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桂林獨秀峰周圍,有一座石頭城,人們都說它是桂林的「城中之城」。因為它是明代靖江王府的所在地,故通稱「王城」。
又由於它在南明時期曾作過永曆皇帝朱由榔的行宮,所以也稱「皇城」。在清代,它又是廣西貢院的所在地。王城雖幾經盛衰更替,但至今仍保存著當年的城垣和宮殿臺基,以及「御園」裡的月牙池等文物古蹟。讓我們從王府說起吧。靖江王府明太祖朱元璋開國不久,便欽定封建諸王之制,於洪武三年(1370)分封他的九個兒子和一個侄孫為王,以達到「眾建宗親以藩王室」的目的。
明太祖的侄孫朱守謙,是朱文正的兒子,幼名鐵柱,亦名煒,洪武三年被封藩桂林,稱為靖江王。明太祖為何要分封他的侄孫?原來,朱元璋同胞兄弟四人,三個胞兄都在他起兵前死去,其中兩個絕嗣,只有長兄留下了後裔。長兄的兒子朱文正曾跟隨太祖轉戰沙場,屢建奇功,後因「恃功驕侈」被貶死於安徽桐城。朱元璋因此而對侄孫朱守謙倍加憐惜,故在分封諸子時,也把年僅五六歲的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同年,朝廷差人到桂林為朱守謙擇地建府。
經過命官的左挑右選,終於決定將城中獨秀峰下元順帝(惠宗)的「潛邸」擴建為王府。王府的修建從洪武五年開始,經過二十多年,才算基本完工。王府的建築布局,以獨秀峰為中心,山南為宮殿,山北為「御園」。端禮門、廣智門、承運門、承運殿、王宮門、後寢宮等,都與獨秀峰在南北一條中軸線上。今天,我們從正南面的端禮門邁進王城,沿著古樹濃蔭的甬道前行約120米,便到了廣西師範大學的正門。放眼一看,那宮你殿式的門樓矗立在青石臺基上。這青石臺基即為當年王府承運門的遺址。從承運門走過約56米的青石御道,即到承運殿。
宮殿臺基長寬各約60米,四周為青石砌成。臺基及其勾欄望柱、雲階玉陛都是當年的遺物,至今保存完整。從殿臺遺址的規模和所用石料的巨大,刻工的精細,以及出土的琉璃瓦當、勾滴、鰲頭、鴟吻和花磚看來,可以想見昔日王府宮殿的堂皇富麗。從承運殿北下,即為圜殿。再後是寢宮,宮左為社稷壇,右為家廟。圍繞宮殿,當初還廣建樓堂廳館、亭閣軒室,構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為了適應王屬遊觀的需要,在宮後闢有「御苑」。
獨秀峰聳立在御苑之中,月牙池開鑿於山的東北麓。池水引自獨秀峰下的清泉。當年,池中備有彩舟畫舫,亭臺樓榭、松林竹圃、柳園鹿苑點綴其間,遠山近景倒映月牙池內,清幽雅靜,美不勝收。「蓬萊雲鳳仙凡景,殿宇宮庭錦世間。」這是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寧對其王府的贊詩,題刻於獨秀峰山壁上。在靖江王府的古建中,保存得最完整的算是王城城垣。王城東西寬329米,南北長556米,面積182,924平方米。城牆建於洪武二十六年(1393),高出現在的地面約8米,寬22.5米,內外均用方方整整的大青石建築,中間填以灰砂、碎石、泥土,夯緊打實,十分堅固。
全城開四門,東稱體仁,南名端禮,西為遵義,北日廣智。其中除廣智門為近代所改建外,其餘三門均系原建,保存完好。城牆上原有的女牆和城樓,或毀或圯,均已無存。從洪武九年(1376)朱守謙就藩到永曆四年(1650)清軍攻陷桂林,在靖江王府裡,前後共生活了十四個藩王。這些王孫公子及其爪牙,橫行市井,魚肉百姓,為害一方。朱守謙在桂林,「好比群小」,「淫虐於市」,激起了「粵人怨諮」,結果被朱元璋召回戒諭,後錮死於南京。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寧「淫縱害人」,引起民怨沸騰,受到嘉靖皇帝的斥責。
然而,在這座王宮裡,卻也誕生了一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大師,他就是清初著名畫家石濤。靖江王府曾受到農民起義軍的衝擊。嘉靖四十四年(1565),桂林西面古田農民軍,在壯族首領韋銀豹領導下,攻入桂林,進擊王府。農民軍戰士登上端禮門,與守卒激戰。後因官軍紛紛趕來,韋銀豹才率眾撤離。永曆皇宮與定南王府從1644年福王在南京即位到1662年永曆帝在昆明被殺,是歷史上的南明時期。這期間,靖江王府先是作為永曆皇帝的皇宮,隨後又成為清朝定南王孔有德的王府。
這期間,王府裡風雲變幻,蒼黃反覆。清順治二年(1645),第十三代靖江王朱亨嘉聽到清兵南下,南京失守,福王垮臺的消息,就勾結柳州衛指揮孫金鼎、總兵官楊國威陰謀監國。是年八月初三,朱亨嘉「俟各官入朝,脅之拜舞呼萬歲」。駐桂林的廣西布政使關守箴、提學使餘朝相「皆從之」。接著,朱亨嘉命總兵楊國威留守桂林,親自率領兵卒、宗室約二千人沿灕江直下梧州。亨嘉到梧後,正在梧州的廣西巡撫瞿式耜、巡按鄭封「皆不朝」。
亨嘉惱羞成怒,立即逮捕瞿式耜,並將他押回桂林。這時,兩廣總督丁魁楚已奉唐王朱聿鍵在福建稱帝,年號隆武。當他得知朱亨嘉爭位時,便決定興兵靖難。他下令思恩參將陳邦傅率兵攻入桂林,將朱亨嘉逮捕,械送福州處斬,然後另立朱亨為靖江王。這位末代靖江王,在清軍入桂時投環自殺。順治三年十一月(或說十月)十四日,在隆武、紹武(朱聿粵年號)政權相繼垮臺後,兩廣總督丁魁楚和廣西巡撫瞿式耜等擁桂王朱由榔稱帝於肇慶,年號永曆。
第二年正月,清軍攻克肇慶,朱由榔奔往桂林。於是,靖江王府就成了永曆皇帝的皇宮。永曆帝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流亡皇帝,他貪生怕死,聞警即逃。當一部分朝臣簇擁他東逃西竄時,已任文淵閣大學士兼吏兵二部尚書的圖四瞿式耜團結並率領桂林軍民,堅持守城。順治七年十一月,當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指揮清軍大舉進攻桂林時,瞿式耜抱著「城存與存,城亡與城」的決心,上城督戰。當時,正在桂北一帶督戰的張同敞聞訊兼程趕回桂林,協助瞿式耜抗清。
但寡不敵眾,桂林城終被攻破。清軍入城後,逮捕了瞿、張二公。他們被囚禁在獨秀峰下,受盡嚴刑拷打。張同敞的眼睛被打傷了,手臂被折斷了。但他們誓死不屈,作詩唱和,互勉堅貞。瞿式耜有詩寫道::「已拼薄命付危疆,生死關頭豈待商。二祖江山人盡擲,四年精血我偏傷。羞將顏面尋吾主,剩取忠魂落異鄉。不有江陵真鐵漢,腐儒誰為剖心腸。」張同敞和詩說:「異國凋零作故疆,首陽一死尚留商。舌存不信乾坤去,臂斷寧同兒女傷。胡語可憐原漢語,帝鄉無路是愁鄉。幽魂應變天邊月,照見孤臣鐵石腸。」
詩中充滿了浩然正氣。經過四十天的囚禁,瞿、張二公終於在是年閏十一月十七日被孔有德殺害於疊彩山上。後人在他們就義處修建「仰止堂」,樹立瞿、張二公成仁碑,以為紀念。孔有德打下桂林後,即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他淫樂享受,殘殺黎民,罪惡累累。順你治九年(1652)七月,原大西農民軍領袖李定國,率部由湖南武岡來攻桂林。孔有德「知不可為,命家人舉火。自縊死。」就這樣,一個富麗堂皇的王府,竟毀於一炬。第二年正月,清軍由梧州北上,最後佔領了桂林。
廣西貢院在王城的端禮、體仁、遵義城門上,各有一塊石坊,分別書刻「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四字,顯示了清代廣西科舉的盛況。從順治十四年(1657)靖江王府故邸改為貢院後,它就成了廣西舉行鄉試的地方,並且堪稱廣西舉人、進士的發跡之地。據光緒末年增修的《臨桂縣誌》記載,在清代二百六十多年中,僅臨桂(縣治在桂林)一縣就出了進士190人。其中兄弟為翰林者三對,叔侄為翰林者兩對,有七科同登五進士者,還有三代為翰林者,五代連科者
這些科舉場上的盛事,至今仍為桂林父老所津津樂道。端禮門上的「三元及第」坊,是嘉慶二十五年(1820)兩廣總督阮元為桂林狀元陳繼昌建立的。陳繼昌是乾隆間著名宰相陳宏謀玄孫。他於嘉慶十八年中鄉試第一名,稱為解元,嘉慶二十五年參加會試和殿試,都名列第一,叫會元、狀元。據史料記載,我國從隋朝實行科舉取士,到清嘉慶中,連中三元者只有13人。所以當陳繼昌中了狀元,放做直隸布政使時,大學士潘學恩特贈他一副對聯以為祝賀:畿輔為屏,越五百裡,科名蓋代,第十三人。
體仁門上的「狀元及第」石坊,原在端禮門上的景福樓,是道光二十一年為桂林狀元龍啟瑞而建的。光緒二十六年石坊被火焚裂,後來重建於體仁門,並增刻了光緒十五年桂林狀元張建勳、光緒十八年桂林狀元劉福姚的名字。從光緒十五年到光緒十八年,朝廷連開三科,其中光緒十五年科,臨桂出了五進士,光緒十八年科,臨桂又中八進士,而且兩科狀元都是桂林人。因此,民間就流傳著「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的贊語。遵義門上的「榜眼及第」坊,是光緒二十七年為同治四年(1865)殿試第一甲第二名桂林榜眼於建章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