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達林格勒會戰,蘇軍投入3個騎兵軍,準備戰役突破擴張戰果

2020-11-21 騰訊網

在蘇聯30年代初的大縱深戰役理論中,一般會使用1個突擊集團軍的兵力實施進攻。該突擊集團軍下轄4-5個步兵軍、7-9個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1-2個機械化軍、1個騎兵軍、2-3個航空兵師以及空降兵。在這其中,由於在國內戰爭中騎兵部隊的赫赫戰果,因而在進攻作戰中依然被做為將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擴張戰果梯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多稱之為快速集群。在史達林格勒反攻戰役中,蘇軍就進行了一些實踐。

二戰演習中的騎兵部隊

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反攻階段中,蘇聯紅軍在1942年11月-12月投入了大量騎兵部隊,這些部隊分布在參加反攻作戰的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當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在頓河左岸巴甫洛夫斯克至克列茨卡亞2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近衛第1集團軍、坦克第5集團軍(所屬騎兵第8軍-轄騎兵第21、55、112師)、第21集團軍(所屬近衛騎兵第3軍-轄近衛騎兵第5、6師和騎兵第32師)以及空軍第2和第17集團軍;當面之敵為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頓河方面軍則在克列茨卡亞至耶爾佐夫卡1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第65、24、66集團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當面之敵為德軍第6集團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在史達林格勒北郊至阿斯特拉罕4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第28、51(所屬騎兵第4軍-轄騎兵第61、81師)、57、62、64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當面之敵為德軍坦克第4集團軍全部和第6集團軍一部以及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

騎兵軍在反攻階段賦予的任務是隨各方面軍部隊進入突破口後,迅速深入敵軍後方,殲滅敵後方有生力量、破壞指揮部與通訊中心、襲擊與破壞交通線,並配合方面軍其他部隊共同對史達林格勒西面和西南面敵軍形成合圍。

史達林格勒蘇軍反攻

在反攻開始前,各騎兵軍實力如下

近衛騎兵第3軍:22512人、馬匹18057、步槍和卡賓槍14102、衝鋒鎗2153、輕機槍374、重機槍40、反坦克槍388、76毫米加農炮70、45毫米反坦克炮55、37毫米高炮21、120毫米迫擊炮44、82毫米迫擊炮108和50毫米迫擊炮294

騎兵第8軍:16134人、馬匹14098、步槍和卡賓槍10974、衝鋒鎗1369、輕機槍369、重機槍33、反坦克槍188、76毫米加農炮66、45毫米反坦克炮35、37毫米高炮6、120毫米迫擊炮37、82毫米迫擊炮66和50毫米迫擊炮123

騎兵第4軍:10284人、馬匹9284、步槍和卡賓槍7354、衝鋒鎗566、輕機槍264、反坦克槍140、76毫米加農炮32、45毫米反坦克炮24、37毫米高炮8、120毫米迫擊炮16、82毫米迫擊炮46和50毫米迫擊炮118

從部隊裝備編制上來說,各騎兵軍都沒有達到編制規定的人員和裝備,缺編最嚴重的是騎兵第4軍,只有45毫米反坦克炮與82和50毫米迫擊炮數量達到標準;騎兵第8軍稍好,在火炮方面缺編不嚴重,不過37毫米高炮缺編2/3、衝鋒鎗缺編30%、馬匹缺編15%、人員缺編10.5%;近衛騎兵第3軍基本達到滿編,不過馬匹缺編17.2%、步槍與卡賓槍缺編9%、輕機槍缺編20%、37毫米高炮缺編58%。整體來說,蘇軍各騎兵軍馬匹都數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連續作戰能力;而更嚴重的是高炮裝備無一滿編(筆者註:即便滿編面對德軍空襲,防空作戰能力也是有限),這也是在未來作戰中損失嚴重的原因之一。

日後普列耶夫大將

連結-各騎兵軍情況簡介

近衛騎兵第3軍:原為1934年4月24日成立的騎兵第5軍,1941年12月25日改為現番號。戰爭中先後在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南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邊境交戰、頓巴斯防禦戰役、莫斯科會戰、1942冬春總攻、哈爾科夫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維斯瓦-奧德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柏林戰役等。戰爭結束時下轄近衛騎兵第5、6師和騎兵第32師。1946年整編為近衛騎兵第3師,1953年番號撤銷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И.А.Плиев普利耶夫,近衛騎兵第5師師長Н.С.Чепуркин切普爾金,近衛騎兵第6師師長А.И.Белогорский別洛戈爾斯基(1943年1月1日後為П.П.Брикель布利科裡),騎兵第32師師長А.Ф.Чудесов丘德索夫

近衛騎兵第6師師長布利科裡少將

騎兵第4軍:1941年3月18日成立於中亞軍區,1943年5月4日撤銷番號,轄騎兵第61師和第81師。戰爭爆發後先後隸屬於第53、第51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以及南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刻赤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羅斯託夫戰役等。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為Т.Т.Шапкин沙普金,騎兵第61師師長А.В.Ставенков斯塔文科夫,騎兵第81師師長В.Г.Баумштейн 鮑姆施泰因(12月4日後為А.Ф.Скороход斯科羅霍德)

騎兵第4軍軍長沙普金

騎兵第8軍:1942年1月1日成立,組建於奧廖爾州和圖拉州,轄山地騎兵第21師和騎兵第55與第112師。1943年2月14日改番號為近衛騎兵第7軍,所屬各師分別改稱近衛騎兵第14、15、16師。戰爭中先後在布良斯克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柏林戰役等。

戰爭結束後軍及所屬近衛騎兵第14、16師在1945年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31師,1957年番號改為近衛摩託化第25師,1964年番號變更為近衛摩託化第23師。近衛騎兵第15師在1945年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12師,1957年改編為近衛坦克第15師,1968年起常駐捷克斯洛伐克。前蘇聯解體後,撤回國內,改編為武器裝備儲備中心。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М.Д.Борисов鮑裡索夫,山地騎兵第21師師長Н.П.Якунин雅庫寧,騎兵第55師師長И.Т.Чаленко恰連科,騎兵第112師師長М.М.Шаймуратов沙伊穆拉託夫

1982年的鮑裡索夫

連結-關於蘇聯騎兵軍和騎兵師的編制

戰前騎兵師編制

4個騎兵團,每個團1369人和1588匹馬,包括

- 4個騎兵連

- 1個機槍連(16挺重機槍)

- 1個騎兵炮兵連(4門76毫米加農炮 )

-1個反坦克炮兵連(4門45毫米反坦克炮)

-1個迫擊炮連(4門82毫米迫擊炮)

-1個高炮連(3門37毫米高炮和3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師直屬

1個坦克團(64輛輕型坦克和18輛裝甲車)

1個騎兵炮兵營(8門76毫米加農炮和8門122毫米榴彈炮)

1個高炮營(8門76毫米高炮和6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1個工兵排

1個防化排

1個衛生排

1個通信排

全師共有9240人和7625匹馬,裝備64輛輕型坦克、18輛裝甲車、8門122毫米榴彈炮、20門76毫米加農炮、12門45毫米反坦克炮、16門82毫米迫擊炮、8門76毫米和9門37毫米高炮、48挺重機槍和18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30年代騎兵部隊訓練

1941年12月的騎兵師編制為

3個騎兵團,每個團910人和1018匹馬,包括

- 4個騎兵連

- 1個機槍連(12挺重機槍)

- 1個騎兵炮兵連(4門76毫米加農炮和2門45毫米反坦克炮)

師直屬

1個裝甲車連(10輛)

1個騎兵炮兵營(12門76毫米加農炮和4門82毫米迫擊炮)

1個偵察連

1個工兵排

1個防化排

1個衛生排

1個通信排

全師共有2939人和3147匹馬,裝備10輛裝甲車、24門76毫米加農炮、6門45毫米反坦克炮、4門82毫米迫擊炮和36挺重機槍

蘇軍計劃是西南方面軍突擊集團(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在謝拉菲莫維奇西南登陸場和克列茨卡亞發起進攻後擊敗當面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隨後以自己快速兵團在通往喀拉蚩總方向上疾速向東南發展進攻;方面軍其餘部隊實施輔助突擊,形成合圍敵集團對外正面。在戰役第三天前出到韋申斯卡亞-博科夫斯卡亞一線,然後沿奇爾河前出到上奇爾斯卡亞,預防敵人可能進行的反突擊。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突擊集團(第51、54和67集團軍)在西北方向伊萬諾夫卡-巴爾曼察克湖一線向蘇維埃村、喀拉蚩展開進攻,並於進攻第二天與西南方面軍部隊會合,共同完成對敵軍史達林格勒集團的合圍;頓河方面軍在兩個方向實施輔助突擊,負責殲滅頓河小彎曲部的敵軍,切斷其與史達林格勒地區主要集團的聯繫。

騎兵經過一座村莊

未完待續

相關焦點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相比,無疑史達林格勒戰役更重要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相比,無疑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和意義更大,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軍第一次完全粉碎了德軍的戰略進攻,並向德軍發起了一場成功的戰略反擊,德軍一個完整的野戰集團軍和另外四個聯軍集團軍被蘇軍所殲滅,這使得德軍再也沒有能力發起之前那樣的長達上千公裡的戰略打擊了,東線也轉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仍有強大戰鬥力,庫爾斯克會戰成勝負轉折
    1943年7月5日,庫爾斯克會戰由納粹德國主動發起進攻,雙方投入的兵力十分巨大,這場戰役投入的士兵、坦克、飛機、火炮數量巨大,戰役規模可以說是一次史無前例的戰役。 庫爾斯克會戰,最終蘇聯取得勝利,納粹德國吞下戰敗的苦果,從此以後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被蘇聯軍隊步步緊逼,最終只能選擇投降。
  • 二戰哪次會戰的兵力規模最大?史達林格勒和諾曼第戰役均未登榜首
    而蘇軍在莫斯科城市以西集中了三個方面軍125萬餘人,但是要注意,在「颱風計劃」的第一階段,蘇軍已經在維亞濟馬布-良斯克戰役中損失了80多萬人(其中被俘67萬),所以整個會戰蘇軍參戰兵力突破了200萬人,雙方投入的總兵力肯定突破了400萬人。 2、基輔會戰。
  • 二戰蘇德戰爭,如果蘇軍打贏哈爾科夫之戰,還有史達林格勒會戰嗎
    二戰蘇德戰爭,對蘇軍來說,史達林格勒會戰是個意外的收穫,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蘇軍在1942年5月份進攻哈爾科夫時,已經具備了打贏的條件,但此時,蘇軍並沒意識到德軍有進攻史達林格勒的戰略意圖,直到7月12日蘇軍從哈爾科夫戰場退守史達林格勒時,才發現雙方在這一地區集結了大量兵力,蘇軍統帥部這才發現戰場形勢完全跟預想的不一樣,倉促組建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從而打響了蘇德戰爭關鍵一戰——史達林格勒戰役。那麼,如果蘇軍打贏了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還會有史達林格勒大會戰嗎?
  • 詳解史達林格勒戰役,戰無不勝的德軍為什麼一場戰役就頂不住了?
    在這個冬季,敵人在擴大所謂初期戰果的努力中,已使其準備用於以後作戰的預備隊主力受到很大消耗。一但天氣和地形條件具備,德軍指揮官和部隊的優勢必將再次贏得行動的主動權,迫使敵人就範。 目標是,最終殲滅蘇軍殘存的有生力量,儘可能多地奪取它的最重要的戰爭經濟資源。為此,應投入德國國防軍和盟軍的一切可供使用的力量。但同時,無論如何應保障歐洲西部和北部佔領區海岸的安全。
  • 「火星」行動慘敗,但在戰略上保證了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勝利
    當然,我們現在所說的蘇聯這次戰役的企圖,是依據戰爭結束後蘇方軍史及戰後資料所披露的解釋,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蘇方的軍史甚至拒絕承認有這麼一次大規模的進攻存在。「火星」行動是在史達林格勒大反攻開始後一周內發動的,旨在像「烏拉諾斯計劃」合圍第6集團軍那樣殲滅莫德爾的第9集團軍,繼而南下再圍殲德軍第3裝甲集團軍,這已是蘇軍第3次做出這樣的嘗試了。
  • 單從軍事角度,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敗於何處?
    到此時,蘇軍已是退無可退,防線後方是東歐大平原的一部分,且為蘇聯工業、經濟、糧食、能源的核心區,如被德軍突破,蘇軍勢必失去反擊能力。至於遼闊的西伯利亞,不具備作為後勤基地的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戰略縱深極不現實。在先後於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受阻後,德軍把突破重心轉移到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
  • 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一天打光3個師,無美國幫助,蘇聯打不贏?
    今天,我將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向諸位歷史愛好者和軍迷朋友解讀史達林格勒會戰。提到史達林格勒會戰,大家就會想到兩個字——慘烈。到底有多麼慘烈呢?我在這裡可以告訴大家——蘇軍一天的消耗達到三個師。據悉,為了守住史達林格勒城區,蘇軍投入了大量的兵力與德軍激戰。近衛步兵第13師在率先入城參戰。但在德軍的瘋狂進攻下,近衛步兵第13師傷亡非常慘重。隨後,蘇軍又陸續調集各個步兵師和坦克師進城參戰。但此時的史達林格勒就仿佛成了一個大熔爐,每天都有不計其數的蘇軍官兵英勇犧牲在這裡。根據統計,蘇聯軍官在戰鬥中的平均存活時間不超過三天,士兵平均存活時間只有24小時。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這兩場戰役哪場戰役意義重大?
    2.庫爾斯克之前,德軍並非沒有失敗,但失敗原因更多是後勤崩潰(阿拉曼、莫斯科)或是陷入了纏鬥(十字軍行動、史達林格勒),德軍的裝甲突擊本身是從來沒有失敗過的——甚至在第二次阿拉曼戰役中,非洲軍陷入兵力和坦克1:3劣勢、制空權喪失、後勤斷絕、信息單向透明(英軍超級機密破解了所有德軍往來密碼)的壓倒性不利局面下居然還是撕開了英軍防線,成功迂迴了英軍。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軍3個集團軍為何10天前進4公裡?倉促應戰
    史達林格勒戰役發生於1942年7月17日至1943年2月2日,這場戰役的勝利蘇軍可謂一波三折,史達林幾次增兵都沒有打退德軍的進攻。今天我們說說,8月27日,史達林交給朱可夫3個野戰集團軍,讓他務必於9月2號發動對突入伏爾加河的德軍實施反衝擊,以與史達林格勒城中的第62集團軍匯合。但是,這次行動,朱可夫為什麼沒有完成任務?與「天王星行動」有沒有關聯呢?
  • 二戰第聶伯河會戰,蘇軍4500空降兵誤入包圍圈,朱可夫聲東擊西
    在二戰蘇德戰爭第聶伯河會戰中,蘇軍有這樣一個作戰行動,時常被人們誤解為失敗的戰鬥。1943年9月中旬,蘇軍第3近衛坦克軍率先突進到基輔以南80公裡的布克林地區西側,建立了一個6公裡範圍的橋頭堡。為了保住這個來之不易的戰果,蘇軍計劃在9月23日派出3個空降旅10000人的空降兵,準備讓他們降落這一地區後,在守住橋頭堡的基礎上,擇機在德軍縱深實施機動作戰。
  • 從戰時經濟看史達林格勒戰役,1942年德軍兵器產能已僅為蘇軍一半
    還有第四航空隊的1200架飛機,面對敵強我弱的態勢,蘇軍不出意外的被德軍的攻勢衝垮,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很難進行有效的抵抗,向後撤退了二三百公裡,把頓巴斯盆地最富饒的地區拱手送給了德軍,那這時希特勒就開始幹涉前線的軍事指揮了。由於第6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戰果,使希特勒決定改變了計劃。
  • 蘇聯衛國戰爭-蘇軍 德軍 1941年 蘇聯衛國戰爭 莫斯科會戰-中國...
    據統計,在1941年至1945年的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共發生大小戰役100餘次,其中以列寧格勒會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和柏林戰役等最為著名。  列寧格勒會戰      1941年7月10日,德芬兩國軍隊在優勢空軍支援下,向列寧格勒方向南北對進。雙方陸續投入的兵力有: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的31個師組成南部突擊集團,芬軍的14個師又3個旅和1個德國師組成北部突擊集團;蘇軍總兵力為39個師又2個旅,依託列寧格勒接近地和城市周圍縱深配置的防禦體系實施固守。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21個德國師番號被撤銷,保盧斯元帥投降
    決策失誤戰役之初蘇軍蒙受重大損失1942年初夏,蘇軍在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之後,蘇軍最高統帥部加緊準備1942年夏季戰役。史達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他們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史達林沒能高興多久。5月17日,德軍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在第17和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面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5月23日合圍了蘇軍3個集團軍和一個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
  • 史達林格勒戰役:二戰的轉折點,一場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
    史達林格勒戰役在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這一場戰爭被視為二戰東部戰線的轉折點,是決定世界命運的戰爭。在這一場戰爭中,蘇聯投入了進300萬兵力,而德國也投入了150萬以上的兵力,雙方發了瘋一樣動員全國的力量來增援。這一場戰爭到底有多激烈?雙方為什麼堅持奪取史達林格勒?為什麼德國會輸?我們一起來復盤一下戰爭。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蘇軍對德軍發起猛攻僅僅六個星期後蘇軍四處逃竄
    戰術的勝利無法改變戰略的失敗1943年初的蘇聯南方城市史達林格勒,被圍困的德國第6集團軍殘部正逐漸被有條不紊地消滅掉,蘇軍開始向西向南迅猛追擊,準備在第聶伯河以東,以哈爾科夫為中心的平原地帶就地消滅軸心國力量。
  • 二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為何是蘇德戰爭最大亮點?蘇軍有兩個沒想到
    雖然在此之前,蘇軍已經取得了莫斯科會戰的勝利,但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戰場主動權的問題。而1942年7月7日展開的史達林格勒戰役,徹底扭轉了蘇軍在戰場上被動挨打的局面,從而完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也就是從這場戰役開始,蘇軍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收復失地和反攻準備,最終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大敗德軍裝甲部隊,並開始展開大反攻作戰。
  • 史達林格勒會戰:每7秒鐘死一名德國兵,朱可夫被蒙在自己人手裡
    史達林格勒會戰是蘇聯衛國戰爭的轉折點。關於這場戰役有許多鮮為人知的史實,下面是其中6個。最高副統帥蒙在鼓裡為什麼蘇聯在1942年11月19日開始反攻時,德國人還在睡大覺?這是因為對外情報機關釋放了煙幕彈。
  • 最後的騎兵軍:一戰時沙俄騎兵部隊的興衰
    1915年9月29日,騎兵第12師進攻奧地利軍隊,突破了據守戰壕的敵步兵3道防線,造成對方潰敗而逃。布格第9槍騎兵團4個騎兵連、喀山第9龍騎兵團1個連也向敵步兵發起攻擊,將其擊潰後俘獲40人。最出彩的莫過於當年4月27日發生在巴拉穆託夫卡-爾扎文茨附近的戰鬥。當時,頓河第13哥薩克團200名騎兵擊退了匈牙利驃騎兵4個騎兵連,另外100人在比亞累河谷擊潰敵一個步兵連。
  • 二戰莫斯科和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蘇軍把握戰場特點,最終反敗為勝
    二戰莫斯科會戰、史達林格勒戰役、庫爾斯克戰役,被稱為蘇德戰爭三大轉折點。莫斯科會戰使蘇軍打破了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的神話,史達林格勒戰役使戰場形勢發生逆轉,而庫爾斯克戰役更是蘇軍全面轉向大反攻的序幕。那麼,在莫斯科會戰和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德軍都是先贏後輸,而且都離目標只差一步之遙,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