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2020-12-13 澎湃新聞

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2020-12-11 17: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原創 點擊藍字關注→ 佛山新聞網

在近日舉行的「遇見·非遺」佛山非遺文化體驗活動上,記者見到了首屆「佛山·大城工匠」饒寶蓮,她現場表演佛山剪紙技藝,令各國領事館官員及家屬讚嘆不已。

形神兼備的作品背後,是20多年從未間斷的辛勤付出。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東剪紙)省級代表傳承人,剪紙早已成為饒寶蓮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她認為,工匠精神就是「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精益求精,從一而終」。

好家風是人生路上的指南針

饒寶蓮出生在廣東梅州。「爺爺當時是鎮長和校長,父母是知青,小時候家教很嚴格。」她回憶,爺爺教會她做人的原則「以禮待人,長幼有序」,父親則教會她「堅定心中信念往前走」。

在這樣的家風薰陶下,饒寶蓮從小做事積極主動,一旦認定便專注專研。在轉行剪紙之前,她曾在藝術學校做美術老師,其教學方式深受家長和孩子喜歡。

為了使孩子們更好學畫畫,她在教學方式上想點子。比如為了教孩子們畫向日葵,饒寶蓮編出朗朗上口的歌曲:「一個大圓圈,十個小圓圈……」孩子邊唱邊畫,學得很快。

放棄高薪專心鑽研剪紙工藝

饒寶蓮從事剪紙已有26年,她與剪紙的緣分始於佛山。

19歲時,饒寶蓮來到佛山,在藝術學校做老師。「當時我的工資有2000-3000,十幾年前這個工資相當於現在的近萬元,再堅持半年,或許可以買一套二手房。」

一次偶然的機會,饒寶蓮憑自學創作的一幅剪紙作品獲獎。這次比賽讓饒寶蓮認識到自己對剪紙藝術上的熱愛與天賦。她放棄學校高薪工作,來到佛山民間工藝社,從只有800元工資的試用生做起,專心鑽研剪紙工藝。

在這裡,饒寶蓮見到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陳永才。在她看來,陳永才不僅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大師,更是一位關愛後輩的師長。2009年,饒寶蓮正式拜陳永才為師,決心將佛山剪紙技藝發揚光大。

復活失傳30多年的銅鑿剪紙

銅鑿剪紙是佛山剪紙中珍貴的種類,它以青銅銅箔製作而成,銅箔薄如蟬翼,富麗堂皇的風格使之在眾多剪紙門類中獨領風騷。可惜的是,自上世紀70年代起,這門剪紙絕藝已銷聲匿跡多年。

為了讓銅鑿剪紙「復活」,憑著幾張師父保存下來、只有巴掌大小的銅鑿剪紙,饒寶蓮反覆摸索鑽研。經過一番艱難的試驗,她成功創作出新作,讓銅鑿剪紙技藝重現人間。

此後,憑著「從一而終,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的工匠精神,饒寶蓮繼續大膽創新,在銅箔表面鍍上真金,營造出金碧輝煌的效果。她還吸收唐卡繪畫工藝,為銅鑿剪紙添上濃鬱豔麗的色彩,並在銅箔正反面分別鑿刻,使銅鑿剪紙變得立體生動。

收徒傳承,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迄今為止,饒寶蓮總共收徒24人。她每三年收徒一次,徒弟中不乏外國友人。其中1人獲得市級傳承人稱號,1人準備申請工藝大師稱號,俄羅斯徒弟的剪紙作品在海外深受歡迎,泰國徒弟在泰國擔任剪紙老師……

饒寶蓮說,她總是叮囑徒弟,教剪紙技藝的第一節課必須告訴學生剪紙藝術的來源、特色等,在學生的心中種下傳統文化的根,將剪紙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

近年來,傳統藝術衍生出不少文創產品,饒寶蓮的剪紙作品也參與其中,被做成燈牌、衣服、頭飾等。「剪紙不限於紙上產品,可以以不同形式呈現。」她透露,未來計劃將剪紙製作成定立體耳釘,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剪紙、愛上剪紙。

佛山新聞網報導

圖文/視頻:黃銀華

審校:王駿、陳婉萍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非遺傳承人饒寶蓮:把手藝當做一輩子的事業》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製糖手藝入選東莞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
    製糖手藝入選非遺 甜蜜事業跨越四代11月28日,東莞市政府公布《東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東莞新增26個市級非遺項目,日興糖果店的糖冬瓜製作技藝入選名錄。許志敏是許溢均的孫子,也是日興糖果店製糖技藝第四代傳承人之一。據他介紹,他的奶奶陳芳19歲嫁到許家就一直在做糖果。1958年,東莞對舊有的企業實行公私合營,群記糖果店歸為國有,許家所有人都進入東莞糖果廠工作。憑藉著出色的製糖手藝,糖果廠任命許溢均夫婦為師傅,教工人做糖,他們也在工廠製糖時學到不少現代化製糖方法,並與許家世代傳承的傳統製糖技法結合使用。
  • 非遺傳承人親授,每周末4堂課免費學 「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
    (學生展示製作成品)華聲在線7月5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陳沙琳)7月4日至5日,由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辦的2020年「我來學手藝」湖南非遺體驗課堂7月面塑技藝體驗課程,在湖南非遺展示體驗館(省文化館內)開課。
  • 10名非遺傳承人首次亮相校園 手工絕活接地氣
    ◤「非遺」傳承人為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5月7日,濟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鑫陽春會館,組織了10名濟寧地區的非遺傳承人來到濟寧職業技術學院,他們不僅帶來了精美的手工藝作品,還現場展示了看家手藝,這也是非遺手工藝項目傳承人首次帶著神秘的手工絕活到校園「接地氣」。 傳承人現場尋找「有緣人」  作為濟寧職業技術學院的主幹道,崇德大道是學生上課、吃飯和回宿舍休息的必經之路。
  • 佛山非遺吸睛又「圈粉」!| Amazing Foshan
    元旦當晚,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無獨有偶,近日,48部非遺紀錄片在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中心的非遺展映專區上線,佛山唯一入選的佛山剪紙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的記錄工作成果列入其中。
  • 人民日報:常州開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搶救性記錄
    由於時代變遷、後繼乏人等原因,許多瀕臨失傳的非遺項目隨著傳承人的去世而人走藝絕,這凸顯了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搶救性記錄是一項迫在眉睫的工作。在這方面,常州市的探索或能提供一些借鑑。但是,當論及一些老手藝面臨後繼乏人的窘境,姚惠芬很是無奈:「幹這活計需要極大的耐心和精力投入,如今沒幾個年輕人甘願坐這冷板凳了,手藝因『絕後』而失傳很常見。」與蘇繡相比,同處蘇南地區的錫劇和常州吟誦,知名度要低很多。正如姚惠芬所說,連蘇繡都面臨如此窘境,其他非遺項目的命運只會更加堪憂。
  • 成都新生代非遺傳承人:讓漆藝回歸生活
    成都新生代非遺傳承人:讓漆藝回歸生活 2017-05-19 20:07:47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何路曼
  • 巖彩琺瑯非遺傳承人不用筆也能畫畫
    不過,在過去很長時間,嶽紅莉一直苦於找不到傳承人。嶽紅莉之所以註冊抖音帳號,是因為她發現抖音很流行,她希望藉助抖音推廣巖彩琺瑯這門手藝。只是,她沒想到的是,竟然會有這麼多的年輕人喜歡這門手藝。單單一個巖彩琺瑯鯉魚圖的作品就有近55萬人點讚,很多網友留言說,他們很喜歡傳統的東西,想去繼承它。
  • 通過網際網路招徒的「非遺」傳承人
    【解說】打造工藝美術網站、網上招徒、去南極採風……你大概很難想像,這是一位「非遺」傳承人近幾年的工作狀態。近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東陽木雕」代表性傳承人黃小明在北京接受了中新網記者專訪,暢聊自己對「非遺」的理解。  【解說】今年54歲的黃小明留著一頭齊肩捲髮,眼神深邃、鼻梁高挺,和大多數人腦海中長鬍子白頭髮的「非遺」傳承人形象有些許不同。
  • 40個非遺傳承人進了中國美院非遺研培班
    浙江24小時記者 鄭琳通訊員 馮雨薇當民間的非遺傳承人,來到中國美院,會發生什麼化學反應?2019中國美術學院非遺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班突破傳統同質化的研培課程形式,以「跨界」為主題,開展實踐與理論綜合結合的研培課程。對於主題的設定以及課程設置的主旨思路,周武說:「我們不是要做一種形式上的跨界,而是從更深層次來思考這一話題。對於非遺手藝而言,跨界應該有多個層面,包括工藝的層面、技藝的層面和創作的層面。
  • 非遺在身邊,一起探尋非遺傳承人的中國地圖!有你家鄉的嗎?
    上個月16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傳承人名單,共計1082人。目前,全國五批共計3068名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非遺傳承人分布地圖6月9日,是中國第13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 「非遺」醋罈子 釀出幸福味——「非遺」傳承人趙謝勇創業致富記
    「非遺」醋罈子 釀出幸福味——「非遺」傳承人趙謝勇創業致富記圖為「非遺」傳承人趙謝勇在香醋坊辛勤勞作。「如果不把老祖宗的手藝重新拾起來,也許,這門手藝就會荒廢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裡,想想也挺可惜的。」在溫潤的醋香中,漂泊異鄉的趙謝勇談起他二十多年對釀醋工藝的堅守,充滿了一顆匠心對「老手藝」的執著和憐惜。「從小就吃自家釀造的糧食醋,已經吃慣了。無論走到哪裡,最念的還是家鄉味兒!」
  • 非遺傳承人——羅煥文
    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並將書法作品「守正」贈送給羅煥文先生!——新華在線網特邀總編朱長雲先生專訪「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先生「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上周應邀出席「國潮京典非遺造辦」第九屆京作文化節活動,與北京特色「風箏」非遺傳承人羅煥文先生相遇進行了交談並做專訪;從「風箏」的起源、發展和北京風箏的特點,同時,了解到羅煥文先生對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
  • 又見大理「守藝人」非遺進社區,與傳承人邂逅大理非遺文化之美
    又見大理「守藝人」活動開幕   本次活動精選大理州最具特色、地域風格的非遺項目,組織相關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民間藝術家現場傳習。  白族布扎第四代傳承人楊銀梅,傳承製作布扎也有20多年。他們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     正確認識非遺、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會把非遺技藝好好傳承下去。
  • 市縣級非遺,光靠手藝會"餓死"?
    麵塑傳承人李剛(左一)與其他非遺傳承人正在展示技藝。  □ 本報記者 王德琬  "非遺"是活的,不能將保護工作單純地理解為放進博物館或劇團。唯有合理利用才能促成發展,成功的產業化運作可有效反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形成良性循環,因此"非遺"項目生產性保護勢在必行。
  • 科技為傳統非遺插上翅膀,濟南木偶戲傳承人要把手藝做活
    「講中國故事,傳文化基因」為傳統木偶戲注入新活力「我曾碰到過一位非遺魯繡的傳承人,老太太今年已經八十多了,她的作品簡直太棒了惟妙惟肖,但是由於做的作品很少,懂這個願意去買的也少,宣傳渠道更是有限,所以這位老太太至今還靠在街邊賣鞋墊為生。」李秀平回憶。
  • 非遺傳承人趙樹憲:匠心堅守卌六載 絨花傳承一世情
    趙樹憲沒有想到,隨著清宮劇《延禧攻略》的熱播,他和他製作的絨花成了新晉「網紅」——今年已經65歲的趙樹憲是南京民俗非遺博物館內的一位非遺傳承人,製作絨花已經有四十六載了。本人供圖就是這樣一道道精細的流程,對於製作者的手藝和經驗要求極高。就算同一朵絨花,也需要數支不同規格的絨條,因此,最簡單的絨花也要花費至少兩天時間來完成。「做每一道工序都要有基本功,因為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做絨花就像蓋房子,有一道工序做不好都不行。」趙樹憲坦言。
  • 新增13人 南湖區非遺傳承人讓「老寶貝」活起來
    這些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紛紛結合自身特色,通過展演活動、培訓等形式,讓廣大百姓近距離接觸、了解、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保護中,激發廣大群眾的國家情懷和文化自信。,他們在香囊製作技藝的市級非遺傳承人、非遺文化志願者鄭鶯鶯的繩結展演下,還近距離感受了非遺作品中的手藝與匠心。
  • 看點丨蘭州非遺傳承人亮「絕活」秀技能
    為弘揚傳統文化,6 月 11 日,蘭州市文旅局開展非遺日宣傳活動,讓非遺傳人亮絕活,並通過非遺項目展演和線上線下直播的形式,讓非遺「活」起來,助力非遺企業復工復產。在現場,刻葫蘆、蘭州剪紙等靜態「非遺」項目傳承人現場製作展示拿手絕活、作品,讓群眾近距離了解「非遺」。
  • 傳非遺手藝,守鄉土文化!松陽這個鄉鎮這麼幹
    齋壇鄉  如何傳非遺手藝,守鄉土文化  齋壇鄉依託悠久的農耕歷史、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打造「魅力齋壇」。  何香蘭是松陽麥稈扇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在她家中,擺放著茶具、手提包、拖鞋等十幾種不同造型的麥稈工藝品,造型美觀、結實耐用,特別是其中編織精美的麥稈扇,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為了讓麥稈工藝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十幾年來,何香蘭一直自我鑽研,不斷改進工藝、樣式,同時通過教授學生等方式,做好傳承工作。
  • [松陽]傳承非遺手藝 守護鄉土文化
    松陽縣委十屆十次全會指出,要推動文化資源產業化,引導非遺項目、特色小吃、傳統「百工」向歷史文化街區集聚,要深化全縣域民俗節慶活動,建立健全常態化的活態傳承、展演機制。齋壇鄉擁有悠久的農耕歷史,孕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近年來一直致力於將文化力轉化為生產力,把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持續打造「魅力齋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