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上第一「奇丐」,靠乞討攢錢辦學,讓無數貧苦兒童可以讀書

2020-09-03 歷史象

嚴格來說,乞丐也是一種職業,是專指以乞討為生的人,也被稱為「叫花子」或「要飯的」。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也不難看出乞丐生活的艱辛。不過,你一定想不到,在歷史長河中,竟然有一名乞丐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留下了自己金光閃閃的大名,成為值得被世人敬仰的大人物。此人便是武訓

武訓出生於一戶貧苦農民家裡,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因此被稱為武七。因家境貧寒,武訓沒有上過一天學,且自小就得出門乞討,幫助家裡掙錢。14歲時,他去一個大戶人家裡當小工,但他任勞任怨的幹了三年之後,黑心的主人不僅不給他發工錢,反而將他毒打了一頓並趕了出去。

傷心的武訓也得到了一個教訓。他明白了不讀書便會受人欺負,從此便決定,要努力賺錢,幫助其他同樣貧窮而無法讀書的孩子獲得上學的機會。20歲開始,武訓走上了乞討的道路,他一邊遊歷全國各地,一邊到處乞討掙錢。他將乞討得來的錢財,分為兩部分,一小部分為自己的日常開銷用,另外一大部分,他都存了下來,為日後的辦學做準備。

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江蘇、河南、河北等地,在此期間,他不僅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還攢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並用這些錢財,購置了學田三百餘畝。之後,他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努力和堅持,最終成功創辦了三處義學,這三所學校讓無數因貧苦而無法求學的孩子,得到了免費讀書的機會。

一位目不識丁的乞丐,能有如此覺悟。用自己乞討來的錢財,創辦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擁有上學的機會。如此功績,武訓實在是功德無量。這樣一位乞丐,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位獨一無二的大人物。

清廷在得知了他的事跡後,特意封他武訓為「義學正」,還賜予他黃馬褂和一個寫著「樂善好施」四個大字的表彰牌匾。武訓原本沒有名字,後清廷專門為他起了「武訓」這個名字。不僅如此,他的事跡被寫進了《清史稿》,還被載入了《世界教育大辭典》的人物。

直至今天,這位看似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做了一件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情。這樣的精神,值得所有後人的學習。就算放在現在,這樣的事跡也足以鼓舞所有身在困境中的人,只要你心懷大志,並勇於為之付出努力,就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對此,你如何認為呢?

相關焦點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攢錢興辦義學,死後百姓為他建立祠堂
    晚清年間有一位乞丐曾因興辦義學獲得光緒帝嘉獎,他一生靠乞討攢錢,辦起了三所義學,專門供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他雖然目不識丁卻知曉讀書的重要性,他曾因為辦學受盡別人冷眼,但是他堅持不懈,最終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千古奇丐」的武訓!
  • 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武訓
    武訓 出生於道光年間(1838年)山東堂邑縣柳林鎮人,自幼家中貧苦,因為在家裡排行第七,人皆喚他武七,後光緒皇帝感於其事跡,親自賜名「武訓」 寓意: 垂訓後世。武訓把自己乞討攢錢用於興辦義學的事情告知原委並請其代為保管錢財,楊舉人大受感動 答應之下還準備出面聯合其他士紳一起出資助他辦學。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武七七歲喪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自小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從十四歲起就給大戶人家當傭人,任勞任怨,但因目不識丁,黑心的主人家不僅拖了他三年的工錢不發,反而將上門要帳的他掉在房梁上毒打一頓。武七也因此認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不識字在這世上就只有任人欺辱的地步。
  • 一個心繫天下的乞丐,通過乞討攢錢辦學,讓世人都記住了他
    大多數人眼裡的乞丐乞討都是為了混口飯錢,不過有一個人例外。他雖然也是乞丐,但是他不是為了生活乞討,而是為了辦學校,他就是乞丐界的奇人—武訓先生。武訓先生本名不叫武訓,這個名字是張曜知道了他辦學校的事,才給他取了這個字—訓。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辦三所義學 終生未娶(圖)
    但在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被譽為「千古奇丐」的,卻是長得不帥、不會武功、乞討了一輩子、至死單身的武訓。  千古奇丐  「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武訓生活在清末,是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今山東冠縣)人。
  • 此人是中國古往今來最偉大的乞丐,靠乞討創辦學校,被後人所銘記
    因為出生貧苦,家裡人口又多,時常填不飽肚子,他七歲那年父親又去世了,家中最大的經濟支柱倒下了,為了生存才七歲的他就時常在外乞討,日子雖很苦,但還是艱難地長大了。武七十四歲開始外出打工,在這期間發生的一件事,讓他決心要辦學校,不讓更多的人吃沒有文化的虧。他在一個僱主家裡做事的時候,僱主欺負他沒有文化,做了假帳欺騙他,讓他白白為僱主做了三年的工卻沒有拿到工資。
  • 放棄固定工作 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 冠縣最美鄉村教師: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麼富江年近退休,從未離開三尺講臺  原標題: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文/圖記者 陳心如  放棄固定工作 回村和妻子一起教書  老么經常感慨,農村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容易,他當年初中畢業,輟學在家,上不了高中,至今忘不了當時心裡的那種滋味,「整天著急,那個時候就是想上學,想讀書。」但幾年後,他喜出望外的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公社推薦,然後通過了考試,進入了陽穀師範學校,如願成為一名老師。」
  • 武訓「乞討興學」的仁善傳奇
    史樺  武訓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頌的乞丐。他大字不識,硬是靠乞討捐建了三座規模超出當時一般的「希望小學」;他沒有文化,卻是入選《教育大辭典》的「平民教育家」。他用乞討興學的義舉,為後世留下了又一個有關中國仁善精神的傳奇。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由於自小家境貧苦,他便隨著母親乞討為生。十五歲時,武訓來到姨父張老闆家做工。但是卻從來不給他工錢,還常常有事沒事就打他欺侮他。十七歲時,武訓又到李舉人家當長工。一年除夕,武訓給主人貼春聯,因為不識字,把春聯上下貼倒了,主人認為大不吉利,拳打腳踢,又吵又罵,不許他吃飯。武訓在李舉人家裡做長工三年,李舉人一直沒給他發過工錢。
  • 千裡行乞辦義學千古奇丐遠名揚
    武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中因排行老七,故名武七。因為武訓用自己乞討的錢,創立三處義學清政府為嘉獎其教育之功替他改名武訓。 武訓並非書香之人,他大字不識,早年喪父,以乞討為生,更沒錢入私塾,那為何他又被稱之為教育家呢?這得從他14歲那年去地主家當傭工說起。
  • 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武七七歲喪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自小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從十四歲起就給大戶人家當傭人,任勞任怨,但因目不識丁,黑心的主人家不僅拖了他三年的工錢不發,反而將上門要帳的他掉在房梁上毒打一頓。武七也因此認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不識字在這世上就只有任人欺辱的地步。
  • 「千古奇丐」——中國史上第一個以乞丐的身份被載入歷史的人
    武七七歲喪父,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自小只能以乞討為生。他從十四歲起就給大戶人家當傭人,任勞任怨,但因目不識丁,黑心的主人家不僅拖了他三年的工錢不發,反而將上門要帳的他掉在房梁上毒打一頓。武七也因此認識到了讀書識字的重要性,他明白了不識字在這世上就只有任人欺辱的地步。
  • 中國有兩個偉大的乞丐,一個造反當了皇帝,一個一生行乞成教育家
    在中國古代,乞丐是一個非常讓人瞧不起的職業,甚至不算一個職業,更多的是一個人的一種人生狀態和身份。不管在古代還是在今天,也不管是哪一種說法,乞丐在世人眼裡都是非常下賤的人,他們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靠著要飯來維持生計,哪怕是今天,世人對乞丐的認知從古至今毫無改變過。
  • 猶太人:人窮想發財不能靠攢錢,學會這3點,翻身不難
    相信很多人都夢想過一夜暴富的滋味,財富是每個人都非常渴求的東西,但是普通人想要變得有錢卻很難,在我們長輩眼中,賺錢就只能靠著努力工作再節省開支,慢慢攢錢。但是這樣的方式只能攢點小錢,卻永遠無法大富。想一下自己身邊的有錢人,哪個是靠攢錢成為富豪的?
  • 「千古奇丐」武訓,靠行乞攢錢創辦學校,去世後師生紛紛落淚
    在我們的印象裡,乞丐一般都很窮,他們衣衫襤褸,蹲坐在街邊,旁邊放著破碗,靠可憐落魄的形象換得路人的一點施捨錢。乞丐的地位一般都很低,他們因生活所迫,不得不放下自己的尊嚴,藉此來維持生計。不過,今天小編要介紹的這個乞丐卻很不一樣,他雖然是乞丐,卻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他就是武訓。武訓是山東冠縣人,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家,甚至連名字都沒有。由於他在家中排行第七,便被人們稱為「武七」。
  • 有一種精神叫「武訓」,寧可乞討也要辦學,堪稱晚清的雷鋒
    182年前的冬天,農曆的十月十九,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家莊一個貧苦農民家庭,迎來了第七個孩子的出生。他們的第七個孩子是個男孩,中國人素來重男輕女講究「喜得貴子」,但這個男孩的降生並沒有給這個家庭帶來多少歡喜。182年前的中國正處於清王朝的統治中,當時在位的皇帝是道光,而中華的百年屈辱史正是開始於這位跛腳的帝王。
  • 武訓乞討辦學何罪之有?《武訓傳》緣何成為新中國第一禁片?
    卻在上映的五個月內經歷了極好與極壞兩個評價的極端,並引發了開國第一場文化批判運動。  1949年前:陶行知努力推動「武訓」走上銀幕  武訓,清道光年間的山東貧苦農民,青年時因不識字吃盡苦頭,決心辦義學幫助窮苦孩子讀書識字,他終身未娶,依靠乞討、街頭賣藝、變賣田產,創辦三所義學,免收學費,被傳為一時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