兒時的記憶中,只要到了臘月,就有香甜可口的糖瓜吃。如今,這種老手藝製作的糖瓜越來越少,唯有文登區高村鎮脈田村,有3戶人家還保留著這傳承百年的老手藝。
  • 中國太保公益支教12年走過30多所希望小學,與四川傈僳族鄉希望小學...
    從那時起,支持貧困鄉村教育的種子便在中國太保生根發芽。此後,中國太保陸續在雲南、江西、甘肅、四川等地捐建捐助了60多所希望小學,捐助金額超過3000萬元,大大改善了學校硬體條件,讓孩子們有了安心上課的環境。 12年過去了,中國太保的「責任照亮未來」公益支教活動也走過了30多所希望小學,100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5000多名希望小學的孩子從中受益。
  • 在昆高校2021年傈僳族「闊時節」在雲南民族大學舉行
    12月11日,在昆高校2021年傈僳族「闊時節」在雲南民族大學舉行。「闊時」是傈僳語音譯,意為「歲首」,是傈僳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傈僳兒女的新年,時間是每年12月櫻花開的時候,因各地海拔和地理氣候不同,花期不同,因此各地時間也稍有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