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二戰局勢出現重大變化:原本不可一世的法西斯陣營,在各主要戰場全線受挫:北非阿拉曼戰役後,取勝的盟軍由此作為跳板,登陸西西里島;中途島海戰則扭轉了太平洋力量對比,迫使日軍轉入防禦;史達林格勒戰役,更是給了納粹德軍迎頭一擊,自此蘇德戰場攻守易勢。
以上三次戰役,都堪稱局部戰場的轉折,但對於整體戰局的作用和影響力,當以史達林格勒戰役最為重要。
在此戰初期,德軍一度大佔優勢,究竟是何緣故令其最終落敗?
戰役背景
1941年6月22日,數百萬德軍秘密集結蘇德邊境,突然發動巴巴羅薩計劃,試圖將在歐陸大獲成功的閃電戰複製到蘇聯。
德軍組成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一路向蘇聯腹地推進,邊緣地區的波羅的海三國、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相繼陷落。然而德軍的長驅直入,在三座城市面前戛然而止。北方軍群的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中央軍群的莫斯科,以及擋住南方軍群的史達林格勒。
三城自北向南連成一線,使德軍無法寸進。到此時,蘇軍已是退無可退,防線後方是東歐大平原的一部分,且為蘇聯工業、經濟、糧食、能源的核心區,如被德軍突破,蘇軍勢必失去反擊能力。
至於遼闊的西伯利亞,不具備作為後勤基地的能力,因此將其視為戰略縱深極不現實。
在先後於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受阻後,德軍把突破重心轉移到伏爾加河畔的史達林格勒。
為何攻擊這裡,既有在北方、中央遇阻的無奈,更重要的是,此城戰略位置太過重要。史達林格勒以西、以南是蘇聯糧食、煤、石油主產區,尤其是高加索出產的石油,是德裝甲集群最渴望的物資。如奪取此城,既能補充進攻動力,又可隔斷中央地區的後勤供應。
過程簡述
為達上述目的,德軍將南方軍群整編為A、B兩部分,A軍群由第1裝甲集團軍和17集團軍組成,目標是攻取高加索區;負責攻擊史達林格勒的是B集團,由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2、6集團軍組成。
史達林格勒外圍局勢:1942年5月,蘇軍用於反攻哈爾科夫(烏克蘭東北部)的45個師,被德軍合圍,被俘25萬人;7月,曼施坦因11集團軍攻佔克裡米亞半島,俘蘇軍27萬。史達林格勒正面,已完全暴露在德軍兵鋒之下。
截止這一階段,德軍戰果斐然,這也令德最高統帥出現輕敵心態,認為拿下史達林格勒,根本不需要原本配置的兵力。
於是B集團的第4裝甲集團軍,被劃給了A集團,用於高加索方向的進攻,主攻史達林格勒的部隊,只剩保盧斯第6集團軍。
由於前期損失過重,蘇軍投入史達林格勒防禦的兵力,甚至還低於德軍方面。
1942年7月17日,史達林格勒戰役打響。在雙方力量不均衡的態勢下,德軍迅速突破外圍防線,兵臨城下。壓力極大的蘇軍也採取了嚴厲措施,撤換年邁的鐵木辛哥,並命令部隊「絕不容許後退一步」。
此時德軍最高統帥又改主意了,認為「高加索的命運將要在史達林格勒決定」,因此將第4裝甲集團軍又還給了B集團,令其北上助攻。
這個決定直接導致了高加索方向的兵力縮減,8月份,當A集團進發到距離當地最大產油中心僅80公裡時,已成強弩之末,再也無力前進一步。
德軍指揮中樞的搖擺不定,使得史達林格勒和高加索的戰略目標,一個都沒能實現。做個假設,如將兩處兵力合二為一使用,結局會否有所不同?
類似情況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多次出現,包括臨陣換將、直接幹涉前方指揮,已成了家常便飯。比如對A集團利斯特元帥的撤換,否決保盧斯集團軍撤離方案等。
雙方都極儘可能將兵力投入史達林格勒,到11月份,經過3個月血腥慘烈的巷戰,德軍控制了城市的80%,並將守軍壓縮在兩個狹長區域內,但未能完全佔領。
每一處建築都成為反覆爭奪的目標,新補充的蘇軍戰士平均存活不超1天,軍官平均存活時間為3天,維修工人往往就在戰場上修理坦克和武器。
蘇軍在堅守同時,秘密集結兵力準備反攻。而德軍由於戰線拉的過長,只能將僕從國軍隊用於側翼防禦,這成為又一巨大隱患。即便這樣,兵力也顯得捉襟見肘,往往1公裡長的戰線上,僅一個排的防守兵力,這給蘇軍反攻創造了良機。
11月中旬,此時的蘇軍總指揮已換為朱可夫,並聚集110萬兵力,德軍B集團總兵力100萬,雙方雖兵力相仿,但蘇軍配置合理,並在火炮和坦克數量上佔優。
11月19日,代號「天王星」的反擊開始,果不其然,負責德第6集團軍兩翼的羅馬尼亞3、4軍團被迅速摧毀。11月30日,蘇軍完成鉗形迂迴,將第6集團軍和僕從國軍隊27萬人團團圍困,德軍大勢已去。
被困德軍並沒有得到戈林允諾的空運物資,實際上他們只能得到最低需求量的10%,此刻德軍最大的敵人已轉換為飢餓和嚴寒,每天有數千名士兵非戰鬥死亡。
1943年2月,剛被授予元帥節杖的保盧斯,終於沒能完成元首「戰鬥到最後」的囑託,宣告投降。除了死亡的14萬人和空運撤離的3萬傷員,包括22名將軍在內的91000名德軍當了俘虜,這些人大都死於強制勞動,僅有6000餘人生還德國。
在這場投入了數百萬兵力的戰鬥中,雙方死亡高達一百萬人。此後,蘇軍逐漸取得戰略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