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尼採在還沒有經歷過複雜生活之前,他的字句就已經讓人們對生活本身產生了憂慮與戒備。而往後經歷的世事人生證明:他是對的。
尼採的思想箴言具備振聾發聵的效力: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人生何以會痛苦?
難道不應該如春綻放的花苞一樣,嬌嫩美好的鼓鼓囊囊著,對生活之夏充滿期待與嚮往,在烈日之下絢爛的開放嗎?當然不是這樣。
自然界有風霜雨雪,人世間遍歷生老病死紅白之事,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路都充滿變數與風險。
有那一種慶幸之人,會一直生活在他人為之遮風擋雨的境遇之下,一生都活在花團錦簇中,且以為世界是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涇渭分明。
而不幸之人則從出生伊始就開始經歷生死存亡的考驗,成年後或許要渡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劫難,又或許遭受病痛折磨,忍受世態炎涼人生白眼……
林林種種無論哪一種人生,都是一個人要面對的生活的本來面目。
而當人撞上人生這堵高牆,向上攀爬的過程中,必得使盡全力才能抵達夢想中的高度,否則就會跌落谷底,何止夢想墜落粉碎,更可能是生活階層、人生格局的退行。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人生痛苦何以紓解?
如果人生的基調就是痛苦,那麼這種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過?痛苦的人生究竟應該如何度過?
對於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答案。
而哲學家尼採告訴我們,想要度過痛苦的人生,唯有依靠藝術。
在《悲劇的誕生》這部著作裡,尼採就曾說過,藝術是人類所了解的人生的最高使命,藝術是極其高尚而正確的,能夠超脫生活本身的活動。
作為人生較高層面的一種寫照,藝術能夠使人擺脫欲望的幹擾,更加清新純粹地去認識人的本質,以及生活的本質。
會促使人去掀開生活本身的面紗,看清它背後的真面貌,並以此尋求到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而這一過程,恰恰就是藝術的倫理價值所在。
然而對於生活而言,藝術本身是無用的。
繪畫、音樂、雕塑、詩歌、小說、舞蹈……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都只能是欣賞、觀看、聆聽、模仿、閱讀,而無一能夠吃、穿、用,直接作用於生活或餬口本身。
譬如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到的,在「機器的節奏」愈來愈快速、「生活的節奏」愈來愈緊張的異化世界裡,如何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憧憬和情絲,如何對生命充滿尊重與憧憬,就是藝術應該要去做的事。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快樂的知識》
藝術是人類人生的最高使命
英國大詩人拜倫(Byron)去世後,他的葬禮在倫敦舉行,前往送行的人絡繹不絕。
當時倫敦街上的商人們遙遙望見出喪隊伍的威儀,驚嘆不已,紛紛相問:「這個詩人他到底做的是什麼生意這麼厲害?」
從前在日本,有一個名畫家,他畫一幅立軸市場售賣定價是大洋六十元,而在他的畫中,卻往往只有疏疏疏朗朗幾粒豆子。
有市井百姓和商人看到之後驚訝不已,問道:「為什麼!這幅畫上就幾粒豆子,而為什麼這每一粒豆會值大洋二十元?」
有一次展覽會上,有人問豐子愷:「繪畫到底有什麼用?
豐子愷回答說: 「繪畫無用。」
「既然無用,畫家何苦畫畫?展覽會又何苦開起來?」
豐子愷一本正經的回答說:
「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因為那是藝術。它只負責美和喚醒人的心,讓人的心開花、綻放、清醒。但凡有用的,都不是純正的繪畫。所以繪畫中,無用的才是大用。且容我告訴你這個道理。」
為什麼藝術是人類人生最高的使命?道理也就在這裡。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
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
人類的肉身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會因為精神空虛單調而需要社會,需要他人。但遺憾的是,人人都像刺蝟,在一起時會被相互刺痛令彼此討厭而再度分開。
所以人的解決辦法是,通過藝術,讓自己的內心豐富起來,讓自己從人生日常的痛苦中疏散出來。
從日常中抽離出來的內心,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重新復活過來,重新擁有了對生活的理解和判斷,在通過藝術逃離了日常束縛之後,就能夠喜愛和喜迎獨處的孤寂。
又因為獨處和內心的豐盛,就很容易放棄對世間萬相的執著,比如財富、地位、美貌等。
至此,藝術就實現了對人生的拯救,對人生痛苦的隔離。
我們如何度過痛苦的人生?與生活相去甚遠的藝術,就是對生活最好的隔離和化解。
藝術,是人類人生的最高使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Gay Science》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