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乞丐也是一種職業,是專指以乞討為生的人,也被稱為「叫花子」或「要飯的」。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也不難看出乞丐生活的艱辛。不過,你一定想不到,在歷史長河中,竟然有一名乞丐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留下了自己金光閃閃的大名,成為值得被世人敬仰的大人物。此人便是武訓。
武訓出生於一戶貧苦農民家裡,因在家中排行第七,因此被稱為武七。因家境貧寒,武訓沒有上過一天學,且自小就得出門乞討,幫助家裡掙錢。14歲時,他去一個大戶人家裡當小工,但他任勞任怨的幹了三年之後,黑心的主人不僅不給他發工錢,反而將他毒打了一頓並趕了出去。
傷心的武訓也得到了一個教訓。他明白了不讀書便會受人欺負,從此便決定,要努力賺錢,幫助其他同樣貧窮而無法讀書的孩子獲得上學的機會。20歲開始,武訓走上了乞討的道路,他一邊遊歷全國各地,一邊到處乞討掙錢。他將乞討得來的錢財,分為兩部分,一小部分為自己的日常開銷用,另外一大部分,他都存了下來,為日後的辦學做準備。
他的足跡遍及山東、江蘇、河南、河北等地,在此期間,他不僅開闊了自己的視野,還攢下了自己的第一桶金,並用這些錢財,購置了學田三百餘畝。之後,他經過了30多年的不斷努力和堅持,最終成功創辦了三處義學,這三所學校讓無數因貧苦而無法求學的孩子,得到了免費讀書的機會。
一位目不識丁的乞丐,能有如此覺悟。用自己乞討來的錢財,創辦學校,讓更多的孩子可以擁有上學的機會。如此功績,武訓實在是功德無量。這樣一位乞丐,無論是在中國歷史上,還是世界歷史上,都是一位獨一無二的大人物。
清廷在得知了他的事跡後,特意封他武訓為「義學正」,還賜予他黃馬褂和一個寫著「樂善好施」四個大字的表彰牌匾。武訓原本沒有名字,後清廷專門為他起了「武訓」這個名字。不僅如此,他的事跡被寫進了《清史稿》,還被載入了《世界教育大辭典》的人物。
直至今天,這位看似默默無聞的小人物,卻做了一件普通人無法做到的事情。這樣的精神,值得所有後人的學習。就算放在現在,這樣的事跡也足以鼓舞所有身在困境中的人,只要你心懷大志,並勇於為之付出努力,就會有成功的那一天。對此,你如何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