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雕刻傳承人張民輝:傳承老手藝,創作新「爆款」

2021-01-13 騰訊網

10月14日,張民輝位於荔灣區柳橋北路的工作室裡,切磨聲配著輕鬆舒緩的音樂,如平日一樣忙碌;側旁明亮的展廳裡,數十件骨雕作品千變萬化,展現著這一古老手工技藝的無窮魅力。他將記者領到一件福建土樓主題的巨大作品前,高興地解說:創作這件作品前後花費兩年時間,僅在永定地區實地採風、搜集素材,就用了差不多半年,甚至作品中每座土樓門上細如毫髮的微雕對聯,都是原樣照錄。

張民輝介紹,這件氣勢恢宏的作品,與展廳裡其他的作品一樣,都是在將牛骨鑲嵌拼接的基礎上雕刻製作而成。它們體現的,是工匠們在產業環境巨變的大背景下,勇於開拓新路,積極面對市場的努力與探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大象,傳承好牙雕技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集體歡送總書記的時候,當我握住他那寬厚溫暖的雙手的時候,我心裏面激動地表示:總書記請放心,我會盡力的!

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

我要繼續弘揚中華傳統工藝,大力向社會宣傳以不同材料,比如猛獁象牙、牛骨等,傳承象牙雕刻技藝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牙雕技藝,讓政府各部門大力支持牙雕技藝的傳承。同時,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牙雕技藝傳承人,繼續加強傳承隊伍技藝的提高,創作和製作更多適合市場的產品。

不用象牙用牛骨 老手藝不斷創新迎新生

時隔一年,回憶起2018年10月24日的那個下午,這位「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仍難掩激動:「當總書記走到我面前的時候,他親切地問道:『這是象牙雕刻嗎?』陪同一旁的區委書記介紹說:『這是骨雕。』我激動地站起來,雙手捧著正在雕刻的骨雕作品,向總書記匯報,從2018年1月1日起,中國大陸全面禁止象牙製品的生產與銷售,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牙雕從業人員用不同的材料,包括猛獁象牙、牛骨等,繼續傳承象牙雕刻這項千年技藝。」

張民輝說,總書記聽後欣慰地點頭微笑,「這是對牙雕行業同行們努力的首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象牙雕刻項目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保護大象,傳承好牙雕技藝,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在集體歡送總書記的時候,當我握住他那寬厚溫暖的雙手的時候,我心裏面激動地表示:總書記請放心,我會盡力的!」

他說,牙雕技藝傳承千年,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高超藝術、重要的文化遺產。禁了象牙,我們也不能什麼都不幹,這反而是對我們智慧的一種考驗。無論怎樣,最關鍵的一點,是這門技藝必須傳承,這樣才對得起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優秀文化遺產很好地傳承下去,也是加強我們文化自信的一個有效方式。

張民輝工作室展廳中的骨雕作品,很多體量巨大。他拿起兩根牛骨說,很多人看到這些作品都很驚奇,問這麼細小的牛骨,是怎樣在幾乎看不出拼接痕跡的情況下,變成那樣大規模的作品的。實際上,對於相關技術的探索,老牙雕行當中的藝人們,探索了很多年。近年來,象牙及象牙製品貿易不斷收緊,乃至完全禁止。公眾的動物保護意識也不斷提升,那句「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的廣告語深入人心。毋庸諱言,這些對傳統的牙雕藝人造成了不小的壓力。而傳統牙雕通過材料突破,仍然保持了市場競爭力,迎來了老手藝的新生,這給了很多「非遺」項目以啟發。

把創作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起來

2018年10月,張民輝從廣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長的位置上退了下來。2019年1月,他又當選為廣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同時還是廣東省嶺南民間工藝研究院院長。他笑言,兜兜轉轉,還是離不開這個圈子,「想休息也不行」。

無論民協還是工藝美術協會,都是傳承傳統文化記憶,促進文藝家、工匠交流的組織。它們的服務對象,包括了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張民輝說,身在這樣的位置上,在自己的創作與研究之外,更要做好「紐帶」,把文藝家們的創作,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更好地結合起來。

張民輝說,工藝美術是美化人們生活的一個很重要的載體。大家身上穿戴的飾品,日常使用的茶壺,都在工藝美術的範疇之內。它們不神秘也不遙遠。從根本上說,它們的傳承發展,靠的就是生活化。從發展史的角度看,不管哪種工藝美術品,無論內銷外銷,都必須有足夠大的用戶數量,都需要有「爆款」。所以過去這一年,他們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他拿出幾件線條流暢,具有強烈當代設計風的骨雕作品給記者看。乍一看,這是與傳統牙雕、骨雕完全不同的產品,但仔細觀察,那種對於材質的理解,對於刀法、刻工等的表現,仍是地道的牙雕味道。

張民輝解釋,無論怎樣創新,必然是在傳承傳統上的創新,不然就不是「牙雕」了。所以他們的創作,一直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嚴格、嚴謹地傳承好古老的牙雕技藝、技法,從每一個細節入手,從傳統牙雕的文化與藝術內涵入手,確保牙雕藝術傳承不斷,牢牢把握住老手藝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條腿,是引入新技術、新理念,創作更多當代人喜歡的,現代市場樂於接受的新品,特別是結合嶺南豐富的文化資源開發的衍生品、文創產品等。怎樣把這兩條腿平衡好,是對牙雕人的考驗,也是牙雕人的責任。

弘揚中華傳統工藝 努力培養更多更好傳承人

近一年來,張民輝藉助民協、工藝美術協會等平臺,致力於提升工藝美術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強化他們的職業精神。比如做好高、中、初級工藝美術與藝術設計兩個系列職稱評審工作,又如通過組織各類展會、研討會、建立廣州公益美術行業傳承創新基地等活動,為工藝美術的傳承、發展和創新開拓渠道、搭建橋梁。

這一年,張民輝在全國各地跑來跑去。他在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肩負時代使命、加強非遺傳承」研討會上作《不忘初心、努力傳承牙雕技藝》的主題發言,在「2018工藝美術技能人才培訓講座」中講大師的成長之路;就在不久前的7月9日,他還在廣州市輕工技師學院「嶺南工藝美術緊缺領域教師技能傳承創新培訓」活動中,講授了《象牙現狀、思考與傳承》的課程;8月22日,他在廣州市少年兒童圖書館舉辦的「2019廣州市青少年工藝美術作品展『工藝築夢杯』頒獎儀式」上,給青少年講傳統工藝,勉勵他們動手實踐。這一切,都是希望將自己的實踐經驗與思考,告訴年輕人。

張民輝告訴記者,多年來,自己培養的弟子有四五十人,其中不少人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比如2019年5月30日,第六屆珠三角工藝美術作品邀請展上,曾亞平創作的骨雕《荷塘月色》和黃秋諫創作的猛獁象牙雕《富貴吉祥》獲得特別金獎……他說,工藝美術要健康發展,長遠發展,大量有創造力、有熱情的年輕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儲備。

如今,身兼多職的張民輝說,自己肩上為繼續傳播牙雕技藝的傳承責任更重了,「我要繼續弘揚中華傳統工藝,大力向社會宣傳以不同材料,比如猛獁象牙、牛骨等,傳承象牙雕刻技藝的重要性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讓更多的人關注牙雕技藝,讓政府各部門大力支持牙雕技藝的傳承。同時,更努力培養更多更好的牙雕技藝傳承人,繼續加強傳承隊伍技藝的提高,創作和製作更多適合市場的產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卜松竹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王維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

相關焦點

  • 張民輝
    象牙雕刻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獲得者張民輝以一把出神入化的刻刀,創造了牙雕和骨雕藝術新形象,贏得了業界高度讚譽。1972年高中畢業後,張民輝進入廣東省廣州市大新象牙工藝廠,師從牙雕前輩李定榮,後又曾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他將西方雕塑點線面構圖之美運用到了牙雕傳統工藝之中,作品總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張民輝的大型牙雕作品《富貴吉祥》,突出顯現了他對牙雕技藝創新的追求。
  • 張民輝:探索牙雕藝術原材料創新 用骨雕傳承牙雕
    張民輝簡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級工藝美術師,2010年1月被命名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象牙雕刻代表性傳承人。 第一場研討會的主題是牙雕的民間工藝的傳承與創新,主講人是國家工藝美術大師張民輝,材料的稀缺促使張民輝考慮用骨雕傳承牙雕的技術,在不斷的實驗中,眾多手工藝人克服了骨雕易碎、發黴的缺陷,讓更多的人看到廣州牙雕的傳承與發展。探索牙雕藝術的原材料創新,用牛骨代替象牙張民輝的雕刻生涯經歷了兩個坎,但是這也讓他遇到了轉機。
  • 圖說廣東:在清代就已發展到高峰的廣派象牙雕刻藝術
    我想起了上一年春節時在廣州荔灣博物館看到的廣派牙雕作品猛獁牙雕32層象牙球《吉星高照》,作者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象牙雕刻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張民輝,用他的作品來鼓舞戰鬥在一線的醫務工作者,吉星高照,勝利一定會到來,堅持就是勝利。數千年來,牙雕以堅實細密的質地和柔潤高雅的色澤,倍受王侯權貴、收藏玩家珍愛。
  • 張民輝:讓「賤骨頭」登上大雅之堂
    張民輝,現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廣州牙雕歷史悠久,技藝精湛,為廣州傳統「三雕一彩一繡」之首。然而,上世紀九十年代至今,由於國際瀕危野生動植物公約組織對象牙貿易的限制,這項工藝一直處於「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狀況中。
  • 上慄老手藝傳承人之儺面具雕刻大師「龍汝東」
    儺面具在儺事活動中佔有突出的地位,儺面具雕刻更富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它不僅是老手藝,文化的傳承,也是匠人匠心一種精神。每一個好的匠人,必是精神的專注,不斷精益求精,才雕出一個好的作品。儺面具雕刻大師龍師傅,讓我明白到什麼才是真正的大師,並不是你會雕刻,就稱厲害,而是把手藝做到一定的境界,讓作品復活,才堪稱得上是真正藝術雕刻大師。
  • 廬州核雕傳承人李績:方寸之間 萬千氣象
    合肥日報 核雕是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它不僅展現了雕刻藝術之美,也凸顯了工匠們的巧妙技藝。近日,記者來到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核雕傳承人李績的家中,近距離欣賞這方寸之間的藝術。
  • 用30年時間雕刻人生
    ),100多位佛家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透雕、浮雕、圓雕等多種雕刻手段應用得淋漓盡致……這些精美的牙雕作品,出自牙雕非遺傳承人戴德裕之手。中國的象牙雕刻歷史悠久,7000多年前就已經出現,明清時期達歷史高峰。南京的仿古象牙雕是金陵著名的工藝三寶之一,在全國四大牙雕產地中,南京牙雕以仿古和圓雕聞名於世。不過,1989年,中國成為世界《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的籤訂國,這對傳統象牙雕刻行業及其工藝造成了很大的衝擊。1990年,南京工藝雕刻廠關門。
  • 朔州:手工雕刻「雁魚燈」 「枯木逢春」匠心傳承
    近日,朔州雕刻非遺傳承人白金峰因對雁魚燈的喜愛,用木頭手工雕刻了一個「雁魚燈」,工藝精湛,讓人驚嘆不已! 沉穩、質樸、略顯憨厚,這是白金峰給人的第一印象。手上厚厚的手繭和刀疤,是他幾十年來潛心鑽研雕刻的見證。受手藝人爺爺的影響,他從小對畫畫、雕刻等民間手工藝頗感興趣,就自己鼓搗些小玩意兒,通過幾十年如一日的不斷學習、摸索和練習,他的雕刻手藝也突飛猛進。
  • 聽非遺傳承人講述老手藝的新故事
    當前非遺傳承保護面臨哪些挑戰?如何讓非遺技藝「活」起來,在活態傳承中融入百姓生活?光明日報記者走近四位非遺技藝傳承人,聽他們講述傳承故事,啟發新的思考。  儘管面臨一些困難,但姚建萍對蘇繡未來的傳承發展依然充滿信心。「我們遇到了一個非常好的時代。」她說,現在國家非常重視非遺的傳承保護和發展,出臺了一系列政策,花很大力氣來推動相關產業發展,一大批非遺傳承人不斷創作出新的作品,努力培養接班人;同時,人們的審美水平也在不斷提高,對非遺的認知持續深化,為非遺傳承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
  • 阿富汗珍寶展丨象牙雕刻 中國在7000年前就有了
    但在展廳中,還有一抹低調溫潤的白色,那是貝格拉姆遺址出土的一系列象牙製品。無論是刻著印度佛教傳說的象牙飾版,還是女神雕像,人們都能從上面繁複的花紋中,看到那時象牙雕刻者巧奪天工的手藝。《自然雜誌》曾在2003年刊登了一個重磅的考古發現:德國考古學家在德國一個名為Hohlenstein-Stadel的洞穴中,發現了一尊獅子人雕像。
  •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2020-12-11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90後北大研究生非遺傳承人 在北京「面人郎」中融合潮流文化
    「面人郎」傳承人郎佳子彧、 「北京磚雕」傳承人張金暉、「豫章剪紙」傳承人沈哲、「銅官窯」劉家豪……還有很多「90後」非遺傳承人,他們在如何傳承技藝、怎麼用傳統技藝表現當代生活上進行著新嘗試。張金暉在製作磚雕「北京磚雕」 張金暉「傳承是首要使命,做好了才能創新」「北京磚雕是融合了圓雕、浮雕等多種雕刻工藝的中國傳統雕刻。最早是以皇家建築和官式建築為載體,是依託於皇城文化而產生的,現在主要見於四合院中。」張金暉向記者介紹道。
  • 寧波老字號 「趙大有」傳承人走進浙江工商職院 推介「老底子」手藝
    中國教育在線浙江站訊 (記者 陳顯婷 通訊員 姚敏明)現場製作和品嘗寧波傳統糕點,聽百年老字號傳承人講述糕點背後的動人故事,了解寧波當地的民俗文化,5月8日下午,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邀請有著一百五十多年創辦歷史的寧波老字號 「趙大有」走進校園,讓包括20多名留學生在內的百餘名師生與傳統技藝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 毫釐間的藝術,蛋雕傳承人唐立
    其傳承人—唐立,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承載者、創造者和傳遞者,對蛋雕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蛋雕傳承人唐立的創作照唐立,安徽桐城龍眠人,桐城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桐城蛋雕代表性非遺傳承人。他的蛋雕作品曾獲多個國家級、省級榮譽。其所鑽研的蛋雕也不是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
  • 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以小見大」 頭髮絲上雕刻文字
    原標題: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以小見大」 頭髮絲上雕刻文字 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王天明正在伏案創作。孫婷婷 攝 頭髮絲上刻漢字、米粒上刻畫大熊貓、珍珠上刻英文、重2.6克的壺具上刻李白醉酒圖……從事微雕創作30年的濟南微雕非遺傳承人王天明「以小見大」,將多種文字、圖案雕刻在各式微小的物件上。目前,他創作的7000餘件微雕作品被私人收藏。
  • 走近東營民間手工藝人 草根本色守望文明傳承
    今天,我們走近東營街頭巷尾的手藝人,在草根本色的手藝中回望文明和文化的傳承。  麥秸畫傳承人蔣慶明:夢想將手藝傳承下去    生於1950年的蔣慶明,從小喜愛書畫、雕刻,八歲時就跟隨父親學習製作祖傳的麥秸畫。蔣慶明精於研究,將雕刻、剪紙、繪畫充分結合,創新出了體現地方特色的李鵲麥秸畫。他相繼創作了大量以龍為題材的藝術作品,積極創新地將李鵲麥秸畫發揚光大。
  • 弘揚"工匠精神" 惠安舉行傳統南派雕刻作品展
    展覽作品《巫山女神》東南網3月21日訊(本網記者 謝玉妹)20日,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學會、惠安縣城鎮集體工業聯合社聯合主辦的「就是要鑿刻,僅此而已——惠安傳統南派雕刻作品聯展本次展覽主要邀請惠安「無名匠」創作團隊及惠安其他一線雕刻工作者的石雕作品進行聯展。「無名匠」工作室由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王向明組建,作為惠安雕刻世家的第五代傳承人,王向明認為惠安民間傳統石雕技藝是中國最好的南派石雕技藝,有其獨特性,其精髓和魅力在於精雕細琢。王向明說,作為惠安南派石雕傳承人,應對此加以傳承和保護,並使之藝術化、精品化。
  • 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
    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在製作翻砂銅鋁模型。 於晶 攝中新網甘肅岷縣9月3日電 題:甘肅岷縣:老手藝「鑄造」新生活中新網記者 於晶鑄造,是一個時代的見證,也是一段歷史的凝固。定西市銅鋁翻砂鑄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蔣勝平正展示他鑄造的銅器。 於晶 攝9月3日,記者探訪距離岷縣縣城不遠的清水鎮清水村,這裡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於1982年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稱號。如今,因文化收藏熱的興起和年輕人向傳統手工藝的回歸,這項起源於明代洪武年間、傳承500多年的銅鋁翻砂鑄造工藝再度崛起,正成為清水村增收致富的「大產業」。
  • 通過網際網路招徒的「非遺」傳承人
    【同期】 「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  很多人認為一個大師,一個「非遺」傳承人應該留著長長的鬍子,白白的頭髮,很多人第一次見我,啊?你是大師麼?  【解說】對於頗具「藝術氣息」的黃小明來說,他木雕生涯的開始卻很「傳統」。從16歲開始,黃小明就進了木雕廠,從傳統手藝開始學起。設計、打坯、修光、打磨,自那時起,這些傳統手藝就沒放下。
  • 老照片 70年代的象牙雕刻 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徵
    70年代,象牙藝人創作了大量反映現實生活題材的牙雕作品。那時候的象牙雕刻,無不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徵。 牙雕《南京長江大橋》運用透視、對比等手段,經過精巧細膩的雕刻,真實反映了南京長江大橋的雄偉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