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張民輝位於荔灣區柳橋北路的工作室裡,切磨聲配著輕鬆舒緩的音樂,如平日一樣忙碌;側旁明亮的展廳裡,數十件骨雕作品千變萬化,展現著這一古老手工技藝的無窮魅力。他將記者領到一件福建土樓主題的巨大作品前,高興地解說:創作這件作品前後花費兩年時間,僅在永定地區實地採風、搜集素材,就用了差不多半年,甚至作品中每座土樓門上細如毫髮的微雕對聯,都是原樣照錄。
張民輝介紹,這件氣勢恢宏的作品,與展廳裡其他的作品一樣,都是在將牛骨鑲嵌拼接的基礎上雕刻製作而成。它們體現的,是工匠們在產業環境巨變的大背景下,勇於開拓新路,積極面對市場的努力與探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大象,傳承好牙雕技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集體歡送總書記的時候,當我握住他那寬厚溫暖的雙手的時候,我心裏面激動地表示:總書記請放心,我會盡力的!
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
我要繼續弘揚中華傳統工藝,大力向社會宣傳以不同材料,比如猛獁象牙、牛骨等,傳承象牙雕刻技藝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牙雕技藝,讓政府各部門大力支持牙雕技藝的傳承。同時,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牙雕技藝傳承人,繼續加強傳承隊伍技藝的提高,創作和製作更多適合市場的產品。
不用象牙用牛骨 老手藝不斷創新迎新生
時隔一年,回憶起2018年10月24日的那個下午,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仍難掩激動:「當總書記走到我面前的時候,他親切地問道:『這是象牙雕刻嗎?』陪同一旁的區委書記介紹說:『這是骨雕。』我激動地站起來,雙手捧著正在雕刻的骨雕作品,向總書記匯報,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全面禁止象牙製品的生產與銷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牙雕從業人員用不同的材料,包括猛獁象牙、牛骨等,繼續傳承象牙雕刻這項千年技藝。」
張民輝說,總書記聽後欣慰地點頭微笑,「這是對牙雕行業同行們努力的首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大象,傳承好牙雕技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集體歡送總書記的時候,當我握住他那寬厚溫暖的雙手的時候,我心裏面激動地表示:總書記請放心,我會盡力的!」
他說,牙雕技藝傳承千年,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高超藝術、重要的文化遺產。禁了象牙,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幹,這反而是對我們智慧的一種考驗。無論怎樣,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門技藝必須傳承,這樣才對得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優秀文化遺產很好地傳承下去,也是加強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有效方式。
張民輝工作室展廳中的骨雕作品,很多體量巨大。他拿起兩根牛骨說,很多人看到這些作品都很驚奇,問這麼細小的牛骨,是怎樣在幾乎看不出拼接痕跡的情況下,變成那樣大規模的作品的。實際上,對於相關技術的探索,老牙雕行當中的藝人們,探索了很多年。近年來,象牙及象牙製品貿易不斷收緊,乃至完全禁止。公眾的動物保護意識也不斷提升,那句「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廣告語深入人心。毋庸諱言,這些對傳統的牙雕藝人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而傳統牙雕通過材料突破,仍然保持了市場競爭力,迎來了老手藝的新生,這給了很多「非遺」項目以啟發。
把創作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
2018年10月,張民輝從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2019年1月,他又當選為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同時還是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院長。他笑言,兜兜轉轉,還是離不開這個圈子,「想休息也不行」。
無論民協還是工藝美術協會,都是傳承傳統文化記憶,促進文藝家、工匠交流的組織。它們的服務對象,包括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民輝說,身在這樣的位置上,在自己的創作與研究之外,更要做好「紐帶」,把文藝家們的創作,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地結合起來。
張民輝說,工藝美術是美化人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大家身上穿戴的飾品,日常使用的茶壺,都在工藝美術的範疇之內。它們不神秘也不遙遠。從根本上說,它們的傳承發展,靠的就是生活化。從發展史的角度看,不管哪種工藝美術品,無論內銷外銷,都必須有足夠大的用戶數量,都需要有「爆款」。所以過去這一年,他們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他拿出幾件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當代設計風的骨雕作品給記者看。乍一看,這是與傳統牙雕、骨雕完全不同的產品,但仔細觀察,那種對於材質的理解,對於刀法、刻工等的表現,仍是地道的牙雕味道。
張民輝解釋,無論怎樣創新,必然是在傳承傳統上的創新,不然就不是「牙雕」了。所以他們的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怎樣把這兩條腿平衡好,是對牙雕人的考驗,也是牙雕人的責任。
弘揚中華傳統工藝 努力培養更多更好傳承人
近一年來,張民輝藉助民協、工藝美術協會等平臺,致力於提升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強化他們的職業精神。比如做好高、中、初級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兩個系列職稱評審工作,又如通過組織各類展會、研討會、建立廣州公益美術行業傳承創新基地等活動,為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開拓渠道、搭建橋梁。
這一年,張民輝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他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肩負時代使命、加強非遺傳承」研討會上作《不忘初心、努力傳承牙雕技藝》的主題發言,在「2018工藝美術技能人才培訓講座」中講大師的成長之路;就在不久前的7月9日,他還在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嶺南工藝美術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培訓」活動中,講授了《象牙現狀、思考與傳承》的課程;8月22日,他在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的「2019廣州市青少年工藝美術作品展『工藝築夢杯』頒獎儀式」上,給青少年講傳統工藝,勉勵他們動手實踐。這一切,都是希望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思考,告訴年輕人。
張民輝告訴記者,多年來,自己培養的弟子有四五十人,其中不少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2019年5月30日,第六屆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上,曾亞平創作的骨雕《荷塘月色》和黃秋諫創作的猛獁象牙雕《富貴吉祥》獲得特別金獎……他說,工藝美術要健康發展,長遠發展,大量有創造力、有熱情的年輕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儲備。
如今,身兼多職的張民輝說,自己肩上為繼續傳播牙雕技藝的傳承責任更重了,「我要繼續弘揚中華傳統工藝,大力向社會宣傳以不同材料,比如猛獁象牙、牛骨等,傳承象牙雕刻技藝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牙雕技藝,讓政府各部門大力支持牙雕技藝的傳承。同時,更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牙雕技藝傳承人,繼續加強傳承隊伍技藝的提高,創作和製作更多適合市場的產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