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同北魏墓葬壁畫不僅在中國古代墓葬壁畫史上,而且在中國古代繪畫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中國古代繪畫史上,漢風與唐風之間有本質差異。漢風代表華夏傳統,唐風融合中外於一體。漢唐之變主要是在南北朝時期完成的,南朝畫跡遺留極少,北朝墓室壁畫、石窟壁畫所幸多有保存,成為今天探討漢唐之變的主要實物依據。北朝歷史不足二百年,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時代佔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歷史走向的近一百年。雖然此後北魏遷都洛陽,東魏北齊又移都鄴城,西魏北周定鼎關中,都城幾經變遷,但在文化上都是平城時代的延續伸展、發揚光大。因此,可以說,不深入了解大同北魏墓葬壁畫,很難了解漢唐之變。
平城時代的近一百年,北魏從部落時代步入人了封建時代,其間北魏國家社會變化之劇烈,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墓葬壁畫不可能不反映這種劇烈的變化,而且它的表現更加形象而具體、細緻,成為我們今天理解北魏平城時代的一面鏡子。
應該看到的是,北魏曾將上百萬人口遷移到大同附近,大同地下埋藏著平城時代近百年間的北魏墓葬,其數量巨大。大同地區的考古工作近年來才有序有規模的開展起來,已經發現的墓葬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壁畫墓葬所佔份額更小,還不足以反映平城北魏墓葬壁畫的全貌。但已經發現的約二十座墓葬壁畫已經呈現出豐富、複雜、奇特的面貌,要完全認識理解這些墓葬壁畫還不現實,還只能在我們的能力範圍內嘗試加以解讀。
一、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發現概況
大同北魏墓葬壁畫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種為墓室壁畫,一種為葬具畫像。葬具又可分為兩類,一類為房形或模仿房子的石槨,一類為木棺或石棺。還有個別在火炕式棺床前立面繪製壁畫的墓葬,可以單獨進行討論。以上墓葬正式發表材料的不足二十座,加上零星發表的則超過二十座。零星發表的材料從來源和材料本身來看,多可以使用,因此,本文討論的基本材料包括正式發表和零星發表者。這些墓葬材料可分為三個階段。
圖1 山西大同智家堡沙場北魏墓棺板畫
第一階段相當下五世紀五十年代前。可以確定的壁畫墓葬只有一例、即大同沙嶺7號墓(太延元年,435),有墓室壁畫。
第二階段相當於五世紀六十年代前後。大同雲波裡墓、仝家灣M9(和平二年,461)、大同迎賓大道M16有墓室壁畫。大同南郊電焊器材廠北魏墓M185、M229、M238、M253、大同智家堡沙場北魏墓有棺板面。毛德祖妻張智朗墓(和平元年,460)、最近搶救的一座滿繪佛像的墓葬屬於房形石槨墓。解興石堂(太安四年,458)外形似棺,但影作木構。介於棺與房形槨之間。
圖2.1 山西大同湖東1號墓出土 一童子二龍銅飾件
圖2.2 山西大同湖東1號墓出土 蓮花化生銅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