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陳和小王相繼進入同一家公司,兩人關係一直很好,快到了閨蜜級別的友情。
初到公司那段時間,小陳獨自與領導到外地城市出差,在當地呆了有差不多十幾天,很多事務處理基本上都是小陳獨立完成,效率很高。回到公司後,不論是領導,還是周圍的同事都對小陳刮目相看。
由於小陳工作上很賣力,先後獲得了優秀員工和崗位能手的表彰。
有一次,小陳、小王和領導三人一起出差。這一次,小陳和小王在工作有一些分歧,事情處理就不太順利,她倆被領導分別談了一次話。小陳不知道領導事先跟小王談過話,對於工作中的問題比較直率地講了自己的看法和解決思路,沒想到領導對自己表示了不滿意,認為小陳自作主張,不把領導放在眼裡,這讓小陳很感委屈。
回到公司後,小陳還是一如既往地認真做事,但卻得不到領導認可,漸漸地與領導產生了隔閡。慢慢地,小王在領導面前成了「紅人」,這讓小陳有點百思不解。
後來,從旁人那裡得知,這些都是那次出差以後,小王在領導面前多次告自己的狀造成的。
小陳該怎樣處理小王去領導面前告狀,是以靜制動,還是主動澄清事實呢?
職場的人際關係其實比較複雜的,大多時候風平浪靜,但實則互相牽連的人和事都在暗中湧動。對於小陳來說,自己先要淡定地弄清楚緣由起因再果斷想好對策。
在職場,這樣的情況總是難免遇到,我把「告狀」分成兩種情形:
第一種情形:動機不壞,處事方法欠妥
這樣的情形,可能是同事對自己有意見或者看不慣,不好當面說,下意識裡直接反映到上一級,讓上一級來指出問題,批評自己。最常見的就是,領導說:「最近總是有人反映你在工作上如何如何,你要注意點。」
講一個我的親身經歷。在做培訓管理期間,我推薦一個朋友到培訓部做了講師,從朋友變成了上下級關係。時間久了,在工作過程中就發生了一些分歧,尤其對我的工作方法有意見,雖然私下提過幾次,但由於太熟悉,也沒有很在意。殊不知,她的心理積壓了抱怨,通過郵件給我的上級打了「小報告」,投訴了我管理中的若干問題。
領導專門找我談了話,還扣了獎金。我當時很生氣,覺得她不知恩圖報,反而搞小動作害我。可是想想,指責她一頓解決不了問題,朋友關係也就沒了。
於是,自己找了一個時間,約朋友喝茶,聊聊她對我的看法,算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我知道了自己在管理上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其他講師也有同樣的看法,只是明裡沒說。
我同時談了我的看法,告訴她,對我有意見,應該通過例會、總結會、直接書面的方式給我提出來,幫助上司先解決內部問題,給一個改進方法的機會。沒有這個過程,私底下打「小報告」並不利於彼此達成共識和處理好矛盾,只會惡化同事朋友關係,這樣的風氣和行為,我不認可,更不支持。
最後,我們做了約定,和好如初,也將這件事情在部門公開化,兩個人都做了反省,這對我的正面幫助還是積極的。
第二種情形:動機不純,使陰招
打「小報告」是職場的很不好的風氣,都說「意見當面提,好話背後說」、「得饒人處且饒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缺點和工作上的不足誰都有,但是抓住別人的缺點和不足就打「小報告」,這樣的情形就是居心叵測,動機不良了,是巴結領導,想自己往上爬。遇到這種情況,不能「以靜制動」,而是主動出擊。一是找到一個時機公開澄清事實,讓大家都知道這樣一個人的品行;二是叫上打「小報告」的人在領導那裡當面說清楚,特別要表達自己的正能量氣場和對工作的清晰目標、想法,讓領導看到自己與打「小報告」的人是有天壤之別的,取得領導的信任。小人的行為就應該得到遏制,被大家遠離。
職場如戰場,同事之間也往往是競爭對手,在平時工作中有一定的利益衝突,自己的小問題小毛病不知不覺地成為了別人的把柄。
學會總結經驗教訓,與同事保持一個安全距離,就如同寒冬裡的刺蝟,既需要互相協作,又要有自己的性格立場,有防人之心。不惹事,不怕事,帶一點刺保護自己,讓小人不敢輕舉妄動。
我是春天工場的葉子雨,與你同行在路上。歡迎關注我,一起討論職場和創業話題。