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不良導致體重低下的老年人,這樣「補」,營養充足,更健康

2021-01-11 天天養生匯

老年人容易因營養攝入不足、吸收不良或過度消耗等因素,導致發生的一種或幾種營養素缺乏或不足現象。

老年人易出現營養缺乏主要表現為體重低下、身體虛弱、抵抗力和應激能力下降,常感冒,容易生病等現象,所以老年人要注意照顧好自己,留意自己的健康狀態。

中國營養學會2007年提出的用於老人的營養不良篩查方法:

1、是從體質指數(BMA)

體質指數公式(BMI)=體重(kg)÷身高^2(m)

正常人的體質指數(BMA)是18.5~23.5,如果BMA<18.5,即為體重低下或不足。

體重低下的老人免疫功能下降,骨折發生率高,損傷及外科傷口癒合慢;對寒冷抵抗力也差,冬天穿得多,也有怕冷畏寒的感覺。

2、是3~6個月體重丟失

老年人近3~6個月內,體重減少5%~10%(即100斤,減少5——10斤);除疾病因素外,就可能是營養不良的原因。

相對於年輕人,老人營養不良的後果更為嚴重,如果半年內消瘦明顯,體重減少5%以上,老人的死亡率就會大幅度上升。

3、是疾病

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堪憂,或前幾周攝食量減少50%左右,食慾明顯下降;如若同時還患有哮喘、肺炎、腹瀉等現象,生營養不良的風險即加大。

老年人經常生病,或者長期服藥,也容易導致營養不良現象的發生。

建議,步入老年期之後,要養成定期體檢的習慣,一般每年體檢1——2次,可及時發現隱藏的一些健康隱患。

老年人,這樣「補」,營養充足,更健康

我國的老年人易發生營養不良,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生活條件還不是特別好;還有就是對營養的錯誤認知。

比如,一些老年人認為多吃粗糧就健康,而不吃細糧;長期吃素不吃肉,而導致身體缺乏某些營養素。一些農村的老年人,因為生活太過節省,日常飲食過於簡單,則很可能導致營養缺乏。不少老人經濟條件雖好,但過度進食肥甘厚味和盲目進補,也可能導致某種微量元素缺乏。

所以,一方面需要我們繼續努力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同時也需要掌握更多的營養學知識;指導我們更好的安排飲食,補充營養。

一般來說,只要每天攝食的食物不單調,儘可能多樣化,進食量夠,通常就不太可能發生營養不良。

老人易缺乏的營養素主要是以下幾種:

1、優質蛋白質

蛋白質是構成人體組織的基本原料,蛋白質缺乏還導致免疫力降低,體重下降快。

蛋白質屬於大分子有機物,被吸收之後還需要經過肝臟分解為胺基酸,繼而被人體利用。老人的蛋白質合成能力差,分解代謝增加,因此,蛋白質的相對需要量就較高。

一般說,60歲以上的老人,每天每公斤體重要保證有1克蛋白質供應,優質蛋白質佔蛋白質總量的50%,便不太可能發生營養不良。如果是營養不良患者,優質蛋白質的供應量則應有所增加,按照每千克體重1.2克蛋白質足以。

優質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有:肉類、魚、蝦、貝類、禽蛋、奶類食物和大豆及其製品,堅果等食物。

建議:老年人每天應保證2——5份以上的高蛋白食物。

2. 礦物質鈣和維生素D

礦物質鈣和維生素D缺乏與骨密度下降,以及牙齒缺失有關。

我國老年人每日需攝入不少於1000毫克(不超過2000毫克)鈣;及50微克維生素D。

好在高蛋白食物中一般都富含鈣;可以通過合理的使用植物油,曬曬太陽獲取維生素D。(每天曬太陽30分鐘左右,皮膚可以合成足夠的維生素D)。與此同時需要多吃些綠葉素菜,補充鎂元素,可提高鈣質的利用率。

3. 維生素C與膳食纖維

20%~50%的中國老年人缺乏維生素C。

老人每日膳食中維生素C供給量應為100毫克。新鮮蔬菜水果富含維生素C。體檢發現營養不良的老人還可通過服用維生素C片來補充。

建議老年人每天吃300克左右新鮮蔬果,以及不少於300克的新鮮蔬菜,滿足人體對維生素C的需求。

這類食物中還富含膳食纖維,每天保持一定量的膳食纖維攝入還能幫助改善胃腸功能。

4、礦物質鐵

除鈣外,在各種礦物質中,鐵是老人最容易缺少的一種營養素。膳食中缺少鐵會導致缺鐵性貧血。

富鐵食物的供應含鐵最多的食物是動物血與肝臟,建議老年人每周吃2~3次豬血製品或豬肝、雞肝、鴨血等,每次攝食的量不必大,30~50克即可。尤其是動物的肝臟,含有較高的膽固醇,老年人也是不宜進食過多的。

老年人應掌握幾個飲食技巧,營養吸收率更高:

1、細嚼慢咽

這樣可以充分的利用牙齒以及唾液,更好緩解胃腸負擔,可以促進營養的消化吸收。

2、少吃多餐

進食過飽不利於胃腸蠕動,降低食物的消化能力,營養吸收率低下。每天由3餐改吃4餐,可以更大程度減輕胃腸負擔,營養吸收利用率更高。

3、提高飯菜質量,提高烹飪技巧

食物要適合老人口味,還應軟爛、容易咀嚼和容易消化。宜多做些包子、餃子等帶餡的食品,多安排蒸食與燉菜,適當安排粥食,要少吃生冷,少吃油炸和油煎食品。

每餐飯都勤換花樣,有幹有稀。「幹」,指麵包、饅頭、發糕;「稀」,指麵條、餛飩、肉粥、麥片粥等。食慾高,更容易消化吸收。

4、多與家人,朋友一起進餐

樂觀的心態,美好的心情也有助於刺激我們的食慾,從而人體消化吸收率更高。反之,容易降低食慾。

總而言之,老年人首先需要定期的體檢,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態,根據需求來合理安排食物;同時也需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挑食、偏食、暴飲暴食、喝酒、飲食不規律等不良習慣,保持樂觀的心態。

相關焦點

  • 老年人:營養比運動更重要
    縱觀全社會,每天積極運動的大多是老年人。他們有充足的時間去做上班時想做,而沒時間去做的各項運動。散步、跑步、爬山、練太極、跳舞,大街小巷、公園、湖邊百分之八、九十的都是老年人。 所以,中老年人請記住:營養比運動更重要!
  • 老年人堅持「七大」膳食原則,補充營養,延緩衰老,更健康
    老年人堅持「七大」膳食原則,補充營養,延緩衰老,更健康生老病死是人體生物系統的自然規律,雖然是不可阻擋和逆轉的。但是,通過一些養生方法可以延緩人體衰老的速度。很多相同年齡的人出現不同的衰老特徵,就已經很好的驗證了這一觀點。
  • 老年人營養過剩和營養缺乏該如何護理
    老年人由於多種原因,從食物中獲取的營養超過了身體活動所消耗的熱能,會出現營養過剩,從而導致肥胖。攝入的營養元素過少又會導致營養缺乏,所以,要保持老年人身體健康,延年益壽,必須合理地調配飲食,以維持機體內營養的平衡。
  • 孩子營養不良怎麼判斷,以下幾點要注意!
    02身長、體重是寶寶發育的「標尺」身高、體重是衡量寶寶健康與否的標準。無論是增長不足還是增長過快,都可能預示著一些健康隱患。實際上,除了極少數早產/出生低體重嬰兒,或有生長激素分泌不足的矮小症患兒,以及其他一些少見的先天性代謝性疾病患兒以外,絕大多數健康兒童的生長都在正常範圍內。當寶寶的身長、體重在正常範圍內,高一些或矮一些,胖一點或瘦一點,都是正常的。
  • 老年人這樣喝酸奶,比牛奶更有營養,促進消化吸收,更健康
    說起酸奶,也是備受爭議,很多人認為屬於加工食品,或含有食品添加劑,不健康,事實上這都是誤解。理論上,酸奶是由鮮牛奶或奶粉泡製後,經過乳酸菌發酵而得來。所以酸奶的營養成分與牛奶與奶粉是一樣的,但是酸奶中的營養比牛奶更容易被人體消化吸收。老年人喝酸奶比喝牛奶更有營養牛奶中還含有近5%的乳糖,乳糖進入人體之後被腸道中的乳酸菌分解為乳酸,最終分解為葡萄糖給人體吸收利用。
  • 吃得少而素 得了脂肪肝 有小肚腩的 卻營養不良
    王女士(化名)身高1.64米,體重50公斤出頭,身材苗條的她,最近一次體檢卻查出體脂過高而有脂肪肝。「我明明吃得不多,飲食也比較清淡,怎麼會得脂肪肝。」王女士很意外。「肥胖者有脂肪肝好理解,吃太好、運動少,多餘熱量轉為脂肪。而瘦的人得病,其實也與吃有關。」
  • 「千金難買老來瘦」,真的是老年人的健康狀態嗎?
    大家都知道超重和肥胖確實能給健康帶來很多風險,比如血脂異常、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病。很多人認為老年人瘦才好,「瘦」才更健康,殊不知有些「瘦」可能是營養不良,並非健康狀態。所以,老年人的「瘦」需要有一個限度,不同於年輕人的標準,老年人體重過低增加營養不良和死亡風險。
  • 我們常說「營養不良」,營養是什麼?中醫怎麼「補充營養」
    一、現代科學和傳統中醫對「營養」的不同理解:現代營養學對我們的建議是:合理膳食、食譜更寬。而對於營養不足的處理,直接是「缺什麼補什麼」,蛋白質不夠就補充蛋白質,脂肪不夠就補充脂肪,水不夠就補水等等,不一而足。
  • 素食主義者容易營養不良,平時經常吃3種食物,「填補」營養空缺
    純粹的素食主義並不符合科學膳食的原則,眾所周知,我們的身體需要豐富的營養,這些營養來自於不同的食物,有穀物、肉類、蔬菜、水果、奶製品、豆製品、堅果等,而肉類所能提供的優質脂肪和優質蛋白,也是人體日常所需營養中的「大頭」,不吃肉,對人體健康會造成很大影響。為什麼人們要拋棄肉類?
  • 營養與健身應如何兼顧?專家:兩者結合才能達到完美的健康狀態
    如果只強調一方面,都會造成不良後果。大家想吃好,可以關注中國營養學會居民膳食指南的2016年最新版本,要保證食物的多樣化(即一天吃12種以上的食物,一周吃25種),還要合理搭配。」於康介紹:「吃動平衡,包括整體體重、體重成份、大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的平衡。做到這些平衡,吃動才能真正合併為健康服務。而且,還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時調整。」
  • 飢餓養生營養不良 匯總臨床症狀與不靠譜養生法
    近日,他不但體重驟降,身體還出現水腫,被醫院診斷為營養不良。  一個月前,陳爹爹從一場養生講座上得知,如果一個人感到餓的時候,只要一個小時後不進食,身體就會出現一種長壽基因,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有助於長壽。由於患有高血脂,陳爹爹決定嘗試飢餓養生,每天只吃一餐。「中醫有『疾病以減食為湯藥』的說法,適當保持飢餓具有排毒、養生的功效。」
  • 「國民營養計劃」老年人群營養健康知識:老年人貧血如何預防
    在很多長輩的朋友圈裡,「不吃肉只吃素」到「千金難買老來瘦」,已被推崇為「老年人的養生秘訣和健康狀態」,但長輩們「不吃肉只吃素」,真的對身體好嗎?相比於其他年齡段的人群,老年人常患有多種疾病,如心血管系統疾病常有心慌、氣短;消化系統疾病的食慾減退、消化不良、便秘或腹瀉等。如果出現上述症狀,老年人都應該重視,考慮是否有貧血,貧血最常見的症狀是乏力、頭暈,皮膚黏膜蒼白,但初期的輕微貧血極容易被忽視。
  • 因奶奶一個習慣,導致1歲娃營養不良!建議寶媽做好5點,寶寶健康胃口好
    一歲左右的寶寶處於身體和大腦發育的高速發展階段,在營養方面要注意跟上,此時我們尤其要注重如何讓寶寶吃得健康、吃得合理,否則寶寶可能會出現各種餵養方面的問題:比如營養不良、體重不達標、營養元素缺乏等。
  • 200個慢病營養科普視頻「阻擊」偽科學 幫老年人補上健康課
    相信不少人的微信裡總會有那麼幾個親友群,在這裡,大家常常會被各種養生健康類的偽科學信息「轟炸」,而轉發謠言的「主力軍」正是家中的「一寶」老年人。今天是九月初九重陽節,在中國醫師協會和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共同舉辦的中老年慢病營養健康科普活動啟動會上,中國醫師協會醫學科普分會會長郭樹彬透露,預計在2年內,將完成200個慢病營養科普視頻的創作,重點向中老年人傳播營養健康知識,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健康理念。營養是人類維持生命、生長發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質基礎,國民營養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
  • 從嬰兒到老年,各個年齡段的營養攝取方法
    為了身體健康,吃飯應吃八分飽,在飲食選擇上吃魚比吃肉好、食用植物油比食用黃油好等,降低脂肪攝取量。營養過剩比營養不足更應該引起關注成人期的年齡範圍在20~64歲。在這一時期中,人們的工作和生活都會很充實。但同時,處在這一時期的人,經常會出現生活節奏混亂、飲食不規律的情況,所以應注意一日三餐規律飲食。
  • 過年打算給孩子大補一波營養?孩子超重≠身體好、能長高!
    當我們看到胖胖的孩子時總會說這孩子「有福氣」,這句話聽聽就好,心裡一定要知道,肥胖的孩子並不健康。 很多媽媽總想給孩子多補營養,養得一個人兩個壯似的,孩子身體就好、就能長高,這是錯誤理念。
  • 食物非常豐盛,依然出現出營養不良?營養師:一般與3因素有關
    食物非常豐盛,依然出現出營養不良?營養師:一般與3因素有關現在的物質條件比過去有了很大提升,可以選擇的食物也越來越豐富,絕大多少家庭的日常生活,食物都非常豐盛。然而,依然有不少人出現營養不良的情況。尤其是老年人與小孩以及部分年輕的女性,出現比較嚴重的偏差。小孩營養不良會嚴重影響生長發育,而老人營養不良,或導致免疫力下降,甚至發生疾病,嚴重威脅著人體健康。事實上,食物豐盛只能說明我們不再會餓著肚子,然而人體吸收營養還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營養素攝入的過多或過少,失去平衡,都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均屬於營養不良現象。
  • 5斤說明孩子營養不良嗎?
    總覺得孩子生下來肉嘟嘟的,這樣才算好。尤其是爺爺奶奶、姥爺姥姥,對胖娃娃更是愛得不得了!孩子出生體重6斤、7斤、8斤有何區別?5斤的孩子,是不是就代表孩子營養不良呢?其實,新生兒的出生體重在5~8斤之間,都屬於正常範圍之內。1、正常體重兒。
  • 長期素食主義會不會造成營養不良?
    長期吃素會營養不良嗎?長期吃素對身體好嗎?那就趕緊跟著小編往下看看吧!長期吃素會營養不良嗎?吃素會不會導致營養不良,這恐怕是很多想嘗試吃素的人都會關心的問題。專家表示,只要搭配合理得當,吃素不僅不會導致營養不良,而且對身體特別有益。
  • 警惕:孩子滿三歲時,身高體重沒達到這個標準,可能是發育不良了
    檢查結果顯示孩子肚子中有多條蛔蟲,它們存在於孩子體內,爭搶營養,導致其難以吸取足夠的營養才會出現發育不良的問題 通常孩子在這個範圍是比較正常的,如果體重低於10千克,身高低於85釐米,則要注意身體是否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