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裡行乞辦義學千古奇丐遠名揚

2020-12-10 騰訊網

季羨林先生曾這樣評價一個人說他「千古奇人,高山仰止」。一個什麼樣的人能得到這麼高的評價呢?

這個人就武訓,有人會問武訓何許人也?武訓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農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柳林鎮)武莊人。武訓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中因排行老七,故名武七。因為武訓用自己乞討的錢,創立三處義學清政府為嘉獎其教育之功替他改名武訓。

武訓並非書香之人,他大字不識,早年喪父,以乞討為生,更沒錢入私塾,那為何他又被稱之為教育家呢?這得從他14歲那年去地主家當傭工說起。

武訓在地主家做傭工三年,三年裡每天起早貧黑,又屢受地主欺壓,日子過的苦不堪言,好不容易武訓在地主家幹滿了三年,去找地主結算三年工錢 。地主知武訓大字不識,就想著不給武訓工錢,讓他白幹三年,於是就拿假帳矇騙武訓說,你三年的工錢早就結算清了。還拿出做好的假帳讓武訓看,武訓大字不識,但他心裡清楚,他知道是地主耍賴,不想給工錢,於是兩人便產生爭執。地主家人多勢眾,武訓勢單力薄,不僅工錢沒有要回來,還遭地主一頓毒打。武訓回家氣的口吐白沫,三天不吃也不說話。他想自己為什麼會受這樣的屈辱,歸根結底還是自己不識字,沒有學問。武訓心想自己不識字遭受這麼大的羞辱,普天之下窮苦百姓不識字的太多了,也會遭受這樣那樣的屈辱,於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讓窮人能上的起學,為了不讓更多窮人步入後塵,武訓決定行乞辦學。在他二十歲那年他成為了乞丐一個遭人嫌棄的職業。就是這樣一個遭人嫌棄的職業卻做出了一件不平凡的事情。

鹹豐九年,武訓帶著他「遠大」的理想,開始了他的乞討生涯,他走遍各地乞討,把討來的較好的東西換成金銀,有時他還像江湖藝人表演扛大鼎等,武訓白天乞討賣藝,晚上紡線織麻,農忙時還給人家做短工,把討來的錢財積攢起來。積少成多,時間久了,武訓也積累了不少錢財。他離自己的目標也越來越近了。

武訓大字不識,他必須找一個可靠的有學問的人來幫他張羅如何開辦義學。堂邑縣有個舉人姓楊,這位楊舉人為人正直,名聲也好,況且武訓走南闖北,對於看人也有一套,他認為楊舉人是他合適的人選,於是就登門拜訪,你想一個乞丐要見一個舉人,就是一個乞丐要去普通人的家中,人們會把乞丐趕走,更何況是一個舉人,為了表達自己的誠心,武訓在楊舉人家門口跪了兩天,功夫不負有心人,楊舉人被武訓的誠心打動,接見了他。武訓把自己的想法和楊舉人一五一十地說了出來,楊舉人很受感動,決定幫他開辦義學。

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用4000餘吊錢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建了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從他產生辦學的想法到第一所義學的建立,整整用了三十年,三十年他走遍全國各地,飽受苦難,受盡冷眼,但是他沒有放棄自己的目標,他用行動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光緒十六年(1890年)他與寺院合作在館陶縣楊二莊辦了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武訓又靠行乞積蓄,並求得官紳的資助,用了3000吊,在臨清御史巷創辦了第三所義學「御史巷義塾」(今山東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靠著行乞創辦了三所義學,為貧苦的孩子創造了學習的條件,讓那些因為沒有文化而吃虧的貧苦大眾不再因為此而吃虧。

武訓的行為被山東巡撫知曉,巡撫對其所作所為感動,下令免徵義學田錢糧和徭役,另捐銀200兩,並賜名武七為武訓。

武訓為創辦義學奔走一生,光緒二十二年4月23日,在御史巷義塾,在學子們朗朗的讀書聲中,武訓含笑病逝,享年五十九歲。他的一生歷經坎坷,他的事跡傳揚千古。後人稱頌他是「千古奇丐」!

相關焦點

  • 中國史上唯一被載入史冊的乞丐,乞討38年創辦三所義學,名揚千古
    在歷史上也有一位名揚千古的乞丐,他是唯一一個被載入史冊的乞丐,在古代貧富分化嚴重,而且大家都存在極強的歧視心理,乞丐一般都是被人唾棄的,而此人卻不一樣,不僅受到世人的稱讚,而且皇帝還賞賜其黃馬褂,這是極高的榮譽。武訓出生於道光年間,家庭貧困,這個名字還是朝廷賜給他的,在他七歲的時候,父親去世,為了生計他只能沿街乞討,他從來沒有上過學,從記事以來就在謀生。
  • 清末奇丐武訓:三十年行乞只為辦義學,以乞丐之身載入《清史稿》
    在晚清的歷史上,有這樣一位奇人,他出身貧寒,幼年喪父,之後跟隨母親四處以乞討要飯為生,當他長大後, 「自恨不識字,誓積貲設義學」 (《清史稿·武訓傳》),於是他行乞三十餘年,建起了三處義學。
  • 唯一被載入正史的乞丐,行乞38年建三所學堂,光緒御賜黃馬褂
    而我今天要說的這位乞丐,雖然不如前兩位有名,但他卻被後人編入正史,他行乞38年捐三所學校,得到了光緒皇帝親賜的黃馬褂。這個人名字叫武訓。武訓出生山東的一個窮苦人家,一開始他沒有名字,認識他的人都叫他武七,他從小沒上過學,七歲那年父親去世之後,武訓就開始了乞討生涯。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攢錢興辦義學,死後百姓為他建立祠堂
    晚清年間有一位乞丐曾因興辦義學獲得光緒帝嘉獎,他一生靠乞討攢錢,辦起了三所義學,專門供貧苦人家的孩子讀書。他雖然目不識丁卻知曉讀書的重要性,他曾因為辦學受盡別人冷眼,但是他堅持不懈,最終為社會培養了一大批人才。他就是被後世稱為「千古奇丐」的武訓!
  • 傳奇人物千古奇丐:他沒有洪七公的武功,卻比洪七公更加俠義!
    傳奇人物千古奇丐:他沒有洪七公的武功,卻比洪七公更加俠義!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今天小編與大家分享的是一位千古奇丐,他姓武,行七,被人稱為武七。有一部電影,名為《武訓傳》,就是以他為原型。武七是第一位以乞丐身份被錄入正史的人。
  • 「義丐」武訓:行乞30年只為辦教育,58年的人生堪稱傳奇
    在今日聊城冠縣的武訓塑像 武訓原名武七,因其一生投身於興辦義學的偉大事業 電影中的武訓行乞形象 二、以興學為己任 二十歲這一年
  • 他興辦義學三所仍住破廟吃餿菜,一生卑躬屈膝卻有萬人送殯
    他想通了,他的困苦都是因為沒有文化,於是他立誓興辦義學,為窮人「報仇」。武七行乞時,唱過三十多首行乞歌,每首都離不開辦義學,人們都當他患了「義學症」。這些行乞歌武七口中唱著歡樂有趣,我們聽著卻是心情悸動。「左邊剃,右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左邊留,右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吃得好,不算好,修個義學才算好。」
  • 「當代武訓」辦義學
    20多年前,同為中學老師的麼富江與妻子焦玉雙,因崇拜武訓而回鄉辦義學。此次,受光明日報和蒙牛乳業之邀,我們來到了聊城冠縣,探訪這位「當代武訓」。    當初為建校辦學,麼富江和妻子變賣了家裡所有值錢的東西並四處借錢。他和家人住在廚房,說服相鄰的堂兄弟借出住宅,同時村委會也支持給他一塊土地,就這樣建起了學校,村裡輟學的50多名孩子又高高興興地走進了校園。
  • 千古奇丐武訓:行乞38年,創辦三所學校,去世後萬人送葬
    他行乞38年,創辦三所義學,被稱為「平民教育家」,也被稱為「千古奇丐」,這個人叫武訓。武訓1838年出生在山東堂邑縣(今冠縣)武家莊的貧苦家庭裡邊,他7歲喪父親,跟母親乞討為生。在他14歲時,母親也去世,變成一個孤兒,沒有名字,因在家族中排行老七,就叫他武七,武訓這個名字當時的光緒帝賜給他的,以表彰他的樂善好施,無私奉獻的精神。
  • 他乞丐中的「富豪」,行乞38年,創辦3所義學被譽為「千古奇丐」
    他行乞38年,創辦所義學,被稱為「平民教育家」,也被稱為「千古奇丐」,這個人叫武訓。從這時起,他決定行乞興學,因為他吃了沒讀書的苦,他立志讓更多窮人能讀得起書。雖然他變成了「富豪」,但還是過著苦行僧生活,還是以乞討為生,當乞丐,一生立志創辦義學。在乞討過程中,邊乞討邊唱著歌:吃雜物,能當飯,省錢修個義學院,痛並快樂著。
  • 一生未婚未育,不識字,靠乞討辦義學的教育家武訓
    他是山東聊城冠縣人,跟我們這裡裡的並不遠,但是孤陋寡聞的我從未聽說過他的故事。最近抽時間看了有關於武訓的傳奇故事。他出身貧寒之家,但是從小就喜歡讀書,但是因為父親去世,再加上山東大饑荒,他只能跟母親出門要飯。那個時候飯都吃不飽 哪裡來的錢讀書?後來跟人學雜耍攢了點錢想去私塾讀書,卻因為階層不同,拿錢給先生也不允許他讀書。還被惡狠狠的趕出門去,「書是你們要飯的念的嗎?」
  • 齊魯名士武訓行乞辦義學 馮玉祥贊「千古奇丐」
    齊魯名士武訓行乞辦義學 馮玉祥贊「千古奇丐」   本報記者武訓行乞攢錢40年,在冠縣柳林鎮、臨清楊二莊和御史巷興辦義學三處,生前死後受清朝皇帝兩次旌表。民國初,其事跡被編入教科書,馮玉祥稱讚他為「千古奇丐」。  貼錯春聯挨打  貧兒心底盼上學  如今,武訓紀念堂內已空曠無物,臨清市武訓實驗小學仍在正常招生。
  • "千古奇丐"武訓:靠乞討辦三所義學 終生未娶(圖)
    他拿定主意:重操乞討舊業,攢錢辦義學。  就這樣,他身穿滿是補丁的衣服,肩背布囊,手拿銅勺,早起晚睡,走街串巷乞討,把討到好點的衣食賣掉換錢,自己只吃粗劣發黴的食物。  史上第一所由乞丐興辦的義學  經過幾十年努力,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終於建起瓦房二十間,取名「崇賢義塾」。
  • 行乞一生卻名垂青史,還被人尊稱為教育家,這個人簡直超乎想像!
    行乞辦學,千古只此一人;樂善好施,誰見乞丐為之?他以這種自殘自虐的方式,來獲得更多人的注意和施捨,他唱道:這邊剃,那邊留,修個義學不犯愁。這邊留,那邊剃,修個義學不費力。 35歲時,他的母親去世了,他和兩個哥哥分了家,他分得三畝地,變賣為120吊錢,連同多年行乞攢的100吊,共有210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