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的一種共識:山西壁畫以其完整多樣、典型獨特、製作宏偉、自主創新且自成一體,高度反映了中國古代壁畫的發展進程。山西現存古代壁畫:從南到北綿延千裡,涵蓋了從漢代、北魏、北齊、隋唐、五代、宋代、遼代、金代、元代、明代、清代十多個朝代,總面積達2.5萬平方米之多,包含著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風格,內容豐富、技藝精深、特色鮮明,居全國之首。
山西省境內寺觀壁畫遺存數量達2.5萬平方米,分散在全省各地的道觀、寺廟中,佔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70%以上,尤其是元代以前的壁畫,更是佔全國寺觀壁畫遺存的90%以上。它與敦煌的石窟壁畫、陝西的唐代墓葬壁畫呈「三足鼎立」之勢,是中國壁畫藝術極其重要的表現形式。山西壁畫從唐開始,歷五代、宋、遼、金、元,至明清、民國,延續1000多年,內容豐富,既有儒釋道,也有地方民俗,且技法精湛,令觀者嘆服。各時期的代表作品,將地域的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高度融合,像一幅幅靈動鮮活的縮影,向今天的人們展現著古代生活的圖景。
而山西為什麼寺觀壁畫遺存數量居全國之首,應得益於這些寺觀大都地理位置偏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開了戰火和各種動亂。除此原因之外,中國建築多是土木建築,牆倒自然畫毀,保存非常困難,而且一旦牆皮脫落,壁畫也就沒有了。但中國做牆的技術非常完善,如永樂宮至今已經900多年歷史了,仍然沒有開裂,這些是年代稍晚的西方壁畫都達不到的。這些做牆的經驗,從《營造法式》到《天工開物》都有記載。
——墓室壁畫,保留至今的山西墓室壁畫主要有漢代、北朝和元代三個時期。平陸棗園村壁畫墓是漢代壁畫的重要代表,屬於東漢時期的墓室壁畫,畫中呈現的雙牛牽引耬車和大型犁鏵,反映了當時農村生產技術大有改進;壽陽縣北齊厙狄迥洛墓壁畫,以絢麗斑斕的藝術長卷反映墓主人生活的顯赫場面或死後的空幻境界;太原王郭村北齊東安王婁睿墓的壁畫、王家峰北齊名將徐顯秀的墓葬壁畫,有很強的時代特徵和地域文化特徵。元代墓室壁畫隨元代整體畫風的變化而變化,大同西郊元墓就與前代風格完全不同,其中的《論道圖》、《觀魚圖》、《道童圖》和《疏林晚照圖》反映了墓主的生前生活、情趣和愛好。圖中人物意態生動,景致優美,筆法流暢而蒼勁,有南宋人遺規;其章法結構又頗受北宋和金代畫法的影響,並且具有文人畫的某些特色。
———寺觀壁畫,在山西現存的壁畫中,分量最重、數量最多的是寺觀壁畫,寺觀壁畫大多是土坯泥牆上彩繪的壁畫。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壁畫,是國內僅存的唐朝寺觀壁畫,雖然年代久遠,畫面殘損,但畫藝精湛,保存良好,堪稱中國古代寺觀壁畫的上品;山西現存五代及宋遼金時期的壁畫6處,分別是平順縣大雲院彌陀殿、高平市開化寺大雄寶殿、靈丘縣覺山寺塔、應縣佛宮寺釋迦塔、朔州市崇福寺彌陀殿、繁峙巖山寺文殊殿,面積近千平方米;芮城永樂宮壁畫是元代寺觀壁畫經典作,它不僅反映了道教神祗的完整體系,而且成為一部歷史人物的圖像總匯;明清兩代的寺觀壁畫,如汾陽縣聖母廟、新絳縣稷益廟、太原晉祠關帝廟、霍州市聖母廟,反映的多是中國歷史傳說和歷史人物,實際描繪的是人間的具體生活,如捕蝗、耕穫、戰事等。
——石窟壁畫,大同的雲岡石窟有很多壁畫遺存。石窟壁畫藝術是我國豐富的藝術寶庫,但隨著佛教的進一步世俗化,宋、元以後大規模的石窟開鑿已非常少見,對佛教的崇拜已被廣泛散布於城鎮鄉村的寺廟所取代。
記得有人曾經這樣說:山西壁畫,如一幅徐徐鋪開描繪中國璀璨歷史的丹青長卷。廟堂高遠,抑或民間煙火,都被細緻真實地還原出來,為世界了解山西又打開一個特別的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