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乞丐可以說是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以乞討為生,真正吃的是百家飯,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也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誰也不想成為一個乞丐。至於說《武狀元蘇乞兒》中的蘇燦那就是一個另類,皇帝給官都不做,基本上不存在。
要說在古代在出名的一個乞丐當屬明太祖朱元璋了,這一位可是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逆襲,從一個要飯的乞丐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僅此一位而已,其實大多數乞丐基本上不被社會所接受,更不用說能夠進入到官方史書裡了,但是有這麼一位乞丐,他卻被朝廷寫入了正史,也就是國史之中,甚至朝廷特意給他改了一個名字,簡直就是千古奇丐。
這個人名字叫武訓,原名武七,武訓是皇帝下旨給他改的名字,他到底有什麼能耐能夠上朝廷親自給他改名,還寫入王朝的正史呢?
1838年12月5日也就是道光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在山東堂邑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個小男孩出生,他的到來讓這個貧困家庭的日子更加艱難,因為在之前,家中已經有了六個孩子,在那個時候窮人的孩子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就比如朱元璋,當時就叫朱重八,而這個孩子因為排行第七,就叫武七。
武七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一乞討為生,自從14歲開始,他就開始給人家當傭工,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識字,僱主經常因為他不識字而欺負他,說已經給了他3年的工錢。武七當然不願意,於是就據理力爭,但是被誣陷為訛詐,還被打了一頓,幾乎喪命。
這一次的遭遇讓他深刻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於是他想到千千萬萬和他一樣不識字的人,他想要興辦學校,讓更多的人識字。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志願,你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搞不定,還想著辦學,確實是有點不切實際,但是武七卻開始付諸行動了,他開始行乞為辦學做準備。
鹹豐九年,武七開始了他的大計,他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唱著資金所編寫的歌謠,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他不是為了一日三餐溫飽,每當討到好的食物和衣服,總要賣掉,攢起來,而自己只是吃那些粗劣的食物。
他不僅乞討,而且還學江湖賣藝的賺錢,不僅如此,他在晚上還紡線等,反正他想盡一切辦法賺錢,不久他攢到了一筆錢,但是他居無定所,於是找到一位富戶,想要將錢存在他家,這樣一位富戶還是一位舉人,起初不願意,後來聽到武七的事跡,被他感動,不僅答應幫他存錢,還要幫助他辦學。
在武七49歲時,他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財力了,但是他依然一副乞丐裝扮,而且不娶妻生子,只是為了辦學,為了心中的那個理想。
光緒十四年,已經50歲的武七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去請當地的舉人和有名望的人前來任教,這一切都是他跪求而來的,而且還他還跪求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學費全免,費用全部由武七所出。以後每逢開學第一天,武七都是先拜老師,然後拜學生。每次招待老師都邀請當地鄉紳作陪,自己不入席,站在門外,等到老師們吃完,他才吃點剩飯。
他的所作為為,老師們佩服,學生們感激,但是他並沒有停下辦學的腳步,光緒十六年,武七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六年後創第三所義學,他一生所有的積蓄全部放在了義學上,自己也沒有娶妻生子,更加沒有享受。
當時的山東巡撫聽到武七的義行,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並且自己也捐銀200兩,幫助他辦學。同時他也將這件事奏報朝廷,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訓,並且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這在清朝已經是很高的榮譽了
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訓病逝,來給他送殯的人多大萬人,不少人為武訓所感動,紛紛落淚,一個乞丐能夠得到世人的尊重確實不多見,這還不算,他還在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他去世後十年,清朝將武訓寫進正史,為他修墓樹碑立傳,讓他青史留名。縱觀中國歷史,,武訓也是唯一以乞丐身份進入到正史之中的人,身為底層的一個乞丐,其義舉,真的是感天動地。
參考資料:百科:武訓
影視資料《武訓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