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如止水,以靜制動,名將周亞夫如何處理「夜驚」?

2021-01-21 騰訊網

周亞夫是西漢著名將領,其父便是平定諸呂之亂的最大功臣周勃。正是因為這層關係,周亞夫才得以繼承父親的爵位,繼而擔任河內太守和細柳營統帥,給了他展示能力的平臺。

上圖——周亞夫影視形象

縱觀周亞夫一生,可以說他只做了兩件大事,一件事是在細柳營嚴格治軍令文帝敬佩,另一件事是作為主將平定了七國之亂。雖然他的事跡有限,但是我們卻可以從中清楚地看到他優秀的軍事天賦。周亞夫在和吳楚聯軍進行最後決戰的前夜,軍中一度引發夜驚,而他的處置方法,堪稱後世將領的教科書。

一、吳楚聯軍背水一戰,引發漢軍夜驚

七國之亂初期,叛軍主力吳楚聯軍放棄了快速推進的作戰方法,轉頭選擇一城一池地攻打,從而爭取在梁地建立有效的統治。這種作戰方法雖然穩妥,但是勢必要對本部兵力進行分割,使其各自為戰,多線出擊,從側面減輕了梁地防守方的壓力。

上圖——吳王劉濞影視形象

因此雙方在梁地的地界上雖然打得挺熱鬧,但是吳楚聯軍卻很難突破梁王據城布置的防守(梁地本部兵力,而非周亞夫帶領的中央軍),整體推進速度較慢:

吳楚以梁為限,不敢過而西,與太尉亞夫等相距三月。

吳楚聯軍作為攻方,在冷兵器時代背景下,受困于堅固的城池,本身就處於劣勢,所以損失相對較大。再加上周亞夫方面軍已經完成了在梁地周邊的部署,並且斷絕了吳楚聯軍的糧道,使得後者的作戰壓力驟然增大。

上圖——景帝時期諸侯勢力圖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也為了避免聯軍因糧食不繼而喪失戰鬥力,吳楚聯軍最終決定,將所有的部隊合兵一處,對周亞夫方面軍發起總攻。由於周亞夫之前拒絕支援梁地部隊,梁地城池內的守軍數量較少,基本失去了出城協助作戰的能力,所以此戰可以看出是雙方主力的終極決戰,獲勝的一方將徹底終結這場戰役。

是夜,漢軍正在按照既定方案部署,等待著吳楚聯軍發起衝鋒,誰知道敵軍的鐵騎未到,一場詭異的夜驚卻突然出現,令嚴陣以待的士兵措手不及,繼而整個大營陷入混亂。

二、夜驚有什麼危害?

夜驚是戰場上一種突發的棘手情況,常見於夜裡的軍營,莫名其妙的軍中就亂了,甚至到了軍士互相攻擊的地步。此時,周亞夫的軍帳外都打成了一片。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常會看到一種景象,主將在中軍帳中思考破敵良策,帳外是熊熊燃燒的火把和站崗士兵,四周一片燈火輝煌,襯託出一片宏偉的氣勢,巡邏士兵打著火把,一趟趟在營地中穿梭視察。

上圖——影視劇中的古代軍營

不過這種情況只可能出現在虛構的文藝作品中,真實的軍營並不是這樣的。

作為數萬乃至幾十萬人休息的場所,軍營是非常巨大的,絕對不像影視劇中用幾頂帳篷就能包含。對於這種龐然大物,如果遍地都是火把,很容易暴露出部隊的規模、人員構成、軍資存放等重要軍情,所以在夜間,軍營的主要光源是月光。

除此之外,幾萬士兵,尤其在多部隊混合的軍營中,人們往往根據出身組成了小規模群體,對許多戰友十分陌生,因此他們很難通過簡單的長相和裝備辨別戰友和敵人(古代用敵人的假裝備混入敵軍的情況十分常見)。

所以,如果部隊突然發生夜驚,很容易導致士兵大亂,一點點微小的異動都能引發巨大的衝突,最終使他們的恐懼和廝殺本能戰勝理智,陷入自相殘殺的境地。

回顧古代戰爭史,夜驚後的劫營勝率非常高,所以夜驚基本意味著首營一方的巨大潰敗: 使夜入魏軍。寧乃選手下健兒百餘人,徑詣曹公營下,使拔鹿角,逾壘入營,斬得數十級。

三、周亞夫是如何處理夜驚的

一般來說,遇到夜驚這種突發情況,只要主將或者親徵的君王能夠逃脫,就已經堪稱勝利了,主將往往能夠憑藉馬匹優勢,在極其忠誠的衛隊護衛下向安全地方奔走,隨後整個大營基本潰散了。

不過周亞夫的表現,卻給後世將領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在知道發生夜驚後,周亞夫並沒有第一時間逃命,而是在床上一動不動:

太尉終臥不起。

就這樣過了不久,軍中逐漸安定了下來:

頃之,復定。

上圖——漢朝士兵形象

古代的部隊有嚴格的軍紀,所以很難從內部引發混亂,絕大多數夜驚,都是敵人搞的間諜行為。

一旦軍心慌了,那麼士兵們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很難進行有效的思考和分析便陷入了瘋狂的自相殘殺行為,這會給在外圍觀望的敵軍提供機會,當對方戮力同心傾巢殺來時,營中士兵根本無法組織有效的防守,被對方單方面收割。

正所謂堅固的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崩塌的,如果士兵們堅定思想,一致對外,有聚焦的焦點,那麼無論敵方的攻擊多麼激烈,都會遭到頑強抵抗。相反,只要士兵失去了這個焦點,在混亂的戰場上,反倒是身邊的友軍更容易遭到傷害。

從上述史料我們不難看出,吳楚聯軍對這次夜驚的準備較為充分,而周亞夫的應對之策更顯名將之實。

上圖——七國之亂形勢圖

四、結語

在漢軍和吳楚聯軍進行最好決戰之前,雙方必然在正面戰場上做了充足的準備,這也註定了這場戰爭如果開打,下限不會太低。相對來說,糧道被斷並且歷經多輪鏖戰的聯軍,在實力上處於下風,所以他們想要取勝,出奇制勝比穩紮穩打的概率更大,所以漢軍大營中才會意外發生夜驚事故。

面對著這種突發情況(實際上周亞夫也是第一次遇見),周亞夫展現出了高超的軍事天賦,他不顧自己的安危,選擇了心如止水,以靜制動,使得這份鎮靜會通過帳內、帳外、全營的層層傳導,讓所有人的心神安定下來。

士兵們雖然不明白具體發生了什麼情況,但是圍繞著中軍的士兵最先發現主將沒有潰逃行為,這意味著危機是可控的,因此重新恢復理智,按照軍紀去約束自己,繼而是外圍的士兵開始效仿中軍,直到最外圍的士兵。這也使得吳楚聯軍的奇襲功虧一簣,不得不接受失敗的苦果。

參考文獻:

【1】《周亞夫軍細柳》

【2】《三國志·傳·江表傳》

【3】《史記·三十世家·梁孝王世家》

【4】《史記·三十世家·絳侯周勃世家》

相關焦點

  • 如何處理同事去領導面前告狀,是以靜制動,還是主動澄清事實
    這一次,小陳和小王在工作有一些分歧,事情處理就不太順利,她倆被領導分別談了一次話。小陳不知道領導事先跟小王談過話,對於工作中的問題比較直率地講了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思路,沒想到領導對自己表示了不滿意,認為小陳自作主張,不把領導放在眼裡,這讓小陳很感委屈。回到公司後,小陳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做事,但卻得不到領導認可,漸漸地與領導產生了隔閡。
  • 一代名將周亞夫之死,是否真的因為不懂政治?
    名將能得善終者,自古以來就是寥寥無幾,不管是在什麼時期。如武安君白起、「中華第一勇士」蒙恬都是被迫自殺;「國士無雙」韓信死於婦人之手、民族英雄嶽飛死於莫須有罪名。李廣、檀道濟、藍玉……類似下場的名將簡直多不勝數。周亞夫,也是這其中的一個。
  • 周亞夫,出自名將後代,並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歷史中名將輩出,其中就有一些將領出自將門世家,不過,名將的後代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現象並不多,而周亞夫就是其中一個。周亞夫的父親就是周勃,西漢開國功臣。劉邦在逝世前曾說,「然安劉氏天下者,必勃也。」這裡的「勃」,指的是西漢名將周勃,也是周亞夫的父親。
  • 有一種聰明,叫「以靜制動」
    可是,如何做到「心安」,需要自己去領悟,雖然一些書中有講到心安的方法,但是每個人的處境不一樣,凡事因人而異,因時而異。 有一種聰明,叫「以靜制動」。只要你安靜下來,靜心思考,靜靜成長,靜待一切迷霧散去,靜待幸福湧來,那麼身邊所有動蕩不安的因素,都可以被忽視了。
  • 淺談西漢名將周亞夫之死
    說起西漢名將周亞夫,可能大家最為熟知的是他的駐軍細柳和平定「七國之亂」,的確這兩件事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可是所謂「成也蕭何敗蕭何」,周亞夫的性格在軍事上是治軍嚴明,可是到了朝堂之上,確實處處制肘。區區五百甲盾,最後竟然讓這位名將絕食喪命!周亞夫,徐州人,說起來人家是位超級「官二代」。
  • 道德經:道法自然,以靜制動,順其自然,順勢而為是合天道孕智慧
    道德經中說道:以靜制動,才是孕育大智慧。世間最好的計策,不是雄韜偉略,而是順應趨勢得以不變應萬變。有的時候不主動出擊,選擇以靜制動,反而是一種更好的策略。如果有一件事情,超出你的能力和承受力,你不能駕馭,不懂如何解決和發展,那就運用智慧,順應自然,以靜制動,以不變治萬變,一切自能化育 。含苞欲放,默默積蓄能量,這一種無知無覺狀態,是人生制勝的秘密武器,深處逆境,穩住身心,給好運一點時間,靜等花開,以無為知有為,定能所向披靡。
  • 如何做到心如止水,古井不波!
    咱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裡有很多個人修心養性的東西,最後要達到心如止水,古井不波的境界,這個可能是修心養性的重要內容或者是很高的境界!佛家講,靜能生慧,要求坐懷不亂。境界低的時候也有心靜的狀態,但是簡單短促,遇到稍微大一點的衝擊就會奔潰,但是高境界的心靜就不一樣,因為綜合水平很高,心境能做到堅如磐石,坐懷不亂,甚至真正的心如止水!既然大致的找到了幹擾我們心境的原因,那我們就試著從原因上分析,如何解決這些幹擾問題!
  • 男人的情感真相是以靜制動
    男人的情感真相就是以靜制動,以退為進,關鍵是他們還很是固執和堅持,結果常常事與願違。而女人的情感真相卻是要以動制靜,以進為進,關鍵是她們還沒多少底氣和耐心,結果常常一敗塗地。   男人喜歡以靜制動,除了因為男性思維理性多過感性以外,還在於他終究是不怕什麼離散的,人生就是如此,好多人的來來往往裡,或許才有男人想要的繁華成就。
  • 漢景帝作為一代聖主為什麼要殺一代名將周亞夫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漢景帝也不例外,漢景帝作為一代聖君,究竟為什麼要殺了開國功臣周勃之後周亞夫,周亞夫為大漢立下汗馬功勞,平定了七國之亂,漢景帝為什麼要殺功臣,是周亞夫自己的原因,還是另有隱情?第一:周亞夫功高震主。
  • 湘軍頂尖名將,擅長以靜制動的戰術,連石達開都打不過他
    吸取與石達開遭遇時硬碰硬的教訓,羅澤南轉而收縮防守,並祭起他的看家絕活:以靜制動。「以靜制動」說說簡單,真正實踐起來並不容易。常見的情況是敵不動我不動,敵一動我就動得亂七八糟——看到敵軍烏央烏央地撲過來,能不怕嗎?
  • 什麼是「以靜制動」,《道德經》是這麼說的
    這裡老子不但舉出了輕重、靜動這兩對相互矛盾對立的現象,還給這些對立關係中分別了根、君,認為輕重關係裡「重要」是根本,如果過於「輕」而忽視了「重」,就會失去根本,而在動靜關係中「靜」才是主宰,過「躁」不「靜」的話就會無法主宰。不得不說,這其實又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老子的樸素辯證法思想。
  • 以靜制動為中上策
    高手支招對於近期的弱勢整理格局,投資者該如何操作呢?威爾鑫投資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師楊易君認為,如果投資者在近幾周急欲捕捉金價未來運行趨勢而追漲殺跌,那麼最終遭遇的是不斷止損。「在這種市道,以靜制動、靜候新的戰略戰機是中上策;利用較大的日內波動輕倉高空低多進行過渡乃上策,但這對投資者的技術要求把握較高;急欲捕捉波段,每一根陽線都當成突破的開始,每一根陰線都當成破位下行的開始,進而追漲殺跌,隨後在市場的動態逆轉中又不斷恐慌止損,此乃下策。結果往往是金價沒有明顯漲跌,而投資者帳戶縮水嚴重。」
  • 一代名將周亞夫的悲劇~是時代的犧牲品還是該自我檢討?
    拿霸上和棘門的軍營和周亞夫的細柳營相比,一個小孩過家家,一個是固若金湯。霸上、棘門,一次偷襲就可攻破,而周將軍的軍營任誰也無法撼動啊!漢文帝臨終時,秘授兒子景帝:國家急難,起用周亞夫。君臣信用,可見一斑。景帝前元三年,吳楚七國叛亂,周亞夫平叛有功,景帝七年(前150),周亞夫官拜丞相。
  • 要管理一個部門,學會這幾點,以靜制動
    我談到了如何從頭開始建立一個職能部門/團隊。今天我談到空降兵。怎樣才能成為一名成功的空降兵?新辦公室發生三起火災怎麼樣?我的經驗很簡單:使用靜態制動,先站後斷。如果有緊急情況,會很慢。一。靜態制動很多人剛進入一個更高的管理職位就很容易犯錯誤。」
  • 大漢名將周亞夫的最後結局,算兔死狗烹嗎?
    公元前154年,吳王劉濞聯合楚王,膠東王等7個藩王背叛大漢王朝,漢景帝派他弟弟梁王劉武和周亞夫兵分兩路平叛。在這個過程中,梁王的軍隊被叛軍包圍,攻勢凌厲,他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不搭理他。後來他又向周亞夫求救,周亞夫還是不搭理他。
  • 一代名將周亞夫為何最後落得個絕食而死的下場
    相信大家對於那位漢代的周亞夫都有一定的了解,作為名將的兒子,他同樣是沒有辱沒了家門的威風,平定戰亂,可以說沒有周亞夫的話,大漢能不能繼續存在都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但是,就這樣一位挽救大漢危亡的英雄,最後非但沒有得到應有的賞賜卻落得個極為可笑的慘死下場,可以說是對於整個漢朝相當的諷刺了
  • 為何漢朝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都不得善終?周勃最後只能餓死
    周亞夫是周勃的次子,有著很高的局勢才華。在吳楚七國之中周亞夫是漢軍統帥,只用了三個月就平定了叛軍。周亞夫世襲父親的爵位。他在軍事上有著很大的貢獻,自然地位也不低,平定七國戰亂,又被封侯,一度成為名將。但是周亞夫的死是被餓死的,堂堂大英雄的死亡竟然不能善始善終。
  • 吳王劉濞苦心鑽研出韓信聲東擊西之計,卻為何被周亞夫輕鬆破解?
    軍令如山安天下——名將周勃周亞夫父子(17)主筆:江湖閒樂生漢景帝三年(前154)正月,著名的「七國之亂」爆發,吳王劉濞率吳楚等七國諸侯王起兵造反,漢景帝劉啟大驚,乃立刻提拔車騎將軍周亞夫為太尉,任平叛總指揮,將三十六將,率漢軍主力前往平叛。周亞夫率大軍一路開至下邑,繞到吳楚聯軍之後,然後堅守不出,並派輕騎部隊斷了他們的糧道。
  • 《以靜制動:老子管理學》
    本書探討的就是這種以靜制動,後發制人的「無為」的管理方法。一個優秀的企業管理者不僅需要有才能,更需要有智慧。作者在本書中為企業管理者總結了老子的10條智慧準則,從統觀全局,認識自我,獨立自主,了解重點,保持鎮靜等各個方面,為管理者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提供了一種傳統的管理教科書中較少涉及的新思路。
  • 一代名將周亞夫蒙冤絕食而亡,他的悲劇從細柳營治軍就註定了
    一代名將周亞夫蒙冤絕食而亡,他的悲劇從細柳營治軍就註定了那麼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周亞夫怎麼會落得絕食而亡的下場,筆者通過研究其一生的經歷,發現他的悲劇從其在細柳營治軍就註定了。周亞夫是漢朝開國元勳周勃的兒子,可以說是根正苗紅的官二代。當時有個看手相看的非常出名的老婦人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