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軍事角度,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敗於何處?

2020-12-21 史海尋蹤

在1942年,二戰局勢出現重大變化:原本不可一世的法西斯陣營,在各主要戰場全線受挫:北非阿拉曼戰役後,取勝的盟軍由此作為跳板,登陸西西里島;中途島海戰則扭轉了太平洋力量對比,迫使日軍轉入防禦;史達林格勒戰役,更是給了納粹德軍迎頭一擊,自此蘇德戰場攻守易勢。

以上三次戰役,都堪稱局部戰場的轉折,但對於整體戰局的作用和影響力,當以史達林格勒戰役最為重要。

在此戰初期,德軍一度大佔優勢,究竟是何緣故令其最終落敗?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數百萬德軍秘密集結蘇德邊境,突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試圖將在歐陸大獲成功的閃電戰複製到蘇聯。

德軍組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一路向蘇聯腹地推進,邊緣地區的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相繼陷落。然而德軍的長驅直入,在三座城市面前戛然而止。北方軍群的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中央軍群的莫斯科,以及擋住南方軍群的史達林格勒。

三城自北向南連成一線,使德軍無法寸進。到此時,蘇軍已是退無可退,防線後方是東歐大平原的一部分,且為蘇聯工業、經濟、糧食、能源的核心區,如被德軍突破,蘇軍勢必失去反擊能力。

至於遼闊的西伯利亞,不具備作為後勤基地的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戰略縱深極不現實。

在先後於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受阻後,德軍把突破重心轉移到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

為何攻擊這裡,既有在北方、中央遇阻的無奈,更重要的是,此城戰略位置太過重要。史達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蘇聯糧食、煤、石油主產區,尤其是高加索出產的石油,是德裝甲集群最渴望的物資。如奪取此城,既能補充進攻動力,又可隔斷中央地區的後勤供應。

過程簡述

為達上述目的,德軍將南方軍群整編為A、B兩部分,A軍群由第1裝甲集團軍和17集團軍組成,目標是攻取高加索區;負責攻擊史達林格勒的是B集團,由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組成。

史達林格勒外圍局勢:1942年5月,蘇軍用於反攻哈爾科夫(烏克蘭東北部)的45個師,被德軍合圍,被俘25萬人;7月,曼施坦因11集團軍攻佔克裡米亞半島,俘蘇軍27萬。史達林格勒正面,已完全暴露在德軍兵鋒之下。

截止這一階段,德軍戰果斐然,這也令德最高統帥出現輕敵心態,認為拿下史達林格勒,根本不需要原本配置的兵力。

於是B集團的第4裝甲集團軍,被劃給了A集團,用於高加索方向的進攻,主攻史達林格勒的部隊,只剩保盧斯第6集團軍。

由於前期損失過重,蘇軍投入史達林格勒防禦的兵力,甚至還低於德軍方面。

1942年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在雙方力量不均衡的態勢下,德軍迅速突破外圍防線,兵臨城下。壓力極大的蘇軍也採取了嚴厲措施,撤換年邁的鐵木辛哥,並命令部隊「絕不容許後退一步」。

此時德軍最高統帥又改主意了,認為「高加索的命運將要在史達林格勒決定」,因此將第4裝甲集團軍又還給了B集團,令其北上助攻。

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高加索方向的兵力縮減,8月份,當A集團進發到距離當地最大產油中心僅80公裡時,已成強弩之末,再也無力前進一步。

德軍指揮中樞的搖擺不定,使得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一個都沒能實現。做個假設,如將兩處兵力合二為一使用,結局會否有所不同?

類似情況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多次出現,包括臨陣換將、直接幹涉前方指揮,已成了家常便飯。比如對A集團利斯特元帥的撤換,否決保盧斯集團軍撤離方案等。

雙方都極儘可能將兵力投入史達林格勒,到11月份,經過3個月血腥慘烈的巷戰,德軍控制了城市的80%,並將守軍壓縮在兩個狹長區域內,但未能完全佔領。

每一處建築都成為反覆爭奪的目標,新補充的蘇軍戰士平均存活不超1天,軍官平均存活時間為3天,維修工人往往就在戰場上修理坦克和武器。

蘇軍在堅守同時,秘密集結兵力準備反攻。而德軍由於戰線拉的過長,只能將僕從國軍隊用於側翼防禦,這成為又一巨大隱患。即便這樣,兵力也顯得捉襟見肘,往往1公裡長的戰線上,僅一個排的防守兵力,這給蘇軍反攻創造了良機。

11月中旬,此時的蘇軍總指揮已換為朱可夫,並聚集110萬兵力,德軍B集團總兵力100萬,雙方雖兵力相仿,但蘇軍配置合理,並在火炮和坦克數量上佔優。

11月19日,代號「天王星」的反擊開始,果不其然,負責德第6集團軍兩翼的羅馬尼亞3、4軍團被迅速摧毀。11月30日,蘇軍完成鉗形迂迴,將第6集團軍和僕從國軍隊27萬人團團圍困,德軍大勢已去。

被困德軍並沒有得到戈林允諾的空運物資,實際上他們只能得到最低需求量的10%,此刻德軍最大的敵人已轉換為飢餓和嚴寒,每天有數千名士兵非戰鬥死亡。

1943年2月,剛被授予元帥節杖的保盧斯,終於沒能完成元首「戰鬥到最後」的囑託,宣告投降。除了死亡的14萬人和空運撤離的3萬傷員,包括22名將軍在內的91000名德軍當了俘虜,這些人大都死於強制勞動,僅有6000餘人生還德國。

在這場投入了數百萬兵力的戰鬥中,雙方死亡高達一百萬人。此後,蘇軍逐漸取得戰略主動。

相關焦點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是如何失敗的?還得從戰略、戰術角度來分析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如何失敗的?首先從戰略角度來看,德軍1942年的「夏季攻勢」再度違背了集中兵力這一基本軍事原則,將有限的進攻力量分散到幾個戰略目標上(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導致戰線寬度和補給線長度大大拉長,進攻的速度也就不可避免的慢了下來,德軍又一次使自己的作戰任務超過其承受能力之外,結果就是和1941年一樣,德軍雖然無限接近勝利,卻最終失去了勝利。
  • 德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4個失誤,以至於讓希特勒輸掉了整個戰爭
    眾所周知,在蘇德戰場上有很多經典戰役,而令人們熟知的當屬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二戰中最慘重的戰役,死亡人數高達200萬人,單從傷亡人數來看,這場戰役也是非常血腥慘烈的。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一定對史達林格勒保衛戰很熟悉,並且有著自己的見解,今天筆者也對德國為什麼輸掉這場戰役發表愚見,也歡迎喜歡這段歷史的朋友發表自己的看法。
  • 二戰德軍在莫斯科戰役失利後,為何還要發起史達林格勒戰役?
    一、先看看莫斯科戰役後的德軍狀況。 在莫斯科戰役失敗後,加上巴巴羅薩行動期間的其他損失,德軍及其僕從國的損失超過一百萬。到1942年春天,納粹德國在軍事上已經輸掉了從自德蘇開戰近一年來所擁有的一半籌碼。
  • 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後,德軍為何能重整旗鼓?發動庫爾斯克戰役
    即便在史達林格勒戰役失敗之後,他們依然有繼續賭博的訴求和動力。很多人都困惑,為何史達林格勒戰敗之後,德國可以在數個月後恢復,進而發動庫爾斯克戰役。其實是不了解德國戰爭潛力的真相,與德國而言,當時並不存在恢復進攻能力的說法,因為德國的進攻能力其實一直存在!
  • 史達林格勒戰役慘敗後,德軍迅速恢復了進攻能力,全依賴於這四點
    史達林格勒戰役是希特勒在蘇聯進行的一場豪賭,雙方投入了數百萬兵力,打了個半年之久,蘇軍損失了100多萬兵力,德軍也損失了幾十萬人。 數字表面上看,蘇軍犧牲更多,希特勒似乎賭贏了,但其實是一敗塗地,因為德軍損失了蘇聯戰場四分之一兵力,蘇軍損失再大,他們的兵員卻看上去用之不竭。
  • 詳解史達林格勒戰役,戰無不勝的德軍為什麼一場戰役就頂不住了?
    史達林格勒戰役,又稱史達林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前蘇聯偉大衛國戰爭的主要轉折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也是人類歷史上最為血腥和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參戰主要軍隊為蘇聯紅軍和以納粹德國為首,由義大利、日本等國組成的軸心國部隊。這次會戰從1942年7月17日開始至1943年2月2日結束,歷時六個半月,約199天。
  • 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將領保盧斯為何選擇投降蘇軍,而不是突圍?
    時至今日,史達林格勒戰役由於它的特殊意義,也一直被人們反覆討論。在慘烈的蘇德戰爭中,史達林格勒戰役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有很多令人想不通的地方。德軍的失敗,也預示了他們徹底的敗亡,對於希特勒來說,他可能對保盧斯恨得咬牙切齒。
  • 德國為什麼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元氣大傷?這是德軍最嚴重的失敗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蘇聯的戰役,德國一開始是非常有優勢的。德國搶佔先機,向蘇聯發起閃電戰,佔領了主導地位,讓沒有準備的蘇聯十分被動。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仍有強大戰鬥力,庫爾斯克會戰成勝負轉折
    提到蘇德戰爭中的著名戰役,或許更多人會想到史達林格勒戰役,認為史達林格勒戰役是德國戰敗的關鍵戰役。 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取勝,對蘇德戰爭來說雖然很關鍵,確實是一場偉大的勝利,但這場勝利並沒有讓德國完全喪失戰鬥力,甚至在這一戰以後,德軍依然佔據著戰略主動權。 蘇聯紅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取得勝利後,順勢對德軍進行反擊,收復大量失地,雖然這樣的戰果令人興奮,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德國的戰鬥力依然很強大。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僅損失30多萬,為何會成為二戰的轉折點
    史達林格勒會戰無論從什麼角度來說都是「二戰」中甚至人類戰爭史上最為慘烈的戰役之一。 在反攻的過程中,蘇軍共殲滅德軍第6集團軍、第4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和義大利第8集團軍,取得了戰爭的最後勝利。德軍攻打史達林格勒市區的戰鬥從9月13日開始,到11月18日結束,歷時兩個月。
  • 二戰經典剖析:德軍進展神速,為什麼還是輸掉了史達林格勒戰役?
    發生在德軍和蘇軍之間的史達林格勒戰役(1942-1943),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經典戰役之一。眾所周知,史達林格勒戰役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這是二戰的重要轉折點。 此前,德軍進展神速,總參謀部的計劃幾乎就要得逞了,但是隨著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開始走下坡了。
  • 簡析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德軍裝甲兵的分配問題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德軍僅僅投入了3個裝甲師到旨在解救第6集團軍的「冬季風暴」行動中(還是先後投入),而且其中2個裝甲師還是不滿員,實際兵力加起來只能算1個裝甲師,在「冬季風暴」行動期間,德軍每天在前線作戰的坦克只有200輛。1942年的夏季作戰基本德軍是順風順手,並不像1941年那樣遭遇了莫斯科戰役的慘敗,強大的德軍裝甲部隊去哪了呢?希特勒為什麼不將這些裝甲師投入到解圍行動中呢?
  • 被誤讀的史達林格勒戰役
    這場戰爭歷來被視為是二戰中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整個反法西斯戰爭的轉折點。史達林格勒戰役無論從戰爭規模,時間跨度和死傷人數上來看,都稱得上是近代世界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爭。據估計,在這場浩劫中,參戰雙方死傷人數達到了200萬,其中還有大量的蘇聯民眾,足以想像這場戰爭空前絕後的慘烈。
  • 史達林格勒戰役老照片:德軍士兵滿臉鮮血,元帥保盧斯成為戰俘
    今天為各位讀者朋友們分享的這一組圖組,是來自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達林格勒戰役的老照片。通過這一組照片,我們可以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影像。照片拍攝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史達林格勒戰役期間,身穿雪地迷彩服的蘇軍士兵在一棟建築物的樓頂架起了火力線。
  •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相比,無疑史達林格勒戰役更重要
    史達林格勒保衛戰與庫爾斯克會戰相比,無疑史達林格勒戰役的重要性和意義更大,史達林格勒戰役是蘇軍第一次完全粉碎了德軍的戰略進攻,並向德軍發起了一場成功的戰略反擊,德軍一個完整的野戰集團軍和另外四個聯軍集團軍被蘇軍所殲滅,這使得德軍再也沒有能力發起之前那樣的長達上千公裡的戰略打擊了,東線也轉入了戰略相持階段。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指揮官保盧斯元帥的戰敗餘生
    在鮮為人知的戰時歷史中,蘇聯當局說服他放棄了希特勒, 他轉而開始為莫斯科進行反對希特勒的宣傳。到1943年1月,納粹軍隊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失敗是顯而易見的。 這場改變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進程的巨大衝突持續了六個半月。
  • 史達林格勒戰役紀念日
    自2018年起,史達林格勒解放日被列入「俄羅斯軍事榮耀紀念日」(Дни воинской славы и памятные даты России)系列紀念日。史達林格勒戰役被認為是偉大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中最激烈的。
  • 如果德軍反敗為勝,打贏了史達林格勒戰役,蘇聯會滅亡嗎?
    眾所周知,史達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德軍最精銳的第6集團軍灰飛煙滅,整個蘇德戰場的形勢發生了逆轉。不過對於史達林格勒戰役的失敗,德軍方面顯然有很多人並不服氣,德國名將曼施坦因就是其中的典型例子。在回憶錄中,曼施坦因指出史達林格勒戰役德軍完全有反敗為勝的方法。
  • 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雙方不斷增兵,德軍前後動用兵力近50萬人
    1943字,閱讀約4分鐘史達林格勒戰役絕不是一場簡單的城市攻防戰,而是一場廣闊戰場上的重大戰役。到1942年9月,德軍在南方戰場的戰線是從庫爾斯克、沃羅涅日經史達林格勒到莫茲多克的2000多公裡,從史達林格勒沿頓河逆流而上到沃羅涅日的近700公裡的戰線,屬於德軍"集團軍群"的作戰區域,包括第2集團軍、第6集團軍、第4坦克集團軍和兩個僕從軍(意、羅馬尼亞)。
  •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潰敗,曼斯坦因用一場什麼勝仗,止住頹勢
    史達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全線潰敗。但德國元首曼斯坦恩阻止了一場大戰,戰勝了蘇軍,止住了德軍潰敗的態勢。這場對整個二戰具有重要意義的大戰叫什麼名字呢?曼斯坦因在潰敗的情況下,是如何轉敗為勝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