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歷代墓葬壁畫:北魏見庖廚宴樂,元代則山水人物

2020-12-21 澎湃新聞
20世紀50年代至今,大同地區考古發掘的壁畫墓達30餘座。由大同市博物館出版的《熠彩千年——大同地區墓葬壁畫》選取了其中18座墓葬的150餘幅壁畫作品,時代涉及北魏、遼、金、元四個時期。北魏壁畫以庖廚宴樂、出行、狩獵為主,民族特色鮮明;遼代壁畫以庭院家居、男女侍者為主題,生活氣息濃厚;金代壁畫將備茶、侍酒與宴樂完美融合;元代壁畫以水墨所繪山水人物為主,時代特徵突出。

《熠彩千年——大同地區墓葬壁畫》一書是對大同地區不同歷史時期墓室壁畫的發展概貌、歷史價值及藝術成就的首次系統展示,澎湃新聞經授權刊發其部分章節內容。

東風裡遼代壁畫墓起居圖

壁畫藝術是中國美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古及今,源遠流長。墓葬壁畫作為中國壁畫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描繪了真實的歷史,填補了技藝的空白。從現有考古材料和文獻記載可以推斷,墓葬壁畫出現於西漢早期,到西漢晚期漸興。魏晉南北朝時期,伴隨佛道興起,外來文明傳入,墓葬壁畫在保持漢代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取得了重大發展,滷薄儀仗圖、狩獵宴飲圖和格式化墓主畫像成為主流,隱逸題材開始出現。至隋唐五代,經濟發達,思想活躍,對外交流頻繁,文化藝術更是展現了其繁榮之態,墓葬壁畫的發展也達到了頂峰。其在秉承傳統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出行儀仗、山水花鳥、仕女等題材大為流行,繪畫技藝不斷精進。兩宋時期,社會生活等多方面發生重大變化,文化形態呈現平民化傾向,墓葬壁畫內容多涉及日常生活習尚和封建迷信思想。遼、金、元三代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在學習吸收中原先進文化的同時亦保留了其自身的民族特色。遼代墓葬壁畫不僅承繼了唐、五代的部分傳統,同時吸收宋代的某些風格,而且更表現出自身的特色,狩獵遊牧和起居宴飲場景較多出現。金代墓葬壁畫部分承襲遼代因素,同時也包含宋代墓葬壁畫中「開芳宴」的表現形式。元代受統治階級喪葬觀念的影響,墓葬壁畫藝術的發展走向了尾聲,壁畫題材沿襲了遼金和兩宋時期的風格,同時受社會環境影響出現了新興的隱逸圖和山水圖。

遼代周家店紙箱廠壁畫墓南壁收財帛圖

根據已發表資料,大同地區壁畫墓葬涉及的時代主要為北魏、遼、金、元四個時期。北魏時期定都平城(大同),歷經百年經營,平城成為中國北方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墓室壁畫藝術空前發展。遼、金、元三代分別將大同作為西京,經濟、文化領域欣欣向榮,墓室壁畫的發展迎來又一高峰。

沙嶺M7北魏壁畫墓墓主夫婦圖

北魏,一個由北方少數民族拓跋鮮卑建立的王朝。他們源於大鮮卑山,從嘎仙洞走出一路南遷,雄峙塞北草原,肇建魏於盛樂,398年,道武帝拓跋珪由盛樂遷都平城,北魏進入嶄新的平城時代,至孝文帝遷洛的近百年間,北地各民族匯聚平城,鮮漢雜居,在三至六世紀的北中國演繹著他們民族融合的歷史篇章。平城由一座邊塞重鎮成為人口百萬的國際大都市,她見證了一個時代,容納了數個民族,匯聚了多元文化,也遺留了大批珍貴的遺址、遺蹟和墓葬。

仝家灣M9北魏壁畫墓狩獵圖

平城地區北魏墓葬主要分布於大同城東及城南,其中已發掘帶有圖像資料的墓葬數座。墓葬圖像以繪製位置的不同可以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墓室壁畫,墓室壁畫通常在地仗層上以紅線起稿,然後用黑線勾勒定型,最後進行填色渲染,個別圖案直接單色繪製;另一種為葬具圖像,包括石槨彩繪及漆棺畫像,石槨彩繪一般直接在石壁上繪製,而漆棺畫像則是先給棺板上漆、再繪圖案。本書涉及到的帶有圖像資料的墓葬有5座:沙嶺北魏壁畫墓(M7)、仝家灣北魏壁畫墓(M9)、雲波裡路北魏壁畫墓、智家堡北魏石槨壁畫墓和文瀛路北魏壁畫墓。

文瀛路北魏壁畫墓胡人牽駝及力士圖

北魏墓葬圖像題材可分為世俗生活、精神世界、鎮墓闢邪和裝飾圖案四類,具體內容包含:墓主宴飲圖、儀衛出行圖、露天宴樂圖、生活勞作圖、狩獵圖、樂舞雜戲圖、胡商圖、武士圖、伏羲女媧圖、神獸祥瑞圖及裝飾性圖像。墓室正壁通常繪有墓主宴飲形象,左右兩壁多為狩獵出行和生活勞作場景,甬道處多繪鎮墓武士及異獸形象。圖像內容及風格上包含了東北三燕文化、高句麗文化因素,河西魏晉時期因素,中原十六國時期漢晉傳統文化因素和外域因素。整體來看,北魏平城墓葬圖像秉承漢魏壁畫的傳統,又吸收了同時期東北地區、河西地區及南朝墓葬壁畫的文化因素,同時又融合了西方外來文化,在融會貫通後獨具特色。這些北魏墓葬圖像,極具藝術價值、考古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填補了中國古代繪畫史的一段空白,表現了北朝民族融合的特色,為我們了解北魏社會增添了新渠道。

遼,是我國北方地區以契丹民族為核心的少數民族政權。契丹世屬東胡系統,世代遊牧於潢水(今西拉木倫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一帶。916年,契丹跌剌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國家政權。遼政權建立後不斷向外擴張,938年,攫取了燕雲十六州,其版圖擴至今天的北京地區、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帶。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治大同府,從此確立西京大同重要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

遼代許從贇壁畫墓門吏圖

遼代西京轄區內的大同、宣化等地區至今發現的遼代壁畫墓,是長城以南地區壁畫墓發現的主要區域之一。大同地區已發掘的遼代壁畫墓以圓形單室磚墓居多,坐北朝南,一般都由墓道、甬道和墓室三個部分組成。本書涉及到的壁畫墓葬有7座:許從贇夫婦壁畫墓、周家店紙箱廠壁畫墓、臥虎灣4、5、6號墓、糕點廠壁畫墓和東風裡壁畫墓。

遼代許從贇夫婦壁畫墓西壁影作門樓

周家店紙箱廠遼代壁畫墓待客圖(摹本)

該地區遼代壁畫墓大多為漢人墓葬,壁畫多繪於四壁及頂部,通常先用紅褐色粘泥或草拌泥抹打底,然後抹白灰一層,在白灰上以墨線勾出輪廓, 並塗彩作畫。壁畫內容豐富,多沿襲晚唐時期墓室「宅院化」的裝飾題材,具體有出行場景、花卉圍屏、門侍圖、散樂場景、生活場景等。綜合墓葬紀年資料,本書涉及的壁畫墓可分為兩期:第一期為遼穆宗到遼興宗時期(951—1055年),代表為許從贇夫婦壁畫墓(982年)、周家店紙箱廠壁畫墓;第二期為遼晚期,其代表為臥虎灣6號墓(1083年)。

早期遼墓壁畫布局通常為三層結構,上層穹窿頂及四周,圖像內容為天象圖、星宿圖;中層位於穹窿頂下的立壁上端,為彩繪仿木樑架結構等;下層一般為以朱色影作立柱分開的獨立人物畫面,主要表現庭院內景。晚期遼墓壁畫圖像發生改變,墓頂一般繪有日、月、星球、雲氣及富有象徵意義的三足金烏、桂樹、玉兔等;北壁改繪以「湖石花卉」為裝飾的折屏,折屏屬三扇居多,後增至五扇或者六扇,屏之上方垂以帷幔,兩側各立一侍者;西壁大體是描述車、馬出遊的庭外場面;而東壁則為宅內日常生活用具的題材。壁畫圖像場景均來源於日常生活,人物特徵主要為漢人形象,也有契丹人形象,反映出長城以南的農耕文化為背景下的社會生活,也體現了在遼的長期統治下大同地區漢族文化與契丹文化的大融合。

東風裡遼代壁畫墓出行圖

金,是由居住在我國東北的女真族建立起來的少數民族政權。女真作為一個民族的稱謂,出現在五代、遼時期,但其歷史淵源,可自隋唐時期的「靺鞨」、南北朝時的「勿吉」。唐武則天時,靺鞨粟末部首領大祚榮建渤海國後,靺鞨七部中的黑水部開始稱女真。及遼滅渤海,女真遂自黑龍江中下遊南遷至渤海故地,成為遼的附庸。勢力迅速壯大的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於1117年建女真國,擺脫了遼的控制。1122年,女真改國號為「金」,後三年,滅遼朝,隨後又於1127年滅北宋,形成了與南宋政權對峙的局面。金襲遼制,大同仍為西京,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南郊雲大M1金代壁畫墓宴樂圖

金代徐龜壁畫墓宴樂圖

大同地區已發掘的金代壁畫墓多為長方形單室磚墓,墓向坐北朝南。本書涉及到的壁畫墓葬共3座:大同市南郊雲大M1、M2和徐龜墓。壁畫以彩繪為主,空間布局較為規律,墓室頂部繪星宿或花卉圖像;墓室四角多用墨線或彩繪表現仿木構件;北壁上部多繪帷幔、下部左右各有一名侍者,不見墓主形象;東西壁主要表現日常生活場景,通常以備茶、侍酒、宴樂圖居多;部分墓葬甬道兩壁繪有車馬出行圖。大同金代壁畫墓從壁畫題材和布局形式來看,明顯與大同地區遼代壁畫墓具有承襲關係,而散樂侍酒的形象則是受到宋墓中流行的「開芳宴」題材影響。本書提及的三座墓均為漢人墓,相比較而言雖然也有女真服飾的表現,但更突出的則是地域性和家族性的影響。

金代徐龜墓墓頂星宿圖

元代馮道真壁畫墓道童奉茶圖

元,是我國北方草原地區的蒙古族所建立起來的一個封建王朝。1206年,蒙古族的首領鐵木真開創大蒙古國,自稱成吉思汗。隨後,經過了連續不斷的討伐、徵伐,先後滅了西夏和金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並且還通過西徵,佔領了中亞廣大地區和今俄羅斯的部分疆域,徵服的範圍及今天的波蘭、匈牙利等地。至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即可汗位,於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1276年,又滅了南宋,到1279年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元初,蒙古政權沿襲了遼金時期大同作為西京的建制,至1288年才由西京路改為大同路。此時,大同路是通往大都、俄羅斯和西亞各國的交通樞紐,是當時著名的都市之一。

1992年齒輪廠元代壁畫墓備茶圖

大同地區元代壁畫墓多為單室磚墓,坐北朝南,墓室平面呈方形。本書涉及到的元代壁畫墓共3座:馮道真墓、1986年齒輪廠壁畫墓和1992年齒輪廠壁畫墓。墓室的四壁及頂部通常繪有壁畫,壁畫製作方法為在磚牆上先抹褐色粘泥,其上再抹白灰,將白灰面打磨光滑,然後在白灰面上繪製墨色壁畫,局部圖像有點彩。墓室頂部有表示祥瑞的雲鶴圖;壁面近頂部處有磚砌或直接用墨線表現的仿木結構;四壁內容主要為奉酒侍茶圖和山水人物圖。其中奉酒侍茶圖主要採用墨線勾勒的手法,題材上承自宋金時期,以兩組人物分別表示備茶獻酒,體現出墓主人日常生活的奢華;而山水人物圖多以屏風畫的形式出現,其中多包含隱逸及宗教因素,或受當時社會環境所影響,主要表現墓主人的志向及宗教觀。

1986年齒輪廠元代壁畫墓賞蓮圖

縱觀大同地區北魏、遼、金、元時期的墓葬壁畫既在不同程度上保留了各自少數民族的特點與傳統,又吸收、融合了漢族的風尚和文化。大同地區出土的這批壁畫資料,作為民族融合與多元文化的典範,生動地展現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貌,極大地豐富了中國壁畫藝術內容。

1986年齒輪廠元代壁畫墓山居圖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從大同北魏墓葬壁畫看漢唐之變
    漢唐之變主要是在南北朝時期完成的,南朝畫跡遺留極少,北朝墓室壁畫、石窟壁畫所幸多有保存,成為今天探討漢唐之變的主要實物依據。北朝歷史不足二百年,北魏定都大同的平城時代佔近一百年,而且是奠定北朝歷史走向的近一百年。雖然此後北魏遷都洛陽,東魏北齊又移都鄴城,西魏北周定鼎關中,都城幾經變遷,但在文化上都是平城時代的延續伸展、發揚光大。因此,可以說,不深入了解大同北魏墓葬壁畫,很難了解漢唐之變。
  • 中華藝術探源|不了解大同北魏墓葬壁畫,很難了解漢唐之變
    平城時代的近一百年,北魏從部落時代步入人了封建時代,其間北魏國家社會變化之劇烈,為中國歷史上所僅見。墓葬壁畫不可能不反映這種劇烈的變化,而且它的表現更加形象而具體、細緻,成為我們今天理解北魏平城時代的一面鏡子。應該看到的是,北魏曾將上百萬人口遷移到大同附近,大同地下埋藏著平城時代近百年間的北魏墓葬,其數量巨大。
  • 沙嶺北魏壁畫墓:窺見北魏平城民族融合社會風情
    據了解這是一個由12座北魏時期墓葬組成的墓葬群,共出土文物200餘件,其中有一座磚室墓,有著保存精美的壁畫且有文字紀年,為北魏平城時期眾多墓葬中惟一的。「你看,北魏時候人們已經懂得吃羊雜了。」同行的大同文史學者趙忠格指著一幅壁畫風趣地說。在這幅畫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兩位穿著鮮卑服飾的男子正在殺羊,下面有陶盆接著羊血,另一場景有一火烹,正在炙烤羊肉串。
  • 鮮卑歸來|大同沙嶺北魏壁畫摹制揭秘
    鮮卑歸來|大同沙嶺北魏壁畫摹制揭秘左:雲岡石窟第5窟南壁窟門西壁金剛力士右: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帶年號的漆皮題記▲大同沙嶺北魏壁畫中的宰羊畫面克隆?1月12日,「另一個世界的想像——大同沙嶺7號北魏墓葬壁畫與雲岡石窟藝術展」,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展出,很多考古、美術界專家學者,在看到這些壁畫的複製品後,幾乎個個驚嘆:「了不起」。那麼,這些壁畫究竟是如何被「克隆」的?
  • 山西地區古代墓葬壁畫探微
    北魏墓中的星象圖。這幅北魏江陽墓室頂部壁畫,繪於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圖中有星辰三百餘顆,有的星辰用線聯成星座,中央用淡藍色繪出一條縱貫南北的銀河,為一般星圖所少見,是研究北魏時期星圖的珍貴資料。 金元墓葬壁畫 生活百態,看盡人間煙火 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生活的地區。
  • 山西歷代壁畫,中國藝術之瑰寶!
    ﹀ ﹀ 北齊墓葬壁畫近年來成為古代東方藝術世界最吸引人的藝術品種。太原王郭村北齊東安王婁睿墓壁畫、太原城郊王家峰北齊名將徐顯秀墓葬壁畫,描繪墓主人生前生活的顯赫場面和死後飛升的空幻境界,形象生動,色澤豔麗,線條流暢,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特徵。
  • 圓桌|「壁上乾坤」有淵源:從山西北朝壁畫說到漢唐壁畫
    唐總章三年(670)李勣墓、鹹亨二年(672)燕妃墓圍繞棺床三壁均繪有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屏風壁畫。雲岡石窟研究院研究員王雁卿以《沙嶺北魏壁畫墓漆畫札記》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表示,2016年,雲岡石窟研究院複製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壁畫時,為了準確體現壁畫原貌,對墓葬出土的漆畫和壁畫反覆辨認,並對漆畫殘片重新作了拼對,辨清了漆畫的一些細節內容。
  • 「壁上乾坤」有淵源:從山西北朝壁畫說到漢唐壁畫
    唐總章三年(670)李勣墓、鹹亨二年(672)燕妃墓圍繞棺床三壁均繪有以女性人物為主的屏風壁畫。 雲岡石窟研究院研究員王雁卿以《沙嶺北魏壁畫墓漆畫札記》為題進行了發言。她表示,2016年,雲岡石窟研究院複製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壁畫時,為了準確體現壁畫原貌,對墓葬出土的漆畫和壁畫反覆辨認,並對漆畫殘片重新作了拼對,辨清了漆畫的一些細節內容。
  • 壁上畫屏:從漢代壁畫裡的雲氣紋到清代的墨葡萄
    陝西西安理工大學西漢墓壁畫其中發掘報告編號為「西壁第四組」的是一個宴樂場景(見上圖),一扇正面而立的寬大的屏風右側連接一扇較短的屏風,形成半封閉的結構,女主人和六位女性賓客坐在屏風前。三面曲折的桯構成人物外側的半封閉結構。屏風兩側露出半身的侍女,暗示著其後還有另外的空間。這組人物前方另外兩組賓客坐在低矮的榻上,欣賞中央舞者的表演。
  • 燦爛輝煌的山西古代壁畫
    山西現存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裡,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代、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十多個朝代,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多,包含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風格,內容豐富、技藝精深、特色鮮明,居全國之首。
  • 大同沙嶺北魏壁畫墓 1000年前鮮卑族漢化見證
    沙嶺北魏墓及大同市歷年發掘的重要北魏遺存分布圖。    之一洞中出現蠟燭——盜墓賊算是「老手」     山西大同有位書法家叫殷憲,被稱為大同「活寶貝」,他曾是某大學黨委書記,後來又擔任大同市書協主席、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會長。
  • 山西壁畫重生的N種方式_山西新聞_山西新聞網 - 主流媒體 山西門戶
    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摹制壁畫出行圖。 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摹制過程。 在上海博物館,為了迎接山西的九原崗墓葬壁畫,拆了博物館的大門;在北京大學賽克勒考古與藝術博物館內,先後展出了山西高平開化寺壁畫及大同雲岡石窟研究院「摹制」而成的大同沙嶺北魏7號墓葬壁畫;而名為「保護與傳承——山西寺觀藝術暨文獻展」也早在2017年4月在國家圖書館舉辦,寺觀壁畫的複製品成為那次展覽的最大亮點。
  • 山西大同發現北魏墓,墓室堪稱十裡畫廊,千年前鮮卑人在糾結什麼
    這座城市是疆域遼闊的北魏的首都,後來北魏孝文帝開始把首都遷往洛陽,全盤漢化,在此之前,北魏的首都則一直都是大同,對於大同,南朝的史書記載甚少,而北朝則不注重這方面的記載,導致平城這座古都的秘密一直未能揭開。
  • 1500年前的北朝墓葬壁畫 首次大規模齊聚山西博物院
    、牲畜、田產、庖廚、宴飲及樂舞百戲表演等。婁睿墓壁畫的發現,轟動一時,被譽為當年國內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是上承魏晉、下啟隋唐的代表作,填補了繪畫史上的空白。謝稚柳曾撰文《北齊婁睿墓壁畫與莫高窟隋唐之際畫風》論述該墓的繪畫風格:「北朝時期的繪畫,我們熟習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北魏、西魏壁畫,認為是代表了整個北朝的畫派。但這一墓葬(北齊婁睿墓)壁畫的發現,揭示了魏與北齊之間畫派出人意外的不同。
  • 從壁畫到人物俑,安徽博物院平城文物展勾勒北魏都城繁華往昔
    從壁畫到人物俑,安徽博物院平城文物展勾勒北魏都城繁華往昔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20-05-15 12:59
  • 南郊發現大型西漢壁畫墓
    南部為一幅宴樂場面,女主人與賓客並排跽坐於圍屏之前的木榻之上欣賞面前的樂舞,前方兩側各有一組人物,均為女性,席地而坐,欣賞樂舞,面前有圓案,案上有漆樽、耳杯等。中間舞人身姿婀娜,雙手執紅飄帶翩翩起舞。券頂之上展現的是一幅羽化升仙場景,所有仙禽瑞獸均飛向墓門方向。
  • 上海書評︱沈睿文:拓跋-北魏考古概觀
    孝文帝更是通過「太和十四年詔書」,進一步確定以「永固陵式」的建制為此後北魏帝陵的範式,並在洛陽瀍西北魏諸帝陵得以切實執行。由此北魏政府執政的政治文化取向與決心可見一斑。大同地區所見北魏墓葬也貫穿了這樣的過程。
  • 【解讀】歷代鴟吻(南北朝-元)
    歷代鴟吻(南北朝-元)下圖是本文提到的幾處重要的鴟尾
  • 山西大同這27個地方被國家重點保護,看看都是些啥寶貝
    大同是山西省省域副中心城市,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位於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黃土高原東北邊緣,實為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且扼晉、冀、內蒙之咽喉要道,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古稱雲中、平城,曾是北魏首都,遼、金陪都,境內古蹟眾多,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8處。
  • 太原小井峪小學操場下,挖出唐代壁畫墓
    古墓被發現後,我們看到墓葬裡面有壁畫,有一些罐子,還看到有一塊正方形的石頭,應該是墓志銘之類的。」山西壁畫不勝枚舉山西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裡現存的數量居全國之冠更彌足珍貴的是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遼金元直到明清各個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