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載入正史的乞丐:靠乞討賺錢辦學校,上學的人學費全免

2020-09-16 天楓說

在古代乞丐可以說是社會的最底層,他們以乞討為生,真正吃的是百家飯,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也沒有任何的社會地位,誰也不想成為一個乞丐。至於說《武狀元蘇乞兒》中的蘇燦那就是一個另類,皇帝給官都不做,基本上不存在。

要說在古代在出名的一個乞丐當屬明太祖朱元璋了,這一位可是完成了一個完美的逆襲,從一個要飯的乞丐成為大明王朝的開國皇帝,歷史上僅此一位而已,其實大多數乞丐基本上不被社會所接受,更不用說能夠進入到官方史書裡了,但是有這麼一位乞丐,他卻被朝廷寫入了正史,也就是國史之中,甚至朝廷特意給他改了一個名字,簡直就是千古奇丐。

這個人名字叫武訓,原名武七,武訓是皇帝下旨給他改的名字,他到底有什麼能耐能夠上朝廷親自給他改名,還寫入王朝的正史呢?

不識字的乞丐,不切實際的志願

1838年12月5日也就是道光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在山東堂邑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一個小男孩出生,他的到來讓這個貧困家庭的日子更加艱難,因為在之前,家中已經有了六個孩子,在那個時候窮人的孩子沒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就比如朱元璋,當時就叫朱重八,而這個孩子因為排行第七,就叫武七。

武七7歲的時候父親去世,他一乞討為生,自從14歲開始,他就開始給人家當傭工,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不識字,僱主經常因為他不識字而欺負他,說已經給了他3年的工錢。武七當然不願意,於是就據理力爭,但是被誣陷為訛詐,還被打了一頓,幾乎喪命。

這一次的遭遇讓他深刻意識到識字的重要性,於是他想到千千萬萬和他一樣不識字的人,他想要興辦學校,讓更多的人識字。這在當時可是一個不切實際的志願,你連自己的一日三餐都搞不定,還想著辦學,確實是有點不切實際,但是武七卻開始付諸行動了,他開始行乞為辦學做準備。

甘當乞丐,籌集辦學所需資金

鹹豐九年,武七開始了他的大計,他到各地去行乞集資。他唱著資金所編寫的歌謠,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地,他不是為了一日三餐溫飽,每當討到好的食物和衣服,總要賣掉,攢起來,而自己只是吃那些粗劣的食物。

他不僅乞討,而且還學江湖賣藝的賺錢,不僅如此,他在晚上還紡線等,反正他想盡一切辦法賺錢,不久他攢到了一筆錢,但是他居無定所,於是找到一位富戶,想要將錢存在他家,這樣一位富戶還是一位舉人,起初不願意,後來聽到武七的事跡,被他感動,不僅答應幫他存錢,還要幫助他辦學。

在武七49歲時,他置田230畝,積資3800餘吊。這在當時已經是相當的財力了,但是他依然一副乞丐裝扮,而且不娶妻生子,只是為了辦學,為了心中的那個理想。

興辦義學,名揚天下

光緒十四年,已經50歲的武七花錢4000餘吊,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起第一所義學,取名「崇賢義塾」。他親自去請當地的舉人和有名望的人前來任教,這一切都是他跪求而來的,而且還他還跪求家長將孩子送來上學,學費全免,費用全部由武七所出。以後每逢開學第一天,武七都是先拜老師,然後拜學生。每次招待老師都邀請當地鄉紳作陪,自己不入席,站在門外,等到老師們吃完,他才吃點剩飯。


他的所作為為,老師們佩服,學生們感激,但是他並沒有停下辦學的腳步,光緒十六年,武七興辦了第二所義學。六年後創第三所義學,他一生所有的積蓄全部放在了義學上,自己也沒有娶妻生子,更加沒有享受。

當時的山東巡撫聽到武七的義行,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並且自己也捐銀200兩,幫助他辦學。同時他也將這件事奏報朝廷,光緒帝頒以「樂善好施」的匾額。清廷為嘉獎其興辦教育之功,取「垂訓於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訓,並且授以「義學正」名號,賞穿黃馬褂,這在清朝已經是很高的榮譽了

死後被寫入國史

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武訓病逝,來給他送殯的人多大萬人,不少人為武訓所感動,紛紛落淚,一個乞丐能夠得到世人的尊重確實不多見,這還不算,他還在史書上留下了自己的大名。

他去世後十年,清朝將武訓寫進正史,為他修墓樹碑立傳,讓他青史留名。縱觀中國歷史,,武訓也是唯一以乞丐身份進入到正史之中的人,身為底層的一個乞丐,其義舉,真的是感天動地。

參考資料:百科:武訓

影視資料《武訓傳》

相關焦點

  • 清朝的一個乞丐,不僅披上了黃馬褂,還被載入正史
    山東人武訓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被朝廷賞賜黃馬褂,且被載入正史的乞丐。他的所作所為可堪稱是「千古一丐」,如若他生在南宋,且有興趣加入丐幫,想必哪怕是「九指神丐」的洪七公都會自願退居第二,推選他成為丐幫幫主。那麼武訓他一個乞丐到底做了什麼?使得他能如此地不凡?
  •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人稱「千古奇丐」,他到底做了什麼?
    乞丐是指以乞討為生的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出現,真正的乞丐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生活所迫、走投無路,不得已才乞討為生,中國古代一些封建王朝甚至將乞丐的管理制度化,也就是將其作為一種職業。
  • 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中華歷史中,有幾人能光輝燦爛讓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此文字所記載的大多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史海浩大,有時你隨手翻過的兩行字也許就是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然而正是這幾乎只用來記錄王公大臣的正史之中卻記載了一個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人物——乞丐!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在群星閃耀的中華歷史中,有幾人能光輝燦爛讓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此文字所記載的大多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史海浩大,有時你隨手翻過的兩行字也許就是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然而正是這幾乎只用來記錄王公大臣的正史之中卻記載了一個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人物——乞丐!他就是"千古奇乞"——武訓。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在群星閃耀的中華歷史中,有幾人能光輝燦爛讓其他人都黯然失色,在史書上留下自己的姓名?因此文字所記載的大多都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史海浩大,有時你隨手翻過的兩行字也許就是一個人波瀾壯闊的一生。然而正是這幾乎只用來記錄王公大臣的正史之中卻記載了一個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人物——乞丐!
  • 他以乞丐的身份被寫入正史,被稱千古乞丐!
    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人被譽為千古乞丐。武七幼年喪父,跟隨母親以乞討為生,求學不得長大後多次離家務工,因為不識字,被僱主以假帳相欺,武七爭辯反被誣陷訛詐遭到毒打,吃盡文盲苦頭的武七,決心行乞興學。
  • 一個乞丐,被載入正史,數千年來也就僅此一例
    武訓,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稱武豆沫,堂邑(今聊城西)人,是清末靠行乞而辦學的典型。武訓想到自己上學的渴望,想到受窮受欺,就是因為不識字,就開始了行乞辦義學的生涯,這一年武訓不滿20歲。也表演「拿大項」、「蠍子爬」的節目,或給人當馬騎,供人取樂,甚至吃糞便、磚瓦,以得到辦學的款項。在30多年的時間內,武訓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
  • 一生乞討,討來三座學堂!首位載入中國正史的乞丐——武訓
    看著如今的社會,幾乎各個國家都存在著一種卑微的職業——乞丐。他們是常年以乞討為生的人,被其他職業者叫做「要飯的」或者「叫花子」,他們身處於社會階級的最低端,不斷卑微地向別人乞求,接受著人們的施捨,同樣也承受著別人歧視和羞辱。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說到乞丐,我們腦海中都會湧現這麼一個形象:發如蓬草,面色枯黃,形容枯槁,衣不蔽體,骯髒惡臭是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一類人物。但是你能想到嗎,就是一位乞丐卻被載入了正史,而他就是&34;——武訓。沒想到,李舉人拿出了一個假帳本,硬說早把工錢付清了。武訓不識字,氣得目瞪口呆。武訓也因此認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不識字在這世上就只有任人欺辱的地步。他知道像自己一樣沒錢上學的人還有很多,所以在見識到世上的人心黑暗後他決定努力攢錢辦義學,讓孩子能識字,不讓更多像他一樣的人因為沒有文化而受盡欺辱。
  • 他曾是乞丐,卻被載入歷史,國人將其譽為「千古乞丐」!
    他曾是乞丐,卻被載入歷史,國人將其譽為「千古乞丐」!我們腦海中的乞丐,大多是衣衫襤褸,食不果腹,很多人看見乞丐都是一臉嫌棄地走開。小編曾經很不理解這些乞丐們,明明有手有腳,為什麼非要乞討為生呢?今天的主角也是一個乞丐,但是他乞討的目的並不是為了生活,而是為了辦學校。這個人叫做武訓,他的舉動感動了我們所有人。武訓這個人38年的乞丐生涯沒有穿過一件好的衣服,吃過一次好飯,而他在將近40年間蓋了三所學校,不僅四處尋找慈善家為學校捐款,還給學校聘請有能力的老師,到處張貼告示讓窮人家的孩子們免費上學。
  • 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武訓
    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以乞丐身份載入史冊的人,一生行乞38年連傷帶氣的武訓大病一場後 回想自己的經歷以及這些年所見所聞 窮人們因不識字所受的盤剝,起了一個沒人敢信的念頭:要蓋一所窮苦人也能讀得起書的學堂。
  • 此人是中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乞丐,靠乞討創辦學校,被後人所銘記
    乞丐,一個在任何時期都存在的人群,他們也許身患殘疾無法靠勞動為生,或是懶惰,不願靠自己的雙手吃飯。他們為了生存,不惜出賣自己的尊嚴,給人彎腰下跪。總之,在我們看來,這是一個既可憐又恨的群體。然而,在史書上卻記載了這麼一個乞丐,他行乞不為酒肉而為貧苦眾生,他一生都在行乞,卻將討來的萬兩白銀、千畝良田用來辦義學,免費讓貧苦人家的孩子上學。他就是被譽為「千古奇丐」的武訓。武訓,本來沒有名字,因為是家中的第七個孩子所以又叫武七。
  • 中國史上唯一被載入史冊的乞丐,乞討38年創辦三所義學,名揚千古
    在任何人的眼中,乞丐就是穿的破破爛爛,為了填飽肚子在街頭乞討,他們唯一的願望就是能有一個安穩的家,得到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地方,每天能吃飽飯,這大概就是那些乞丐一生的願望,可是這些在外人看來極度平常的事情,在他們的眼中卻是一種奢侈。
  •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行乞38年建三所學堂,光緒御賜黃馬褂
    說起古代最著名的乞丐,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朱元璋和蘇乞兒。朱元璋是明朝的開國皇帝,他當過和尚,也做過乞丐,最終成了皇帝,一生也頗為傳奇,所以稱他為歷史上最著名的乞丐絲毫不為過。而我今天要說的這位乞丐,雖然不如前兩位有名,但他卻被後人編入正史,他行乞38年捐三所學校,得到了光緒皇帝親賜的黃馬褂。這個人名字叫武訓。武訓出生山東的一個窮苦人家,一開始他沒有名字,認識他的人都叫他武七,他從小沒上過學,七歲那年父親去世之後,武訓就開始了乞討生涯。
  • 古代唯一被寫入正史的乞丐,生前被皇帝御賜黃馬褂,死後萬人送葬
    乞丐在歷朝歷代都不罕見,尤其是中國古代發生饑荒戰亂的時候,不少老百姓也只能靠乞討而獲得一碗飯食,它也算得上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了,因此在眾多小說角色中,賦予了乞丐神秘的形象,很多人都是類似於「掃地僧」一樣,隱藏在民間的高手,比如洪七公,蘇乞兒等等,不過在正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人,用乞丐的身份進入了正史
  • 一乞丐以乞討為生,卻創辦了3所學校,光緒皇帝知道後賜其黃馬褂
    乞丐,在我們的印象中都是穿得破破爛爛的,為了能吃口飯四處乞討為生。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一個乞丐卻是個傳奇人物,為什麼會說他是個傳奇人物呢?因為這個乞丐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情況下居然還為了能創辦學校而四處乞討攢錢,而且一辦就是三所學校。那麼他身處這種艱難的狀況下為什麼還要堅持創辦學校呢?他之所以這樣做就是為了能讓更多的人可以上學識字,不會在社會上因為文盲而受到欺騙,他就是武訓先生。
  • 「千古奇丐」—中國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史冊的人-武訓先生
    晚清光緒年間的一天,一個衣不遮體的乞丐在山東堂邑縣沿街乞討。只見他口中念念有詞,連說帶唱,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其惟妙惟肖的表演與好玩的唱段,引得圍觀者一陣陣鬨笑。他的唱詞中有這樣的句子:「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圍觀者中有不少人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麼?」
  • 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人,被譽為「千古義丐」
    對於乞丐的印象一般都是穿的破破爛爛,以乞討為生。即使是自己有雙手和雙腳,卻仍然通過乞討的方式,來獲得溫飽。在現在的社會上也有很多這樣的人,年紀輕輕卻靠乞討為生。在中國的歷史上,有一位乞丐,他卻被記入史冊,他的歷史故事可以稱作是傳奇,他的精神思想是值得很多人去學習的。
  • 中國史上第一「奇丐」,靠乞討攢錢辦學,讓無數貧苦兒童可以讀書
    嚴格來說,乞丐也是一種職業,是專指以乞討為生的人,也被稱為「叫花子」或「要飯的」。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也不難看出乞丐生活的艱辛。不過,你一定想不到,在歷史長河中,竟然有一名乞丐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留下了自己金光閃閃的大名,成為值得被世人敬仰的大人物。此人便是武訓。
  • 武訓: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
    在那個人連草芥都不如的年代,武七吃盡了沒文化的苦頭,所以遭受了非人的對待後他決心興辦義學(有點今天希望小學的意味)。產生這個念頭時,武七尚身無長物、一貧如洗。但即便如此他依然「知其不可而為之」,一點不比當年孔夫子周遊列國宣揚周禮的勇氣差。武七決心興辦義學不是窮小子的白日夢,即便是乞討他也要把這事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