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聯30年代初的大縱深戰役理論中,一般會使用1個突擊集團軍的兵力實施進攻。該突擊集團軍下轄4-5個步兵軍、7-9個統帥部預備隊炮兵團、1-2個機械化軍、1個騎兵軍、2-3個航空兵師以及空降兵。在這其中,由於在國內戰爭中騎兵部隊的赫赫戰果,因而在進攻作戰中依然被做為將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的擴張戰果梯隊,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多稱之為快速集群。在史達林格勒反攻戰役中,蘇軍就進行了一些實踐。
二戰演習中的騎兵部隊
在史達林格勒會戰反攻階段中,蘇聯紅軍在1942年11月-12月投入了大量騎兵部隊,這些部隊分布在參加反攻作戰的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和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當時,蘇軍西南方面軍在頓河左岸巴甫洛夫斯克至克列茨卡亞2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近衛第1集團軍、坦克第5集團軍(所屬騎兵第8軍-轄騎兵第21、55、112師)、第21集團軍(所屬近衛騎兵第3軍-轄近衛騎兵第5、6師和騎兵第32師)以及空軍第2和第17集團軍;當面之敵為義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頓河方面軍則在克列茨卡亞至耶爾佐夫卡1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第65、24、66集團軍和空軍第16集團軍;當面之敵為德軍第6集團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在史達林格勒北郊至阿斯特拉罕450千米地帶展開,下轄第28、51(所屬騎兵第4軍-轄騎兵第61、81師)、57、62、64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當面之敵為德軍坦克第4集團軍全部和第6集團軍一部以及羅馬尼亞第4集團軍。
騎兵軍在反攻階段賦予的任務是隨各方面軍部隊進入突破口後,迅速深入敵軍後方,殲滅敵後方有生力量、破壞指揮部與通訊中心、襲擊與破壞交通線,並配合方面軍其他部隊共同對史達林格勒西面和西南面敵軍形成合圍。
史達林格勒蘇軍反攻
在反攻開始前,各騎兵軍實力如下
近衛騎兵第3軍:22512人、馬匹18057、步槍和卡賓槍14102、衝鋒鎗2153、輕機槍374、重機槍40、反坦克槍388、76毫米加農炮70、45毫米反坦克炮55、37毫米高炮21、120毫米迫擊炮44、82毫米迫擊炮108和50毫米迫擊炮294
騎兵第8軍:16134人、馬匹14098、步槍和卡賓槍10974、衝鋒鎗1369、輕機槍369、重機槍33、反坦克槍188、76毫米加農炮66、45毫米反坦克炮35、37毫米高炮6、120毫米迫擊炮37、82毫米迫擊炮66和50毫米迫擊炮123
騎兵第4軍:10284人、馬匹9284、步槍和卡賓槍7354、衝鋒鎗566、輕機槍264、反坦克槍140、76毫米加農炮32、45毫米反坦克炮24、37毫米高炮8、120毫米迫擊炮16、82毫米迫擊炮46和50毫米迫擊炮118
從部隊裝備編制上來說,各騎兵軍都沒有達到編制規定的人員和裝備,缺編最嚴重的是騎兵第4軍,只有45毫米反坦克炮與82和50毫米迫擊炮數量達到標準;騎兵第8軍稍好,在火炮方面缺編不嚴重,不過37毫米高炮缺編2/3、衝鋒鎗缺編30%、馬匹缺編15%、人員缺編10.5%;近衛騎兵第3軍基本達到滿編,不過馬匹缺編17.2%、步槍與卡賓槍缺編9%、輕機槍缺編20%、37毫米高炮缺編58%。整體來說,蘇軍各騎兵軍馬匹都數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連續作戰能力;而更嚴重的是高炮裝備無一滿編(筆者註:即便滿編面對德軍空襲,防空作戰能力也是有限),這也是在未來作戰中損失嚴重的原因之一。
日後普列耶夫大將
連結-各騎兵軍情況簡介
近衛騎兵第3軍:原為1934年4月24日成立的騎兵第5軍,1941年12月25日改為現番號。戰爭中先後在布良斯克方面軍、西方面軍、史達林格勒方面軍、頓河方面軍、南方面軍、加裡寧方面軍、草原方面軍、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邊境交戰、頓巴斯防禦戰役、莫斯科會戰、1942冬春總攻、哈爾科夫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維斯瓦-奧德河戰役、東普魯士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戰役、柏林戰役等。戰爭結束時下轄近衛騎兵第5、6師和騎兵第32師。1946年整編為近衛騎兵第3師,1953年番號撤銷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И.А.Плиев普利耶夫,近衛騎兵第5師師長Н.С.Чепуркин切普爾金,近衛騎兵第6師師長А.И.Белогорский別洛戈爾斯基(1943年1月1日後為П.П.Брикель布利科裡),騎兵第32師師長А.Ф.Чудесов丘德索夫
近衛騎兵第6師師長布利科裡少將
騎兵第4軍:1941年3月18日成立於中亞軍區,1943年5月4日撤銷番號,轄騎兵第61師和第81師。戰爭爆發後先後隸屬於第53、第51集團軍和突擊第5集團軍以及南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刻赤戰役、史達林格勒會戰、羅斯託夫戰役等。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為Т.Т.Шапкин沙普金,騎兵第61師師長А.В.Ставенков斯塔文科夫,騎兵第81師師長В.Г.Баумштейн 鮑姆施泰因(12月4日後為А.Ф.Скороход斯科羅霍德)
騎兵第4軍軍長沙普金
騎兵第8軍:1942年1月1日成立,組建於奧廖爾州和圖拉州,轄山地騎兵第21師和騎兵第55與第112師。1943年2月14日改番號為近衛騎兵第7軍,所屬各師分別改稱近衛騎兵第14、15、16師。戰爭中先後在布良斯克方面軍、草原方面軍和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編成內參加了史達林格勒會戰、頓巴斯戰役、庫爾斯克會戰、盧布林-布列斯特戰役、東波美拉尼亞、柏林戰役等。
戰爭結束後軍及所屬近衛騎兵第14、16師在1945年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31師,1957年番號改為近衛摩託化第25師,1964年番號變更為近衛摩託化第23師。近衛騎兵第15師在1945年改編為近衛機械化第12師,1957年改編為近衛坦克第15師,1968年起常駐捷克斯洛伐克。前蘇聯解體後,撤回國內,改編為武器裝備儲備中心。
會戰反攻階段時任軍長М.Д.Борисов鮑裡索夫,山地騎兵第21師師長Н.П.Якунин雅庫寧,騎兵第55師師長И.Т.Чаленко恰連科,騎兵第112師師長М.М.Шаймуратов沙伊穆拉託夫
1982年的鮑裡索夫
連結-關於蘇聯騎兵軍和騎兵師的編制
戰前騎兵師編制
4個騎兵團,每個團1369人和1588匹馬,包括
- 4個騎兵連
- 1個機槍連(16挺重機槍)
- 1個騎兵炮兵連(4門76毫米加農炮 )
-1個反坦克炮兵連(4門45毫米反坦克炮)
-1個迫擊炮連(4門82毫米迫擊炮)
-1個高炮連(3門37毫米高炮和3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師直屬
1個坦克團(64輛輕型坦克和18輛裝甲車)
1個騎兵炮兵營(8門76毫米加農炮和8門122毫米榴彈炮)
1個高炮營(8門76毫米高炮和6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1個工兵排
1個防化排
1個衛生排
1個通信排
全師共有9240人和7625匹馬,裝備64輛輕型坦克、18輛裝甲車、8門122毫米榴彈炮、20門76毫米加農炮、12門45毫米反坦克炮、16門82毫米迫擊炮、8門76毫米和9門37毫米高炮、48挺重機槍和18挺7.62毫米高射機槍
30年代騎兵部隊訓練
1941年12月的騎兵師編制為
3個騎兵團,每個團910人和1018匹馬,包括
- 4個騎兵連
- 1個機槍連(12挺重機槍)
- 1個騎兵炮兵連(4門76毫米加農炮和2門45毫米反坦克炮)
師直屬
1個裝甲車連(10輛)
1個騎兵炮兵營(12門76毫米加農炮和4門82毫米迫擊炮)
1個偵察連
1個工兵排
1個防化排
1個衛生排
1個通信排
全師共有2939人和3147匹馬,裝備10輛裝甲車、24門76毫米加農炮、6門45毫米反坦克炮、4門82毫米迫擊炮和36挺重機槍
蘇軍計劃是西南方面軍突擊集團(坦克第5集團軍和第21集團軍)實施主要突擊,在謝拉菲莫維奇西南登陸場和克列茨卡亞發起進攻後擊敗當面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隨後以自己快速兵團在通往喀拉蚩總方向上疾速向東南發展進攻;方面軍其餘部隊實施輔助突擊,形成合圍敵集團對外正面。在戰役第三天前出到韋申斯卡亞-博科夫斯卡亞一線,然後沿奇爾河前出到上奇爾斯卡亞,預防敵人可能進行的反突擊。史達林格勒方面軍突擊集團(第51、54和67集團軍)在西北方向伊萬諾夫卡-巴爾曼察克湖一線向蘇維埃村、喀拉蚩展開進攻,並於進攻第二天與西南方面軍部隊會合,共同完成對敵軍史達林格勒集團的合圍;頓河方面軍在兩個方向實施輔助突擊,負責殲滅頓河小彎曲部的敵軍,切斷其與史達林格勒地區主要集團的聯繫。
騎兵經過一座村莊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