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如何度過痛苦的人生?哲學家尼採:藝術是人生最高的使命

2020-12-18 騰訊網

哲學家尼採在還沒有經歷過複雜生活之前,他的字句就已經讓人們對生活本身產生了憂慮與戒備。而往後經歷的世事人生證明:他是對的。

尼採的思想箴言具備振聾發聵的效力: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生命中最難的階段不是沒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人生何以會痛苦?

難道不應該如春綻放的花苞一樣,嬌嫩美好的鼓鼓囊囊著,對生活之夏充滿期待與嚮往,在烈日之下絢爛的開放嗎?當然不是這樣。

自然界有風霜雨雪,人世間遍歷生老病死紅白之事,每一個人每一段人生路都充滿變數與風險。

有那一種慶幸之人,會一直生活在他人為之遮風擋雨的境遇之下,一生都活在花團錦簇中,且以為世界是非黑即白,非惡即善的涇渭分明。

而不幸之人則從出生伊始就開始經歷生死存亡的考驗,成年後或許要渡過家破人亡,妻離子散的劫難,又或許遭受病痛折磨,忍受世態炎涼人生白眼……

林林種種無論哪一種人生,都是一個人要面對的生活的本來面目。

而當人撞上人生這堵高牆,向上攀爬的過程中,必得使盡全力才能抵達夢想中的高度,否則就會跌落谷底,何止夢想墜落粉碎,更可能是生活階層、人生格局的退行。

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人生痛苦何以紓解?

如果人生的基調就是痛苦,那麼這種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過?痛苦的人生究竟應該如何度過?

對於這個問題,一萬個人有一萬種答案。

而哲學家尼採告訴我們,想要度過痛苦的人生,唯有依靠藝術。

在《悲劇的誕生》這部著作裡,尼採就曾說過,藝術是人類所了解的人生的最高使命,藝術是極其高尚而正確的,能夠超脫生活本身的活動。

作為人生較高層面的一種寫照,藝術能夠使人擺脫欲望的幹擾,更加清新純粹地去認識人的本質,以及生活的本質。

會促使人去掀開生活本身的面紗,看清它背後的真面貌,並以此尋求到擺脫人生痛苦的方法,而這一過程,恰恰就是藝術的倫理價值所在。

然而對於生活而言,藝術本身是無用的。

繪畫、音樂、雕塑、詩歌、小說、舞蹈……無論哪一種藝術形式,都只能是欣賞、觀看、聆聽、模仿、閱讀,而無一能夠吃、穿、用,直接作用於生活或餬口本身。

譬如宗白華在《美學散步》中說到的,在「機器的節奏」愈來愈快速、「生活的節奏」愈來愈緊張的異化世界裡,如何保持住人間的詩意、生命、憧憬和情絲,如何對生命充滿尊重與憧憬,就是藝術應該要去做的事。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快樂的知識》

藝術是人類人生的最高使命

英國大詩人拜倫(Byron)去世後,他的葬禮在倫敦舉行,前往送行的人絡繹不絕。

當時倫敦街上的商人們遙遙望見出喪隊伍的威儀,驚嘆不已,紛紛相問:「這個詩人他到底做的是什麼生意這麼厲害?」

從前在日本,有一個名畫家,他畫一幅立軸市場售賣定價是大洋六十元,而在他的畫中,卻往往只有疏疏疏朗朗幾粒豆子。

有市井百姓和商人看到之後驚訝不已,問道:「為什麼!這幅畫上就幾粒豆子,而為什麼這每一粒豆會值大洋二十元?」

有一次展覽會上,有人問豐子愷:「繪畫到底有什麼用?

豐子愷回答說: 「繪畫無用。」

「既然無用,畫家何苦畫畫?展覽會又何苦開起來?」

豐子愷一本正經的回答說:

「純正的繪畫一定是無用的,因為那是藝術。它只負責美和喚醒人的心,讓人的心開花、綻放、清醒。但凡有用的,都不是純正的繪畫。所以繪畫中,無用的才是大用。且容我告訴你這個道理。」

為什麼藝術是人類人生最高的使命?道理也就在這裡。

人生沒有目的,只有過程,所謂的終極目的是虛無的。人的情況和樹相同。

它愈想開向高處和明亮處,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處,向深處,向惡。

人類的肉身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會因為精神空虛單調而需要社會,需要他人。但遺憾的是,人人都像刺蝟,在一起時會被相互刺痛令彼此討厭而再度分開。

所以人的解決辦法是,通過藝術,讓自己的內心豐富起來,讓自己從人生日常的痛苦中疏散出來。

從日常中抽離出來的內心,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下重新復活過來,重新擁有了對生活的理解和判斷,在通過藝術逃離了日常束縛之後,就能夠喜愛和喜迎獨處的孤寂。

又因為獨處和內心的豐盛,就很容易放棄對世間萬相的執著,比如財富、地位、美貌等。

至此,藝術就實現了對人生的拯救,對人生痛苦的隔離。

我們如何度過痛苦的人生?與生活相去甚遠的藝術,就是對生活最好的隔離和化解。

藝術,是人類人生的最高使命。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The Gay Science》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相關焦點

  • 尼採:我們要怎樣度過痛苦的人生?
    用藝術來拯救人生尼採在《悲劇的誕生》裡說:「我相信藝術乃是人類所了解的人生的最高使命及其正確的超脫活動。」這是對樂觀主義人生觀持否定的態度,生活從來就不是快樂的,生活充滿著痛苦,根本就不值得度過。人生的基調就是痛苦,這無可置疑,但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過?這是另一個問題,而痛苦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這又是更後面的問題。
  • 尼採的「瘋人」哲學是怎樣煉成的?尼採的人生如何成就了他?
    在西方世界,哲學家通常會給人一種感覺,就是他們與平凡大眾格格不入,又高人一等。這些哲學家之中,尼採是最特別的一位。他曾說出一句人類所能想像出最自負、最狂妄的話,尼採說:「如果有上帝存在,我如何能夠忍受自己不是上帝。」這也難怪西方哲學界有個笑話:「尼採說上帝死了,上帝說尼採瘋了。」
  • 尼採: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讓你一無是處、無所作為
    尼採: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讓你一無是處、無所作為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他是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唯意志論」的「信仰者」,在叔本華指引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後世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 我們如何繼續同不受歡迎的哲學家尼採一起生活?
    但是,無論這種精英主義式的不屑一顧的觀點在政治領域中可能多麼令人反感,若根據人類偉大的藝術成就、思想成就與精神成就,這正是那種真正算得上是罕見天賦的東西。我們這些其餘的人僅僅是觀眾或拙劣的模仿者,我們對我們自己或許極其重要,但在更大的格局中就幾乎沒有什麼重要性。儘管如此,尼採還是有許多東西來教導我們。
  • 尼採:理性人生的5句至理名言
    尼採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人將尼採說過的話奉為圭臬。對於我們來說,一生中能夠有尼採這樣的哲學大師為我們指點迷津,實在是最幸運不過了。今天我就為大家收集了尼採說過的一些相對冷門的句子,希望能給予我們一些生活上的啟示。1.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編者按】2019年10月15日,是德國哲學家尼採誕辰175周年的紀念日。下文摘自周濂新書《打開: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學課》中論述尼採的部分,澎湃新聞獲得授權刊載。——你就知道,此時的尼採已經一腳踩在了瘋狂的邊緣。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出自羅馬總督彼拉多指認耶穌基督時說的名言:「瞧,這個人!」把這句話作為個人自傳的標題,尼採絕不是無意為之。要知道在同一年,尼採還寫出了《敵基督者》,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對者,尼採竟然像指認耶穌基督一樣來指認自己,其中的反諷和緊張非常耐人尋味。我們會在尼採專題的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19世紀60年代末,這位嶄露頭角的哲學家還擅長騎馬和當兵。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為普魯士軍隊的一名上尉,但一次騎馬事故和日漸衰退的視力(使他幾乎失明)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他回到了學術界,在那裡他再次表現出色。尼採是一位天才作家,也是一位學術神童,他對構成我們信仰的一些最深刻的思想有著非凡的洞察力。
  •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
    尼採強調生命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意志。他反對傳統道德,認為傳統道德有違自然。尼採還強調強力意志,認為強力意志是最高的價值標尺,雖然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我們創造意志,以強力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那麼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提出上,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所謂「超人」也就是「精神上的強者」。
  • 尼採死於1900丨人生沒有意義,這便是真理
    可像尼採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蕩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採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1844年10月15日,尼採生於德國東部呂採恩鎮附近的勒肯村。未滿5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人何以承受悲苦的人生?聽聽尼採怎麼說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採藉助希臘悲劇來討論了藝術文化及生命的本質,極力推崇把「阿波羅元素」(就是太陽神)與「狄奧尼索斯」(就是酒神)這兩種原始力量交集、融合,從而建立一個以古典希臘為模範的宏大文化理想,雖然尼採看向的是過去,但其目的卻是為了面向未來,開啟現在。尼採在書中提出了一個命題:即用藝術家的透鏡來看待科學,用生命的透鏡來看待藝術。他認為,生命是一個過往,一段路程。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這些思考和語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核心:生命。在短詩《生命的定律》中,尼採寫道,「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尼採,這個無信仰者、無國籍者,揭示了基督教觀念的虛構性或者敘事性,宣告了「我意願」所代表的現代自由,並最終選擇了「讚美生活」,「那就努力吧,/因為同樣的悲戚也在折磨著你的心房」。
  • 書寫生命的哲學家尼採:寫作是思想和生活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作為「作家特質最強」的哲學家之一,尼採的哲學思想無法割裂於其作品的文學特質。這一方面讓尼採的哲學憑藉多樣的風格而別具魅力,另一方面也讓嚴肅的職業哲學家心懷疑慮。事實上,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為數不少的職業哲學家更傾向於將尼採視為一個在智識領域中用詩化語言非系統性地言說激進思想的神秘先知。
  • 人生的本質是什麼?為什么叔本華說:要麼痛苦,要麼無聊
    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叔本華。叔本華有很多名言,比如那句著名的: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接下來,我們就從三個方面來全面了解和認識這位19世紀著名的哲學家。首先,叔本華是一位悲觀主義哲學家,他認為,人生的本質是痛苦,世界就是地獄。在絕大多數人眼裡,雖然人生短暫,但是我們生活的大部分時間還是幸福和快樂的。為什么叔本華這麼憤世嫉俗,甚至對世界充滿了絕望呢?這得從他的身世說起。
  • 叔本華:生命是一團欲望,人生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摘要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叔本華文集:悲觀論集卷》)西方哲學史上有一位哲學家,其最為著名的哲學思想就是悲觀主義——這位哲學家就是叔本華。也就是說,叔本華本人的哲學也是從人生出發才出現的,而且最終的目的也是要服務於現實的人生當中。雖然具有著形上學的本性,但是也是人對於自身身體的直觀。因為意志的盲目的欲求,使得人們的生活陷入了一種痛苦當中。
  • 尼採:年僅26歲的怪癖學者,寫出一部不可思議的書,讓魯迅受益
    算人生是出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齣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 尼採 《悲劇的誕生》「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
  • 哲人尼採天才與瘋子
    尼採是一個天才,也是一個瘋子。青年時因為華格納完成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作品《悲劇的誕生》,同時標誌著他哲學思想的萌芽;數年後,他與偶像華格納的決裂也來得迅速而徹底:「我確信有一位男子明白,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的活動,我要在這裡把這部著作奉獻給這位男子,奉獻給走在統一道路上的我的這位高貴的先驅者。」
  • 在人生路上吟嘯且徐行——每天讀點尼採
    根據尼採的「酒神精神」,要肯定自己的生命,就要肯定自己生命的全部,包括肯定生命的有限,肯定生命中的痛苦。人生中的痛苦,其實是每個人感受生命力量的機會,也是每個人加強生命力量的機會。每個人的生命力量加強,就從與人生的痛苦鬥爭中得來。但是面對人生,面對人生中的痛苦,持有堅強而沉重的態度,仍不是尼採認為的真正「酒神精神」。
  • 愛因斯坦:叔本華一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尼採甚至稱叔本華為「我的偉大哲學老師」,王國維稱他為「曠世天才」。叔本華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這篇文章,我想與你分享叔本華最深刻的一句話,這句話同樣也是對愛因斯坦影響頗深。愛因斯坦曾說到:叔本華這句話啟發了我,讓我度過了人生最難熬的時刻。
  • 尼採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在某一個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情,可是我們的欲望和我們的意志常常發生衝突,當我們的意志潰敗的時候,內心的悔恨與惱怒讓我覺得生無可戀,一種巨大的莫名的恐懼感將我壓制住,讓我內心強烈地感到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尼採名言為什麼人會痛苦,為什麼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是痛苦。
  • 尼採: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這事
    尼採:人生最重要的事,是這事無行動等於不存在。——(法)伏爾泰德國哲學家、「叔本華的學生」尼採在《曙光》中強調說:「行動,這是人生最重要的事,這是最先發生的也是終極重要的!這就是說,起而行之,起而行之,起而行之!有關信仰就會尾隨而來,——這一點千真萬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