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2021-01-12 中國僑網

  融媒+賦能創新傳承 廣東非遺「後浪」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289藝術園區開幕

  傳承古意,綻放新枝。近年來,廣東抓住數字文化崛起良好時機,加強智慧融媒賦能,不斷推動非遺傳承保護工作向前邁進。

  2020年12月28日,「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開幕。展覽由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南方報業傳媒集團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美術學院、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廣東省工藝美術珍品館、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支持。

  本次年度展覽現場展出逾百件(套)展品,迎來了廣東「非遺後浪」令人期待的集體綻放。第二屆廣東省「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獲獎作品,隨年度展覽同場亮相。展期將持續至2021年春節期間。

  勇於先行先試,大膽實踐探索,為進一步推進「十四五」時期廣東省非遺傳承發展工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制定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工程」,重點實施「強基、提升、振興、傳播、雙創、融合」六大行動計劃,力爭廣東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作為新聞傳媒參與非遺工作站建設的全國首例,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也通過自己的實踐,依託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走出了一條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線上線下融合發展之路。

  活力綻放▶▷非遺「雙創」「後浪」氣勢蓬勃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分為活力時尚、活力風物、活力空間、活力傳承、活力未來五大篇章,從精神、民俗、知識、技藝、藝術等不同維度,展現廣東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非遺後浪」氣勢蓬勃。

  展覽以當代石灣陶塑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潘柏林的匠心之作為開篇,帶領觀眾感悟嶺南非遺傳承人樸素虔誠的初心。從2017年開始,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與潘柏林訂下生肖藝術展「十二年之約」,每年推出潘柏林生肖主題陶塑展覽。為迎接即將到來的辛丑年,潘柏林推出牛年生肖新作《閒情樂》等系列作品,以臥牛背上牧童戲蛙的場景,表達辭舊迎新的美好意涵,共祝歲吉年祥。

  第二屆廣東省「非遺新造物」年度優秀案例徵集評選活動的獲獎作品,也在展覽現場正式與觀眾見面。活動自11月啟動以來,共徵集到來自全省各地市446件投稿作品。主辦方組織非遺、媒體、教育等專家組成評審團,從傳承價值、創新價值、傳播價值、市場價值、應用價值五大維度綜合評選,產生「2020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同時根據「市場價值/應用價值」與「創新價值」得分排名,評選出一批「優秀實踐案例」與「優秀創意案例」。

  「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多位來自潮汕地區的非遺傳承人與藝術家,在展覽現場大顯身手。潮繡、汕頭剪紙、潮州彩瓷燒制技藝、楓溪手拉朱泥壺、潮州麥稈剪貼畫……一個個古老非遺符號,演化為時尚創意設計,讓「潮文化」有了更「潮」的演繹。

  步入展廳,由汕頭文化創意產業協會美術專委會主任陳旭南創作的嵌瓷作品《海·魂》分外引人注目。深淺各異的藍色瓷片層層重疊,仿佛浪潮奔湧而來。他把潮汕嵌瓷從屋頂帶進現代公共空間,以傳統工藝與城市「對話」。另一幅陳旭南於2019年為深圳荔灣地鐵站創作的嵌瓷作品《海之狂想曲》,榮獲2020年度廣東十佳「非遺新造物」。色彩繽紛的瓷片寓意八方來客,他們身上帶著獨特的色彩,融入大灣區發展大潮,共同譜寫城市夢想的樂章。

  「『新造物』並非對傳統工藝的簡單復刻,更是人文內涵的創造轉化。」「非遺新造物」年度展覽策展人之一、廣州美術學院副教授錢纓說,參展作品從當代生活出發,重新連接傳統工藝,塑造多元產品形態,「非遺正在以一個更青春、更時尚的面孔,從未來向我們走來」。

  南北交融▶▷探索嶺南非遺傳承新路徑

  文化和旅遊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制定的《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提出:到2020年,傳統工藝的傳承和再創造能力、行業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力、從業者收入以及對城鄉就業的促進作用得到明顯提升。如今,傳統工藝振興的遠大藍圖,正在逐漸轉化成為生動的現實。

  年度展覽上,來自廣東本地的非遺傳承人、院校師生、文創企業推陳出新,跨界推動非遺融入年輕人群。高級工藝美術師盧桂榮年度新作《民族魂》,以萌趣的鼠年生肖形象為手拉壺體塑形;佛山木版年畫市級傳承人劉鍾萍等推出的「解憂年畫鋪裡的諸神復活」,通過賦予年畫圖案「新民俗」的闡釋,提升年畫體驗活動的儀式感,讓傳統年畫走進年輕人的生活;作為今年廣州美術學院畢業設計展「爆款」的《永慶坊AR公共藝術實驗》,運用AR技術為龍舟、雞公欖、醒獅等非遺符號塑造IP形象,推出當日便在線上展覽獲得超過40萬次點讚量。

  自然家、金璃方、萃華珠寶、不二造文化等文創企業也用優秀作品說話,以設計力量展現老手藝在現代應用的潛能,使非遺再度煥發時尚與創意的活力。

  為加強全國傳統工藝工作站之間的交流互鑑,年度展覽還特設傳統工藝工作站交流展區,同場展出來自全國18個傳統工藝工作站年度成果:杭州市拱墅區傳統工藝工作站《一齣好戲》,以當代插畫活化華縣皮影、海寧皮影技藝;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攜手老字號企業推出「格薩爾英雄史詩」限量鋼筆套裝,助推非遺走進生活;貴州雷山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八福花絲銀盤」則採用了多種苗族民間花絲製作技藝,盡顯匠心極致的工藝之美……在全國各地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大力支持下,南北造物智慧彼此交融,為年度展覽增添了一抹亮色。

  新人群、新模式、新連接、新審美、新價值……隨著「非遺新造物」品牌不斷成長,平臺也在賦能非遺創造更高的價值。為進一步推進「十四五」時期廣東省非遺傳承發展工作,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制定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工程」。廣東將在2021年建設一批非遺「雙創」工坊,提高傳統工藝發展水平,同時繼續開展「非遺新造物」徵集評選活動,積極發揮平臺作用,激發傳統手藝人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和帶動傳統工藝改進設計、改良製作、提高品質、培育品牌、拓展市場,促進形成有民族特色、能走進國內外市場的系列產品和品牌。

  融媒賦能▶▷為非遺傳承貢獻「南方力量」

  2017年6月,在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支持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與廣東省廣輕控股集團共建廣東省首家省級平臺型非遺工作站——「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開創新聞傳媒參與非遺工作站建設的全國首例。

  自成立以來,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立足廣州,聯動廣東,輻射全國,逐步形成媒體傳播、展覽活動、非遺教育、文創開發、空間運營五大服務板塊。作為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司認定的「城市傳統工藝工作站」之一,工作站以建設「國家級傳統工藝工作站(廣州)之家」為定位,充分發揮媒體平臺與跨界資源優勢,不斷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非遺保護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的「嶺南路徑」。

  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傳播中心,工作站充分發揮南方報業深入實施智慧轉型、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優勢,形成「線上全媒體,線下多場景」的立體傳播格局,為非遺活化帶來新機遇。從創辦「活力非遺年度致敬人物」品牌,到參與舉辦「2019廣佛國際民藝周」,工作站堅持打造有影響力的非遺融媒體傳播產品,提高廣東非遺的美譽度,推動廣東非遺閃光出彩。

  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傳承基地,工作站依託超過7000萬次下載量的南方+客戶端,致力為「非遺在校園」系列活動培植根基,為青少年營造認知、體驗、傳承、創新非遺的環境。工作站著重打造了「非遺少年說」廣東非遺青少年演講展示活動,開展了「非遺課外時」教育實踐系列活動。其中,「非遺少年說」參與人數突破44000人次,全網點讚超過3900萬,推動非遺走進青少年群體成果斐然。

  為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非遺創新平臺,工作站在非遺展示展演展銷、非遺衍生品開發、非遺特色小鎮及綜合體運營空間等領域開展全方位探索,助推非遺走進人們日常生活,走向文化消費市場。每年的「非遺新造物」系列展覽活動,工作站跨界聯合媒體、非遺、工藝、設計四大頂尖力量,共同推薦嶺南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新人新作,以設計創意拓寬傳統工藝在現代生活的應用空間。

  在打造英德市龍華村「南方鄉村藝術空間」的過程中,工作站引入國內外優質文化藝術資源,在龍華村打造了「紅色藝術創作集聚地」「全國美術學院藝術寫生基地」「文化創意農業園」和「非遺產學研平臺」四大基地平臺,充分發揮南方報業文化挖掘、產業導入、培育孵化等綜合優勢,探索非遺特色小鎮及綜合體運營建設,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非遺之窗」。

  2021年,工作站將繼續加強智慧融媒賦能,推動非遺在雲端漫步,通過加強融媒體矩陣建設,搭建南方+非遺頻道,實施「廣東省非遺網絡達人培養計劃」,推廣青少年「非遺網紅」,同步推出「非遺故事大會」系列活動,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語言講好廣東「非遺故事」,為非遺傳承貢獻「南方力量」。

  工作站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通過非遺融媒體矩陣建設、「非遺在校園」系列活動以及「非遺新造物」孵化行動三個抓手,進一步發揮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的媒體優勢,形成服務廣東非遺綻放的核心能力,做好廣東非遺綻放的「提燈者」「傳薪者」「創新者」,進一步推動非遺活化、市場化、品牌化。

  南方日報記者 楊逸 通訊員 遊原

  實習生 孫羽嘉 李曼霞

相關焦點

  • 「非遺新造物」:嶺南非遺可以這麼潮
    《大良魚燈》《BAO包子杯》變身裝置藝術的大良魚燈,化作屏風樣式的粵繡,數位化展現龍舟拆裝過程……自近日起到12月2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城市藝術周協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百變小蠻腰·活力新廣州」主題展開幕
    「百變小蠻腰·活力新廣州」主題展開幕 2020-01-17 09:30:00來源:央廣網
  • 天水市博物館2020年度展覽計劃
    根據天水市博物館黨支部會議研究決定,陳展宣傳部2020年展覽計劃如下:  一、天水市博物館原創展覽:  四、引進展覽:南梁革命紀念館革命文物展  展出時間:2020年8月5日—— 9月10日  展出地點:天水市博物館第一臨時展覽廳  五、天水市博物館原創展覽
  • 「輕量化」非遺文創產品為潮汕文化注入新活力
    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習近平最近,以潮繡、潮瓷、潮雕、潮塑、潮劇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關注熱點,如何開發非遺文化引發熱議。「輕量化」非遺文創產品為潮汕文化注入新力量歷史悠久,民間瑰寶巧奪天工說起潮劇盔頭,大家耳熟能詳,作為潮劇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盔頭的傳統製作技藝在潮汕地區已流傳了五百多年。2011年,「潮劇盔頭製作技藝」項目被列入汕頭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2020廣州花展春季活動重頭戲開幕在即——第27屆廣州園林博覽會...
    為進一步塑造和凸顯廣州「千年花城」品牌形象,在市委宣傳部的指導下,廣州市林業和園林局協同各部門,各區將全年花事活動整合,共同打造「廣州花展」主題品牌。以「廣州花展」為載體,濃縮花城一年四季的花事精華,讓廣州的「花城」形象更立體、更全面、更有辨識度,讓海內外朋友更深入地感知這座老城市的新活力,見證這座國際大都市的魅力。
  • 「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成全國非遺主題線路範本
    粵劇、醒獅、廣東音樂、廣繡、廣彩等享譽世界的非遺文化瑰寶在廣州傳承下來,經歷了兩千多年的歲月沉澱,在非遺保護下煥發出明珠般的光彩,成為廣州獨特的城市亮點。  近日,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在貴州丹寨舉行的「中國丹寨非遺周」上公布了12條「全國非遺主題旅遊線路」,4天的「廣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遺產深度遊」從160多條候選線路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
  • 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城共同推動「老城市,新活力」
    10月24日上午,主題為「老城市新活力」的廣州市2020年第210場復工復產新聞發布會在廣州塔舉行。廣州、佛山、汕頭、潮州四市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分別介紹了各城市「老城市,新活力」和文化出新出彩的相關成果。廣州正努力擦亮「廣州名片」,讓嶺南文化「活」起來,綻放新魅力。
  • 廣州要徵集100個「非遺新作品」
    面向社會徵集突出廣州特色「廣州非遺新作品展示宣傳系列活動」面向社會各界公開徵集作品。作品類型包括三類:一是代表性傳承人作品,即廣州的代表性傳承人運用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創作生產的作品;二是跨界合作作品,即設計師或設計團隊與廣州的代表性傳承人合作,主要運用非遺項目傳統技藝完成的作品;三是文創產品,即將廣州非遺資源運用於其他領域的跨界作品。
  • 易縣戀鄉首屆民俗文化節開幕 綻放鄉村旅遊活力
    9月24日,易縣戀鄉2017首屆民俗文化節在戀鄉·太行水鎮開幕,喜迎國慶中秋「雙節」,為廣大遊客奉上「色香味」俱全的「一站式」民俗文化盛宴。  本屆文化節以「中國戀·鄉村情」為主題,秉持「聚焦鄉村旅遊運營,傳承鄉村傳統文化」的發展理念,通過充分挖掘中國鄉村傳統民俗文化,發展民俗文化項目,搭建遊客參與體驗平臺,進一步激發廣大遊客「見山見水見鄉愁」的質樸情懷,進一步綻放鄉村旅遊活力。
  • ...換新顏」 廣州解放主題展覽在廣州起義紀念館開幕,展期將到今年底
    廣州解放主題展覽吸引了很多市民參觀。本欄攝影信息時報記者徐敏展出的廣州話標語和傳單。新廣州的第一批人民公僕南下工作團的畢業紀念章。信息時報訊(記者陳川通訊員陳何毅)10月14日是廣州解放70周年紀念日,由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主辦的廣州解放主題展覽「廣州1949」在廣州起義紀念館開幕。
  • 2020年1月市屬博物館展覽和文化展覽活動一覽表(匯總表)
    2019年12月2日至2020年3月1日西漢南越王博物館綜合陳列樓二、三樓臨時展廳7老城市新活力——紅色沃土出新彩專題展臨展廣東革命歷史博物館展覽以「老城市 新活力」為主題,梳理、挖掘近年來廣州在紅色文化方面的出新出彩的成就,通過視頻、照片等展現廣州豐富的紅色文化,弘揚傳承紅色基因,助力廣州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
  • 廣州探索非遺創新性 展現廣府非遺之美
    情景劇動態展現廣府非遺之美  11月22日至2020年2月在白雲機場舉辦的此次展覽,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主辦方介紹,這是80後、90後廣作新生代成果的首次集中亮相。
  • 廣州範,是什麼範?
    作為嶺南文化中心地、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廣州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凝聚和體現著廣州開放、包容、務實和敢為人先的城市精神。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今天開幕的廣州文交會,將以百場精彩展演掀起一場文化盛宴。以文化為靈魂雕琢城市,廣州如何綻放千年古城的現代新魅力?
  • 展覽《南北遺韻 靈指相承》在中國僑博館開幕
    展覽《南北遺韻 靈指相承》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蘇琳攝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16日訊 (記者 蘇琳) 1月16日,由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北京市東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北京市東城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協辦的展覽《南北遺韻 靈指相承》在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開幕。中國僑聯副主席齊全勝,東城區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富國出席開幕式。
  • 「新基建賦能數字經濟」——2020廣州國際創新節正式開幕
    11月28日,2020廣州國際創新節在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開幕。與廣州國資發展控股有限公司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攜手打造價值園區新標杆、科技金融新高地、科技服務新名片。天河人才文化節在創新節上同步開幕。2020年度天河人才文化節以「聚智薈才,穩創未來」為主題,組織舉辦超50場線上線下系列論壇、沙龍、展覽、對接會等活動,圍繞穩就業、推產業、助雙創、講政策、共扶貧五大板塊內容,服務企業超5000家,覆蓋人才近7萬人次。
  • 2020廣州海心沙AI花市(時間+地點+活動安排)
    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向市民呈現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海心沙的AI花市嘉年華將以「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為主題,引入「新時代·新民藝」——「花城看花」非遺新造物特展,邀請市民遊客到AI花市體驗非遺文化;既把「幸福郵局」搬入花市,也把「花城書香牆」開起來,還有「聽見花開」直播間一直播。
  • 故宮以東|宮廷老手藝 煥發新活力,宮廷新造辦非遺美學展將舉辦
    2020年10月28日,東城區文旅品牌"故宮以東"將聯手傳Plus非遺傳二代聯盟在嘉德藝術中心舉辦宮廷新造辦非遺美學展,展覽活動將持續到11月1日。10月31日上午,展覽同期舉辦"故宮以東|一見如故 溫'故'知'新'"主題圓桌會議,探討非遺在當代語境下與藝術、時尚、科技如何跨界,如何為城市提供文化動能,如何將文化遺產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產業等問題。
  • 活力新廣州 花地花又開老城區有了一張新的名片
    當晚,在愛樂青年管弦交響樂團與芳村合唱團強強聯手的音樂聲浪下,花地灣生活館在近兩百米的巨幅牆體上,運用了前沿科技手段的燈光秀,展示新時代的廣州魅力,生動描繪了「活力新廣州,花地花又開」的畫面。據悉,這場美輪美奐的巨幕燈光秀在10月每晚8時至9時都會點亮廣州之夜。
  • 2020年世界5G大會將於11月26日在廣州開幕
    陳岸明在發布會上介紹稱,2020年世界5G大會將於11月26至28日在廣州舉辦,本屆大會的主題為「5G賦能 共享共贏 5G+,By All for All」,將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會議方式,由開幕式、主論壇、高峰論壇組成。
  • 廣州荔灣區舉辦「西關新活力」2020年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
    ,由荔灣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主辦的「西關新活力」2020年荔灣區文化體驗月系列活動在永慶坊、粵劇藝術博物館、恩寧路、廣州文化公園等地舉行。系列活動包含文藝演出、讀書活動、文化講座、非遺展示等10餘項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