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探索非遺創新性 展現廣府非遺之美

2020-12-16 中國僑網

  這群「清華營」出來的「新生代」 玩出非遺「新意思」

  在人們印象中,古琴就應該是素樸、無華的,但正在白雲機場3號貴賓室展出的「廣作華章——廣作新生代清華創意設計工作營結業成果展」上,串聯著絢麗廣彩珠的「琴映彩珠」琴,卻以另一番豐盈典雅的面貌與我們見面。另一件琴身飾以廣彩雀羽,琴穗飾以牙雕荔枝的「丹鳳朝陽」琴,又呈現出一派斑斕的嶺南風光。配合雕工精細的山水琴桌,寄形於「廣作」二字的博古架,共同營造出一方古樸凝練,又有現代氣息的琴韻天地。

  情景劇動態展現廣府非遺之美

  11月22日至2020年2月在白雲機場舉辦的此次展覽,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主辦方介紹,這是80後、90後廣作新生代成果的首次集中亮相。3個廣式生活主題空間、40餘件新生代作品,展現了近年來廣州市在振興傳統工藝國家戰略下開展「廣作新生代提升行動」的創新實踐。

  「廣作」傳統上通常指清代廣式木作家具,近來日漸擴展成為本地傳統工藝的總稱。在這個總稱的意義上來講,它是我國傳統工藝中最有影響力的三大流派之一,自古便是廣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論是人們身著的廣繡、香雲紗服飾,還是日用的廣彩器皿、廣式家具,抑或是建築上生動傳神的灰塑、磚雕、木雕,都尋常可見,反映著廣式美學特點。

  展覽開幕式上,一場別開生面的廣府婚俗入門儀式在婚房中上演。新娘身著喜慶的釘金繡裙褂,姐妹為其撐著廣繡紅傘,跨過火盆進入新郎家;新郎父母正端坐在廣式家具的兩椅一几上,接過由新郎新娘奉上的廣彩紅色蓋碗「新抱茶」,大妗姐從旁以「飲過新抱茶,富貴又榮華」等吉祥祝詞相助;飲過茶後,新郎父母將手工打金的首飾贈與新娘,場面熱鬧歡快。廣作巧妙貫穿於廣府婚慶之中,讓新婚充滿儀式感和廣府味。扮演「家長」的也是年輕人,所以這齣既儀式感十足又頗具喜感的情景劇,讓周圍觀眾都看得忍俊不禁。

  這齣「戲」其實就是一場廣州非遺的動態展示。大家可以在現場看到西關小姐的中、西式婚服。中式嫁衣《娉婷》以優雅的廣繡與華美的釘金繡相結合,盡顯婀娜;西式婚紗《婉孌》在白色婚紗中融入中國戲服傳統龍鳳圖案,倩影妙曼。福氣滿滿的蝙蝠狀果盤裝著惟妙惟肖的仿生喜果——玉雕紅棗、欖雕花生、牙雕蓮子,祝福新人早(連)生貴子;床頭的龍舟燈,兩端按真實的龍頭龍尾等比例雕刻而成,中間燈光如星,正如廣州民間所說的「多春」,點亮了對生活的美好祝願。還有「玉雕+廣繡」的金玉滿桃首飾、「灰塑+琺瑯」的福鼠掛畫、「廣繡+紅木宮燈」的老鼠娶親燈……既蘊含著新生代們通力合作的靈巧匠心,又彰顯了廣府婚俗對美好寓意的獨特表達。

  廣州市非遺中心辦公室負責人董帥笑言,這樣的情景劇他們也是第一次策劃,大家的笑聲就是褒獎,說明達到效果了。

  廣彩配古琴 素樸之餘有典雅

  本次成果展上,由80後、90後的廣作新生代精心設計製作的40餘件廣作新品,重新營造出民眾日常的廣式生活空間——「座中君子,杯裡光陰」的嘆茶時光,「蘭之猗猗,揚揚其香」的山水琴韻,展現了廣作在當代生活中的可延展性。

  廣府人好飲茶,茶室是廣府人享受半日悠閒的一方天地。在廣作新生代營造的茶室裡,既有中式的茶桌、茶具、茶旗,又有西式的咖啡具,看似「不搭界」的排列組合,實則是對現代生活方式的一種自然過渡。有傳統,有新意,廣式的包容一覽無遺。「海上絲綢之路」廣式茶臺巧妙利用木塊中空結構,採取滴膠工藝,將「海絲」的宏大、抽象概念化為可見的實體形象;廣彩鶴春、藍地牡丹茶具飾以銀胎的琺瑯裝飾片,華貴且時尚;西式咖啡具《愛意滿溢》則以「滿溢」為主題,把廣彩傳統技法運用到西式器皿上。小小的嘆茶空間,以方寸茗器展示了廣作融貫中西的文化特質。

  而作為傳統中國人精神生活象徵物的古琴,創新形態也不僅停留在琴本身,而是擴展到了演奏和欣賞的空間。兩位廣作新生代用他們親手斫制的古琴,琴簫合奏嶺南古琴派代表曲目《碧澗流泉》,彰顯了「傳統」與「當代」的密切無間。

  「廣作新生代」的一位作者陳韻詩表示,新生代的創作者對於前輩們的創作,要儘量去消化和吸收其傳統的精髓,在創新的同時,不忘傳承;同時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多做一些符合當代年輕人口味的嘗試,讓更多人了解到其實傳統文化也可以很好玩。比如這次的蓋碗「藍地牡丹」「鶴春牡丹」,採用的花式其實就是廣彩最具傳統的花式之一,以牡丹花為主要紋飾,自清嘉慶始已誕生。但結合當代性的設計和空間演繹,仍然生機盎然。下一步計劃是希望能從年輕人的角度出發,做更多的跨界合作,「歡迎更多對廣州本土優秀傳統文化感興趣並有想法的小夥伴們,加入我們的隊伍,共同開拓,講好中國故事」。

  廣州探索非遺創新性 發展長效培養機制

  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廣作新生代並非臨時拼湊的集合,也不是一次功利性的短期培養,而是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理念和傳統工藝振興戰略下,建立長效培養機制的實踐。據介紹,為了探索廣作振興新路,早在2018年上半年,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就攜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調研團隊開展深度調研,遍訪20餘家傳承人工作室,建立起35位廣作新生代傳承人群基本檔案;2018年下半年,經遴選的25位新生代參與2018年廣作新生代提升季,來自各領域的知名專家為新生代們講授新時代視域下非遺的傳承與發展理念,引導新生代打開視角、開放眼光。

  2019年6月,廣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再次聯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以「提升傳承與設計能力」為主旨共同舉辦廣作新生代清華創意設計工作營。20位廣作新生代在名師指導下,以分組研習、分主題創作的形式,形成了婚慶、嘆茶、琴韻三大廣式生活空間的創作構想。並在接下來的數月,不斷交流合作,從而誕生出本次展覽中的一件件有新意、有內涵、有廣式生活氣息的新作品。

  來自清華美院的唐薇、陳輝、陳岸瑛、楊佩璋、王悅、羅幻、尹航等創作營導師也參觀了展覽,並走進新生代藝術家們在廣州的工作室以及仁威廟等廣州非遺的精華集成之所,現場指導,深入交流。創作營項目負責人陳岸瑛評價說:「廣作新生代傳承人生氣勃勃,充滿青春活力,是傳承弘揚嶺南傳統文化的新生力量。他們善於學習,勇於自我挑戰,其結業創作工藝精湛,構思巧妙,充滿生活氣息,體現出濃鬱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廣州市非遺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廣作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關鍵在於「人」,唯有以人為本,培育善於創造、創新的廣作後繼人才,才能引領廣作傳承發展,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創新表達。如何使非遺在更多領域和更高層面發揮文化的力量?資源轉化、跨界共生,推動「非遺+」新業態是一條值得認真探索的路徑。為此,廣州積極探索非遺與社會各行業的融合發展。非遺+商業、非遺+旅遊、非遺+文創、非遺+教育、非遺+動漫……,同時夯實跨界保障的非遺IP化、非遺的法律保護。一系列探索,廣州都走在了前列。(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黃燕)

相關焦點

  • 探索非遺傳承 廣州舉措領先
    這是廣州市頒布的第五批市級非遺傳承人,至此,廣州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達到151名。他們涉及了9大門類的30個非遺項目,既有「20後」的前輩,也有「80後」的後生。廣州層次合理而穩態的非遺傳承隊伍逐漸成型。可以說,廣州經過十年探索、建設,在非遺保護的「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逐漸找到了一條既有自己特色,又有實際效果的路子。
  • 廣州非遺:銳意創新 不拘一格
    廣州是全國非遺資源和非遺傳承保護強市,歷史上包括「三雕一彩一繡」、粵劇粵曲、廣東音樂在內的廣州手工藝品和表演藝術曾享譽世界。近年來,廣州出臺了《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辦法》,實施《廣州市發展振興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年行動方案(2020-2022年)》。
  • 這群「清華營」出來的「新生代」 玩出非遺「新意思」
    情景劇動態展現廣府非遺之美  11月22日至2020年2月在白雲機場舉辦的此次展覽,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廣州白雲國際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辦。主辦方介紹,這是80後、90後廣作新生代成果的首次集中亮相。
  • 越秀「廣府非遺進校園」入選全國十大優秀!大南路小學展演校園廣府...
    自2014年越秀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聯合越秀區教育局啟動「非遺進校園」傳承實踐試點活動以來,至少在40所幼兒園、小學、中學、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等多個教學培養層次開展「非遺進校園」實踐,探索出集教研、教學、實踐、教材、比賽、玩樂的「非遺進校園越秀模式」,形成百花齊放的非遺校園傳播熱潮
  • 「非遺新造物」:嶺南非遺可以這麼潮
    《大良魚燈》《BAO包子杯》變身裝置藝術的大良魚燈,化作屏風樣式的粵繡,數位化展現龍舟拆裝過程……自近日起到12月25日,由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廣東省文化和旅遊廳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廣州美術學院、廣州城市藝術周協辦,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非遺新作 不拘一格重抖擻
    許多作品大膽運用創新手法,充分體現出廣州非遺在面對當下社會生活多樣需求時的積極探索。如翟惠玲的作品《祥和》,以團結、吉祥、和睦為題材,以祖國遼闊的南北疆土為舞臺,以旭日東升、祥雲繚繞、瑞鶴翱翔、鳥語花香寓意祖國欣欣向榮,畫工精湛,將廣彩富麗、大氣的魅力展現無遺。
  • 是日七夕,小e帶你走進越秀非遺:廣府傳統婚禮習俗
    ,是流傳於廣州、佛山、中山、香港、澳門等廣府地區的重要人生禮俗之一。已經從事23年婚慶主持工作的盧瑋瑋坦言隨著時代發展,現在懂得傳統婚俗的人越來越少,她表示:「我會不斷創新、與時俱進,如加大推廣宣傳的力度,設計推出相關的文創產品,讓更多年輕人看到傳統文化散發的光彩。」
  •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在廣州開幕
    活力綻放▶▷非遺「雙創」「後浪」氣勢蓬勃  「活力綻放——非遺新造物2020年度展覽」分為活力時尚、活力風物、活力空間、活力傳承、活力未來五大篇章,從精神、民俗、知識、技藝、藝術等不同維度,展現廣東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實踐案例,「非遺後浪」氣勢蓬勃。
  • 廣州:非遺的復興 印證整個城市文化的脈動
    而以「保護有力、傳承有序、管理有規、融合有度」為特點的廣州非遺保護之路,也就在這日復一日的實踐探索中,被走得越來越寬闊。非遺的復興 印證城市文化的脈動紅線女藝術中心演出的第二天,楊新倫的嫡傳弟子、嶺南琴派第八代傳人謝導秀在海珠區東曉南路的家中,用他那極富辨識度的緩慢平穩的聲音告訴記者,當時全國「精通」古琴的專家不過區區50人左右,愛好者僅數千。
  • 一筆一划,以非遺文創領略嶺南之美
    信息時報訊(記者 黃熙燈)越秀公園響應非遺進公園,將優秀的非遺元素文創產品引入園內,有趣而有文化內涵的文創產品吸引市民遊客駐足觀賞,擴大了非遺文創的知名度。廣東地區優秀文化作品眾多,除了五羊石像系列文創與木雕系列文創,還有廣繡、廣彩、陶瓷等系列文創同樣值得我們去關注。
  • 越秀又添五項區級非遺
    該區第七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包括熊氏少林大易筋經、廣式燒賣製作技藝、廣式布拉腸製作技藝、廣府傳統婚禮習俗、粵語相聲新快報訊 記者鄧毅富報導 6月11日,廣州市越秀區「傳承文化瑰寶,講述中國故事」主題系列活動及通草畫展覽的啟動儀式在越秀區文化館舉行
  • 當景區遇上廣州非遺
    精工細作的中國器物,大多是漂洋過海,從一個叫「廣州」的城市運來的。時光荏苒,曾經風靡世界的廣州傳統手工藝品——廣彩、牙雕、紅木家具……依然在廣州的城鄉中滋蔓生長。這些現在被統稱為「非遺」的東西,已不再蝸居於工匠的作坊,而是走入了景區、社區、學校;與之伴生的傳統風俗、儀式儀規,也在更大的範圍內悄然復甦。
  • 廣州城中首個「非遺街區」在哪? 就是西關永慶坊!
    廣州城中首個「非遺街區」在哪? 就是西關永慶坊!廣州首個「非遺街區」亮相永慶坊4A景區明日開市,著力傳承廣府文化羊城晚報訊 記者劉星彤、通訊員穗文廣旅宣報導:廣州首個「非遺街區」即將亮相!
  • 廣州要徵集100個「非遺新作品」
    為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促進嶺南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的「廣州非遺新作品展示宣傳系列活動」正式啟動。活動公開向社會徵集並評選出100個非遺新作品,通過非遺作品來記錄歷史與當下,獻禮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本次活動由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廣州市各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協辦。
  • 四川非遺之美奪人眼目
    四川非遺之美奪人眼目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我省240多場活動精彩紛呈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示活動以「非遺傳承健康生活」為主題,圍繞傳統醫藥、傳統體育和餐飲類非遺項目,採取以網際網路平臺為主、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辦豐富多彩的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主要包括「中醫藥之美專題展」、「雲遊·四川非遺」影像展、「四川非遺購物節」、「名中醫四川行」和21個市(州)組織的240餘場非遺展演、展示、展銷活動。
  • 越秀區公示第七批區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單
    廣州點心師傅根據本土的飲食習慣對其進行改良,製作麵皮時加入蛋黃液,使麵皮呈淡黃色;餡料則以豬肉為主,味道清淡鮮美。廣式幹蒸燒賣的製作與北方燒麥一脈相承,色鮮味美,爽口不膩。本次申報布拉腸製作技藝非遺項目的單位為廣州市銀記腸粉店有限公司。銀記腸粉店創建於上世紀50年代,是主營腸粉、粥等美食的連鎖餐飲服務企業。經過近年的企業改革與創新,銀記腸粉店有了新的變化。縱觀廣州,以布拉腸出名的腸粉店也有多家。記者就本次申遺情況隨機採訪市民的看法,70多歲的譚先生表示:「我吃銀記布拉腸已經有很多年了,它薄薄滑滑的,味道鮮甜。」
  • 周末研學日記丨粵韻西關·非遺傳承,跟著西關大少尋找廣府印記
    廣府文化如遺珠,散落在我們身邊的每一個角落,粵語、粵菜、騎樓、粵劇……10月20日,Ai愛研學帶領著一班孩子們開啟「五感」之旅,看到、聽到、嗅到、嘗到、觸到粵韻粵味,收穫豐富的非遺知識、獨特的廣府生活體驗和專屬的廣繡作品。
  • 【美翻】花都非遺「釘金繡裙褂」亮相2020廣東時裝周!現場大片來了
    【美翻】花都非遺「釘金繡裙褂」亮相2020廣東時裝周!精美的裙褂——姚日文攝9月9日作為市級的非遺項目的小茹裙褂攜手非遺技藝創新服飾及傳統釘金繡裙褂亮相2020廣東時裝周-
  • 滬滇攜手傳承非遺文化,用時尚語境呈現彝繡之美
    由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專業教師團隊設計布置的展臺 傳承非遺文化,用時尚語境視覺呈現彝繡之美經上海市委宣傳部和上海市合作交流辦統一部署,在雲南省委宣傳部的指導下,上海視覺藝術學院充分發揮藝術院校專業優勢,整合上海地區相關高校和時尚、文旅行業資源,以民族服飾、刺繡和植物文創為主題,積極推進與雲南省非遺領域對口幫扶,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廣泛參與,助力少數民族地區非遺資源的創造性轉化,推動地方特色文旅產業創新性發展。
  • 非遺裙褂閃耀廣東服裝周T臺
    2020年9月9日晚,在廣州的白雲國際會議中心,釘金繡裙褂非遺傳承人唐志茹的「小茹裙褂」攜非遺技藝創新服飾及傳統釘金繡裙褂登陸2020廣東時裝周,給觀眾帶來傳統非遺文化和現代服裝時尚的碰撞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