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介紹的,是華坪歷史上第一位女縣長(含副縣長),也是雲南第一位傈僳族女縣長,她就是賀九氏。下面,就穿過歷史雲煙,走進一個邊疆少數民族女性的平凡人生……
1958年賀九氏當選華坪副縣長時照片
大山深箐,白雲繚繞,山泉掛崖,狗吠山村,這說的就是華坪縣德勝村。1893年,華坪縣尚未建立,德勝村是清政府永北直隸廳臘麼約治下一個夷甲(土著自然村)。這一年距離德勝幾十裡之外的章土司轄區,章土司大管家丁洪貴(傈僳族)、獵戶谷老四揭竿反清,邊地兵荒馬亂,這一年賀九氏出生在德勝,註定了其不平凡的人生。
賀九氏出生在傈僳族九家,乳名蔡明,1909年,也就是華坪縣建立那年,十六歲的賀九氏嫁給臘麼村傈僳族漢子賀正元為妻,改名夫魯媽,人稱賀九氏、賀大媽。賀九氏自小隨母挖草藥、賣獸皮,行走永勝、鹽邊等地,膽子大、有眼界。身為女性,賀九氏卻長得體型高大,身強體壯,騎馬巡山,趟溝爬坎,頗具男兒本色,200多斤東西背在背上,行走山路,不比一般男人差。其夫賀正元任鄉長,賀九氏視野更加開闊,不但熟知本族文化,還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和彝族話,逐漸在華坪、永勝、寧蒗交界帶有了威望。
1921年,德勝熊氏婦女亡夫,族親前來瓜分財產,熊氏婦女請賀九氏來說服眾人,維護公平。1939年,雲南保安團長安純三來華坪,清剿王德元抗擊鏟煙的隊伍,激起當地漢、傈僳、彝族之間矛盾,都不找政府解決問題,發生械鬥,火銃開路,弩箭闢道,賀九氏及時出面調解,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平息矛盾。丁王村傈僳族頭人王大漢與王德正積怨日深,星野村寨,常有火銃夜響傷人的事發生,賀九氏打了幾斤白酒,找上門來,用民族話悉心調解,二位頭人心悅誠服,透死的喝同心酒,握手言和。
1950年,華坪解放,華坪發生土匪暴亂,賀九氏遊說傈僳族村寨,勸他們不要持槍奔老林、亡命做土匪,不要與民眾為敵。海螺寨傈僳族頭領丁雲章因率眾搶了國家糧倉,被解放軍追擊,於是躲在深山流亡,始終不肯降服。賀九氏騎馬遠赴雲川邊界找到丁雲章,勸其下山自首,丁雲章點頭下山,得到政府寬大處理。
1951年,華坪、寧蒗兩縣邊境發生大面積械鬥,賀九氏出面找雙方頭人,在永寧坪召開民族團結大會,群眾千餘人參加,依照傳統,雙方頭人鑽牛皮結盟,同意和好。
1952年,寧蒗餘海清部與鹽邊馬雲華部積怨,出現民族矛盾,賀九氏受麗江地委委託,前往處理兩家矛盾,並於1953年3月在華坪縣城召開華坪、寧蒗、鹽邊三縣民族團結大會,三方頭人參會,按照黨的民族政策,本著互相尊重的原則,共商民族大事,會議長達20天,經過賀九氏及參會人員的努力勸導,三方達成一致:一是三縣維持1950年已經達成的邊界線,二是過往矛盾一筆勾銷,三是今後的問題和平討論,不再動武。
1951年,時雲南省四所省立民族小學之一的丁王民族小學開始建造,賀九氏號召鄉人積極參與建設,並帶人到山上伐木。1953年,學校建成,成為滇西北民族教育的希望,民族幹部的搖籃。
華坪是民國時期的罌粟種植強縣,當時很多山地民族靠種煙、賣鴉片為業,民國後期的華坪,出現了山區比壩區富裕的怪現象,很多持槍的草莽都雄踞山野。解放後,政府鏟煙、禁菸,但依然存在山民違反法令繼續種煙的現象。賀九氏又配合政府,為禁種罌粟而奔走,為改變長期形成的種煙習俗而遊說華坪山寨。
1956年受涼山叛亂影響,華坪各山寨民心波動。為穩住民族頭人的思想,年逾花甲的賀九氏把王德正動員到縣委會學習文件,可是有職工在旁邊屋內打撲克,用華坪話喊「調主」、「開腔」、「抄老底」,致使王德正起疑心,連夜跑回丁王發動叛亂。賀九氏又不辭辛苦趕到丁王,苦口婆心為民眾做工作,將叛亂及時平息。
1958年5月,賀九氏當選華坪縣第三屆人民委員會副縣長,直到1965年離任。賀九氏,一個沒有讀過書的傈僳族婦女,在解放前後,憑藉自己為邊疆民族團結而多年努力、所做的貢獻,深得民心,廣為老百姓擁戴,完成了歷史性的書寫,為黨和國家的邊疆民族事業做出卓越貢獻。1974年4月,賀九氏81歲高齡在臘麼老家去世,與青山同在。
2020.6.15馬鐵匠於鯉魚河畔
選自馬海新著《華坪百名鄉土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