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麼富江年近退休,從未離開三尺講臺
魯網6月24日訊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放棄固定工作 回村和妻子一起教書
老么經常感慨,農村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容易,他當年初中畢業,輟學在家,上不了高中,至今忘不了當時心裡的那種滋味,「整天著急,那個時候就是想上學,想讀書。」但幾年後,他喜出望外的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公社推薦,然後通過了考試,進入了陽穀師範學校,如願成為一名老師。」
1976年畢業後,老么在鎮中學教書,時隔近四十年,他還能記得當時上的第一堂課,「講魏巍的文章,心裡緊張的很,但講到激動處,眼眶裡還有淚水打轉,年輕人都比較感性吧。」
讓老么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有村裡殘破不堪的校舍,「我的妻子在村裡是一名民辦老師,我每周都從鎮中學回一趟家,當時村裡的校舍都是危房,老師也少,妻子就把學生帶回家裡教,我回家後就幫忙。」
1988年,老么作出了一個決定,放棄鎮中學固定的工作,回到村子,和妻子一起辦學教書。
變賣值錢家當 四處奔波求人籌款
學校最初的教室就設在老么的家裡,他和妻子騰出家裡的正房,1988年,在村裡收了第一批學生,一共50人,學校老師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我和妻子分工授課,她教理科,我教文科,一天八節課,晚上還要給學生補習,一天到晚能休息的時間很少」。學生的數量增多,老么也覺得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加正規的學習環境,他和妻子變賣了全家所有值錢的東西,並開始四處奔波,求親告友,還動員親人及鄰居搬離8處宅基地作為校舍。「借錢不容易,教書人臉皮薄,但為了學生,我錢借的理直氣壯,這不丟人」,老么靠著雙腿共籌款幾十萬,建起了村裡的第一所完全小學,這也是中國民間「第一所希望小學」。
1995年,上海華夏扶貧基金會、上海民生實業總公司捐款一百餘萬元,在老么的村旁建起了現在的「民生小學」,老么是校長,兼老師。周邊十幾個村子的孩子都來這裡念書,現在在校生已經有500多人。
至今心懷願望 要為學校添一座教學樓
採訪當天,在冠縣民生小學門口,記者見到了老么,他現在依然住在學校裡,黝黑的膚色,鬢角的白頭髮已經很明顯。校園裡種了一排排的白楊樹,教室外牆的名言警句,也都是老么親自挑選,校園裡,仿效魯迅的「三味書屋」,他建起了「五育書屋」。
但老么掛在嘴上的卻多是各種不滿意,「這處校舍也已經用了近20年,需要翻新,路面還得硬化,操場應該弄成塑膠的,我想為學校添一座教學樓。」為此,老么至今還在奔波。
老么已近退休,從2010年開始,兒子么子達已經接了父親的班,成為學校的新校長。他的四個孩子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均是大學生,三個女兒分散在省外,兒子留在身邊,兒媳也從縣城搬到村裡的學校當老師。
老么執意要帶記者去看看最初的校址,遠遠的看上去,它和周邊的住宅無異,只有「麼富江小學」幾個紅字非常顯眼,「學生數量增加,最多的一個班擠了七八十人,這個暑假,我準備把舊校址翻新,等開學就能再多提供出不少名額。」
潛心練習書法 夢想創辦書畫家學校
除了教書,在老么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書法,而他也常用自己寫的字來形容自己的性格。他喜歡寫草書,豪放、狂野,寫大字經常會運用「濺墨」的效果,有一種大氣。每天送走學生,他就一個人在學校的車棚練習。
學校的學生寒暑假就跟著他學寫毛筆字,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放假也無人看管,學生願意學,他就願意教。這些年,老么以學校名義收藏了不少名家名作,很多都是老教育家、學者或藝術家捐贈的,他辦過義賣展,為學校建設籌錢。當然,他最希望的是能把書畫培養成學校的特色,「我的夢想是創辦中國書畫家學校,培養專業的苗子。」
近40年的執教生涯,老么教出的學生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最讓他欣慰的是,畢業的學生,能資助學校的建設,「他們沒有忘記學校,鄉村的教育建設永遠沒有盡頭,需要這樣一代一代的努力。」(山東商報記者 陳心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