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
近日,社科院發布報告預警樓市:房價只漲不跌的時代已經過去。從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發現,這份預警的背後含義是在改變購房者的樓市預期。
在報告的同時社科院還有相關的統計數據放出,在因城施策的背景下,2017年之後京津冀地區的房價有明顯的降幅。從數據來看,降幅最高的廊坊三年半的時間房價下跌46.9%,可謂差一點就被腰斬了。而廊坊作為環京地區購房者的重要購房地,在調控之後房價的水分也被急速擠出。除了依靠北京的環京地區之外,部分房價熱度較高的旅遊城市也被擠出了樓市過熱的水分。青島、海口、西雙版納、北海的房價下跌幅度都超過了兩位數。
該份報告數據鮮明,意圖明顯。預警的氛圍十分濃重。可以說是將樓市即將出現的危機直接擺在了購房者的面前。
一直以來,炒房者似乎都相信房價是只漲不跌的。只可惜從2017年開始樓市調控政策的力度加大,給炒房者實實在在地上了一課。最難忘的一課就是環京地區的房價在限購之後應聲下跌。許多剛剛加注環京地區的購房者被狠狠地按在地上摩來摩去。
頻繁的預警、建議、輿論引導。當前國家對於樓市的發展也更注重依託大範圍的輿論氛圍去瓦解居民對於房價上漲的預期。從這一問題為突破口,逐漸的引起購房者重視,防範炒房和房價過快增長帶來的風險。
目前我國的樓市調控政策能夠做到立竿見影的地區不多,只有那些真正有水分的城市房價降幅才最高,才算是主動的降價。其他城市只要還有人口的基礎和購房者的需求,那麼降房價的過程都是政策之下的被動降價。因此,不少城市房價上漲的虛火還在,預警房價的「危機」也是有必要的。
房子依然是居民一個不肯割捨的投資和理財方式,但如果將房子變成了主要的理財工具,那麼房子存在的意義恐怕也就要發生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