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固定工作 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2020-11-26 魯網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麼富江年近退休,從未離開三尺講臺

  魯網6月24日訊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放棄固定工作 回村和妻子一起教書

  老么經常感慨,農村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不容易,他當年初中畢業,輟學在家,上不了高中,至今忘不了當時心裡的那種滋味,「整天著急,那個時候就是想上學,想讀書。」但幾年後,他喜出望外的有了上大學的機會,「公社推薦,然後通過了考試,進入了陽穀師範學校,如願成為一名老師。」

  1976年畢業後,老么在鎮中學教書,時隔近四十年,他還能記得當時上的第一堂課,「講魏巍的文章,心裡緊張的很,但講到激動處,眼眶裡還有淚水打轉,年輕人都比較感性吧。」

  讓老么一直念念不忘的還有村裡殘破不堪的校舍,「我的妻子在村裡是一名民辦老師,我每周都從鎮中學回一趟家,當時村裡的校舍都是危房,老師也少,妻子就把學生帶回家裡教,我回家後就幫忙。」

  1988年,老么作出了一個決定,放棄鎮中學固定的工作,回到村子,和妻子一起辦學教書。

  變賣值錢家當 四處奔波求人籌款

  學校最初的教室就設在老么的家裡,他和妻子騰出家裡的正房,1988年,在村裡收了第一批學生,一共50人,學校老師只有他和妻子兩個人。「我和妻子分工授課,她教理科,我教文科,一天八節課,晚上還要給學生補習,一天到晚能休息的時間很少」。學生的數量增多,老么也覺得應該給孩子創造更加正規的學習環境,他和妻子變賣了全家所有值錢的東西,並開始四處奔波,求親告友,還動員親人及鄰居搬離8處宅基地作為校舍。「借錢不容易,教書人臉皮薄,但為了學生,我錢借的理直氣壯,這不丟人」,老么靠著雙腿共籌款幾十萬,建起了村裡的第一所完全小學,這也是中國民間「第一所希望小學」。

  1995年,上海華夏扶貧基金會、上海民生實業總公司捐款一百餘萬元,在老么的村旁建起了現在的「民生小學」,老么是校長,兼老師。周邊十幾個村子的孩子都來這裡念書,現在在校生已經有500多人。

  至今心懷願望 要為學校添一座教學樓

  採訪當天,在冠縣民生小學門口,記者見到了老么,他現在依然住在學校裡,黝黑的膚色,鬢角的白頭髮已經很明顯。校園裡種了一排排的白楊樹,教室外牆的名言警句,也都是老么親自挑選,校園裡,仿效魯迅的「三味書屋」,他建起了「五育書屋」。

  但老么掛在嘴上的卻多是各種不滿意,「這處校舍也已經用了近20年,需要翻新,路面還得硬化,操場應該弄成塑膠的,我想為學校添一座教學樓。」為此,老么至今還在奔波。

  老么已近退休,從2010年開始,兒子么子達已經接了父親的班,成為學校的新校長。他的四個孩子都是從這所學校畢業,均是大學生,三個女兒分散在省外,兒子留在身邊,兒媳也從縣城搬到村裡的學校當老師。

  老么執意要帶記者去看看最初的校址,遠遠的看上去,它和周邊的住宅無異,只有「麼富江小學」幾個紅字非常顯眼,「學生數量增加,最多的一個班擠了七八十人,這個暑假,我準備把舊校址翻新,等開學就能再多提供出不少名額。」

  潛心練習書法 夢想創辦書畫家學校

  除了教書,在老么的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書法,而他也常用自己寫的字來形容自己的性格。他喜歡寫草書,豪放、狂野,寫大字經常會運用「濺墨」的效果,有一種大氣。每天送走學生,他就一個人在學校的車棚練習。

  學校的學生寒暑假就跟著他學寫毛筆字,在學校讀書的孩子多是留守兒童,父母長期不在身邊,放假也無人看管,學生願意學,他就願意教。這些年,老么以學校名義收藏了不少名家名作,很多都是老教育家、學者或藝術家捐贈的,他辦過義賣展,為學校建設籌錢。當然,他最希望的是能把書畫培養成學校的特色,「我的夢想是創辦中國書畫家學校,培養專業的苗子。」

  近40年的執教生涯,老么教出的學生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最讓他欣慰的是,畢業的學生,能資助學校的建設,「他們沒有忘記學校,鄉村的教育建設永遠沒有盡頭,需要這樣一代一代的努力。」(山東商報記者 陳心如)

相關焦點

  • 冠縣最美鄉村教師: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麼富江年近退休,從未離開三尺講臺  原標題: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 「當代武訓」辦義學
    山東省聊城市冠縣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先驅武訓的故鄉。武訓生於1838年,出身貧寒,行乞興學,經過30年的乞討,陸續辦起三所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20多年前,同為中學老師的麼富江與妻子焦玉雙,因崇拜武訓而回鄉辦義學。此次,受光明日報和蒙牛乳業之邀,我們來到了聊城冠縣,探訪這位「當代武訓」。
  • 武訓「乞討興學」的仁善傳奇
    他大字不識,硬是靠乞討捐建了三座規模超出當時一般的「希望小學」;他沒有文化,卻是入選《教育大辭典》的「平民教育家」。他用乞討興學的義舉,為後世留下了又一個有關中國仁善精神的傳奇。  武訓,原名武七,清末山東堂邑(今冠縣)武莊人,自小家境貧窮,幼年喪父,故幼時起便跟隨母親以乞討度日。每次討來食物,武七都先侍奉母親,因而被稱為「孝乞」。武七一邊乞討一邊為富人家做工。
  • 為乞討辦學的武訓「平反」為何要靜悄悄
    他工作於江蘇無錫市公安局崇安分局,在文革期間曾去過武訓的家鄉,「耳聞目睹當地幹部、群眾對武訓的冤、錯、假案很是不平,言辭之間極其崇敬這位窮苦人的教育家。」他個人也認同這個觀點,所以自文革結束的1976年起,就開始不懈地給媒體寫信。1978年,在海峽對岸,臺灣《山東文獻》發表了沈景鴻《鄉賢武訓》、張培鴻《聖丐武訓行乞所唱的歌謠》以及《武訓傳略》等文,紀念武訓。
  • 武訓先生與臨清
    臨清有武訓實驗小學,因教學質量優異而著名,聽七八十歲的老人說,他們當年在武訓高小(「高小」即高級小學,「完小」即完全小學)讀書,一早到校,都要對武訓先生塑像脫帽行禮。但武訓先生何許人也?工作之後,我才知道他是冠縣柳林鎮武莊人。
  • 中國史上第一「奇丐」,靠乞討攢錢辦學,讓無數貧苦兒童可以讀書
    嚴格來說,乞丐也是一種職業,是專指以乞討為生的人,也被稱為「叫花子」或「要飯的」。光從字面意思上理解,也不難看出乞丐生活的艱辛。不過,你一定想不到,在歷史長河中,竟然有一名乞丐靠著自己的不懈努力,留下了自己金光閃閃的大名,成為值得被世人敬仰的大人物。此人便是武訓。
  • 「義丐」武訓:行乞30年只為辦教育,58年的人生堪稱傳奇
    >武訓出身底層,家庭狀況可以算得上是家徒四壁,他七歲時父親便去世,此後便跟隨母親到處流浪並以乞討為生。也因此武訓開始立下宏願,要創辦學校,讓苦孩子都能讀得起書,但他沒有文化怎麼積攢創辦學校的財富呢,這時擺在他面前的路只有一條,那便是重拾當年與母親走過的乞討的路,以行乞來賺錢興學。
  • 一生乞討,討來三座學堂!首位載入中國正史的乞丐——武訓
    剎那間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萬般無奈之下,武訓他只能跟隨母親上街乞討為生。隨著武訓慢慢長大,在他15歲的時候,來到姨夫張老闆家打工。可這張老闆卻是一個長期壓迫平民百姓的僱主,在武訓打工的期間,經常打罵欺辱他,甚至剋扣他的血汗錢。兩年後,長期受到壓迫的武訓,辭職後選擇來到另外的一個李姓家裡打長工。
  • 如何評價山東武訓
    武訓先生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了無數窮家子弟,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譽為「千古奇丐。1.武訓是清朝年間,出生在山東冠縣的普通農家。
  • 武訓:「千古奇丐」興義學
    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介紹,這座建築原是臨清武訓紀念堂,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臨清縣武訓小學發起了武訓誕辰紀念活動。這場紀念活動聲勢浩大,範圍遍及全國,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于右任、鬱達夫、陳衡哲、何思源等人先後以題詞、詩歌、散文、傳記等方式,頌揚武訓的辦學精神。  武訓(1838年-1896年),原名武七,綽號武豆沫,堂邑縣武莊(現屬冠縣)人。
  • 值得尊敬的無私教育家――武訓
    武訓是清末堂邑縣武莊(今屬冠縣)人,生於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武訓原本沒有正式名字,他和魯迅筆下的阿Q一樣,都是那種「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貧民。因在家族同輩兄弟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武訓這個名字實際上是個賜名,在他老年時,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而給他取名為「訓」,以示朝廷對他創辦義學來訓導貧苦學生的支持和鼓勵。 武七自小家境貧苦,7歲喪父,隨母親乞討為生。
  • 行乞興學第一人:近代平民教育家武訓
    平時,武訓常來義塾探視,對勤於教事的教師叩跪示謝,偶遇白天睡覺、工作懈怠的,便默默地跪在床前,使其警覺;貪玩不認真學習和行為不檢點的學生,他下跪泣勸:「讀書不用功,回家無臉見父兄。」之後,武訓仍奔走行乞,受到世人的另眼看待,尊其為「義人」。光緒十六年 (1890) ,武訓資助館陶縣了證和尚230吊錢,在楊二莊創辦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 ,又在臨清御史巷辦起第三所義塾。
  • 史上唯一一個以乞丐身份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武訓
    武訓 出生於道光年間(1838年)山東堂邑縣柳林鎮人,自幼家中貧苦,因為在家裡排行第七,人皆喚他武七,後光緒皇帝感於其事跡,親自賜名「武訓」 寓意: 垂訓後世。連傷帶氣的武訓大病一場後 回想自己的經歷以及這些年所見所聞 窮人們因不識字所受的盤剝,起了一個沒人敢信的念頭:要蓋一所窮苦人也能讀得起書的學堂。
  • 最應踐行「武訓精神」的是教育部門
    第三屆全國武訓精神研討會在山東冠縣閉幕,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弘揚武訓精神,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見昨日《齊魯晚報》)  武訓,清朝末年人,經過30年的乞討,武訓傾其所有,先後興辦三所義學,被世人譽為「千古奇丐」、「平民教育家」。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攢錢興辦義學,死後百姓為他建立祠堂
    晚清年間有一位乞丐曾因興辦義學獲得光緒帝嘉獎,他一生靠乞討攢錢,辦起了三所義學,專門供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他雖然目不識丁卻知曉讀書的重要性,他曾因為辦學受盡別人冷眼,但是他堅持不懈,最終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千古奇丐」的武訓!
  • 武訓被搬上舞臺,淮劇《武訓先生》將沿著京杭運河萬裡巡演
    目不識丁,窮困潦倒,卻行乞38年,建起三處義學,教育無數窮家子弟,成為近代中國民間辦學的先驅。生前死後受清朝皇帝兩次旌表,被稱「千古奇丐」。因為一部電影,武訓也掀起了新中國文藝的第一場波瀾。2005年底,在上海影城舉辦的紀念趙丹誕辰90周年電影回顧展上,《武訓傳》在時隔半個世紀後重見天日。在武訓的家鄉山東聊城冠縣柳林鎮,武訓先生的雕像肅立,他依然為鄉人驕傲、受世人感動。
  • 清末奇丐武訓:三十年行乞只為辦義學,以乞丐之身載入《清史稿》
    他就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的身份而被載入正史的「千古奇丐」——武訓。 武訓(1838年—1896年),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本無名,因排行老七而被人稱為武七。晚年因山東巡撫張曜得知武七辦義學之舉,召見後感其功德,賜名武七為武訓。
  • 淮劇《武訓先生》:演繹平民教育家傳奇人生
    他乞討38年,建成3所義學;義學建成,他卻溘然長逝;清朝皇帝賜他黃馬褂,社會賢達奉他為「聖人」,並稱他「先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訓。
  • 武訓乞討辦學何罪之有?《武訓傳》緣何成為新中國第一禁片?
    1949年前:陶行知努力推動「武訓」走上銀幕  武訓,清道光年間的山東貧苦農民,青年時因不識字吃盡苦頭,決心辦義學幫助窮苦孩子讀書識字,他終身未娶,依靠乞討、街頭賣藝、變賣田產,創辦三所義學,免收學費,被傳為一時佳話。清政府賜其「義學正」、「樂善好施」的匾額並御賜象徵最高榮譽的「黃馬褂」。山東衙門在其去世後修建武訓祠。
  • 武訓先生,節日快樂
    今天是教師節,武訓先生,節日快樂。起1838年,武訓生於今冠縣柳林鎮武家莊,倆哥四個姐,排行老七,武七便是他的大名。地少人多家裡窮,8歲那年,父親去世,山東鬧饑荒,家裡也更艱辛,武訓隨母乞討為生。自小,武訓就掌握了乞討的基本技能。但不能老要飯,要飯娶不上媳婦,得去找點工做,掙錢才是正經事。15歲,武訓去姨夫家做工,最後姨夫以「我收留你,給你一口飯吃就算是莫大的恩惠了,還要什麼工錢?」的混蛋邏輯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