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採:我們要怎樣度過痛苦的人生?

2020-12-18 讀書廣記

用藝術來拯救人生

尼採在《悲劇的誕生》裡說:「我相信藝術乃是人類所了解的人生的最高使命及其正確的超脫活動。」這說明了藝術之於人生的作用——藝術作為人生的寫照,意在使人擺脫欲望的幹擾,純粹的去認識人生的本質,促使人去掀開摩耶面紗,看清後面的真面貌,並最終尋求拯救人生的方法,這同時也就是藝術的倫理學價值

尼採(1844-1900)

例如,《紅樓夢》是徹底之悲劇,讀完之後令人傷心慘目,難以釋懷。全書最終以「落了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來結尾,把悲劇的境界上升到了極致,給讀者提供「觀他人之痛苦」的絕佳材料。我們通過觀看表達壯美的藝術品、閱讀《紅樓夢》的悲劇,產生出一種輕生的情緒,使苦惱的根源——「生存意欲」消退,從而不再受縛於求生意欲的鏈鎖,而是感覺到一種解脫、一種超出生死之外的達生境界。

《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求生欲又何曾不是「吾身」之大患?貪生怕死的人是苦惱的、勞累的、痛苦的,而視死如歸、看淡一切的人又是超脫的和自由的。我們因畏懼死亡而不敢直面「生存意欲」,這時候就需要藝術幫我們一把。

悲劇藝術使人逃脫了求生欲的支配,不再屈服於生命的淫威,而是擺出一種將生死置之度外的態度,純粹的去認識人生,並尋求解除人生痛苦的方法,這是邁向解脫的第一步。

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過?

所有的人生哲學都繞不開「人生是否值得度過」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紅樓夢》第一回說:「那紅塵中有卻有些樂事,但不能永遠依恃,況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個字緊相連屬,瞬息間則又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倒不如不去的好。」這是對樂觀主義人生觀持否定的態度,生活從來就不是快樂的,生活充滿著痛苦,根本就不值得度過。

人生的基調就是痛苦,這無可置疑,但痛苦的人生是否值得度過?這是另一個問題,而痛苦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這又是更後面的問題。那些因人生之痛苦而果斷結束生命的自殺行為,他們是在用行動來回答第一個問題,而伴隨著這種行動,第二個問題也就沒有繼續解釋的必要了。

自殺是一種對生存問題提出質問的嘗試,然而是一種不明智的嘗試,因為它意味著提問者連同問題的答覆一起遭到了毀滅。允許自殺,但不支持自殺。因此,叔本華說:「自殺是謬誤,但謬誤並不等於罪惡。

在此,我們撇開自殺不談而轉到其對立面——「痛苦的人生是值得度過的。」承認人生是值得度過的,才有可能去答覆「痛苦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的問題。那麼痛苦的人生為什麼是值得度過的呢?《紅樓夢》裡的石頭不聽僧人和道士的勸告,決定去度過一番,並給出了宗教的答覆功利主義的答覆

《紅樓夢》

痛苦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

整部《紅樓夢》實際上寫的就是石頭被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攜入紅塵的一段故事。石頭只有體驗過人生離合悲歡、世態淡涼的痛苦,才能尋得解脫的方法。

《紅樓夢》一書,佛、道宗教思想濃重,佛、道認為人生就是一個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過程,想要達到解脫的境域,不能不遍嘗人世的痛苦。而我們之所以正視痛苦,並非由於痛苦本身,而是因為痛苦是達到解脫的手段。因此,我們決定在痛苦的人生中度過,乃是為了求得解脫

功利主義的答覆則與此相反,功利主義者期望趨吉避兇,希望能最大限度的規避痛苦,最大限度的增加快感,他們不是正視痛苦,而是逃避痛苦

基於此,我們看到了兩類人,在面對如何度過痛苦的人生時,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一類人是佔大多數的世俗之人,他們把外部物質視為規避痛苦的工具,通過追逐物慾、增加財富、提高生活物質水平等手段來減緩痛苦的折磨。另一類則是佔少數的苦行僧或修道者,他們將視為痛苦的根源,敢於直面痛苦,通過各種磨難式的修行來尋找解脫之道。

我們在《紅樓夢》中很容易就可以發現這兩種做法的分別,賈寶玉生於富貴之鄉,早已不再需要通過追逐物慾來減緩痛苦,因而他對功名利祿、仕途經濟並不感興趣,反倒是對佛道出世主義有一種天然的痴性。第一百一十九回寫「中鄉魁寶玉卻塵緣」,賈寶玉考中第七名鄉魁後卻選擇了出家,與功利主義決裂,走向苦行僧的道路,直面人生的痛苦以求得解脫,對「痛苦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給出了答覆。

叔本華(1788-1860)

《紅樓夢》的人生哲學意義

凡讀《紅樓夢》者莫不希望寶黛能終成眷屬,不想見到寶黛分離、林黛玉青年早逝的悲劇。但《紅樓夢》(包括後四十回續書)畢竟是極壯美的悲劇,其本質就是要「描寫人生之痛苦」。因此後面必定要寫賈母嫌棄黛玉,王夫人不喜歡黛玉,王熙鳳設計掉包計撮合寶玉與寶釵的婚禮,讓寶釵強嫁寶玉,促使黛玉死亡的悲劇來使讀者感覺到「大不利於吾人」的壯美感,並對生存意欲(特別是情慾)感到厭惡,從而促使生存意欲消退,進入到美學的境界。

《紅樓夢》寫釵嫁黛死的目的並不是要譴責封建禮教的婚姻,也不是要把黛玉之死的責任歸之於誰(就後四十回作者的思想而言),而是要人們去正視這個合情合理、自然而然的悲劇。人不能不正視人生的痛苦,正視它就是為解脫它、克服它。如果人無法正視痛苦,沒有求得解脫的勇氣,那麼地獄和天國之間也就沒有任何區別,人也就失去了拯救人生的機會。

《紅樓夢》寫賈寶玉的解脫,先是感於黛玉之死,欲尋死路,又通過正視黛玉之死的痛苦而獲得暫時的解脫,最終才以出家來實現完全之解脫。假使賈寶玉在林黛玉既死之後,感憤而自殺,或者頹廢終生、自暴自棄,則此書雖然壯美至極,但卻全無哲學、倫理學的價值,於人生而言亦無任何用處。

《紅樓夢》把寶黛之間悲劇寫得如此之徹底,把痛苦感描寫的如此淋漓盡致,其目的不是要教人躲避痛苦,而是要求人們能夠正視痛苦,並從痛苦中尋求解脫的辦法,對此它開出的藥方就是「修養」,就是出世,用這個辦法來拯救人生。

藝術作品對於人生哲學有什麼意義?

藝術的最大價值全在對人生的寫照,藝術取材於人生,它的出現是為了拯救人生,補償人生的缺陷——有此世界方有此人生,而有此人生方有此藝術。

假如人生本無生死和苦樂,人生不需要拯救,人在生活中無牽無掛,沒有絲毫的痛苦,那麼藝術也就是失去了其價值,變成了赤裸裸的娛樂,它就不再是描寫人生,而只是要提供某種愉悅

與此相反,假如人生已經脫離了痛苦,進入到解脫的境界,那麼藝術作為拯救人生的工具,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因為藝術的價值就存在於生存意欲中,它就是要通過消退生存意欲而入於純粹知識裡,假如沒有生存意欲了,已經解脫了,那麼藝術之於人也就像藥物之於健康一樣,失去了價值,因此藝術的價值應是相對的。

對於不同境界的人(有審美品位的)來說,對藝術品的評價也便是相對的。迴避痛苦的功利主義者只喜歡聽小丑逗樂,卻不愛看高雅的悲劇;同樣,敢於直面人生的人總是希望從藝術中找到看透人生的方法。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藝術作品?

在我們的時代,在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刺激下,藝術也開始向眩惑、娛樂的彎道拐進。各種影視、音樂和美術都出現了低俗、濃豔的現象。人們從藝術的欣賞中不再體會到優美感和壯美感,而是尋求精神的刺激,在文化快餐中填飽肚囊,從而滋長自己的生活之欲,溫飽之後又思淫慾,造成痛苦感的加劇。

有些人從這種藝術中找到規避痛苦的麻藥,有些人則尋求感官視覺刺激,更有人要在其中實現政治目的,而我們卻不需要這些東西。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藝術之所以能夠感染人的情緒,使人的生活之欲消退,進入到純粹認識中去感悟人生,在於恐懼悲憫是人情所固有,悲劇旨在感發這些情緒,使精神受到洗滌,我們所缺少的正是這種滌蕩心靈的作品!

相關焦點

  • 我們要如何度過痛苦的人生?哲學家尼採:藝術是人生最高的使命
    哲學家尼採在還沒有經歷過複雜生活之前,他的字句就已經讓人們對生活本身產生了憂慮與戒備。而往後經歷的世事人生證明:他是對的。 尼採的思想箴言具備振聾發聵的效力: 對待生命你不妨大膽冒險一點,因為好歹你要失去它。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蹟,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
  • 尼採的「瘋人」哲學是怎樣煉成的?尼採的人生如何成就了他?
    這兩種力量匯合之後產生希臘悲劇,使希臘人可以忍受現實生活的種種煩惱與痛苦。譬如尼採說:「只有這種悲劇藝術,才能把人在現實世界中的厭煩感轉變為可以使他活下去的想像力。」第三個元素,叔本華的哲學。尼採21歲的時候,在書店裡讀到叔本華的代表作《作為意志與表象的世界》,他一看到這本書,內心立刻發出一種聲音,要把這本書帶回家。
  • 尼採給我們的啟示
    人生在某一個時刻只能做一件事情,可是我們的欲望和我們的意志常常發生衝突,當我們的意志潰敗的時候,內心的悔恨與惱怒讓我覺得生無可戀,一種巨大的莫名的恐懼感將我壓制住,讓我內心強烈地感到人生是沒有意義的。尼採名言為什麼人會痛苦,為什麼社會化程度越高的人越是痛苦。
  •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
    尼採:真正厲害的強者,絕對要有這樣的經歷尼採強調生命意志是世界的主宰,認為世界的本體就是生命意志。他反對傳統道德,認為傳統道德有違自然。尼採還強調強力意志,認為強力意志是最高的價值標尺,雖然我們的人生是短暫的,但是只要我們創造意志,以強力的意志成為「精神上的強者」,那麼就能夠實現自身的價值。在此提出上,尼採提出了「超人哲學」,尼採所謂「超人」也就是「精神上的強者」。
  • 尼採:病態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學
    ——你就知道,此時的尼採已經一腳踩在了瘋狂的邊緣。令人大惑不解的是,這本書的書名出自羅馬總督彼拉多指認耶穌基督時說的名言:「瞧,這個人!」把這句話作為個人自傳的標題,尼採絕不是無意為之。要知道在同一年,尼採還寫出了《敵基督者》,作為有史以來最著名的基督教的反對者,尼採竟然像指認耶穌基督一樣來指認自己,其中的反諷和緊張非常耐人尋味。我們會在尼採專題的最後再回到這個問題。
  • 尼採這三句話,幫助我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尼採這三句話幫助我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讓我免於被那些日夜不息的糾結矛盾掙扎折磨困死。 第一句:別在疲憊不堪時反省自己。 「疲累時進行反省,只會讓自己掉進鬱悶的陷阱中。因為你不是在冷靜反省,你只是疲憊罷了。而疲憊需要的只是好好休息。」
  • 尼採這三句話,幫我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
    尼採這三句話幫助我度過了人生的至暗時刻,讓我免於被那些日夜不息的糾結矛盾掙扎折磨困死。第一句:別在疲憊不堪時反省自己。「疲累時進行反省,只會讓自己掉進鬱悶的陷阱中。因為你不是在冷靜反省,你只是疲憊罷了。而疲憊需要的只是好好休息。」
  • 在人生路上吟嘯且徐行——每天讀點尼採
    根據尼採的「酒神精神」,要肯定自己的生命,就要肯定自己生命的全部,包括肯定生命的有限,肯定生命中的痛苦。人生中的痛苦,其實是每個人感受生命力量的機會,也是每個人加強生命力量的機會。每個人的生命力量加強,就從與人生的痛苦鬥爭中得來。但是面對人生,面對人生中的痛苦,持有堅強而沉重的態度,仍不是尼採認為的真正「酒神精神」。
  • 尼採的「鐵錘哲學」與「超人理論」-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的人生?
    我們先進行簡單的複習:第一、尼採沉痛的宣告「上帝之死」,並不是在歡呼新世界的到來,而是在感嘆人們用自己編造的虛假思想殺死了上帝;第二、尼採認為西方自古流傳的形上學也屬於虛假思想。既然形上學是虛假的,上帝也已經死了,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精神處境的真相是一片虛無。那麼人應該怎樣面對虛無呢?
  • 尼採:理性人生的5句至理名言
    尼採的哲學思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很多人將尼採說過的話奉為圭臬。對於我們來說,一生中能夠有尼採這樣的哲學大師為我們指點迷津,實在是最幸運不過了。今天我就為大家收集了尼採說過的一些相對冷門的句子,希望能給予我們一些生活上的啟示。1.我感到難過,不是因為你欺騙了我,而是因為我再也不能相信你了。
  • 人何以承受悲苦的人生?聽聽尼採怎麼說
    我們不僅要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我的生命,更要以哲學、甚至形上學的眼光去理解我們的人生,通過悲劇意識和對人生悲苦的理解、升華,我們最終獲得一種美學意義上的「達觀」和「喜悅」,達到古希臘悲劇中的那種「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尼採反對過於簡單的「明朗」和無知的「樂天」,他指出,科學的樂觀主義完全脫離了希臘藝術文化的真相,更歪曲了人生此在的本質。
  • 你是怎樣度過人生最艱難的時刻的
    既然人總要死那為什麼要活著?既然活著這麼痛苦又為什麼不去死?死了就是死了,就是永遠不會再見到,哪怕你付出所有都不可以。你永遠想不到,父親去世對一個剛剛二十歲的女孩的影響,總是會夢見父親活過來了,在夢裡活生生的,真實的甚至希望自己永遠在夢裡再也不要醒來。
  • 思想巨人——尼採,邁向有意義人生的三部曲
    他似乎命中注定要成為普魯士軍隊的一名上尉,但一次騎馬事故和日漸衰退的視力(使他幾乎失明)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他回到了學術界,在那裡他再次表現出色。尼採是一位天才作家,也是一位學術神童,他對構成我們信仰的一些最深刻的思想有著非凡的洞察力。即使在今天,他對大多數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道德和哲學概念也不屑一顧。
  • 尼採: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讓你一無是處、無所作為
    尼採:這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會讓你一無是處、無所作為尼採(1844—1900年),德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作曲家,他是德國偉大哲學家叔本華「唯意志論」的「信仰者」,在叔本華指引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成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對後世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 尼採:殺不死我的,會使我更強大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八九,可與人言者無二三」。每個人每天都有無數的煩惱,好像沒有哪天過得是完完全全隨心所欲,逍遙自在,對於這無窮無盡的煩惱,該怎樣面對呢?如果我們找朋友傾訴這些令人痛不欲生的煩惱,朋友卻跟你說「你應該好好享受才對」,你又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 尼採逝世120周年|我們這個時代仍然需要尼採
    這些思考和語言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核心:生命。在短詩《生命的定律》中,尼採寫道,「要真正體驗生命,/你必須站在生命之上!/為此要學會向高處攀登!/為此要學會——俯視下方!」尼採,這個無信仰者、無國籍者,揭示了基督教觀念的虛構性或者敘事性,宣告了「我意願」所代表的現代自由,並最終選擇了「讚美生活」,「那就努力吧,/因為同樣的悲戚也在折磨著你的心房」。
  • 尼採:意志是生命的本質
    他認為基督教壓抑了人的本能,要解放心靈必須去除上帝,建立以人的意志為主的價值觀,這樣才能展現出人的意志。尼採反對黑格爾的哲學,他認為我們應該重視生命本身,不必對歷史過於注意,所以他批判所有的理性哲學,他說他的哲學就是要對所有的價值觀進行重新評價,使強者的生命力不會受到弱者的拖累。
  • 尼採死於1900丨人生沒有意義,這便是真理
    可像尼採這樣的人,有著一顆不安的靈魂,總是在苦苦地尋求著什麼,精神上不斷地爆發危機,在動蕩中度過了短促的一生。赫拉克利特說:「一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真的,尼採的個性,註定了他的悲劇性的命運。1844年10月15日,尼採生於德國東部呂採恩鎮附近的勒肯村。未滿5歲時,父親病死,此後他便在母親和姑母的撫育下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
  • 尼採:「上帝已死,我們現在希望超人誕生。」
    你遭受了痛苦,你也不要向人訴說,以求同情,因為一個有獨特性的人,連他的痛苦都是獨特的,深刻的,不易被人了解,別人的同情只會解除你的痛苦的個人性,使之降低為平庸的煩惱,同時也就使你的人格遭到貶值。 千萬不要忘記:我們飛翔得越高,我們在那些不能飛翔的人眼中的形象越是渺小。
  • 尼採精華語錄摘選:我們必須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
    我們必須從尊敬一事無成的自己開始。——尼採的新世紀預言尼採,一個籠罩在基督教世界裡特別的存在,面對人生難題,他無比真誠,尤其是他的「超人思想」,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一股敢於拼搏敢於超越的精神力量。尼採活著時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探討人生的意義,以把握人生意義為哲學使命。他的哲學,不同於康德和黑格爾的文體宏大,多是以熱情文思綴成的短句與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