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訓「乞討興學」的仁善傳奇

2020-12-04 中國網財經

  史樺

  武訓也許是中國歷史上最為人稱頌的乞丐。他大字不識,硬是靠乞討捐建了三座規模超出當時一般的「希望小學」;他沒有文化,卻是入選《教育大辭典》的「平民教育家」。他用乞討興學的義舉,為後世留下了又一個有關中國仁善精神的傳奇。

  武訓,原名武七,清末山東堂邑(今冠縣)武莊人,自小家境貧窮,幼年喪父,故幼時起便跟隨母親以乞討度日。每次討來食物,武七都先侍奉母親,因而被稱為「孝乞」。武七一邊乞討一邊為富人家做工。由於不識字,20歲那年,武七被一個僱主騙去了3年工錢。這讓武七決心興辦義學,目標是「使更多沒錢上學的貧苦子弟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騙」。

  為了積攢辦學的費用,武七白天在街市上乞討時不惜以醜態譁眾以獲施捨,晚上則為人紡織麻線掙取佣金。他乞討的足跡遍及山東、河北、河南、江蘇等省。

  幾年過後,武七攢夠了六千文錢。一天,他來到當地一個富人家,跪在門外要見主人。這家主人讓僕人用錢把武七打發走,不料武七卻說:「若見不到主人,我就在這裡長跪不起。」主人無奈,只好來見武七。武七說:「乞丐武七有求於貴人,請您一定答應我!」主人問:「你是想要錢嗎?」武七答道:「不,我不是想向您討錢,而是有錢要送到您這裡!」這個富人感到非常奇怪。武七接著說:「我現在有六千文錢,想存到您這樣的富貴人家裡,由您經營,日後希望您能給我些利息。」這家主人見錢並不多,便答應了武七的請求。此後,武七每攢夠一千文錢都存到這家,而他由此所獲的息金也隨之增加,本息積累終至白銀幾百兩。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七出資四千餘吊在堂邑柳林莊辦起了第一座義塾,高薪聘請老師,免費向窮人家的孩子開放。後來,武七又靠乞討所得興辦了陶館、臨清兩所義塾。

  山東巡撫張曜得知武七乞討興學的義舉後,賜名為「訓」,並奏請朝廷賜武訓「樂善好施」匾額。據說光緒帝甚至還賞武訓穿黃馬褂,以行表彰。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59歲的武訓在為家鄉留下三座學堂後,長辭於臨清義塾中。據《清史稿》記載,武訓在彌留之際,還在聽著學童們的誦讀之聲,直至含笑離去。

  武訓的精神曾感召無數人,如梁啓超、馮玉祥、陶行知等,都曾為武訓撰文。陶行知在他的《武訓頌》中這樣寫道:「為了苦孩,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公無靠背,朋友無多。未受教育,狀元蓋過。當眾跪求,頑石轉舵。不置家產,不娶老婆。為著一件大事來,興學,興學,興學。」

  武訓興學的感人故事長傳於世。近現代,全國有幾百所武訓中小學,僅馮玉祥就捐資興建了15所。如今,武訓故裡冠縣把武訓紀念館作為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者絡繹不絕,而每年11月在此舉辦的武訓義學文化節更是吸引了大量遊客。

相關焦點

  • 「千古奇丐」武訓:辦義學感動近代官方 興學歌至今傳唱不衰
    辦義學感動光緒帝  頒牌匾授武訓名號  1896年6月4日(光緒二十二年四月二十三日),武訓病逝於臨清御史巷義塾,享年59歲。今天,是武訓逝世120周年紀念日。  興學歌穿越時空  童稚老嫗也能唱  在冠縣武莊、柳林等地採訪,聊城晚報記者發現,很多老年人都能哼唱幾句武訓的興學歌。  冠縣柳林鎮武訓先生紀念館內,「武訓魂」亭是一個八角形全石結構的紀念亭,中間由蓮花託起八通碑,上面記有66首武訓乞討興學過程中隨口吟唱的詩歌。
  • 一生乞討,討來三座學堂!首位載入中國正史的乞丐——武訓
    剎那間就失去了唯一的收入來源,萬般無奈之下,武訓他只能跟隨母親上街乞討為生。隨著武訓慢慢長大,在他15歲的時候,來到姨夫張老闆家打工。可這張老闆卻是一個長期壓迫平民百姓的僱主,在武訓打工的期間,經常打罵欺辱他,甚至剋扣他的血汗錢。兩年後,長期受到壓迫的武訓,辭職後選擇來到另外的一個李姓家裡打長工。
  • 行乞興學第一人:近代平民教育家武訓
    後來,武訓到一遠房姨父張舉人家做傭工。數年後,當武訓支取工錢時,張舉人因其不識字用假帳相欺,賴掉他幾年扛活工錢,還反誣他訛詐,慘遭毒打。武訓稍一爭辯,即遭痛打,口吐白沫病倒(由此送綽號「武豆沫」)。武訓因未上學,深刻體驗到上學識字對人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漸悟沒文化、不識字是窮人遭受苦難的根源之一,故決心行乞籌資興辦義學。
  • 武訓先生,節日快樂
    今天是教師節,武訓先生,節日快樂。起1838年,武訓生於今冠縣柳林鎮武家莊,倆哥四個姐,排行老七,武七便是他的大名。地少人多家裡窮,8歲那年,父親去世,山東鬧饑荒,家裡也更艱辛,武訓隨母乞討為生。」他不回家,也不做工,口唱歌謠,以義學為夢,乞討為生,遊蕩於山東、河南、河北、江蘇等地。世間多了一個瘋癲之人。誰也不知道他在半生半死的廟裡想了什麼,但寺廟似乎激發了他的靈心,讓他頓悟精神,不但立了辦義學的願,還出口成章,以歌謠應對人世間的嬉笑怒罵。這一年,武訓21歲。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辦三所義學 終生未娶(圖)
    但在中國歷史上,唯一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被譽為「千古奇丐」的,卻是長得不帥、不會武功、乞討了一輩子、至死單身的武訓。  千古奇丐  「別看我討飯,早晚修個義學院」  武訓生活在清末,是山東堂邑縣武家莊(今山東冠縣)人。
  • 武訓:「千古奇丐」興義學
    臨清市博物館館長魏輝介紹,這座建築原是臨清武訓紀念堂,建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臨清縣武訓小學發起了武訓誕辰紀念活動。這場紀念活動聲勢浩大,範圍遍及全國,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于右任、鬱達夫、陳衡哲、何思源等人先後以題詞、詩歌、散文、傳記等方式,頌揚武訓的辦學精神。  武訓(1838年-1896年),原名武七,綽號武豆沫,堂邑縣武莊(現屬冠縣)人。
  • 武訓是怎麼死的 如何評價武訓
    武訓是怎麼死的光緒二十二年(1896)4月23日,武訓病逝於御史巷義塾。根據《清史稿》的記載,(武訓)病革,聞諸生誦讀聲,猶張目而笑。就這樣,武訓在眾學童朗朗讀書聲中含笑離開了這個世界,享年五十九歲。出殯當日,堂邑、館陶、臨清三縣官紳全體執紼送殯,遵照武訓遺囑歸葬於堂邑縣柳林鎮崇賢義塾的東側。各縣鄉民自動參加葬禮達萬人以上,沿途來觀者人山人海,一時師生哭聲震天,鄉民紛紛落淚。
  • 武訓先生與臨清
    我家鄉在臨清,從小聽老人講武訓乞討興學的故事長大。老人教育我說:「武訓先生靠乞討生活,還要辦義學,後世學生要珍惜上學機會,好好學習,學有所成。」可能這樣的話,很多家長都會說。武訓乞討的30多年有太多的痛苦,但他卻用理想治癒了現實的磨難。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攢錢興辦義學,死後百姓為他建立祠堂
    晚清年間有一位乞丐曾因興辦義學獲得光緒帝嘉獎,他一生靠乞討攢錢,辦起了三所義學,專門供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他雖然目不識丁卻知曉讀書的重要性,他曾因為辦學受盡別人冷眼,但是他堅持不懈,最終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千古奇丐」的武訓!
  • 武訓:一個名滿天下的乞丐!
    為了吸引別人的眼光,多賺取一點錢,武訓二十三歲的時候剃成了和尚頭,只在額角上留一塊短髮,這也是他興學的標記。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唱著說:「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左邊留,右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他還在地上爬,供孩子騎耍賺錢。他甚至當眾吃蠍子、蛇、磚瓦等,以這種自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好奇,換得一點點賞錢。
  • 尋訪武訓故裡:乞討興學仁義精神 武家後人仍在傳播
    這是《武訓興學歌》中的一首《武訓要飯狗不咬》其中的幾句歌詞。數十年的討飯生涯,一段極具傳奇色彩的經歷,聊城冠縣人武訓是中國歷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載入正史第一人。家喻戶曉的是,武訓在臨清、館陶、堂邑辦義學的故事。武訓的事跡響遍全省,時任山東巡撫張曜聞知武訓義行後,特下示召見。張曜聞還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直接引領一波捐助武訓辦學熱潮。
  • 值得尊敬的無私教育家――武訓
    這個乞丐時而唱著乞討的段子,時而裝扮成豬狗的模樣,時而又學驢叫。由於表演技藝不怎麼嫻熟,引得眾人一陣陣鬨笑。而他絲毫不以為意,用沙啞的嗓子唱道:「我乞討,我積錢,修個義學為貧寒。」旁觀眾人中有識得此丐的,紛紛搖頭,「乞丐還想興修義學,這不是痴人說夢麼?」
  • 「義丐」武訓:行乞30年只為辦教育,58年的人生堪稱傳奇
    武訓原名武七,因其一生投身於興辦義學的偉大事業,所以清政府賜名「訓」字,取「垂訓於世」的含義以示嘉獎。>武訓出身底層,家庭狀況可以算得上是家徒四壁,他七歲時父親便去世,此後便跟隨母親到處流浪並以乞討為生。
  • 最應踐行「武訓精神」的是教育部門
    第三屆全國武訓精神研討會在山東冠縣閉幕,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弘揚武訓精神,對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見昨日《齊魯晚報》)  武訓,清朝末年人,經過30年的乞討,武訓傾其所有,先後興辦三所義學,被世人譽為「千古奇丐」、「平民教育家」。
  • 淮劇《武訓先生》:演繹平民教育家傳奇人生
    他乞討38年,建成3所義學;義學建成,他卻溘然長逝;清朝皇帝賜他黃馬褂,社會賢達奉他為「聖人」,並稱他「先生」——他就是中國近代群眾辦學的先驅者,享譽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武訓。
  • 一生未婚未育,不識字,靠乞討辦義學的教育家武訓
    武訓是一位乞丐出身的教育家,第一次聽說他還是發生在他家鄉的一次冒名頂替事件。他是山東聊城冠縣人,跟我們這裡裡的並不遠,但是孤陋寡聞的我從未聽說過他的故事。最近抽時間看了有關於武訓的傳奇故事。他出身貧寒之家,但是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因為父親去世,再加上山東大饑荒,他只能跟母親出門要飯。那個時候飯都吃不飽 哪裡來的錢讀書?
  • 武訓討飯興辦義學30年 濃縮中國知識分子的歷史變遷
    在地主家受欺負 武訓下決心辦義學武訓,一個乞丐能收入《清史稿》,既不容易又實至名歸。武訓本是窮得連名字都沒有的賤民。在他晚年,朝廷為嘉獎他的興學義舉為他取名為「訓」。清朝末年的武訓靠乞討纘錢,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修建起了三處義學,善行驚天動地,民國名將馮玉祥稱他是「千古奇丐」,張學良碑文題詞「行兼孔墨」,把武訓抬舉到孔子和墨子的高度。在山東,一些學校還將武訓像與孔子像並列祭拜,稱為「武聖人」。武訓辦義學的新聞傳到國外,《世界教育辭典》都有記錄。因為他沒有文化,所以武訓又被稱為「無聲教育家」、「平民教育家」。
  • 放棄固定工作 當代武訓"乞討"辦學25年
    100多年前,山東冠縣曾出了個貧民教育家武訓,他一生靠乞討為鄉鄰辦學,享譽後世。這讓冠縣投身鄉村教育近40年的麼富江一直引以為豪,並當做是用一輩子來學習的榜樣。25年前,他從中學辭職回到村子,和擔任民辦教師的妻子一起,在家裡支起講臺,義務辦起民辦學校。
  • 武訓:以乞丐身份被載入中國正史的唯一一人
    為了吸引別人的眼光,多賺取一點錢,武訓二十三歲的時候剃成了和尚頭,只在額角上留一塊短髮,這也是他興學的標記。有人問他為什麼這樣,他唱著說:「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左邊留,右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他還在地上爬,供孩子騎耍賺錢。他甚至當眾吃蠍子、蛇、磚瓦等,以這種自虐的方式博取大家的好奇,換得一點點賞錢。 這時他會說:「破磚爛瓦都能消化,不能修義學才惹人笑話。」
  • 千古奇丐武訓:行乞38年,創辦三所學校,去世後萬人送葬
    在中國近代史上,有這麼一個人,以乞討為生,但他乞討不是為了活下去,而是為了興學,讓窮苦人家的孩子有學上。他行乞38年,創辦三所義學,被稱為「平民教育家」,也被稱為「千古奇丐」,這個人叫武訓。武訓1838年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武家莊的貧苦家庭裡邊,他7歲喪父親,跟母親乞討為生。在他14歲時,母親也去世,變成一個孤兒,沒有名字,因在家族中排行老七,就叫他武七,武訓這個名字當時的光緒帝賜給他的,以表彰他的樂善好施,無私奉獻的精神。母親去世,武訓失去唯一的依靠,那只能外出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