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乞丐以無產階級自居制定乞討官價

2020-12-20 騰訊網

1952 年在中山音樂堂召開北京市反貪汙公審大會,審判宋德貴等7犯

>>解放後,乞丐們以無產階級自居,自稱「共產黨來了,乞丐也應該大翻身了」。東安市場的乞丐們集體商議,給東安市場的所有商號按店鋪大小和利潤多少定出乞討的官價。金店利潤最高,乞討一次,最少要給40元,利潤最少的普通商店每家也要10元。

>>官價定出後,乞丐們一家商鋪一家商鋪地逐個乞討。如果商鋪不給,就賴著不走,或者輪流乞討,使商家做不成生意。據商人們反映,每天應付乞丐的開支,多的時候數百元,少的時候也得100元以上。

「三反五反打老虎」

緣起:「猴皮筋,我會跳,三反五反我知道。反貪汙、反浪費,官僚主義也反對。」「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飯,專吃大壞蛋,大壞蛋……」

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新中國,這兩首兒歌傳遍了大江南北,也傳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有錢的地方,管錢的地方,無論大小,都挖出了「老虎」。1952年2月1日的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舞臺上曾公審過7隻「大老虎」,審判員響亮的聲音,至今還留在老人們的腦海中……

尋跡

2011年8月10日:音樂聖殿裡鬥過「大老虎」

從中山公園西門進去,繞過幾處假山,穿過中山堂社稷壇就會看到一座中西合璧的白色建築——中山公園音樂堂。

外表質樸的中山公園音樂堂如今是一座大型現代化建築,它的現代氣質和紫禁城的古樸遺風,相得益彰。現在,它是一座現代化專業音樂廳,其音響效果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聲學研究所鑑定,聲學指標接近維也納金色大廳。

中山音樂堂始建於1942年,1949年8月,音樂堂隨中山堂一併移交中國人民解放軍北平軍管會所委託的人民文工團管理。此後,音樂堂經多次修建。1952年,拆了鐵絲籬笆,修了臺板,建了圍牆。為解決露天劇場「雨來散」的狀況,1955年由市財政撥款加了頂棚。當時,縱向深度33米,橫向跨度48米的大廳內不見一梁一柱,在國內外均屬罕見。直到1958年,修建了貴賓廳後,音樂堂才具備了現代劇場的標準。1997年,北京市政府又投入大量資金,將中山音樂堂重新翻建成世界一流的音樂聖殿。

音樂堂總經理助理史永鋒介紹說,每年近300場的演出團,使音樂堂成為北京專業音樂廳中演出場次最多,最有影響的劇場之一。

中山公園音樂堂接待了眾多國內外知名的藝術家和藝術團體的演出,在音樂堂演出團體名錄上可以看到中國愛樂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德國柏林德意志歌劇院、雪梨交響樂團等中外106個團體。中山公園音樂堂是北京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音樂季的主場,也是北京國際音樂節的主要演出場所。就在上周五,世界級的指揮大師巴倫博依姆還與蒂凡音樂節管弦樂團在這裡巡演。

這周五,中山公園音樂堂的舞臺上將上演《李祥霆古琴命題即興音樂會》。誰又想到,在59年前,這個舞臺曾公審過一樁與劉青山、張子善案齊名、並震驚全國的大案,7名貪汙犯得到應有的審判。這裡傳出的審判聲震懾了多少隱藏著的「老虎」,迫使他們走到人民的面前低頭認罪……

僅僅才過了不到60年,很多人已記不得,或根本不知道這裡曾發生過什麼,只有優雅的音樂,一天一天地重複。

工商界幾乎每家都有隻「老虎」

「新中國成立前後,我父親何生武是北京印刷同業工會的頭兒,做過市工商聯的副主席。現在的西四京華印刷廠當年就是我們家的。火車票、電車票、銀行的帳本、支票,以至教科書都印……」在西城區北長街前宅胡同6號,60年前的往事,勾起了87歲的何永江老人無限回憶。

那時跟現在差不多,談生意也要請客吃飯,像印銀行帳本、支票,就是我父親請銀行界的人吃飯,在飯桌上談定的。但這種請客、吃飯、送禮花的錢當然不能入正式的帳本,所以才有了「謹慎帳」,也就是帳外帳。這些在1952年,在現在看來,都屬偷稅、漏稅,當然也就是「三反」的內容。

「1952年,全國『三反』運動,我父親當然是『老虎」。那時,的確像毛主席說的,「有錢的地方一定有老虎。」因為偷稅、漏稅的問題在工商界挺普遍,幾乎每一家都有。

「老虎鬥老虎」逗樂軍代表

1952年,揪出的「老虎」很多,大多被關在學校,或是像中山公園音樂堂這樣的禮堂裡,準備次日的交待或批鬥。何永江老人說,聽他父親講,「老虎」們在一起時也互相「串」一下。「你什麼問題,我什麼問題,害怕嗎?」有的人剛被揪出來,很膽小,也沒挨過批鬥,不知道第二天會發生什麼,「請教」有經驗的「老虎」。被安慰地說,沒事,就是喊幾句口號。不知道是誰出了個餿主意:要不咱們提前演練一下?

於是,大晚上的,學校在禮堂裡響起了「打倒貪汙犯,打倒奸商……」的口號聲,喊聲驚動了看守的學生和糾察隊員。大家奇怪:怎麼「老虎」鬥起了「老虎」?」被叫來的軍管會代表一看也被逗樂了。

「這樣的事我還親身遇到過一次。那年,我在山東某大學學習,那裡也打虎,『老虎』被押在學校裡,夜裡他們就自己喊口號演練。看守的一名當地學生家裡也是資本家,一邊管教『老虎』們,一邊自言自語地叨嘮著,明天不知道我們家是不是也有『老虎』?」何永江回憶。

中山音樂堂內公審「大老虎」

何永江指著一街之隔的中山公園說,1952年,北京最大的「老虎」之一—公安部處長宋德貴就是在那裡邊公審的,當時的報紙連篇累牘地報了很多天,不僅有北京的,還有全國的報刊。

宋德貴的腐化墮落是從結識天津東華貨棧經理趙溪橋開始的。趙溪橋與宋德貴相識後,趙溪橋就每天請宋下館子。單請宋德貴吃飯一項,趙溪橋就花了1.6億元(舊幣),還行賄1.3億元以上。宋德貴在北京吃遍了最好的飯館和最好的酒席。據查,宋德貴幾乎每天都要喝一兩瓶上等的白蘭地,北京許多有名的飯館都知道這位公安部的宋處長。

1951年4至9月,公安部委派宋德貴負責到東北購運木材。宋德貴利用這個機會,夥同行政處副處長劉玉澤、生產科副科長王珍以及蕭順和等人,勾結趙溪橋和北京祥利木廠老闆楊生祥大肆貪汙、盜竊國家資財。宋德貴讓趙溪橋包運木材,照章每車皮只能裝25立方米的木材,他們卻裝了30立方米。僅此一項,趙溪橋就從中撈取7億元。

1952年2月1日那天,在中山公園音樂堂與宋德貴同時接受公審的還有大貪汙犯薛崑山、雷亞卿、孫建國、王丕業、夏茂如、杭效祖。宋德貴被判處死刑。

相關焦點

  • 十月革命前後的俄羅斯 到處是乞討的乞丐
    1916年—1919年的俄羅斯,衣食無著出門乞討的俄羅斯老百姓。 火車站附近,小孩子牽著為盲人的大人出外乞討。
  • 十月革命前後的俄羅斯,到處是乞討的乞丐
    >1916年—1919年的俄羅斯,衣食無著出門乞討的俄羅斯老百姓火車站附近,小孩子牽著為盲人的大人出外乞討乞討好不容易討得了食物,就這麼坐在火車鐵軌上吃了個乾乾淨淨打著赤腳,衣衫襤褸的乞丐,出外乞討的女乞丐。
  • 幼師孕婦中英文跪地乞討 80%人居然被乞丐給秒殺了
    幼師孕婦中英文跪地乞討 80%人居然被乞丐給秒殺了 2018年09月04日 16:08:20  來源:海峽導報
  • 5000年歷史上,最牛的乞丐,穿光緒皇帝的黃馬褂乞討30年
    5000年歷史上,最牛的乞丐,穿光緒皇帝的黃馬褂乞討30年!在現在已經很少可以看到乞丐了,但是在古代,乞丐遍地都是,他們不會想辦法自己掙錢,在大街上到處乞討,因此人們對乞丐的印象都不是特別好。並且乞丐也很邋遢,渾身髒兮兮的,很不討人喜歡,因此人們都會刻意的避開乞丐。但是,我們今天說的這位乞丐並不像其他乞丐那樣,相反他可以說乞丐裡的最成功的一個人。他是5000年歷史上最牛的乞丐,穿光緒皇帝的黃馬褂乞討30年!他不僅非常有錢,還有名,並且名留青史。
  • 「丐幫幫主」周飛:坐飛機乞討 呼籲立法保護乞丐
    坐飛機、穿西服、戴墨鏡、留搞怪髮型,網上稱他為「最潮乞丐」,讚美與譏諷各半。他一貧如洗,卻自稱要從乞丐的角度出發,才能明白這個人群被歧視的程度。他的最高目標是促進立法,以保護這群人的尊嚴同樣不被踐踏。他自嘲是坐飛機巡迴乞討的「丐幫幫主」。有人卻說,只不過是一個流浪漢,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 印度七旬女乞丐在寺廟前悽慘乞討,卻是一個不缺錢的富家女
    據《印度時報》11月6日報導,印度一個70歲的女乞丐長期在寺廟前乞討,當寺廟工作人員驅趕她時,意外發現她身上竟然有很多錢。警方調查後發現,女乞丐不僅有足夠的存款,而且竟然還是一名富家女。報導稱,這個70歲的女乞丐名叫R·帕魯瓦泰(R Paruvatham),常年在印度本地治裡(PUDUCHERRY)的一座寺廟前乞討為生,睡在寺廟旁邊歇業商店前的人行道上。近日,由於印度宗教和慈善捐贈機構決定重新開啟寺廟前的一些商店,於是工作人員開始驅趕住在商店前的乞丐們。
  • 中國清代乞丐丐幫,從打狗棍說起
    乞丐的產生不晚於文明社會,古代名人如伍子胥、百裡奚、晉王室公子重耳、齊國名相管仲等都有乞食經歷,記載散見於《左傳》《戰國策》《史記》等歷史文典之中。當然,這只是那些仁人志士度過難關的權宜之計,但從側面說明,個體乞丐的存在已是較為普遍的社會現象。貧困是乞丐產生的首要社會根源,萬不得已誰願意放下尊嚴乞討?!
  • 「職業乞丐」宋天福:把乞討當成事業,如今有車有房攢下千萬財富
    隱藏於民間的高手,有著深藏不露的蓋世技藝,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看過溫文爾雅的文人,雷厲風行的商人,技術精湛的藝人,能人異士中,你見過沿街乞討的「職業乞丐」嗎?很多人乞討是迫於生計、流離失所,但這個乞丐並非因衣食問題而選擇乞討,他是因追求事業而選擇乞討。
  • 一生乞討,討來三座學堂!首位載入中國正史的乞丐——武訓
    看著如今的社會,幾乎各個國家都存在著一種卑微的職業——乞丐。他們是常年以乞討為生的人,被其他職業者叫做「要飯的」或者「叫花子」,他們身處於社會階級的最低端,不斷卑微地向別人乞求,接受著人們的施捨,同樣也承受著別人歧視和羞辱。
  • 一個心繫天下的乞丐,通過乞討攢錢辦學,讓世人都記住了他
    大多數人眼裡的乞丐乞討都是為了混口飯錢,不過有一個人例外。他雖然也是乞丐,但是他不是為了生活乞討,而是為了辦學校,他就是乞丐界的奇人—武訓先生。武訓先生本名不叫武訓,這個名字是張曜知道了他辦學校的事,才給他取了這個字—訓。
  • 「職業乞丐」宋天福:把乞討當成事業,如今有車有房攢下千萬財富
    這句話的「丐施」意為像施捨乞丐那樣布施於貧寒百姓,這從側面說明乞丐作為一種身份,古已有之。乞丐,民間俗稱叫花子,是指以乞討為生的人。「乞」在古時候作乞求、求討之義,也可作給予之義。乞丐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而用這一詞來形容乞討之人是從宋代開始的。
  • 五一節,上饒東嶽廟,跟著乞丐去「乞討」
    圖文/詹愛玉圖文/詹愛玉從東嶽大殿出來,碰到一名老乞丐。雖說是五月天,但他卻穿棉襖,棉襖表面的人造皮,層層脫落,像長了皺紋的老樹皮。一根竹杖,一個碗,就是所有的「道」具,大殿的一方臺階,是他的「道」場。圖文/詹愛玉老人面對香客,從不說話,只伸出碗。我把錢放入碗裡,坐在他身邊,與他聊天。老人姓鄭,今年70歲,家住沙溪。
  • 汶川地震中最感人乞丐,4次捐出全部乞討所得,他後來怎麼樣了?
    期間,有一個用手走路的乞丐,艱難的走到捐款箱,把自己乞討來的零錢全部捐了出去。幾天之內,這位乞丐捐獻四次,累計金額185元。乞丐的義舉引起了工作人員的注意,志願者多方調查終於找到了乞丐的位置。面對採訪的鏡頭,乞丐說出了自己捐款的真實想法,「那麼多好心人幫過我,我沒能回報什麼,心裡一直很內疚。」這段樸實的話感動了很多人,所以他也成了汶川地震中「最感人乞丐」。
  • 清朝乞丐長啥樣?老照片中的他們拖家帶口去乞討,還有一種丐幫幫主...
    當權者只顧自己享受,不顧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吃不飽穿不暖,有些的甚至還要淪為乞丐。其中不僅包括年邁的老人和剛出生的嬰兒,有些的還是拖家帶口去乞討的,他們大多都是由於生活所迫,不得不上街去向路人,讓他們能夠施捨自己一點,解決每天的溫飽問題。因為當時的社會勞動力低下,所以即使辛勤地勞作,賺的錢也很少,更別提家裡還有一大口子人,因此淪為乞丐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事。
  • 中國史上唯一被載入史冊的乞丐,乞討38年創辦三所義學,名揚千古
    在任何人的眼中,乞丐就是穿的破破爛爛,為了填飽肚子在街頭乞討,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安穩的家,得到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每天能吃飽飯,這大概就是那些乞丐一生的願望,可是這些在外人看來極度平常的事情,在他們的眼中卻是一種奢侈。
  • 如何管住透支社會愛心的「土豪」乞丐?
    我們期待處罰假乞丐行乞的相關法律法規能夠儘早出臺完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機制能夠更加健全,打擊騙取社會同情心的職業乞討者,同時也去扶持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地鐵站乞丐數錢算收成 掏出iPhone6拍照留念    北京地鐵二號線復興門站,基本上天天能遇到這幾個乞討的。今天哥兒幾個正數錢算收成,右邊的乞討大哥從兜裡掏出了iPhone6拍照留念。
  • 此人是中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乞丐,靠乞討創辦學校,被後人所銘記
    乞丐,一個在任何時期都存在的人群,他們也許身患殘疾無法靠勞動為生,或是懶惰,不願靠自己的雙手吃飯。他們為了生存,不惜出賣自己的尊嚴,給人彎腰下跪。總之,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既可憐又恨的群體。因為出生貧苦,家裡人口又多,時常填不飽肚子,他七歲那年父親又去世了,家中最大的經濟支柱倒下了,為了生存才七歲的他就時常在外乞討,日子雖很苦,但還是艱難地長大了。武七十四歲開始外出打工,在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決心要辦學校,不讓更多的人吃沒有文化的虧。他在一個僱主家裡做事的時候,僱主欺負他沒有文化,做了假帳欺騙他,讓他白白為僱主做了三年的工卻沒有拿到工資。
  • 一個被載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賺錢辦學校,上學的人學費全免
    important}在古代乞丐可以說是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以乞討為生,真正吃的是百家飯,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也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誰也不想成為一個乞丐。要說在古代在出名的一個乞丐當屬明太祖朱元璋了,這一位可是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逆襲,從一個要飯的乞丐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僅此一位而已,其實大多數乞丐基本上不被社會所接受,更不用說能夠進入到官方史書裡了,但是有這麼一位乞丐,他卻被朝廷寫入了正史,也就是國史之中,甚至朝廷特意給他改了一個名字,簡直就是千古奇丐
  • 載入正史的乞丐,被贊高山仰止,誰敢和他比?
    武訓出生貧寒,7歲喪父,靠乞討為生。14歲離家外出打工當傭人。他受盡欺辱、毒打,差點丟掉性命,好不容易活下來。反思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文盲的可憐,為了窮人的孩子有學上,他決心用乞討方式積攢資金,置地興學。他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嗎?
  • 一乞丐以乞討為生,卻創辦了3所學校,光緒皇帝知道後賜其黃馬褂
    乞丐,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為了能吃口飯四處乞討為生。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一個乞丐卻是個傳奇人物,為什麼會說他是個傳奇人物呢?因為這個乞丐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居然還為了能創辦學校而四處乞討攢錢,而且一辦就是三所學校。那麼他身處這種艱難的狀況下為什麼還要堅持創辦學校呢?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可以上學識字,不會在社會上因為文盲而受到欺騙,他就是武訓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